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带领独立团利用挖战壕迫近日军阵地。最后手榴弹像弹雨一般投入日军阵地。八路军接着发起进攻。通过白刃战全歼山崎大队。这是根据一个真实战例艺术加工的情节。事实上。八路军在遭受重大伤亡后并未能全歼日军冈崎支队。
战役纪念碑
战役背景
1940年。在彭德怀和左权的指挥下。八路军发动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在胜利结束了战役前两个阶段作战后。八路军各根据地部队转入休整。
由于受到八路军的沉重打击。日军华北派遣军司令多田骏恼羞成怒。调集部队对抗日根据地发动了报复性的扫荡。根据八路军总部命令。各根据地开始了百团大战第三阶段的反扫荡作战。
由于日军是紧接着百团大战第二阶段作战刚结束就发起了扫荡。八路军外线出击的很多部队还未能全部回到根据地内。而冈崎的动作又比其他日军快了些。结果就是冈崎支队竟然鬼使神差的没遇到什么阻碍就深入到根据地的腹地。跑到了八路军设有兵工厂的黄崖洞。啥也没找到就放了一把火。
而这时。八路军开始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冈崎带着部队拼命向外逃。在跑到关家垴时。八路军的包围圈越收越紧。冈崎看到没法突出包围。而关家垴地形不错。就决定在此坚守。同时向在外围的日军呼叫增援解围。
战斗经过
在我军战史上。此战叫关家垴战役或关家垴歼灭战。而八路军此战的对手冈崎大队更准确一点应该称为冈崎支队。
冈崎谦受中佐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37期。在出任这支部队指挥官前。为日军第三十七师团226联队副联队长。冈崎支队的主力是由驻山西运城的日军第37师团。独立第九混成旅团及独立步兵第12大队各抽出一个中队。并配属一个山炮炮兵小队组成(装备炮三门。炮弹300发)。总兵力540余人。由于不是一个建制大队。按照日军的通常叫法。这种临时编组的部队称为支队。
关家垴
八路军在此战中。集中了九个团。拥有绝对兵力优势。由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督战并指挥总部炮兵团山炮连。129师师长刘伯承指挥385旅及新十旅。386旅旅长陈赓指挥386旅及决死一纵队。
1940年10月6日。日军抽调战斗骨干并配属工兵。炮兵。辎重兵组成的冈崎支队从晋南闻喜出发。9日抵达南关镇。11日开始沿沁县--西营--王家峪路线东进。20日到西井。25日到达辽县。武乡县。黎城县交界地区的黄崖洞。沿桐裕河谷进入黄崖洞。八路军最大的水腰兵工厂就设在附近。具有月产四百多支步枪和生产大量子弹手榴弹的能力。
当时正在黎城指挥部的彭德怀听到山口丢失。日军开始进入黄崖洞后。异常震怒。要求严查擅自撤离者的责任。同时命令386旅的772团和16团赶到黄崖洞。打退日军进攻。而冈崎支队并不知道黄崖洞有八路军的兵工厂。对当地地形不熟悉。又不敢离开地图标记的路线太远。因此日军没有找到兵工厂。随后日军退出河谷(黄崖洞只有一条通道)。在抗日军民的袭扰下于28日撤到武乡县蟠龙镇关家垴附近。准备夺道武乡退回沁县。
而此时。刚刚打完榆(社)辽(县)战役的129师部队正好在蟠龙镇附近休整。29日下午。彭德怀赶到蟠龙镇石门村坐镇指挥。决定于30日凌晨4时开始向日军发起攻击。而在晚23时获知冈崎支队占领了关家垴。此时距离总攻发起时间不足五个小时。
柳树垴
日军在占领关家垴的同时也占领了旁边的柳树垴。并连夜构筑工事。仅用四个小时就构筑完成了较为完备的野战工事。两地之间挖出坑道相连。并拆下老百姓的门板房梁搭上构成掩蔽部。两个阵地构成犄角。火力相互支援。此战日军各级指挥官及士兵。表现出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和良好的军事素质。
