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期,魏国作为霸主,国力远超秦国,为何不先把秦国灭了免除后顾之忧?
原创

战国初期,魏国作为霸主,国力远超秦国,为何不先把秦国灭了免除后顾之忧?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魏早年未能灭秦。历来为后人所诟病。

可是。仔细回顾这段历史。魏国曾一心要攻秦。最后未灭秦。绝非简单的“选择失误”。他曾一心想先打秦。但因为在细节上的失误(而不是战略选择上的失误)。使他最终无法灭秦。霸业衰落。

哭泣的名将

仆人急切地走过来:您戎马一生。刀光剑影中从不变色。为什么现在痛哭起来了呢?

中年人叹息道:这片土地。正是用武之地。我和兄弟们浴血奋战才保住了此地。我正准备借此大展宏图。怎会预料到我王不用我了呢?王不用我。这片土地只怕很快就会丢失了!我不是为自己哭。我是哭那些为这片土地浴血奋战的将士们呀! 良久。他依依不舍地上车离开。

伴随他离去的。是他呕心沥血的煌煌大魏。对秦国的优势。

魏长期把攻秦作为主要发展方向

早在魏被正式承认为诸侯之前。魏就把攻秦作为他的主要发展方向。

需要注意的是。这三十年里。魏为了集中力量攻秦。在东、南方向放弃了一些局部利益。

前413年。齐、楚。分别大败魏。 可是。魏却并没有立刻作出反击。而是依然心无旁骛地推进对秦的战争。 直到前407年。魏攻占全部河西及关中东部后。才腾出手来。反击齐、楚。

魏的位置。决定了他很难专力灭秦 后人常常诟病魏国:四面树敌。

不管是楚悼王、陈和。还是后来的齐威王。他们都是积极进取之主。他们要积极进取。地处中原的三晋都是他们天然的攻取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通过单纯的外交来“安抚”齐、楚。全力攻秦。是一厢情愿的!

魏在平定河西后。转身先与齐、楚作战。挫败对方的势头。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意外的灭秦机会。却被内部斗争所耽误

尽管魏在对东方作战时连续取胜。但齐、楚都继续长期对抗魏。使得魏被迫将主力放在东、南线。无力对秦做新的军事行动。

前391年。秦在楚国的怂恿下。发起了对魏的战争。 面对浩浩荡荡的50万秦军。魏吴起仅率数万魏武卒发起反击。大破秦军!(战国时兵力具体如何。争不清。但此战吴起以少胜多是必然) 魏军一路追击。一直攻到秦的腹地!

吴起的出走。原因绝非仅仅是史书所说的“拒绝公主”之类的家常事务。

因此。即使战功卓著。吴起依然要把相位让给“上使国君安心。下使百姓信服”的世族们! 本就已经威胁世族地位的吴起。攻秦又已取得重大胜利。此时。吴起彻底成为魏国老旧势力的眼中钉、肉中刺!

可是。吴起的出走。并是魏放弃这次机会的决定性原因!

魏有能力继续以吴起留下的班底攻秦!

不卑不亢的承诺

吴起出走这年。发生了两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前390年。流亡魏国的秦公子连得到消息:魏国愿支持他回去做秦公。

这是很难回答的一个消息:如果拒绝。他可能会有杀身之祸!如果答应。他很可能使秦被魏所操纵!

公子连想了良久。不卑不亢:我也想回去做秦公。但是我想靠自己的力量。不想劳烦魏国!我在魏国流亡30年。深受大王的恩惠!因此。只要大王在位一天。我就不攻魏!

握手言和

魏武侯为什么“轻易做不划算的买卖”?

我们再看下一笔买卖!

同样是在吴起出走的这一年。魏国牵线搭桥。让周天子承认了田氏在齐国的诸侯之位! 魏、齐之前曾大打出手若干年。是彼此主要的竞争对手。 可是。为什么魏王在占据优势时。还要主动示好。帮人家提高政治地位呢?

魏最大的威胁:三晋分裂

魏在同一年。同时停止了对秦、齐的争斗。说明魏国遇到了比更大的威胁:三晋分裂!

事实上。当时赵、韩对魏的威胁。还远不只如此!

