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想打倒的山东士族到底有多强,为何连皇室求婚都敢拒绝?
原创

李世民想打倒的山东士族到底有多强,为何连皇室求婚都敢拒绝?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大唐皇家原来只是三等氏族?山东氏族到底有多大声望。连皇室求婚都敢拒绝?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就把古代皇权描述得淋漓尽致。

但是很多人可能不会相信。历史上曾经有一个阶层可以和皇权相抗衡。甚至还凌驾于皇权至上。它就是隋唐时期的士族门阀。

山东氏族是隋唐时期门第最高的家族。而大唐李氏只不过是三等氏族而已。所以唐朝的君主们都想把自己的公主嫁到山东氏族当中。是为了拉近皇族跟士族门阀的关系。

但是直到唐朝灭亡之际。这样的事情都没有实现。也怪不得当初李世民会发愁:“青年才俊都想娶山东氏族的女儿。为什么士族子弟不来迎娶公主。难不成皇家还比不上那些世家?”

所以。山东氏族到底有多大的声望。居然敢凌驾于皇权至上。连皇室公主都看不上眼呢?

门阀士族的崛起

要说这门阀士族的崛起。这得讲到东汉初期汉高祖创立察举制的时候。

因为当时汉朝初立。朝廷继续一大批有识之士来重建社会。察举制就是希望诸侯们能够贤良孝廉的标准来选出一些有德行有能力的人。推荐给朝廷给予官职。

虽然这个制度创立的初心是好的。人才能否得到重用要看选拔者是否看重他。既然要选拔人才。这些官员自然会推荐自己家中的子弟入朝为官了。

因此。大批的门阀世家子弟有了很便捷的入朝为官的机会。而家境贫寒的老百姓几乎没有任何进入的方式。

经过两汉察举制的影响。像山东崔氏、卢氏这些深受儒家学说洗礼的士族逐渐成为了顶级世家。甚至可以直接左右朝局。

到了三国时期。曹操之所以能够崛起。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与山东崔氏家族合作。毕竟崔氏这类士族门阀历经几百年的积累。底蕴已经非常深厚。

可以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像崔氏这些门阀士族是一支不得忽视的力量。无论是乱世还是安定。要想坐稳江山就必须跟他们合作。看曹魏的崛起就可以见得了。

虽然说晋朝“永嘉之乱”的出现让北方士族开始南迁。但毕竟像崔氏这些大家族的根基都在北方。所以崔氏、卢氏这些家族的人就留了下来。

尽管在十六国时期。有很多人曾经入主过中原。但是崔氏、卢氏毕竟是北方地带的顶级士族。无论谁想在北方站稳脚跟。就必须跟他们合作。

所以。刘渊、石勒、苻坚这些入主中原的枭雄。一立国没多久就马上跟崔氏家族合作。崔氏家族的声望又再次大大加强。

在十六国的末期。北方崔氏又出了一个跟崔氏家族盛极一时的人物。那就是崔浩。

鲜卑拓跋氏之所以能够统一北方、入主中原很大程度上都是仰仗着崔浩这个人。依赖着崔浩背后的崔氏家族。

想当年。拓跋珪在参合陂之战中击败了后燕慕容宝这才得以成为中原地区新的统治者。而拓跋珪入主中原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必须融入中原文化。

而学习中原文化要怎么学呢?第一件事就是跟世家合作。所以北魏请了崔浩的父亲崔宏参与立国大事。还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很多北魏的法律。崔氏家族再度登上庙堂之高。

而崔浩也被北魏重视。进入了北魏朝堂。尤其是在时局的精确把控受到了北魏朝堂的看重。

无论在刘裕北伐还是拓跋焘发兵赫连夏。崔浩都有着自己准确的预测与见解。对于时局敏锐的观察力让北魏得以站稳脚跟。可以说北魏的立国。崔氏家族的功劳可以说是位列第一的。

隋朝建立之后。隋文帝杨坚创立“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官途的局面。让底层的寒门士人也能够凭借学识得以入朝为官。世家大族的权势开始受到影响。

只不过以崔氏为代表的山东氏族的底蕴实在是太强大了。完全可以凭借与各大家族结亲的方式来形成同盟。共同抗衡皇权。这也是杨广和李世民想要打击山东氏族的原因所在。

唐朝为了更好地打击旧有士族力量。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和建立了三生六部制。加速了门阀士族的衰败。直接削弱了崔氏、卢氏等山东氏族的地位与权势。

唐初的几大家族在当时被合称为“五姓七望”。这五姓是指崔、卢、李、郑、王。七望是指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这“五姓”之中被认为天下第一姓的是崔姓。而唐朝皇家的李姓只不过是当时的三等姓氏罢了。