386旅772团和总部特务团为一路。从关家垴东北。东南侧进攻;385旅769团为一路。从关家垴的西北侧进攻;决死一纵队的25和28两个团从南向北推进。在关家垴的南侧对日军左翼进行牵制。385旅和新编第十旅在外围阻击日军援军(后386旅又投入一个团参与阻击)。直接投入进攻的兵力约四千人。大部分兵力是用来打援的。
由于日军据守的关家垴阵地地势险要。仅南边坡度较缓。山顶是一块平地。利于日军展开兵力防守。易守难攻。虽然我军拥有绝对优势兵力。但是由于受到地形限制。难以同时展开攻击。只能分批逐次投入进攻。打成了兵家大忌的添油战法。
经过两昼夜顽强战斗。八路军虽然攻入日军主阵地。消灭了四百多名日军。打死了冈崎中佐及十余名日军各级军官。俘虏了两名负伤日军。但是。仍然有几十名日军负隅顽抗。这时候。大批日军增援部队已经距关家垴不到四公里。八路军不得已撤出战场。未能完成对冈崎支队的全歼。
战役检讨
此战。八路军在兵力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围攻五百多日军。结果是付出了两千多伤亡(战报说是六百多伤亡。但是有一说是589人牺牲1570余人负伤。更有的说是付出了两千名八路军的牺牲)。经过两天战斗。竟然未能全歼日军。为我军一个不成功战例。围绕此战后世争论了几十年。
争论一。此战该不该打。
记得看《彭德怀自述》里谈到此战。彭总的意思是。敌人仅仅五百人的一支队伍。竟敢孤军深入我根据地中心。如果任由其大摇大摆的出去。必将助长了敌人的气焰。因此下决心打这一仗。
从结果看。并未能全部达到战前设想。虽然经此一战后直到抗战胜利。日军再也没有敢派小部队轻兵冒进深入根据地。但是战后。日军却派一个大队进驻根据地中心的沁源县城达两年之久。而八路军主力却未能再次进攻。最后是采取坚壁清野长期围困才把日军给逼走。
争论二。面对不利于我军的地形。是否该采取强攻。
从照片可以看出。关家垴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对于缺乏重武器的八路军。是否应该采取强攻。
从事后看。冈崎在进入根据地发现攻击的八路军拥有迫击炮后。就敏锐的意识到遇到了我军主力。其立即带领部队疯狂向根据地外逃窜。到达关家垴后。发现我军包围圈收紧。意识到如继续向外逃。将不可避免的在对其不利地形上被我军合围。而关家垴的地形险要。利于防守。于是下令构筑工事。坚守待援。这体现出冈崎是一个有丰富经验。决心果断的优秀中级指挥官。
就算我军不采取强攻。采取围三缺一策略。冈崎也不会冒然带领日军离开有既设工事的关家垴突围。不会给我军在开阔地带对其围歼的机会。
争论三。在面对不利地形。进攻遭受重大伤亡。就连在前线指挥的刘伯承。陈赓都向彭总请求停止攻击后。彭总依然命令继续进攻。
当年八路军流血牺牲的战场如今成为了麦田
几十年来这一条争议最大。
反方认为彭总不讲战术。一味猛打猛冲。勇有余而谋略不足。不听从下级意见(左。刘。陈)。致使我军在优势兵力下伤亡数倍于日军。这也是后来被经常用来攻击彭总的事例。以此战来否定百团大战第三阶段作战。进而否定百团大战。
试着分析一下彭总当时为何下令强攻的原因:
1。不允许日军以一个大队(实际冈崎支队人数仅相当于半个大队)的兵力竟敢深入根据地腹地。必须打掉日军这种嚣张气焰。同时。希望通过打两个大歼灭战从而粉碎日军的扫荡。
2。由于日军在百团大战中吃了亏。因而在随后的扫荡中比过去更加残忍。见人就杀。见粮食。牲口就抢。见房就烧。甚至把老百姓家的锅碗瓢盆及种地的农具都予以毁坏。把村庄的水井都予以填埋。在战前。彭总曾经去视察过数个被日军焚毁的村庄。因此。对日军带有强烈的为老百姓复仇的想法。
3。遇到硬仗。恶仗。如果一支部队能顽强顶过来。就能打出来一支主力劲旅(我军没有王牌的叫法。一般都是称主力)。如果不能顶过来。那么这部队日后也不会有多大起色。
