为什么清朝初年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说法?
原创

为什么清朝初年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说法?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前言: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在消灭了李自成大顺政权及南明弘光朝廷以后。满清摄政王多尔衮认为天下已经彻底平定。就下达“剃发令”。悍然命令全国男性官民全体剃发、留辫子。敢有不从者。一律处死。这就是清初“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由来。

(清初剃发令下达。汉人被迫剃发留辫)

1644年。清军在吴三桂的帮助下。取得了山海关大战的胜利。击败李自成大顺军之后。进入北京。入主中原。当时。多尔衮就曾经下令推行剃发。遭到汉族官民的强烈反对。

在范文程、洪承畴、吴三桂等人的劝说下。多尔衮意识到清朝的统治尚不稳固。推行剃发的政策操之过急了;他被迫收回成命。取消了强行命令汉族官民剃发的命令。

1645年。清军首先打垮了李自成大顺军。接着进军江南。消灭了南明弘光政权;此时。多尔衮认为天下已经平定。清朝的统治稳如磐石了。

此时恰巧发生了汉族降官孙之獬要求剃发的上书事件。

孙之獬是原来的明朝官员。投降清朝以后。他费尽心机。极力讨好朝廷统治者。

一天。在大臣们上朝的时候。只见孙之獬焕然一新。剃了头发。留着辫子。穿着满族官员的衣服。得意洋洋地走进大殿。

孙之獬走入满族大臣的朝班行列。满族官员们七手八脚地把他推了出去;无可奈何的孙之獬只得回到汉族大臣的行列。

可是。汉族官员们恼恨孙之獬极力讨好主子的行为。以他已经剃发易服为由。坚决不让孙之獬进入汉族大臣的朝班行列。

孙之獬徘徊在满汉朝班之间。狼狈之极。

下朝之后。恼羞成怒的孙之獬立即上书清廷。要求推行剃发令。昭显清廷征服天下的功绩。

多尔衮一看孙之獬的奏折。马上就顺水推舟。在1645年6月。再次推行剃发令。悍然下令全国男性官民一律剃发。7月。多尔衮又下令:全国官民的服装都得依照满族的样式。

(明清服装发式对比)

多尔衮陶醉于征服中国的胜利之中。自认为天下没有人敢于违抗清廷的法令了。他在剃发令中说“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异”。清廷把不肯放弃本民族长期形成的束发、服制等风俗习惯的汉族官绅百姓视为“逆命之寇”。一律处斩。这种野蛮推行剃发易服的政策。激起了汉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清廷的剃发令引起的反抗以至于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几乎遍及全国。许多地方的抗清斗争不是开始于清廷接管之时。而是起自于剃发令颁布之日。江阴人民壮烈的抗清斗争就是在清朝委派的知县宣布剃发之后。相率“拜且哭曰:头可断。发不可剃”的情况下爆发的。

在汉族人民奋起抗争的形势下。多尔衮恼羞成怒。断然下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对汉族人民抵制剃发令的斗争进行残酷地镇压。强制人民剃发易服。臣服满清的奴役。

结语:在经过了近二十年的反清斗争之后。由于南明朝廷内部纷争。各地的反清斗争都是各自为战。被清军个个击破;最终。风起云涌的反清斗争失败了。汉族人民被迫剃发易服。屈服于满清的高压政策之下。直到200多年以后。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才推翻了清朝的野蛮统治。剪除了辫子。恢复了汉族的衣冠发饰。

其他观点:

提到爱新觉罗.多尔衮。大家都知道他是赫赫有名的军事政治家。说到多尔衮他爸。可能朋友们也不会感到陌生。他爸就是清朝的先驱开创者努尔哈赤。多尔衮作为努尔哈赤排行十四的小儿子。深受努尔哈赤的喜爱。他爸死后。经过众人推举八儿子皇太极即位。并开始大兴建设。发展生产以此来振兴大清。以显示功德政绩。为后人所称道。古语中就有记载。如是说道:“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我们再把目光转向多尔衮。作为一个历史上传奇的纵横风云人物。必然是一位历史上无法忽视的存在。历史上对于多尔衮这个人有褒有贬。有人说他性格豪放。如曾子所说的那样。可以做到托六尺之孤。也可以寄百里之命。多尔衮心系皇太极。帮助皇太极收复中原。可以鉴定为真正的君子。不过也有人贬他。觉得多尔衮的一生太过于委曲求全了。就算是曾经辉煌。终究还是逃不过政治的筛选。他的死因也是不明不白的。后人也不敢确定他是不是真的摔马而死。还是失望至极以至于纵欲过度。或者只是残酷的政治清洗。对于这些猜测的真实性我们自然是无从考证。

抛开这一层不说。我们回顾多尔衮的一生。可以肯定的是他必定是个念感情的人。也是个胸怀抱负。从摄政王到助力迁都北京。统一大业的道路上他很清楚的知道谁是敌人。虽然有很多朋友可能都会感到疑惑。为何多尔衮拥有着权利与能力。为何却不像常人那样走上称帝之路。我们对此进行深度的理解。或许对于他而言。与其和兄弟间为了高位争得面红耳赤。兵戎相见。倒不如一统中原。改造汉族来得更加酣畅吧!就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尔可惑我志哉”。人生数载。江山再大。也终究抵不过岁月沧桑。他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千秋万代。史上有名。