唐太宗对崔氏这些山东氏族的影响力既极度又畏惧。因为他是靠着世家门阀的底蕴来获得天下的。所以他们知道世家组联盟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所以从唐太宗时期开始。朝廷不能容忍山东氏族凌驾于皇权至上。所以唐朝皇家开始了对山东世家大族的各方面打压。

第一招。就是直接修改《氏族志》重新排序姓氏的地位。

唐朝初期。虽然经过科举制的推出与战争的动乱。山东氏族的势力得到了虚弱。但他们根深蒂固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

上面也说了。像房玄龄、魏征这些朝中大臣居然争相想跟崔氏、卢氏等家族联姻。却没想着娶唐朝的公主。这着实让李世民觉得恼怒。

所以唐太宗让吏部尚书高士廉等人来编纂新的《氏族志》。想着是重新制定不同士族之间的等级。

也不知道这些人是读不懂李世民的心思。在最初完成的版本中。山东崔氏家族居然还排在第一等当中。这直接让李世民大发雷霆。还大骂了高士廉等人一顿。

李世民大发牢骚之后。他直接跟编纂人员表明自己的要求:

“我今定氏族者。诚欲崇树今朝冠冕。何因崔民幹犹为第一等。只看卿等不贵我官爵耶!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

从此以后。李唐皇族排为第一位。外戚第二位。而山东氏族降至第三等。哪怕以前排名靠后的关陇集团的地位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一招直接从姓氏地位上削弱氏族的影响力。

李世民编纂《氏族志》这个行为其实有两个目的。其一就是上面说的想要打击山东士族的地位。来提升皇室的权威。从而获得更强的统治合理性。

这其二。其实是为了拉拢关陇集团。毕竟李世民得以崛起。关陇集团是有很大的功劳的。可以说是跟随他一起打江山的存在。

《氏族志》的重新编纂加强了统治核心集团的凝聚力。这对于李唐初期稳定局面来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二招。通过“废王立武”来提升庶族满门士族。打压世家大族

唐高宗即位之后立刻提出“废王立武”。而这却在朝堂上掀起了巨大的争论。因为王皇后的支持者是世家大族。而武则天这一方则是庶族寒门。

因为唐高宗将武则天立为皇后是没有得到门阀士族支持的。所以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皇后地位。她开始笼络一大批的寒门士族。

长孙无忌可以说是“废王立武”之中最大的阻碍。因为他是唐太宗亲自封赐的齐国公。在朝堂之中地位显赫。他的权力可以说有了与高宗平行甚至隐隐超越。

高宗想利用废后来削弱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世家大族的权力。从而巩固皇权。而结果很明显。武则天在这场斗争中赢了。也标志着寒门子弟地位的提高。

第三招。科举制度的完善

这一招可以说是从仕途上对门阀士族的进一步打压。

科举制作为古代隋唐以来最为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唐朝削弱门阀士族地位。为寒门子弟提供入仕为官最为直接的方法。

而到武则天时期。因为武后没有得到世家大族的支持。所以她进一步发展科举开创“武举”。一大批贤能之士成为皇权对抗旧有势力的重要武器。

不仅如此。武则天也没有阻止门阀子弟参加科举。但是当时的门阀士族已经抛弃了以往的名士风气。不思进取的思想让士族内部早已腐朽僵化。

所以。即便这些门阀子弟参加科举选拔。他们那种骄奢放荡的生活作风也不能够让他们入朝为官。随着门阀士族入朝为官数量的减少。声势也随之降低了。

门阀士族的出现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文化的繁荣与历史的进步。但是士族门阀所衍生出来弊端是不符合历史进程的。所以它的结局必然走向灭亡。

尽管唐朝一直用各种手段来打压士族。但世家大族的社会影响力依旧没有被彻底削弱。这也是晚唐时期唐文宗依旧希望跟世家大族联姻的原因所在。

不过唐朝也是因为对士族的打压。这才打破了士族一直以来垄断的知识壁垒。为古代封建社会选拔出了很多有才华的寒门子弟。

其他观点:

士族的崛起

其实所谓士族这东西还得从世家说起。秦代以前华夏应该算贵族天下。秦代大一统后贵族阶层被大洗牌了一次。可新的体系还没形成后秦朝就崩溃了。出身不高的刘邦建立了西汉。在初期布衣将相很多。

可是什么玩意就怕放任和累积。西汉前期奉行黄老之术。对能帮忙的官僚很照顾。二千石的官员可以指定一个儿子直接做郎官。时间长了官僚世家出现;同时皇帝对乡间的土地兼并也不上心。豪强世家自然开始登场。

后来董仲舒不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嘛!掌握儒家经典解释权的儒生也开始把学问家传。形成了学术世家。著名的弘农杨氏就是靠家传《尚书》混成的一流世家。汝南袁家似乎对《易经》比较有心得。