769团。772团这样的经过考验的老红军部队自不必说。决死一纵队的两个团。经过这次恶战的洗礼。从一个刚起义的阎锡山新军部队。一跃而成为了八路军的主力团。四十多年后正是这支部队夺取老山。面对越军6个主力团的反扑。坚守老山打垮了越军进攻。打出了军威。
彭总在晚年将关家垴战斗归为其四个失败战例之一。
此战。冈崎支队虽然主要是从三三制的乙种师团37师团抽调部队组成。虽然很多果粉经常会说八路打的是这种治安师团。战斗力弱。但是实际上。日军这种三联队制的师团只是在步兵人数上少于两旅团制的甲种师团。其他的骑。工。炮。锱重一样没少。使得霉菌伤亡高于日军的唯一战例的硫磺岛作战。就是第109师团这种乙种师团打的。而且。此时太平洋战争还未爆发。日军部队还拥有大批老兵。战斗素养高。
日军掷弹筒。称超轻迫击炮更合适
日军一个中队一般编制为180--200人。编有9挺机枪和9--12门掷弹筒。步枪一百多枝。这样看来。冈崎支队即拥有近三十挺机枪和掷弹筒。对于我军来说。有较强的火力优势。虽然满编的日军一个大队有1100人。冈崎支队在人数上仅为半个大队。但是其编成内却拥有一个山炮小队(发射炮弹246发)。这种联队以上才有的炮兵在战力上是超过日军大队编成内的92步兵炮小队。而且冈崎支队竟然能够呼叫陆航飞机的空中支援。特别是在30日的战斗中。由于地形限制我军无法展开。日军空军的轰炸一度导致我军进攻停止。
日军山炮。侵华战争中恶行累累
而八路军方面。此时已经由刚开始出师时的不到四万人迅速发展到四十万人。干部提拔较快。新兵多。指挥能力。战斗经验。战斗技能方面已经与打平型关。神头岭。长乐村时期的主要由长征过来的红军组成的老八路有较大差距。
而且。八路军缺乏火炮。缺少攻坚战经验。各参战部队在开战初期行动不够迅速果断。没有抓紧时间迅速接敌。给了日军准备时间进行撤退和构筑工事。由于没能凶猛狠的迅速接敌。没能发挥我军运动战优势从而在野战中消灭敌人。被迫打成了攻坚战。
攻坚战与野战一个很大区别是需要强大的火炮。虽然缺乏火炮。但是由于我军攻坚战经验不足。还不懂得步炮协同。利用有限的少量炮兵接敌;不懂得在解放战争中熟练掌握的爆破技术破坏敌人工事。虽然第二天769团一营采取了土工作业开始接敌(就是亮剑中挖战壕接近敌人。缩短冲锋距离。可惜这是战后我军总结出来的经验)。但是由于敌人援军已至。时间不够了。最后不得不放弃了最后全歼冈崎支队。
这场战役的失利。我军主要是在指挥上失误。彭总是负有责任的。不过。其他中级指挥员由于攻坚战打的少。缺乏指挥攻坚战经验。也是有很大一部分原因。
战后。我军察看了日军在关家垴构筑的野战工事。暗堡掩体。火力配置。第一次看到了猫耳洞。很受启发。参谋人员也将敌人阵地一一绘制成图。此后。我军加强了对攻坚战的研究。加强了对利用地形。构筑工事。合理配置火力的研究。
彭总坚持打这一仗。有一个重要的意图。即八路军是坚持敌后抗战的主力军。正规军。不但要会打游击战。必要时也要猛攻坚守。顽强拼杀啃硬骨头。
其他观点:
大队在旧日本军队序列中。通常被认为是营级编制。首先其指挥官的军衔通常为中佐。相当于中校。和一般营长的军衔刚好对应。
其次。一个普通步兵大队的满编人数。在1100人左右。规模稍大于同时期其他各国的营级编制。比如二战德军一个普通步兵营。满编也就700出头。而美军的一个满编步兵营也就接近九百人。
至于武器装备方面。日军因为工业化进程起步较晚。资源相对匮乏。更加没什么优势。
通常来讲。日军一个步兵大队除了常备的步枪手雷单兵装备。还能拥有36挺轻机枪和12挺重机枪这样的重火力;以及一个步兵炮小队。装备有两门92式步兵炮;此外还有大车和骡马作为运输队伍。
相较而言。像德军、美军的步兵营就要豪华不少了。德军一个步兵营。一般会装备有6门81毫米迫击炮和9门50毫米迫击炮。通用机枪52挺。以及一百余支冲锋枪作为突击火力。德军这些装备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还是有优势的。以机枪为例。德军通用机枪可比日军的好用多了。一个是是200发弹链供弹。另一个则是30发弹板供弹。火力持续上完全没法比。
