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吴越移民和古代日本
浙江王勇教授在《吴越移民与古代日本》一书中就古代日本和吴越移民问题的论述如下:
倭人的起源
1。混血人种
关於弥生人的起源。从明治时代开始争论了百余年。代表性的观点有“土著人种说”、“外来移民说 ”、“混血人种说”。
持“土著人种说”者。如考古学家长谷部言人、铃木尚等认为:绳纹人顺应生活状态之变化而成弥生人。继而发展为古坟人。直至现代日本人。持“外来移民说”者。有人认为来自南岛。有人主张来自朝鲜。有人倡导“北方人种渡来说”。有人坚持“吴越移民说”。
清野谦次大概是“混血人种说”的始作俑者。他认为弥生人是绳纹人和外来移民混血而成的。埴原和郎对弥生人的混血率进行过别开生面的测算。他将身高的变化视作遗传因数的量化表现。测出土井浜人混血率为1比1.25。三津人的混血率为1比0.8。由此断定这是第一代混血儿。
“混血人种说”目前已被学术界普遍接受。问题是这些被称作“不速之客”的移民。究竟具有多大的规模。小山修三做过一个统计。除北海道以外的日本全国人口。绳纹后期为16万1千人。弥生时代增至60万1千500人。两者相差近4倍。
这种人口数量激增现象。除了生活状况改善促进人口增长外。大量外来人口的加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如果埴原和郎的混血率测算无误。移民人数与绳纹人接近一比一。零星来自各处的移民。不可能达到数以万计的规模。其中必有来自某处的迁徙集团。
2。来自何方
身材明显高於绳纹人的移民主体。究竟来自何处?围绕这个问题。中外学者提出过各种意见。下面介绍几个主要论点。并作些扼要的评析。
朝鲜半岛直接渡来说。上田正昭指出。日本历史上有过4次移民高潮:西元前200左右第一波。5世纪前后第二波。5、6世纪之交第三波。7世纪后半第四波。他认为第一波移民。从朝鲜半岛移居而来。佐原真根据韩国礼安裏古坟(4~7世纪)出土的63具人骨的平均身高(男子162.9厘米。女子150.3厘米)。进一步限定这些移民来自朝鲜半岛南部。
上述观点主要立足于两地的文化类似性。但没有说明人口东徙的必然性。事实上。弥生人迁居半岛的现象也存在。如《三国志》(魏书·弁辰传)说倭人从弁辰购铁。稍晚的《隋书》(东夷传)说百济人与倭人、中国人杂居等。所以。九州北部与朝鲜南部的文化类似性。不足以证明两者的授受关系。也可能是由某种文化同时流布两地所造成的。
北亚人种间接渡来说。据地理学家铃木秀夫研究。距今约3500年前(绳纹后期中叶)。东亚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即出现寒冷化现象。引发人口迁徙。阪口丰经过推算。得出更为精确的资料:3200年前至2400年前为第一次寒冷期。此后的300年间气温一度转暖。2000年前又出现第二次寒冷期。埴原和郎博士依据这些气候变化资料推断。在第一次寒冷化出现时。北亚的民族开始向温暖的南方移动。到了第二次寒冷期时。南迁的速度加快。两次南迁在时间上恰好与弥生时代对应。证明弥生移民从北亚经半岛而来。
将西元前3世纪前后的大陆移民东徙的原因归於气候的变化。虽然有其合乎情理的一面。但是上述解释的最大缺憾。是没有同时兼顾到这一时期东亚的社会变动。而且将移民主体断为北亚人种。亦与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不甚相符。
江南农民直接渡来说。16世纪末。赴日传教的葡萄牙人罗德裏格斯在《日本教会史》中写道:“日本最早的移民来自浙江。日本国王即其苗裔。”依据是什麽。作者没有明示。本世纪中叶。安藤广太郎从水稻传播的角度指出:水稻分别发源於印度和中国南部;江南民族将水稻农耕传至九州北部和朝鲜南部;日本的水稻农耕与朝鲜南部几乎同时开始。两者之间不存在先后之差。