这三种世家在汉代数百年的时间里不停的融合。比如豪强世家都比较有钱。可以让族中子弟读书。混成学术世家;学术世家掌握着不错的知识。可以让族中子弟做官。混成官僚世家。三种世家逐渐融合成一个庞然大物。或者说形成了新的贵族阶层。

曹丕篡汉时需要这些世家支持。弄出了九品中正制。选材的中正官全是世家大族。世家和寒门的差距越拉越大。寒门士子被逼无奈只能依附世家生存。门阀时代开始降临。垄断了官职、土地、知识的士族集团成形。这帮家伙必然将华夏拖入黑暗。

三国归晋后。先天畸形的西晋根本无力开战统治。反复内耗又引来外族后彻底灭亡。一部分士族带着司马家的新傀儡去了长江以南。形成以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为首的侨居士族。只是他们注定只能苟延残喘。天下无望。

何谓山东士族?

最终决定天下归属的是留在北方的士族。但是他们随着北魏的分裂被切割成两支。一支经西魏到北周。又吸收了胡人转化而来的虏姓士族。在宇文泰的关中本位政策下形成了“关中士族”。

关中士族积极参与政治。与西魏八柱国长期合作。未来隋唐的建立都有他们的身影。把天下牢牢握进手中。几番合流之后。他们形成了一个胡汉混血、文武合一的庞大集团。陈寅恪称之为“关陇集团”。

而另一支经东魏到北齐。仍然保持汉代讲经学、重儒术的传统。牢牢掌握着知识解释权和舆论权。社会地位极其超然。因为郡望都在崤山以东。故此被称为山东士族。与关陇集团相比。他们是士族中的保守派。一直拒绝胡汉通婚甚至本支士族外通婚。只是因为掌握着经学解释权和儒学正宗。关陇集团拿他们办法不多。

拒绝皇室求婚并非因为强大

最后说说山东士族拒婚的事儿吧。其实无论李世民本人也好。后来的唐文宗也罢。他们求婚不得的原因很简单。不是山东士族看不起他们。起码人家的借口不是这样。只是因为山东士族不外婚而已。

有人总结过三大支士族的风格。大致上江左士族重个性、关中士族重功名。山东士族重姻亲。人家从魏晋时代就摆明不和外人通婚。你没事跑人家那要孙女属于找抽。搭理你才怪。

而且唐朝皇家选的人家也不对。如果选博陵崔氏没准还有点门。人家二房即是关中士族也是山东望族。可唐文宗非得选最保守的荥阳郑氏。不被人家拒才是怪事儿。另外山东士族确实也和李唐皇室有点心病。唐高宗时候下令不准他们互相通婚。这仇人家可一直记得呢。

总结起来吧。其实山东士族虽然枝繁叶茂。但并没有强大到颠覆王朝的地步。只是他们掌握着社会舆论和知识解释权。乃至可以源源不断的输出人才。皇家毕竟要顾忌一些。单以军事和政治权利上看。他们真不如关中士族。扯淡完毕。

其他观点:

士族力量。在隋唐以前。一直是我们历史上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因为他们实在是太强大了。从汉朝开始。一直到唐朝。士族集团的力量。始终充斥在权力的第一线。

汉朝时期著名的士族有四世三公的袁家。杨家。其代表人物就是袁安、杨敞。他们家族世代有多人位至三公。掌握着汉朝选拔官吏的脉门。

三国时期。曹操一直想搞定士族。所以弃用察举制。改用唯才是举的方式。不过主观性太强。没有形成制度。曹丕一上台就以九品中正制取代了唯才是举。向士族集团低头。

晋朝完全沿袭了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因此依旧是士族集团做大的局面。尤其是东晋南渡时期。王家、谢家、桓家等各大士族的实力。完全碾压皇权。

这个时期的北方也很热闹。虽然正值五胡乱华。但是后赵、前秦这些割据政权。也不得不跟崔家、卢家这样的士族大家合作。比如说崔家的崔悦就成了后赵石勒的得力大臣。他儿子崔液则成了前秦苻坚手下的重臣。而他孙子崔宏更厉害。先后出仕前秦、后燕、北魏三朝。崔宏的儿子崔浩。成了北魏著名的谋臣。

所以到了隋朝。就算隋文帝结束了南北混战的局面。士族集团依旧是不可忽略的力量。杨家本身也是著名的弘农杨氏。

隋炀帝时期。为了遏制士族力量的发展。采取了科举制度选拔官吏。将选官的权力夺走以后。士族力量逐渐衰败。但依旧会出现士族瞧不上皇族的现象。

一、混乱。是士族们发家致富的重要机会。

历史其实是相当残酷的。很多人觉得混乱不好。但是对历史上的士族集团来说。混乱却是他们扶摇直上的重要机会。

西晋八王之乱。结果导致了五胡乱华。这个时候王导和王敦带着一帮马仔支持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了东晋王朝。使得王家成为了掣肘东晋皇权的重要力量。如果没有这场混乱。王家不可能混到如此高的地位。