魏惠王即位之初。赵、韩一起支持惠王的政敌争夺魏国君位。 赵、韩两国君主的争论。说明了当时魏国的尴尬形势。

赵君希望把魏国一分为二。彻底变成两个中等诸侯! 韩侯反对。说要另立一个魏君。让魏割让土地给韩赵就可以了。 赵君答:看来你还在为攻郑的事情留力。不如这样。你们先回去。这里交给我们!

这个争执说明:同为三晋的赵、韩。在魏国的关系十分复杂!他们有能力直接把魏国颠覆。造成远远大于齐、楚的威胁!

因此。在吴起攻秦大获全胜时。魏采取了同时与秦、齐结好的政策! 无非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形势逆转。源自三晋不合

魏开始对韩、赵分别用兵。希望重新控制三晋! 可是。魏失算了。韩、赵自然不难被魏打败。可问题是:齐、楚、秦。都担心魏独霸三晋! 于是。刚收了魏国大礼包的齐国没有去还人情。反而大举介入三晋之争。

魏弱下来后。秦逐渐采取反击。逐渐收复河西。逆转了形势!

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一个强大的中原霸主。是所有诸侯的眼中钉!齐楚。不会坐视魏重整三晋。也不会坐视魏一口吞秦!

从上面的回顾。我们会发现: 魏想要通过外交手段。使自己专心选择先专门攻秦。是一厢情愿的。魏在战略方向的调整上。也基本根据形势需要。中规中矩。没有低级失误。绝非后人说的“愚昧不堪”。


因此。我认为。魏国的衰落。并非他在大的战略方向上有什么大的短见。而是他在细节的操作上有问题。最终。霸业中落!

秦国曾屡次反击魏。都成效不大。假如没有后来的商鞅变法。国力强大。后人会不会说秦人不断招惹魏国是“选择失误”呢?

魏国如果能处理好与三晋关系。对内坚持魏文侯时期的用贤风格。即使不灭秦。难道就不能长期保持优势?

人们在回顾过往时。总是偏好找出“选择”上的问题。可是。决定成败的。往往是“细节”上的问题。因为:如果细节没做好。事实上可以主动作出的选择很少。就像本文中的魏国一样。

其他观点:

魏文侯在位50年。举贤任能。德高望重。使得韩、赵两国纷纷到安邑朝拜。魏国因此得以携晋国之霸权余威。各国莫不敢撄三晋之兵锋。

三家分晋后。韩赵魏三国土地彼此犬牙交错。尤其是魏国的土地。被韩国、赵国切割的支离破碎。魏国的土地有两个主要地区。以安邑为核心的河东地区和以邺城为核心的中原地区。两块核心区之间由上党走廊联系。魏国的国土呈哑铃状。魏国自认是三晋大哥。对近在迟尺的韩赵竭尽笼络之能事。自然不能对身边的小弟下手。因此。魏国将扩张的首选方向选在了秦国的河西。

(三家分晋)

秦魏争夺的河西之地。并不是汉武帝的河西走廊。而是今陕西省关中东部黄河洛河之间的地区。大致包括今大荔县。合阳县。韩城市。河西之地在西周、春秋早期并不属于秦、晋任何一国。至晋献公时期被晋国夺取部分。同时期秦国也夺取一部分。此后河西之地一直被秦、晋两国争夺。但大体是秦国占有河西的西半部分(洛水流域)。晋国占有河西的东半部分(黄河流域)。魏国的国都安邑就在黄河边上。最容易受到周边的秦、赵、韩等国的夹击。因此魏国自然也希望能够拓展河西腹地。扩大战略缓冲地带。

后来中兴秦国的秦献公。名连。十岁时父亲去世。本来君位该轮到他坐。可是他的叔祖欺他年少。竟将君位抢去了。是为秦简公。十岁的公子连为防不测。逃到东边的邻国魏国。开始了长达二十九年的流亡生涯。这是公元前424年的事。

魏国当时是中原各国中的超级强国。当时的魏文侯春秋正盛。重用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人。推行中央集权。以法治国。国力强盛。奠定了此后魏国长达百年的霸业。然而此时的秦国却国力疲弱。政权不稳。国君的废立经常是由几个庶长说了算。