所以虽然德军步兵营的规模不比日军大队。但火力强度却是要更胜一筹。
同样的还有美军。一个八百多人的步兵营。不仅装备有15门迫击炮。还有相应数量的火箭筒以及3门反坦克炮。而在自动火力方面。美军更是做到了单兵配给。人手一把五连发。其火力自然是要远超日军的。
所以。总体来讲。日军一个步兵大队虽然人数规模要比一般的营级单位大。但实际的火力水平。并没有什么优势。没办法。这就是工业实力的差距。如果有那个家底。谁不想人手一把加特林?满山都是榴弹炮?毕竟口径即正义。大炮即真理。
不过。这仅仅只是在与当时的世界主流军队作对比。如果是放在中国战场之上。那日军的优势可就大多了。从编制结构、到火力水平。日军可以做到全方位的碾压。
首先就人数规模而言。当时中国各方军队的营级编制规模普遍在500人以下。即便是编制结构最为合理的整理师。也就是咱们常讲的德械师。一个步兵营的满编人数。也就650人左右。
当然了。因为统一战线。当时许多地方军阀。甚至于是咱们的八路军等部队。其实在编制上都差不多是走的整理师这一套。但因为自身条件所限。即便是给了编制。往往很多都处于缺额状态。所以一个营能拉出来五百人。那基本都算是主力作战部队了。
像《亮剑》里面李云龙的独立团。其开始也就一千多人。一个营不过三百多人。虽说是团级编制。但实际规模也就和日军一个大队差不多。
当然了。最牛的还是《我的兄弟叫顺溜》里面陈大雷的六分区。按照剧中的设定。这个六分区至少也是团级编制。因为人家一分区的刘强。同样是军分区司令员。当初小黄庄战斗的时候。就直接带了一个团来支援陈大雷。
事实上。陈大雷的级别甚至还可能更高一点。因为按照剧中的设定。六分区乃是江淮军区下属的二级军区。在新四军的序列里面。二级军区一般都是旅一级单位。
但是。不管陈大雷的级别有多高。其手中的兵力却非常有限。按照他自己所汇报的那样。现在手里虽说有着三个营的编制。但一营和二营都还只是停留在建设阶段。能用的就一个三营。所以当时陈大雷手下就只看到一个三营长。至于一营长和二营长。则是连提都没提过。
更为关键的是。即便是三营。那也存在水分。其中一连和一营二营一样。依然是有名无实。二连则是拉出来了一个架子。一点新兵在训练。真正的作战不多。也就一个三连。满打满算。整个六分区。也就一百来号人。
在了解到六分区的实际规模之后。再来看小黄庄战斗中。六分区差点被一个日军中队所全歼。其实就很合理了。毕竟人家日军一个中队有接近二百人。本身规模就相当于一个加强连。再加上人家装备更好。单兵素质更高。打不过很正常。
当然了。相比于人数上的差距。日军更大的优势在于武器装备。如果按照正常德械师的编制。日军的装备优势并不大。当时一个德械师步兵营标配有30挺轻机枪。6挺水冷重机枪。还有八门迫击炮。这个火力水平可不算低了。要知道人家一个步兵营只有650人。
但问题是。当时中国能够达到如此装备水平的军队。实在少之又少。即便是所谓的德械师。很多都还做不到标配。更不要说其他的地方部队了。
尤其是像八路军、新四军这种武器基本依靠缴获的部队。能人手一把中正式。那就已经属于主力部队了。如果要是能来两挺重机枪。还有迫击炮。那都算是土财主了。如果是像李云龙这种。能拉出来一门意大利炮。嘿嘿。那可就厉害了。怎么也该打个县城玩玩儿。
没办法。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很薄弱。很多武器装备都只能靠进口。而军阀混战。只顾敛财。对于军队的发展建设又不上心。所以军队缺编是常态。
所以。当年的抗战是真的难。但因为一些影视剧的误导。加上对于那段历史的不熟悉。许多人并不觉得抗战有多难。估计是为了迎合国人。许多抗战剧都会有意识的弱化日军。即便是大家公认的经典《亮剑》。里面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这样的桥段。比如李家坡之战。李云龙独立团打山崎大队。其实就有些夸大了。