同样是五胡乱华的时候。老百姓们流离失所。但是留在北方的士族们。却疯狂地忙着敛财夺权。他们忙着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各大单于。忙着以低廉的价格。劫掠老百姓手里的田地。忙着将家族子弟充斥进入各朝做官。

比如说弘农杨氏、陇西李氏。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再次做大做强的。杨坚(隋文帝)把女儿杨丽华嫁给了鲜卑族的皇帝宇文赟。李虎(李渊的爷爷)则把女儿嫁给了鲜卑族的皇帝宇文邕做妃子。

所以说对普通老百姓而言。混乱那是灾难。会直接导致流离失所。可是对士族们来说。越混乱。那么他们成功的机会就越大。

二、五姓七望。是唐初最尊贵的贵族体系。

五姓七望。要分成两部分来看。五姓分别是:崔家、卢家、郑家、王家和李家。

为啥还有七望这一说呢?原来这五家当中。崔家和李家是各有两大分支的。

所以我们俗称的五姓七望分别指的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这七大家族。基本上就是唐朝初年最牛掰的世家大族。其中陇西李氏。创建了李唐王朝。所以按道理要比其他几大家族更加尊贵。

可现实情况是。山东士族们。却不太愿意跟老李家结亲。以至于李世民常常感叹。为啥山东士族的男子们。都不愿意前来迎娶公主呢?

其实士族集团内部。也是有很严重的鄙视链的。比如说博陵崔氏。号称:天下第一高门。北方豪族之首。

从战国时期。崔氏就已经在齐国担任各种要职。到了秦朝一统天下时。崔氏子孙崔意如被封为东莱侯。汉朝时期。崔氏一门依旧出了各种达官显贵。

甚至衍生出了郑州、鄢陵、齐州、青州、博陵等各大崔氏豪门。我们看《三国演义》。刘备去南阳寻找卧龙的时候。就曾经遇到过诸葛亮的好友。他自称博陵崔州平。这样的自称。其实就是因为自己出生于博陵崔氏。所以感到骄傲。

唐朝时期崔家累计出了29名宰相。由此可见老崔家是多么自豪。相比而言。陇西李氏。其实在这五姓七望中。排名居中。自然是赶不上崔家了。被鄙视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三、唐朝的重要工作。就是打压士族。

隋炀帝开创科举制度。成为了打压士族集团的重要手段。但是也遭到了士族集团们的一致对抗。因此到了唐朝。其实科举并没有真正消除士族集团的影响。

在唐朝科举制度是有很大弹性的。一般找关系也能够通过科举做官。你比如说著名诗人王维。走了玉真公主的后门。一举高中状元。著名诗人杜甫。没有后门可走。考了一辈子也没考上进士。

所以说想要彻底解决士族问题。其实并不容易。出现唐太宗所提及的那个问题也就很正常了。就算你是皇室成员。也未必能跟五姓七望这些豪门结亲。

唐高宗时期。为了扭转这一情况。曾经颁布法令。禁止五姓七望这七大家族自行婚嫁。也就是阻断他们联姻做大的现象。不过由于波及面太广。所以在重重压力之下。只好取消。

唐高宗时期的宰相薛元超曾经感叹:

吾不才。富贵过人。然平生有三大恨:一是未能进士及第。二是未娶五姓女。三是不能修国史。

这三大恨中。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大恨。便是没有娶到五姓七望家族的女儿做媳妇儿。连宰相都有这样的遗憾。可见士族在当时的影响力有多大。

总结:在山东士族看来。老李家就是暴发户。

从现实角度去看。陇西李氏。压根就没办法跟崔氏、卢氏这样的豪门相比。他们是强行凑上来。成为了士族集团之一。

其实人家压根就瞧不起陇西李氏。要不是他们夺取了皇权。其他士族豪门不会选择跟这样的家族联姻。

这就好比一个诗书传家的书香门第。不会愿意把女儿嫁给暴发户一样。内心是存在一定鄙视链的。

打压士族的过程。其实也是集中皇权的过程。东晋时期。皇帝一个人说了不算。得世家大族点头才行。可是唐朝以后。皇权逐渐达到了巅峰。为什么?因为士族集团逐渐消失了。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风华三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46:46

    士族,山东,门阀,世家,氏族,皇权,卢氏,唐朝,家族,科举

  • 独一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46:46

    没想到大家都对李世民想打倒的山东士族到底有多强,为何连皇室求婚都敢拒绝?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只求﹂份安宁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46:46

    大唐皇家原来只是三等氏族?山东氏族到底有多大声望。连皇室求婚都敢拒绝?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普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