魏强秦弱。魏国对河西之地志在必得。因此自公元前413年开始。魏文侯以吴起为将。接连进攻秦国河西。到公元前408年。吴起率领魏武卒完全夺取了秦国早期占有的河西之地。吴起为河西守。对秦国执行了强势的压迫政策。此时的秦国只占有陇山以东、洛河以西、秦岭以北的渭河平原。土地狭小。在魏国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秦国几有灭亡的危险。魏国国内也有很多人对灭秦有很大的兴趣。魏国朝堂上的策论。随时都能决定秦国的生死。

秦国的困顿低落与魏国的蓬勃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极大地刺激了在魏国流亡的公子连。想到秦国的衰败和自己的遭遇。公子连产生了夺回君位、实行新政变法图强的强烈愿望。由于公子连曾经是被立为太子的秦国废君。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因而魏国给公子连的待遇很优厚。公子连一方面研究学习魏国的强国经验。一方面密切注视秦国国内的局势。

(最终得以回国即位的秦献公)

话分两头。这魏国在夺取了河西之地后。兵锋北上。马不停蹄。又将矛头对准中山国(今河北西南部)。魏军在经过三年作战。中山军力量耗尽。魏军最终占领中山国全境。魏文侯随即命太子击镇守中山地。而封乐羊于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此时魏国的国土达到鼎盛。国力强盛。已臻于鼎盛。魏文侯去世后。魏武候也是一代明君。将魏文侯开创的霸业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连齐国的田和想求封诸侯都得通过魏武侯向周天子讨封。秦出子元年(公元前386年)。田和被正式列为诸侯。田氏代齐的事实在法律上得到了周天子的认可。

然而。三晋一体的国家联盟此时出现了裂隙。韩、赵、魏经常在一起行动。先后打败过齐国和楚国。夺取了楚、郑、宋等国的大片土地。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这些土地因为与南面的韩魏接壤而多为两国所占。北边的赵国与这些新得到的土地不接壤而经常是跟着魏韩白忙活。

赵国此时对北进尚无兴趣。对中原地区的膏腴之地兴趣颇大。然而。魏武候却对对赵国的南进中原非常抵制。这就引起了赵国的强烈不满。于是。赵敬侯决定把都城迁往更利于防守的邯郸。以便于同魏国展开对土地的争夺。

邯郸西、南、东为漳河环绕。西边更是有太行山为防魏、韩的天然屏障。中牟突入魏国的势力范围。处境危险。不利于同象魏国这样的强大对手作战。赵敬侯迁都邯郸后。主要的攻取对象是卫国的土地。这就会威胁到控制卫国的魏国的利益。

赵国考虑到自己对中原的野心。会遭到魏国的抵制。因此就与离魏赴楚的吴起联系紧密。赵楚联合。对魏国占领的重要城市大梁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吴起也带着楚军北上黄河。与赵军遥相呼应。在魏国的西边的秦国原是魏国的死敌。此时为了图存也与赵、楚联系紧密。魏武侯说:“今秦胁吾西。楚带吾南。赵冲吾北。齐临吾东。燕绝吾后。韩居吾前。六国兵四守。势甚不便。忧此奈何?”如果秦、赵、楚联合进攻魏国。魏国就将处于南北西三面受敌的不利局面。

魏武侯决定利用秦国的内政不稳。把颠覆秦政权作为魏国冲出三国包围的突破口。尽管秦国是三国中最弱的。但此时解决秦国不能靠战争。如果魏国攻秦。赵、楚必定会趁势南北夹攻。这正中了赵、楚的下怀。魏武侯决定采用一个既省力又省事的办法——把公子连送回秦国。帮助公子连夺取政权。建立一个亲魏政府。在魏武候的盘算里。即使公子连夺权失败。秦国也必将陷入混乱。无暇东顾。

(魏武候时魏国四面树敌)

公子连也在密切关注魏国目前的形势。也知道魏武侯支持自己归国的用意。魏国善待自己将近三十年。此前一直没有提出要送自己归国。本来就是要把自己留在刀刃上使用。而此时魏国所处的国际环境险恶。正是要利用自己的时候。公子连虽然有强烈的归国执政愿望。但他知道。秦国与魏国是死敌。如果是魏国送他回去。自己肯定不会受到秦国人的拥戴。另外。如果自己是在魏国支持下夺得政权。必然会要受到魏国的制约。而对秦国不利。可是他也不能拒绝魏武侯。不然可能会有杀身之祸。