回首汉化的过程。有一项实行的措施。极易吸引我们的眼球。官员孙之獬提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主张。随后多尔衮下令:“文武军民一律剃发如满族式样。不从者治以军法。”我们不否认这其中有点舔着脸想要讨好多尔衮的成分在里面。但是对于当时的中原人来说。这项举措让他们尊严尽失。说夸张点让他们剃发甚至要比让他们去死还要痛苦。毕竟从小就接受着血缘父母的耳提面命。儿女之肤血皆来源父母。不容随意亵渎。

所以可想而知当时的中原人是有多恨孙之獬。孙之獬本人虽然由于剃发乞降而获得了暂时的苟且安逸。但是他却不知道未来有多么恐怖的遭遇正等待着他。据史料记载:“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

多尔衮对于孙之獬提出的建议尚觉得可行。下令从之。此后“江南百万生灵。尽膏草野。皆之獬一言激之也。原其心。止起于贪慕富贵。一念无耻。遂酿荼毒无穷之祸”。

孙之獬将自己置身于两难的境地之中。一方面受到了汉臣的鄙视不满。另一方面又不符合礼仪规范。同样难以融入满臣的交际圈之中。当时的面孔及其狼狈不堪。非常符合那句古语所描述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后者之后只能是自食其果。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即使是已经仓皇告老还乡。却被拎出来斩首示众。最后落了个暴尸通衢的惨淡下场。世人对于他并没有太多的同情。剩下的只有痛恨。并且还在这种以暴制暴的方式中长舒一口气。痛快的报复了孙之獬的卑劣。以此来感伤历史上所记载的痛苦岁月:

“有山东进士孙之獬。阴为计。首剃发迎降。以冀独得欢心。乃归满班。则满以为汉人也。不受。归汉班。则汉以为满饰也。不容。于是羞愤上疏。”

后人对于孙之獬无疑都偏向于痛骂鄙视。不念前朝雇主恩德。归化新主保全性命暂且可以原谅。毕竟有历史抉择的成分在里面。但是趋炎附势的献媚求富。就实在是苟且偷生。违背道德底线了。并不会为他换来前程锦绣的官位大道。反而身陷进退尴尬的境地之中。说不上是千古罪人但也是遗臭万年。死得其所了。

孙之獬死后被再次肢解暴尸。虽然想想就让人不忍唏嘘。直出冷汗。若干年后他的墓还被盗墓者扫荡挖空。我们只能说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吧!从他自己所作的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他或许也料到了自己的悲剧。诗句如下:

“石头王气藉公扬。突尔县车鬓未苍。供茹芝探四皓紫。欲分金乏雨疏黄。勒名鼎上虫鱼瘦。赐浣湖中烟月长。只恐东山栖不稳。九州转运苦戎羌。”

古语这样说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特别是在那个儒家学说盛行的年代中。人伦孝悌被摆在神坛上供人朝圣。已经成为深入汉人血液中的文化根基。甚至在现代。都仍然散发着历史的余香魅力。你可以限制物质财富。但是世人对于文化的渴求感念却无法拔根而起。那种深入骨髓的文化基因是可以绵延数千年而长久不散的。那些类似于孙之獬的人似乎都成为世人所唾弃的对象。而那些改革除新布旧。弃其糟粕的人成为了讴歌的对象。双方分属于不同的历史间隔阵营之中。

从中带给我们的启示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各民族融合并不是一段短期浅尝辄止的时间连续。而是外在引导加上内部包容共鸣的余音瑟瑟。我们都承认多尔衮统一中原的丰功伟绩。也承认他个人的政治谋略。抛开大家所关注的他与孝庄皇后的隐情端倪不谈。我们将他奉为历史演进道路上的推动者。在浮沉中上演着胸怀猛进。

从多尔衮所处的历史角色来看。他同意孙之獬的主张无可厚非。毕竟统治阶级的严重充满着利益的权衡时弊。再加上满人的身份促使他在短期内很难产生文化上的共鸣。有时候我们也许也会试想。倘若历史中没有孙之獬的出现。那么会是什么样的情况。会不会少了一些演进中的曲折嘞?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历史的趋势早已注定。暴动也好。举措也罢。死伤殉葬都好。无非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的产物于遗留。同时又辅证出历史有弊有利的大道之源。

而与生活在现代的我们而言。要永远高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经典旋律。也要从中吸取历史经验。像古人所说的那样:“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云烟中看清民族未来的发展之路。




其他观点:

清朝统治者为了彻底从精神上征服汉人。把剃头作为一种表示归顺的最好标志。为此。不惜以死要挟的口号强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这对汉人来说。是无法接受的灭顶之灾。一缕青丝。不仅受之父母。而且成子忠于明朝的象征。这对汉民来说是万万不能剃掉而接受的。

为此汉人奋起反抗。\"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的口号!!

反抗异常激烈。满族统治者的填压也异常残酷。血风腥雨之下。演出了多少惨不忍睹的历史悲剧。

江阴百姓在几个汉子的带领下。拿着锄头。扁担。面对二十万装备精良的八旗军展开了面对面的厮杀。他们和清军进行了整整八十天的巷战。最后城里粮草耗尽。百姓损失惨重。男人们全部上阵杀敌。无以降清。女人全部投井自杀。杀死清军七万五千人。有六万七千壮士战死于城墙上下。破城清军纵兵屠城十日。直到满城杀尽方才封刀。

有十七万多百姓死于清兵刀下。仅五十三名老小幸免于难。

这就是著名的江阴八十一日!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难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50:20

    汉族,多尔衮,剃发,满族,中原,不留,清廷,汉人,清朝,努尔哈赤

  • 独一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50:20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什么清朝初年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说法?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50:20

    前言: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在消灭了李自成大顺政权及南明弘光朝廷以后。满清摄政王多尔衮认为天下已经彻底平定。就下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