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这话说的对吗?
原创

“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这话说的对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巧言令色鲜矣仁”。出自《论语•学而》。意思是说。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孔子此语。意在告诫弟子。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应真诚坦荡。要在言行上服从于真善的准则。不去刻意地追求外在的装饰。可见孔子这话。在今天也仍然有道理。但也要看具体情况来。

一、巧言令色讳笑里藏刀。自然流露为好

对巧言令色的理解。我以为有两种 : 一种是被当作计谋时。即利用花言巧语去迷惑、取悦他人的行径;另一种就是自然流露。情到深处时。

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喜欢被别人赞美、夸奖和奉承。但如果带有欺骗性的不良动机。就会招人痛恨。孔子对这种行为就有着深刻的认识。所以提出了“巧言令色。鲜矣仁”的观点。这和他痛恨“乡愿”一样。谓之“乡愿。德之贼也。”

(齐桓公)

齐桓公因管仲的忠谏直言。称霸于诸国。但晚年却因佞臣的巧言令色而不得善终。管仲在临死之前就曾告诫齐桓公。不要重用易牙、开方、竖刁三人。因为他们不仁、不孝。专会逢迎君主。齐桓公未听忠言。任用了他们。结果呢。齐桓公刚死。三人便偕同公子姜无诡犯上作乱。让齐国陷入长期的内乱。

巧言令色在鬼谷子那里。这叫“飞箝术”。用不好。离开实事求的原则。一味吹捧。就是赤裸裸的“拍马屁”。而实事求是地夸赞。是一种认可。一种态度。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

二、身处职场。远离巧言令色的小人

现代社会。人际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采取公平竞争的方式方法。职场中。也就是有那么一些人。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心怀鬼胎、作风不正、行事诡诈、冷不防就会对那些有损他们利益的人耍点手段。让人防不胜防。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做不到处处提防。但可以退避三舍。

口蜜腹剑的小人。最会隐藏自己。身上具有一种表演型人格。在平常的相处中很难去发现。所以说这种人非常可怕。虽然平常和你笑嘻嘻。谈笑风生。用各种甜言蜜语来奉承你、恭维你。但背地里却想尽各种办法来阴你。

无论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你可以保证自己做人做事光明磊落。但不能保证别人也是如此。因此。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绷紧防范的弦。才能真正让自己有效地减少危险。

(曾国藩)

清朝名臣曾国藩。位高权重。在他身边不乏许许多多、形形色色趋炎附势的人。但他深谙人情之道。若拒绝被人拍马。则必是孤家寡人无人可用。若沉醉于拍马中。不仅会让自己掉进沟里。更会让真才实学的人流失。好在他谙熟中庸之道。因而采用了淡然处之的方法。耳中美言。胸有丘壑。因而一生能做到既不因被人奉承而喜。也不因人谄谀献媚而恼。

三、为人当喜则喜。要保持率真的心态

生活中。可能我们每个人都被告知。年轻不可气盛。要低调。要懂得隐藏自己。才能保护好自己。这也是《三十六计》中笑里藏刀一计给我们的启示。诚然这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处世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压抑自己的喜怒哀乐。为人当喜则喜。要保持率真的心态。

儒家经典《中庸》中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我以为率真就是要顺人性之自然。率性就是保持一个人“真”的状态。而避免做作和虚伪。

从心理学上来讲。任何人都喜欢听好话。没人愿意听假话。事实证明。现实生活中。人们更愿意与那些做人做事光明磊落、真性情的人交往。而对于那些苛求完美。从不显露自己的脾气和秉性的人。人们则敬而远之。

因为人们都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那些“趋于完美”。“毫无瑕疵”的人。虽然在为人处事上并未有多少过错。但未免显得不够真诚。他们虽然优秀。但并不可爱。

为此。现实生活中。与人打交道。我们一定要做到真情流露。说真话。做真事。有情绪也不要过度的刻意去压抑。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们是主角。在别人的世界里也许只是龙套。当喜则喜。活出真正的自己。坦然面对生活给与的一切。不要让苛求完美的心。使生活失去原本的真实。

(陶渊明)

率真的心态能提高我们的能力。改善我们的心智。

总之。巧言令色好不好。重在看行动。所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重在看是否对人对己有益。所谓“勿吐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重在看心机目的。所谓“君子扬人之善。小人扬人之恶。”重在看是否实事求是。所谓“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重在学会淡然处之。所谓“毁誉从来不可听。是非终久自分明。”重在学会用行动说话。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其他观点: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巧言令色鲜矣仁”出自孔子《论语·学而》。意思是:满嘴说着花言巧语。满脸装着和善的样子讨好别人。这样的人具有的仁德是很少的。

我们不要被花言巧语所骗。自己为人处事也尽量不要做到巧言令色之人。一个人是否具有“仁“之心。不要只看他的态度。说话怎样。一定要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综合去判断。知行合一才是核心标准之一。如此才是我们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

孔子的见解剖析了人性的复杂。他的提醒对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仍然十分必要。

其他观点:

“巧言令色”出自《论语》的“学而”篇。原文为“巧言令色。鲜矣仁”。是孔子对其弟子提出的一种提醒和告诫。孔子意思是。花言巧语。虚假颜色的人。是少有仁爱的。这其实是孔子告诫弟子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靠花言巧语去给自己带来利益。说那些言不由衷的话。也是对弟子们的一种提醒。

“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用到“鲜”字。要阐述的是避免一种可能会导致不仁的发展趋势。而非必然性的结果。所以“巧言令色”并非是不仁的必要条件。并不代表不“巧言令色”的人就一定具 有了仁爱的品格。

一、“巧言令色”与仁爱的关系

“巧言令色。鲜矣仁”是一种对君子的告诫。警惕君子由于巧言令色而导致了不仁爱。丧失本真自我的一个结果。但“鲜”是少。并非完全否定。在一些特定情况下。恰当的“巧言令色”也许会让人更具备仁爱之心。“鲜矣仁”不等于“不仁”。只有明确了这种逻辑关系。才不会偏执于一种极端的否定。去用辩证的角度去处理这一关系。“令色”不单单是使自己的言行虚情假意。还可以使人的面色柔和而坦然。柔和的面色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因此孔子说。我们面对父母老人时。不能出现色难的样子。这时候就要“令色”。尽量使面色柔和。

孔子的“仁” 本质上是谈论道德实践的问题。道德实践包括道德实践的主体和行动。其主体是“以何为仁”的问题。是“为仁由己”的问题;其行动是“何以为仁”。是“允 执厥中”和“中道”的履践的问题。

孔子“仁”学的基本内容是围绕道德实践展开。包括主体的德性和中道的履行。主体的德性讲求“为仁由己”。中道的履行讲求“允执厥中”。孔子认为“为仁”是道德主体自己的事情。是别人帮不了的。 “由己”二字体现了为“仁”的主体性、自觉性和真实性。在道德实践中。“仁”是内蕴于心的。是主体真实的、自觉的道德情感的流露。“仁”的道德情感真实性是表现在血缘关系之中的。当樊迟向孔子问“仁” 的时候。孔子回答“爱人”。这里的“爱人”是真实的、真诚的、有差等的。是以“亲亲”为基础 的。儒家哲学现实性就体现在道德情感的真实性上。儒家正是以道德情感的真实性为逻辑起点。儒家之所以崇尚“孝悌”。就是因为“孝悌”是人最真实的道德情感。是“仁德”彰显的逻辑起点。

二、“巧言令色”对儒学的影响

如果孔子在齐国也会“巧言令色”。相信结局不一定会是如此。但孔子不愿放弃自己的原则。尤其不会用“巧言令色”方式去向统治者献媚。孔子把政治理想看得高于一切。孔子是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明明知道自己的理想很难实现。却仍然执著。孔子不反对门人当官。但他反对为做官而做官。做官只是儒家实现政治理想的工具。如果做官实现不了理想。那不如不做。所以儒家才有那么多“杀身以成仁”的人士。这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为了“仁”。 为了理想。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这个理想的实现。并不是以“巧言令色”为上位前提的。

三、“巧言令色”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同一汉字的意思绝非只有一种解释。“巧”。可解释为技巧。善巧方便;是善于取巧的意思。“令”。可解释为观察。使之好的意思。“令色”结合在一起。就是观察其颜色。而使其颜色变好。也就是用巧妙的语言而使对方颜色好看。

孔子本人也不反对美好的言语。关键在于是否源自“仁德”的表达。子贡就很会说话。孔子从来不认为子贡不符合“仁”的标准。孔子在教学时。颜色就是“允执厥中”。温和而不放任。庄重而不咄咄逼人。《论语-子张》中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说的就是君子言色远时严肃可敬;近时温和可亲;听其言。严厉可法。

四、“巧言令色”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现代社会。人心浮躁。很多人没有耐心。也不习惯“巧言令色”去与人沟通。不少人不懂礼节。说话伤人。如果换一种沟通办法。多使用温婉柔和的语言。是不是可以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呢?当然。“巧言令 色”不是要你溜须拍马、虚情假意。而是让你多关注他人的情绪及心理。更融洽更和谐的与人相处。 “巧言令色”不是圆滑。而是对彼此的尊重;“巧言令色”也不是世故。是对别人的理解。只有彼此尊重、彼此理解才能共同进步。整个社 会才能和谐发展。从这个方面说。“巧 言令色”是对语言的一种高效的利用。是促进社会和谐 发展的一剂良药。

所以。一句简单的“巧言令色。鲜矣仁”背后。隐藏的是孔子 “道之将行也与? 命也。道之将废也与? 命也。”的叹息。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难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9:39:36

    巧言令色,孔子,的人,自己的,儒家,仁德,道德,花言巧语,每个人,论语

  • 旧日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9:39:36

    没想到大家都对“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这话说的对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一桥孤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9:39:36

    “巧言令色鲜矣仁”。出自《论语•学而》。意思是说。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孔子此语。意在告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