公子连打算自己独自归国。因此谢绝了魏国的护送。魏武侯见公子连答应归国。目的已达到。便赠给公子连车马和大量金银珠宝。问公子连何时启程。到时好为他饯行。公子连说至少得需要一年。到时定向武侯辞别。武侯虽然不是很高兴。但还是礼貌地与公子连道别。此前。公子连也在想利用秦国的内政不稳夺回君位。但他不愿意接受魏国的帮助。受魏武侯的摆布。魏武侯的建议让公子连既不能接受。也不能拒绝。反倒迫使他立即开始了夺权的准备活动。

在筹划了一年后。公子连觉得时机成熟了。便准备动身。在与魏武侯辞别的时候。公子连与魏武侯盟誓。公子连感谢三十年来魏国对自己的盛情款待。如果公子连成功地夺回君位。秦国保证在魏武侯在世的时候不与魏国为敌——这个誓言让魏武侯很不舒服。公元前385年。秦庶长菌改迎立公子连于河西。是为中兴秦国的秦献公。

秦献公即位后。埋头改革、励精图治。不参与其他国家间的争斗。秦国的国力渐强。人口也增加了不少。军队的军事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秦人对恢复秦穆公时的荣耀也越来越强烈。魏武候在公元前370年去世后。魏国的君位传承出现了动乱。因此诱发了韩国和赵国攻打魏国的浊泽之战。韩赵联军在取得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由于赵、韩的严重分歧。因不能协同而由胜转败。使魏国终免于分割。此后。三晋之间的友好局面一去不返。韩国由于国土被魏国包围。且同处中原。唇亡齿寒。因此一直与魏国交好。赵国则渐渐形同陌路。

公元前366年。秦献公以韩魏两国威胁周天子显王为由。起兵勤王。在洛阳打败了韩魏两军。得到周显王的赞赏。秦国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公元前364年。秦献公下令秦军攻魏河西。夺取了秦国的故土河西地。一直打过黄河。深入魏境到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斩首六万。取得了秦国前所未有的大胜利。然而没过多久。魏惠王结束了南方的战事。转而攻秦。因此重又将河西之地夺回。

尽管如此。魏惠王时期的魏国虽然国力依然强大。但是周边的齐国、楚国都在崛起。且对魏国频频发起攻击。魏国单独攻灭秦国必然会遭到其他国家的反对。因此尽管魏国依然比秦国强大。但是魏国单独灭秦的时机已经过去了。而且。更让魏国雪上加霜的是。魏国的改革事业停滞了。魏人满足于取得的成就。失去了居安思危的意识。这使得魏国空有大把人才。却终不能用。此后。在与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的对阵中。魏国因为在制度上、意识上的懈怠和自满思想。终于付出了巨大代价。不仅被当年欺负的秦国击败。甚至最后因此而亡国。

(失去河西、河东后的魏国)

四战之地、危机四伏的环境催生了魏国人强烈的忧患意识。这促成了魏国最先变法。在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前期的近一百年中。魏国挟变法之威成为战国第一个霸主。不过。作为第一个变法的国家。魏国变法虽然内容全面。但并不彻底。连续的胜利和霸主的光环。逐渐遮掩了魏国人的眼睛。蒙蔽了魏国人的头脑。魏武候做太子时。因为与贤人打招呼没有下车就被批评不尊重人才。到了魏惠王时。对于人才的态度就更有些形式主义了。商鞅去魏时曾说:“魏国朝野已经被表面强盛所迷醉。连同魏王。没有人会想到魏国的实力正在日渐萎缩。更没有人想到魏国需要第二次变法。第二次登攀。”

忧患意识令魏国人致力于求贤变法。而多年的优势地位又让魏国人失去了忧患意识。假如魏国能再次率先发起二次变法。魏国的国力再上一个台阶。在制度上引领战国七雄。那么最终统一中国的也未必一定是秦国。相比秦国来说。魏国的优势太强大了。而且魏国已经占得了先手。