李家坡之战算是《亮剑》里面的重头戏。其规模虽然不算大。但对于李云龙和独立团而言。却是非常重要。
当时独立团因为杨村一战的失利。被总部首长批成了发面团。不仅连老团长孔捷被撤了。连番号都差点没了。全团官兵的士气跌落到了谷底。这边听说要打仗了。全团上下都憋着一口气。他们急需一场胜利。来为自己洗刷屈辱。对于李云龙而言。这是他接手独立团的第一仗。同样不容有失。
这就是为何独立团没得到主攻任务。李云龙会大发雷霆。叫嚣着要赵刚去和旅长打一架。后来772团进攻不利。独立团被拉来担任主攻。全团上下自然是兴奋异常。
当然了。兴奋归兴奋。但是这仗可不能乱打。光有勇气可不行。还得有脑子。日军指挥官山崎虽然长得不咋样。罗圈腿、矮个子、粗脖子。像颗大号的猎枪子弹。但人家在战术指挥上。确实还算有两把刷子。
他因地制宜。合理的利用李家坡的台形高地。构筑了一个环形的野战工事。整个工事居高临下。角度刁钻。这对于缺乏曲射火力的八路军来说。绝对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如果是正面进攻。那完全就是给日军当靶子。772团就在这上面吃了大亏。损失惨重。最后被撤了下来。
李云龙敏锐的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带着独立团上来之后。并没有急着强攻。而是派人带上工具开始挖战壕。他准备用土工作业的方式。拉进双方阵地的距离。从而减少冲锋的时间。此外。他还将全团的手榴弹集中起来。等到部队冲锋的时候。统一投掷。同时机枪也被集中起来。统一火力掩护。
最终。李云龙成功打上李家坡。消灭掉了山崎大队。
其实从整体的战场设定来看。李家坡之战的问题并不算太大。其无论是之前土工作业的战术。还是后续手榴弹集中投掷的安排。都是比较合理的。尤其是扔手榴弹这一招。其主要的作用并不是杀伤。而是掩护。要为大部队冲上李家坡争取时机。
因为李家坡之战。从始至终的困难都不是如何与日军厮杀。而是如何冲上那个环形工事。许多观众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便有了3600颗手榴弹消灭山崎大队的说法。所以。手榴弹并不是李家坡之战的漏洞。
李家坡之战真正的问题。其实是出在实力的不对等上。如果说李云龙拉上全旅来打这一仗。那完全没问题。但他只有一个独立团。要知道当时的独立团可还不是土财主。别说意大利炮了。迫击炮估计都没用。虽说独立团全员出击。连炊事班的伙夫都上了。但那也就一千多号人。而他们的对面却是据险而守的山崎大队。
这种情况下。进攻方本来就很吃亏。再加上对面各方面战斗实力都占据优势。独立团最终即便是能够冲上环形工事。那也占不到多大便宜。更遑论全歼日军了。
如果歼灭山崎大队仅仅只是挖点堑壕。扔几颗手榴弹那么容易。当初的关家垴战斗。就不会打得那么艰难了。
关家垴战斗应该算是李家坡之战的历史原型。同样是一支日军大队。孤军深入到八路军根据地扫荡。这支部队虽然是大队编制。但却是临时拼凑组建。兵力仅500多人。差不多就半个大队。带队长官名为冈崎谦长。
冈崎大队带着部下。在根据地烧杀抢掠。无恶不做。还焚毁了黄崖洞兵工厂。八路军为了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决定消灭掉冈崎。
由于战场是在根据地腹地。所以八路军占据绝对的兵力优势。不算那些阻击打援的部队。仅仅是参与直接进攻的部队。就有八个团共一万余人。基本全是当时八路军的主力部队。甚至还包括总部直属炮兵团的一个山炮连。指挥员更是一个比一个顶。最后还有彭老总坐镇。这个阵容。可比李云龙打平安格勒要豪华。要知道这可不是打百团大战。而是对付一只仅500多人的日军孤军。按理来说。这应该是一场很轻松的战斗。
然而。最终的战果却是非常令人意外。在关家垴。八路军一万多人。面对500多日军。打了整整两天两夜。伤亡了两千多人。却依然未能全歼日军。最终。因为日军的大部队增援赶到。我军主动撤退。虽然日军的损失也很惨重。伤亡近四百人。但是人家好歹是守住了。而且是在兵力绝对劣势。被四面合围的情况下。