中国学者在寻绎“水稻之路”时。大多倾向于吴越移民是水稻农耕传播者的看法。安志敏从稻作农耕、干栏式建筑、玦状耳饰和漆器、鬲形陶器和印纹陶、吉野裏遗迹、海流和交通诸方面。详细论证了弥生文化与江南地区的渊源关系。
3。东海外越
《三国志》(魏书·倭国传)说倭地“所有无与儋耳、朱崖同”。计其地理方位“当在会稽、东治之东”。又详述倭人风俗:“男子无大小。皆鲸面文身。……夏后少康之子封於会稽。断发文身。以避蛟龙之害;今倭水人。好沈没捕鱼蛤。文身亦以厌大鱼水禽。后稍以为饰。诸国文身各异。或左或右。或大或小。尊卑有差。”
这段文字是说。倭人的文身习俗、渔业经济、土地产物、地理方位。均与以会稽为中心的越人分布圈关系密切。这种多元的相似性。应该与越人的海路迁徙有关。
西元前333年。越为楚威王熊商所灭。“诸公族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於海上。朝服于楚”。从此散为百越。迨及秦并六国、一统中华。江南之民纷纷流徙避乱。驾舟东迁者当不在少数。
《越绝书》有“内越”、“外越”之分。“外越”亦作“东海外越”。《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徙天下有罪谪吏民。置海南故大越处。以备东海外越。”秦虽并灭六国。唯东海外越不服。他们组成庞大的船队。或游弋於海上。或避难於域外。对秦朝造成威胁。
由於秦朝采取严厉的防卫措施。漂流在东海的外越复国无望。於是出海另求生路。董楚平称他们是“越人中最善於驾驭海浪的弄潮儿。是传播越文化的先锋”。陈桥驿认为。“内越”指移入会稽、四明山地的一支;“东海外越”指离开今甯绍平原而漂洋过海的一支。他们中的一部分很可能到达“台湾、琉球、南部日本以及印度支那等地”。
《三国志》(魏书·倭国传)说倭人“黥面文身”。《后汉书》(东夷传)说弁辰“其国近倭。故颇有文身者”。又说马韩“其国南界近倭。亦有文身者”。“黥面文身”正是越地的古俗。刘向《说苑》(奉使)说越人“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像龙子者。将避水神也”。说明文样是龙蛇之形。
在交通手段尚不发达的古代。海途远比陆路要来得快捷。试想利用海流或者风力航行。从江南横渡东海仅需几周甚至更短的时间。而经朝鲜再达日本。则往往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因为他们最先的目的地未必就是日本。一旦在朝鲜找到适合的地点便定居下来。在后续移民的推压下再逐步向东移动。直至最终渡海到达日本。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推断。西元前3世纪前后大举东渡的移民集团。很可能是江南的“东海外越”。他们不服秦朝统治。拥有强大的船队。既有避乱迁徙的动机。又有集团越海的能力。他们将渔业农耕技术、青铜武器、航海知识带到日本。而这也正是弥生文化的精华所在。
4。太伯之后
吴越同居江南。自古争战不休。西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击败吴王夫差。《资治通鉴》云:“今日本又去吴太伯之后。盖吴亡。其支庶入海为倭。”说明吴人亡国后四散。一部分跨海东徙。到达日本当在越人之前。
倭人自称吴太伯后裔。最早见诸鱼豢的《魏略》。唐宋时代又为《翰苑》、《通典》、《梁书》、《北史》、《晋书》、《太平御览》等多种史书采录。泰伯始创之句吴。据地长江下游一带。建都于吴中(今江苏省苏州市)。春秋后期句吴国力强盛。先破强邻楚国。次败宿敌越国。挟军威北上争霸。与晋国逐鹿中原。西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挥师攻入吴地。句吴遂亡於夫差。
“泰伯后裔说”事关日本民族的起源问题。因而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也出现过激烈的论战。其中千千和实发表的《吴太伯苗裔说之再探讨》。主张从周边民族的慕华心理探讨汉人始祖传说的成因。采取较为客观公正的态度。兹撮要简介如下:
(1)周边民族憧憬汉民族创造的灿烂文明。由物及人。产生尊崇汉人的心理。
(2)东亚诸族招请汉人移居。藉此吸收中华文明。其历史相当久远。
(3)对东亚诸族来说。以汉族的神祗、圣贤作为自己的始祖。在国际外交上极为有利。
(4)在古代的倭人部落中。类似的始祖传说自古有之。据《筑前风土记》逸文。怡土县主五十手迹对仲哀天皇自称“高丽国意吕山自天降来日*之苗裔”。与吴国交往密迩的某个部落自称泰伯后裔。不足为怪。
千千和实的论文通过缜密的考证。论述了3世纪的倭人部落出於对内强化王权、对外提高威望的需求。将本族的始祖系挂于贤人泰伯。从而肯定了中国史书所载的“倭人自谓说”。这个结论应该说比较公允。基本上解决了这场公案。
我们认为。汉人始祖说可以分为3种类型:第一种起源于异族逐鹿中原。第二种起源於异族之归附。第三种起源於汉族的外徙。
先看第一种类型。按照“华夷”准则。入主中原非汉族莫属。於是逐鹿中原的周边民族。势必要证明与汉族的渊源关系。如春秋时代。夷狄强邦号称“五霸”。争雄中原。各以华夏支裔自命。以示出自正统:越奉夏后少康。吴称泰伯之后。齐奉周太公望。晋奉周武王嫡子。楚奉黄帝后裔颛顼。
第二种类型与此稍异。一些民族虽无意逐鹿中原。但通过在谱系上与汉族联姻。确认与华夏的亲缘关系。对内有助於巩固统治。对外有利於提高国际地位。高丽王琏向北魏“请国讳”。世祖“诏下帝系名讳于其国”(《北魏书》)。再如《朝鲜史略》记高句丽:“及温祚薨。朱蒙嗣。自称高辛之后。国号高句丽。因姓高。”这种人为编造的“拟血缘”系图。将汉族的概念扩展至周边民族。与古代东亚的册封体制倒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三种类型与汉族的人口迁徙关系密切。这是中国文化向四邻扩散的重要途径。汉人迁居异族之地。虽然在空间上脱离了华夏。但是文化传承不会因此中断。他们在四邻播种文明。当土著民族逐渐汉化时。移民的祖先或者他们本人便被奉为始祖。举例说,夏后少康庶子无常封於会稽。越王勾践奉其为始祖;越为楚灭后。其支庶四散,迁往闽越的一支又奉勾践为始祖。随著汉人的外徙与汉文化的流播。周边民族被渐次纳入汉族的拟血缘系谱。
在以上3种类型中。“太伯后裔说”当属第三种类型。即为渡日吴人所倡。《魏略》所载“自谓太伯之后”的倭人。据《资治通鉴》应是“入海为倭”的吴人支庶。此说被多种中国史书载录。其来源不会是一些零星的个人传闻。应该是得自某个部落的始祖传说。
其他观点:
中国古代吴越人。肯定和日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但是这是在日本民族形成之后。
日本民族究竟来源于哪里呢?
古代没有航海工具的情况下。日本民族最有可能来源于朝鲜半岛。库页岛一带。
因为这里陆地离日本最近。
当然我们不怀疑大陆漂移理论。大陆的变迁理论。
曾经相连的大陆。
在黄河流域产生了最早的黄种人祖先为始祖后。大量的种族扩展就开始了。
黄种人布满了东亚地区。西伯利亚地区跨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大陆。
黄种人的生存扩展从原始时期就开始了。
当东亚形成了国家的时候。东亚的文化开始传播。传播到东亚各地。日本是接受华夏文化最积极的民族之一。
这时已经有了航海工具。从吴越地区过去的人也多了起来。日本也来吴越地区交流。吴越文化流入日本地区。
一个民族是要文化来滋养的。没有文化的民族是野蛮的民族。会被强大民族征服。
印第安人由于地理变化。没有和东亚地区交流。而被西方灭绝了。
吴越地区产生了吴越文化。这个文化在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影响着日本。有官方的。有民间的。有佛教的。
日本和吴越汉族有没有亲缘关系?
