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这是值得回答的一个问题。但提问者显然带着一定的成见。潜台词是中国画优于西画。
意境是中国文化系统中专有的词汇。也是中国古典绘画中的一个追求。其核心理念是天人合一、物我融通。不过。在人们通俗的理解中。往往被简单化了。看到那些画得有吸引力的作品。就说意境好。其实意境关乎中国画在客观对象中进行主观认知和情感传达的问题。山水画讲意境。花鸟、人物也同样要讲意境。意来源于意象。其原理东晋顾恺之的“迁想妙得”说得最精确。意象之意从根本上说来源于周易。是孔子所说“圣人立象以尽意”的“意”。
而在西方绘画中。意境根本不是一个要追求的内容。国内艺术评论强用中国画的“意境”来评价油画。实际上是牵强附会。站在自我的立场上评判与他者的优劣。显然更是不客观的。当然。没有对西方文化的认知。脑子里只有一个评价系统。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另外。还要区分古典与现代。意境是中国古典绘画的理念。在现代中国绘画的创作和评价体系中。却不一定是多么重要或必不可少的。这个话题很大。可以另当别论。
其他观点:
感谢邀请!
大家都知道。东西方绘画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特别是近代中国绘画在“洋为中用”的过程中。越来越丧失自己的民族特色。由于许多人对于中国画的认识存在偏颇。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中国画需要“与国际接轨”、“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等等。当下不少画家仍然是以西方绘画作为中国画创作的参照。以此倡导所谓融合中西绘画以加强“视觉冲击”和写实效果。其结果造成了中国画的发展不但失去了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也一度出现了极其萧条的现象。在这种外来文化意识决定下势必会将中国画引入末路。本文试从“中西绘画差异” 出发。浅析“当代素描国画”。画家或许能进行一些反思。
关键词:中西绘画;中国画;素描国画;
一、中西绘画差异有哪些?
1、中西绘画相同之处。
中西绘画都是东西方各自人文历史的沉淀与见证。是文化艺术的传承媒介。中西早期的绘画都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政治功效。服务于统治阶级。绘画题材往往选取的多是宗教题材。如隋唐的宗教壁画。吴道子的《地狱变相图》。一屠夫看了之后。感到背脊发凉。第二天就放下屠刀。再也不敢杀生了。西方绘画在文艺复兴前后。也同样是具有服务于宗教和皇室权贵的这一特性。这是中西方绘画的历史共通性。
石涛(清初四僧)《山水图册-7》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2、中西绘画不同之处。
中西山水画和绘画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美学原则和表现手法等方面。两者在创作美学原则和表现方法上的区别是:
中国绘画的创作原则是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为此。要求山水画家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将对大自然的观赏、认识和感受。与自己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认识相融合。酝酿为胸中意象。抒发为画面情景。所以。中国绘画更强调作者主观情感的移入和在绘制形象的笔法中的彰显。
西方绘画的创作原则是通过创造如实的、完美的物象。使观者在一种如临其境的审美经验中。获得对某种精神内容或情感理想的体验。为此西方绘画以符合视觉真实的写实手法为创作的基本手段。视具有特定时空真实感的风景美为象征精神意义的基础。所以。西方绘画相对更重视对自然物象的形象逼真再现。
石涛(清初四僧)《山水图册-2》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中国绘画在表现方法方面。对物象的描绘不过分拘于细节。以自己的主观感受出发。针对性的选用自然物象来抒发作者价值观和艺术理念。如所画的苍松古柏。往往是寄托自己正人君子形象。体现自己不畏困难挫折的洁身的道德操守。
中国绘画透视关系处理上。讲究“以小观大”。以游动视点的方式巧妙地组织高远、平远、深远、阔远的关系。因而多有长卷式作品。中国绘画的水平高低往往是通过笔墨来呈现的。非常讲究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
西方风景油画
西方绘画表现方法方面。对描绘对象既强调整体把握。又讲究细节真实。特别注意对象的具体时空特点的把握和表现。在构图和空间处理上。采用焦点透视法。追求再现特定视点、时间、空间中的光感、色彩感的真实性。表现手法早期以细腻平滑为主。色调统一。色彩和谐。18世纪中后期以来逐渐向重视笔触、肌理、色彩的鲜明个性化发展。并日益加强了主观的表现性。
西方风景油画2
应当看到。西方现代艺术中的主观表现性。与中国古典艺术中的主观表现性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即中国古典艺术中的表现性。是基本不出主客和谐圈子的偏于主观的表现性。而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性。则是一种鲜明的强调个性、强调反叛精神。甚至追求完全摆脱客观现实(如抽象表现主义)的主观艺术表现性。这其中的人文精神内涵差异是根本性的。
石涛(清初四僧)《山水图册-6》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二、为何说国画的意境更胜一筹?