可是一条悖论却是。在人类史上。最强大的国家往往会最先失去了求变创新的动力。变得越来越僵化。李悝完成了魏国在经济、政治、法制领域的改革。吴起完成了军事领域的改革。可是魏国变法的目的是快速强国。求速、求稳。因此局限性很大。魏国变法并没有废除世袭贵族封地制。贵族封地拥有相对独立的治民权、财政权、私兵权。这些世家大族。是变法最大的阻碍力量。吴起死于楚。商鞅死于秦。根源就是得罪了根深蒂固的世族势力。

魏国的变法为了减少改革阻力。没有触动这些封地世族的核心利益。这让魏国在变法过程中。基本保持了政治稳定。而称霸的实际效果。也基本上满足了魏国的发展需求。魏国新旧势力在变法中相互妥协。取得了各自满意的结果。这种妥协。造成了魏国政治的腐败。以及社会阶层的固化。在李悝、吴起之后。魏国的很多人才都没能留在魏国。

(秦国新军已成)

魏国在发达时没有在制度上进行彻底的革命。他们满足于取得的成就。从而失去了先机。在与秦国的争夺河西的百年之战中。魏国最终落败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魏国处于四战之地而在战略方向上多有掣肘。更在于魏国已经从一个变法图强的新锐帝国变成了老大帝国。当垂垂老矣的魏国朝堂上。魏国君臣还在目中无人地评论蛮邦秦国时。秦国变法后立足于普遍授田制的新军已然练成。

其他观点:

魏国是战国初期最为强大的诸侯国。确实有能力消灭秦国。

但是。春秋五霸刚刚结束。战国时期刚刚到来。这个时候还存在周天子的余威。

魏国是不能随便灭掉一个诸侯国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比如齐桓公就是通过“尊王攘夷”的方式。来惩罚一些不听话的诸侯国。但是他并不是以消灭一个国家为目的。而且尽自己的能力去恢复被灭亡的诸侯国。

只要周天子还存在。周朝仍然还是表面上的诸侯共主。各国还是要服从周天子的。

比如三家分晋的时候。赵、魏、韩三国的国君。还是要接受周天子的册封。也就是说各个国家之间可以打来打去。

但是真正要把一个国家给灭了。这就会引起别的国家的干预。

所以战国初期。很多国家的战争。都是通过割地赔款的形式来解决冲突问题。魏国事实上已经占领了秦国的很大一部分土地。比如秦国的河西地区。

在吴起驻守西河郡的时候。在公元前389年。秦魏两国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特别是为争夺阴晋城。秦兵50万被5万魏军打败。此后。吴起又在武城击败秦军主力。

从此秦军一蹶不振。魏国完全有机会灭掉秦国。可是魏武侯却突然撤掉了吴起的军职。

可以看出。魏武侯的目的还是为了掠夺秦国东部地区的肥沃土地而已。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秦国被认为是偏僻落后的国家。这些地方是地广人稀。经济落后。而且存在很多不开化的民族。落后的秦国被魏国人认为是不开化的野蛮的地方。

魏国正处在中原地区。被认为是礼仪之邦。所以对魏国来说。能够占领秦国东部的发达地区。它就已经心满意足。根本就无意去经营秦国的西部地区。

而且。就算占领了这些地广人稀的秦地。也没办法在那个地方建立起牢固的统治。

因为秦国人比较擅长骑射。秦国的骑兵比较强大。尽管他们不擅长攻城略地。但是野战能力很强。魏军也不可能彻底的消灭这些秦军。

总而言之。魏国没有借口来消灭一个诸侯国。当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尽管魏国很强大。但是要真正的灭亡一个国家。这在战国初期是非常重大的事情。可能会引来齐国、赵国等强国的出兵干涉。这样就会得不偿失。

所以从道义和实际利益来说。魏国都没有必要把秦国给灭了。

我是@龚柳辉。请大家关注我。和我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热心评论和分享!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明天的阳光美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43:09

    魏国,秦国,河西,公子,吴起,土地,之地,公元前,中原,齐国

  • 旧日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43:09

    没想到大家都对战国初期,魏国作为霸主,国力远超秦国,为何不先把秦国灭了免除后顾之忧?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浮生三叹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43:09

    魏早年未能灭秦。历来为后人所诟病。 可是。仔细回顾这段历史。魏国曾一心要攻秦。最后未灭秦。绝非简单的“选择失误”。他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