这个是民间通婚问题。谁也说不准。但是和民间佛教文化联系非常频繁。比如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中国和日本文化有着亲缘关系。看看日本的文字就清楚了。
其他观点:
首先来了解一下吴越在哪呢。在浙江一带。
之前网上曾有这样一种说法。日本文化和吴越文化有很深的渊源。不单是某些语言词汇和传统习俗上的相似。而且连考古发掘也都证实了两者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日本人是古代江浙吴越人的后代”。那么这种说法究竟有没有道理呢?
很显然。这个说法没有错。准确来说的话。古代日本九州人中有一部分是吴越的后代。
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当我国正处于战国时期时。而我们的老邻居日本呢。此时此刻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什么社会呢?据了解他们正过着刀耕火种原始人的生活。处于新石器时代。按照人类历史正常的发展进程。日本应该从新石器时代逐步向青铜时代缓慢演进。(这里提一下是逐步缓慢演进。因为人类要通过自身提升社会文明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
然而诡异的一幕出现了。日本在绳纹文化之后。突然间出现了高度发达的弥生时代。在九州北部。金属文明和水稻农耕等先进技术大量推广。显然。这违背了人类历史的演进规律。而出现这一现象只有一种可能:一种高度发达的外来文明突然闯入。而这一文明就是来自中国的吴越文明。
为什么这么肯定的说是吴越文明呢。这绝不是无端臆想和猜测。而是得到了真正的考古证实的。据日本考古挖掘证实。九州北部的文明与中国江南文明高度吻合。这些外来者就是楚国灭亡越国后。驾船东渡而来的吴越一带的先民。此后。随着秦统一六国和秦末战乱。又有大批移民来到九州一带。成为弥生文明的推动者。
而关于这些描述。在史书都有相关的记载。例如《三国志》记载:九州有一大国叫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与曹魏结盟。受封“亲魏倭王”。而那些不从属女王的小国。则自称是“泰伯后裔”。与东吴交往频繁。
这个“泰伯”(又称太伯)就是吴国的第一代君主。据《史记》记载:“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而三国时期的《魏略》和此后的《资治通鉴》都明确提到:“句吴亡国之后。吴人支庶四散。一部分跨海东徒。故倭人自云泰伯苗裔”。
(在这张图更表明吴人崇尚太阳)
当然。移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先秦时期一直到秦汉之际。陆续有吴越人乘船去往日本列岛。而梳理整个历史脉络。我们也会清晰的发现。到我国的三国时期时。日本列岛上已经形成了两个鲜明的国度。一个是北部亲魏的邪马台国(本土)。另一个则是南部恪守吴越风俗。只与东吴贸易的泰伯后裔建立的国家(外来)。
但即使是这个外来政权。内部也划分不同血缘支系。这些人有的自称是徐福后裔。有的自称是泰伯后裔。更有甚者自称始祖是夏后少康。这其实说明了两点:一是当时日本的确有中国移民群体建立的国家。二是移民的确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此后。随着长期的战争兼并。本土势力与外来时期逐步融合。形成了大和朝廷。到了16世纪时。葡萄牙传教士在《日本教会史》一书中还写道:“日本最早的移民来自浙江。日本国王即其苗裔。”
综上所述。日本人中的确有一部分人是吴越的后裔。但这并不等同于日本人就是古代江浙吴越人的后代。只能说古代日本人的来源较多。有其本土的。也有来自朝鲜半岛和中国的。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06886.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日本,移民,东亚,汉族,民族,始祖,东海,后裔,人种,文化
没想到大家都对中国古代吴越国民和日本大和民族是否有亲缘?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吴越移民和古代日本浙江王勇教授在《吴越移民与古代日本》一书中就古代日本和吴越移民问题的论述如下:倭人的起源1。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