这是因为中国绘画要求画家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将对大自然的观赏、认识和感受。与自己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认识相融合。酝酿为胸中意象。抒发为画面情景。对物象的描绘不过分拘于细节。以自己的主观感受出发。针对性的选用自然物象来抒发作者价值观和艺术理念。如所画的苍松古柏。往往是寄托自己正人君子形象。体现自己不畏困难挫折的洁身的道德操守。绘画透视关系处理上。讲究“以小观大”。以游动视点的方式巧妙地组织高远、平远、深远、阔远的关系。因而多有长卷式作品。中国绘画的水平高低往往是通过笔墨来呈现的。非常讲究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
中国绘画讲究写心中感受。往往选取感受最深的那些形象来表现。主要是寄托自己艺术理念和人生主张。在绘画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坐究四荒。心游万仞。”西方绘画。主要是写实。追求物象的逼真。与自然争功。在空间处处理上追求焦点透视。追求瞬间艺术。当然在意境上就会大大打折扣。
其他观点:
先说结论:
单纯从“意境”的角度。中国画的确更胜一筹。这是东西方文化所决定。
这是个好问题。也是个大问题。不是几千字能说完。我试着用三个例子来进行初步解释。
第一个例子:飞天
艺术很大一部分承载的是人类的梦想。比如飞天。你会发现东方艺术中。无论是龙或神。包括各种动物和人。想飞就飞。一念而已。只需驾一朵祥云。完全不需要实体功能上的“翅膀”来承载。
反观西方艺术中。权力的游戏中龙要有翅膀。魔戒中飞马要有翅膀。连飞毯都要忽闪忽闪的模拟翅膀才能飞起来。
这就是最直接的东西方文化差异。西方人很难理解没有了翅膀。怎么就飞了?
腾云驾雾更有意境。还是忽闪忽闪的翅膀更有意境?
第二个例子:建筑
我们到欧洲旅行。会发现它们的城市动辄千年。罗马。梵蒂冈。巴黎。古堡也好。教堂也好。雕塑也好。都好端端的矗立在那儿。就等着人们去看。去瞻仰。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他们从开始选择了“石头”作为建筑的主体。西方人崇尚征服。相信人是万物的最高等级。西方文化对待永恒的态度是“不变”。是“不朽”。歌颂神和人。
不朽的载体当然是石头。所以我们看欧洲和之后的美国。整个西方都在用石头建造自己的方尖碑。穹顶教堂。堡垒。都要稳定不变。
反观中国。我们很少有唐宋以前的建筑留存。梁思成与林徽因在上世纪30年代对中国古建筑的第一次大规模考察中。寻找到最早的中国建筑留存是五台山的南禅寺大殿建于公元780年。现在全国唐代建筑也仅有4处。如此少的存留。很大原因是中国人选择了用木头来承载自己的建筑。
根本上。对于东方文化代表的中国人来讲。永恒意味着“更迭”。生生不息。万物轮回。薪火相传。这种绵延不绝的文化载体必然是木头。建造。腐烂。滋养。生长。再建造。
我们中国人认为万物有灵。建筑也是一样。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万物有灵和永恒不朽。到底哪个更有意境?
第三个例子:风景与山水
西方绘画自始至终在无限逼近“现实世界”。从古希腊雕刻掷铁饼者的米隆。雅典卫城。强调黄金比例和人是万物的尺度。到文艺复兴的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的透视法。再到鲁本斯、伦勃朗的奢侈光影。委拉斯凯兹和维米尔的细节。再到莫奈对光的捕捉。整个西方世界的艺术主流和人类科学的进程无缝匹配。一直在试图再现万物。使其不朽。
东方绘画的水墨丹青。不论是工笔还是写意。起步就是形式感与构图。中国画家和文人并不是在画一幅画。是在经营一段心境。中国画看中的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无论怎么画。都是意在先。一幅好画要融化物我。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核心正是神。是意境。
比如极具中国审美的留白。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此处无物胜有物。就是意境的完美演绎。
有人说自始至终中国人没参悟焦点透视法。就是和相机一样。符合人眼看物体的透视法。这话偏颇。是中国人压根不需要透视法。
因为视角不同。西方人是客观视角。像照相机。东方人是主观视角。像写故事。所以西方绘画中描画自然叫做风景画。强调自然。客观的看。中国人描画自然叫做山水画。强调寄情。主观的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源头的不同。决定了东西方艺术走向的南辕北辙。
如果真的说西方几千年历史上。绘画的意境比中国画差。这个的确很难说服人。只能说。在今天的世界文化背景下。我们对艺术和意境的理解中。内观内省、万物有灵的东方艺术载体——中国画。更符合今天人们审美的意境。
以上。希望能帮到你。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04533.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意境,中国画,艺术,中国,自己的,物象,主观,中西,透视,万物
没想到大家都对东西方绘画差异明显,为何说国画的意境更胜一筹?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这是值得回答的一个问题。但提问者显然带着一定的成见。潜台词是中国画优于西画。意境是中国文化系统中专有的词汇。也是中国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