说一句许多人可能不太爱听的话。单从战斗结果来看。关家垴战斗。确实是咱们输了。而且输得还挺惨。虽然这里面有着日军了关家垴高地地利的原因。但日军强悍的作战能力是绝对不可忽视的。与此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了当时八路军在与日军正面作战时的欠缺。
所以不夸张的讲。一个日军大队放在国际上。顶多是一个间于营团之间的作战单位。但是来到中国战场。一两个团估计都不够他吃的。即便是师一级的作战单位。也很难吃得下。
当然了。我不是想要证明八路军的实力有多弱。而是想要告诉大家。当年那场战争真的很难。没办法。我们的实力就是和人家有差距。单兵素质。战术协同。武器装备、后勤补给等等。几乎是全方面被碾压。
最后给大家列个数据。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在中国战场上被中方所消灭的军队数量为130余万人。其中死亡人数为44万。而中方的军队伤亡人数则是380余万。其中阵亡人数高达150万。这里面还不包括因为失踪、病亡、以及其他意外身亡的士兵数量。至于平民损失。那更是天文数字。
单就从战损来看。就足以说明当时中方和日本之间的军事实力差距。而且有一点千万不要忽略。那就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经历了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我们凭借庞大的战争潜力以及盟军的支持。其军事实力其实是在不断增长的。而日军在战争后期。因为盟军的封锁和其他战场的消耗。则是在走下坡路。所以在战争前期。中方的军队想要和日军正面对抗。往往要付出五六倍的代价。
不夸张的讲。抗日战争的胜利。那完全都是在用人命去拼。一个人打不过。就来两个。两个人打不过。就来三个。所以。像那些一扫一大片的抗日神剧。完全就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对于先烈们的付出视而不见。更可怕的是。他们的存在。会误导那些不了解历史的年轻人。让他们觉得抗战就该是那样的。这就属于误人子弟了。自然是应该受到谴责。
其他观点:
回答这个问题呢。先说下双方武器
首先说一下二战时日军一个大队的编制和火力配备:
1、小队 小队一般由7人小队部、三个13人分队和一个装备三个掷弹筒的8人掷弹筒分队构成。共54人。
2、中队 日军的一个步兵中队包括一个19人的中队部:有中队长。执行官。3个军士。4个卫生员。军官的勤务兵。司号员。8个通信员;3个54人的小队。共181人。步枪139支。轻机枪9挺。掷弹筒9具。有时会加强2-4挺重机枪甚至1-2门90迫击炮或九二步兵炮。
3、大队 日军的大队是中队之上的编制。日军的一个大队包括30人的大队部。一个110人的运输中队(有大车和骡马)。四个步兵中队(一些大队只有3个);一个机枪中队;一个55人的炮小队。极少的部队配备一个122人的炮中队(包括一个27人的弹药小队。两个31人的炮小队各装备2门步兵炮)。总人数在1100人左右。
其次日军的主要武器:
1、枪支
一般提及日军在二战时期的主力步枪。很多人可能会想到三八式步枪。其实不是这样的。日军只是在我国战场上使用三八式步枪多一点。在太平洋战场更多使用的还是99式短步枪。日军在我国战场使用的主要是三八式步枪。这是因为我国大平原、高原比较多。能够充分发挥三八式步枪射程远和刺刀长的优势。而对于世界战场而言。丛林比较多。遮挡物也比较多。不适合三八式步枪那种射程比较远的枪支。而且三八式步枪过长的枪身也是丛林作战的一大阻碍。在这种情况下。99式短步枪就显得尤为适合。不仅便于携带。而且适合在丛林中。利用隐蔽的地形来进行战斗。另外。99式短步枪的战斗力也是非常适合丛林的。能够穿透植物枝叶的阻挡。准确地命中目标。
二、炮
日军的单兵作战装备赶不上欧美列强。但是。唯独在火炮这一方面。日本的造诣绝对是很高的。
1、45式240毫米口径榴弹炮。重量竟然达到了33吨。它可以发射穿甲爆破弹。榴弹。纵火弹。化学弹等炮弹。最大射程炮台固定22600 米 野外发射20200 米主要用于海岸防御与压制射击用途。装备日军要塞重炮兵联队。
2、八九式150毫米野战加农炮用于压制性射击。可以发射榴弹。纵火弹。化学弹。最大射程18100 米。
3、96式150毫米口径榴弹炮。水平射角左右各15度。最大射程11900米。炮口初速540米/秒。它可以发射95式破甲榴弹。92式榴弹。92式尖锐弹。
4、七式305毫米榴弹炮。主要用于攻城。近迫攻击坚固要塞或摧毁障碍物。在各个战场上都有使用。最大射程1100米。
中国军队(包括国军和八路军):国军火炮类型繁复。光绪时期的山炮。各地军阀自己生产的火炮。进口的火炮。最先进的就是44门德国150MM榴弹炮。大约90来门德国105MM榴弹炮但是数量太少。凇沪会战始终被日本海军战列舰。巡洋舰上的巨炮和陆军重炮群压制。一开火就被日军侦察机发现。就立刻招来空中。海上和陆地的攻击。损失不小。在战场上在日军的远程重炮和航空兵双重打击下。损失很大。3次长沙会战以后就基本上没有战斗力了。国造火炮。炮钢质量低劣。火药水平不灵。技术落后。射程近。威力小。没有太大作用。国军精锐74军58师在38年也不过是6门大清光绪年间的75MM山炮。和其他国军共15万在兰封围攻日军第14师团的2万多人。激战数日难以进展。当然进展不了。日军常设第14师团除了原本的第14野战炮联队和步兵联队的100多门37MM-120MM火炮。还有野战重炮第6联队。2个战车大队。2个野战高射炮队。大大小小的重炮。野战炮。高射炮。掷弹筒。多达500多门。火力压不住。干冲锋。国军纯粹就是去送死。大家看出武器装备之间的差别了吗?
再说一下山崎大队:在百团大战后。鬼子为了报复八路军。对敌后根据地进行大扫荡。这个山崎大队就是其中的一支临时拼凑的大队。日军一个齐装满员的大队编制可以达到1100人。很明显山崎大队是某种作战任务的队伍。具体来说可以算作是临时支队。山崎大队的任务是进行地毯式的搜索八路军的主力。然而却稀里糊涂的找到了八路军的兵工厂。八路军武器弹药本身就不充足。全靠兵工厂能够接济一点。 因此。当八路军总部得到这个消息后。总指挥要求附近的129师务必“把这个狗娘养的山崎大队给我干掉。实际上李家坡战斗的历史原型就是关家垴战斗。129师围攻的是日军的冈崎大队。历史事件和前面说的差不多。冈崎大队端掉兵工厂。八路军129师主力上万人将冈崎大队包围。冈崎大队利用关家垴村的有利地形。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在先进的火力下形成了一道无法突破的火力网。可惜历史没有给我们一个能打的李云龙。在日军援军快要到达的时候。我军只能被迫撤退。时候统计时。我方称击毙日寇四百余人。八路军伤亡人数至少在两千人以上。
可见。《亮剑》中山崎大队长的话并不是大话。在华北战场上想要啃掉已经构筑好防御阵地的日军。必然是十分费劲的。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05767.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日军,大队,八路,我军,部队,独立团,冈崎,火力,支队,步枪
没想到大家都对一个日本军队的山崎大队,拥有多少官兵,为何非常难打?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带领独立团利用挖战壕迫近日军阵地。最后手榴弹像弹雨一般投入日军阵地。八路军接着发起进攻。通过白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