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刘邦晚年为何放弃废太子?
刘邦嫡长子汉惠帝刘盈性格懦弱。刘邦觉得这孩子“不类我”。而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刘如意聪明顽皮。非常像他。加上刘邦东征西讨时。都是戚夫人一路侍候。戚夫人又日夜梨花带雨的号哭。泡软了刘邦那颗英雄的心脏。刘邦就更加坚定信心要废掉太子刘盈。立如意为太子。但后来为什么又放弃了呢?
主要原因有:
1、 废长立幼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有违礼法。负作用太大。刘邦不敢轻易开这个头。
作为中国宗法制度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自商周建立以后。一直到满清入关才不再使用。但民间依然在使用。
东周灭亡到西汉建立也不过才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嫡长子继承制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特别是秦没有使用嫡长子继承制。秦始皇崩后。少子胡亥继位导致秦二世而亡的教训犹在眼前。
刘邦如果贸然废太子而立少子如意。严重违反礼法。会产生严重的负作用:
首先。会引起骨肉相残。嫡长子继承制深入人心。如果一直坚持。会打消其它皇子的非分之想。使其它皇子安心天命。如果没有这个制度。皇子之间必然会视同仇寇。亲情冷漠。暗中互相攻击。严重的就会引起骨肉相残。春秋战国这样的事例太多。秦朝也是这样。胡亥继位后。几乎杀光了兄弟姐妹……骨肉相残。刘邦肯定不愿意看到。
其次。会引起皇子结党。如果废除嫡长子继承制。皇子们为了争夺储君和帝位。必然费尽心机地培植自己的势力。这必然引起皇子结党。从而引发党争。
再次。会引发朝局动荡。皇子一旦骨肉相残或结党相争。必然引起朝局动荡。那么国家就会陷入严重的内耗之中。甚至有可能引发大规模的军事政变。而在政变过程中。一些野心家有可能就会取刘氏江山而代之。这是刘邦更不愿意看到的。
第四。刘邦不想开坏头。始作佣者。其无后乎!刘邦一定开启废长立幼的宗法制。那么后代的君王就会效法刘邦。而效法的理由很简单——“法祖制”!因为在后代看来。开国皇帝的做法就是规矩。学习开国皇帝的做法就是尽“孝”。别人还找不出理由来反对。
《史记.吕太后本纪》:如意立为赵王後。几代太子者数矣
几代太子者数矣。就是数次要替换代子。但并没有真替换。这是刘邦心里矛盾纠结的必然结果!
2、 其次。群臣几乎一边倒反对。刘邦不能逆民意一意孤行。
刘邦反来复去地放风说要废太子。一方面是在给如意造势。另一方面是试探群臣的反应。但试探的结果让刘邦很失望。群臣几乎一边倒地反对废太子。
其中反对最厉害的就是御史大夫周昌。刘邦就问他为什么反对?
周昌有口吃的毛病。说话结结巴巴。他说的话。史记有生动记载:
《史记.张丞相列传》: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於东箱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成语“期期艾艾”就是从这里出来的……
吕后也真是能屈能伸。她听到周昌为太子之争的言语后。竟然给周昌下跪。说没有周昌谏言。太子几乎就要被废了。
周昌的身份比较特殊。是御史大夫。也是刘邦最为忌惮的大臣。御史大夫的职责就是负责监察。上至天子。下至君臣。都在他的监察范围之内。如果人家监察的有道理。刘邦要是不听。就有昏君之嫌。
周昌的言论既代表了朝中群臣的意见。也代表了一定的民意。刘邦很忌惮。毕竟天下初定。逆民意而行。对他这个开国皇帝的形象是有损害的。对刘氏江山的稳定是不利的。
而太子虽然懦弱。但为人仁孝。没有什么过错。刘邦不能简单一句话“不类我”就把人家给废了。如果随便废一个没有错误的太子。一定会引起天下民众的情绪波动……
而当时。天下初定。稳定压倒一切!刘邦只能忍耐。
3、 其三。吕后用张良计请出商山四皓。让刘邦意识到太子羽翼已丰废不了。
刘邦欲废太子。留侯张良也劝谏过多次。刘邦不听。
后来吕后看到太子的地位实在岌岌可危。放下老脸。派她二哥建成侯吕泽去请张良。张良本不想管刘邦的家事。但是经不住吕泽的再三请求。同时。他也不希望刘邦乱了宗法。就给吕后出了个主意。让太子写一封言辞卑切的亲笔信。并备上厚礼。去商山请出四个隐居的老头。叫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即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这四人本来是秦始皇的博士。黄老学派的代表人物。秦亡后。因为不满刘邦对士人的轻慢。就隐居商山。不愿仕汉。刘邦也听过这四人的大名。因为汉初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说。所以刘邦多次派人去请这四个老家伙出山。他们都没有出来。因为当时他们都80多岁了。头发胡子都白了。所以叫“四皓”。
吕后用张良计。果然请出商山四皓。一次刘邦摆宴。太子作陪。刘邦突然看到太子身后站着四个陌生的白胡子老头。一问姓名。才知道就是自己慕名已久请都请不来的、鼎鼎大名的商山四皓。
刘邦就问:我多次请你们。你们不来。现在怎么跑到我儿子这里来了啊?
四个老头也直言不讳。说他们听说刘邦轻慢士人。喜欢骂人。所以不愿出山。现在听说太子仁孝。恭敬下士。天下万民景仰。所心他们愿意出来辅佐太子。刘邦说。那就麻烦你们尽心地辅佐太子。
《史记.留侯列传》: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兒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
四个老头和刘邦见过面、让刘邦大惊以后就离席了……刘邦叫过戚夫人。指着四皓的背影说:太子的羽翼已丰。动不了……
戚夫人很失望。也很悲痛。刘邦说别哭了。给我跳个舞吧。我作歌以和。戚夫人就悲悲戚戚地舞起来。刘邦作了一首《鸿鹄之歌》。记载在《史记》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柰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这首歌是刘邦有史记载的第二首诗歌。第一首就是著名的《大风歌》。这首诗里。刘邦把太子比喻为羽翼已丰、可以横绝四海的鸿鹄。自己这个皇帝老子也奈何不了了……
歌词中充满了无奈、不甘与担心。无奈的是太子不能动了;不甘的是堂堂皇帝老子动不了儿子?担心的是自己百年以后戚夫人及如意的安危……因为这个担心。刘邦封如意为赵王。并且派对吕后有恩的周昌当赵国相国。以保护如意。
为什么商山四皓一出山。刘邦就绝了废太子的念头呢?
第一、商山四皓是“士人”的代表。商山四皓被称为高士。是士人的代表。古代人分等级。除了皇家人及其勋戚以外。天下人都可以归为“士家工商”四大类。最高级别的人就是“士”。士是国家统治的中坚力量。历代皇帝开国后。要管理好国家。必须重用“士”。商山四皓是士中最难请的人。太子请到了。说明天下“士族”都已对太子归心。
第二、商山四皓代表了强大的民意。“士”是天下民众的代言人。因为一般只有“士”才能出将入相。去朝中当官。所以读书人自古就受到民众的敬仰。读书人既能代表民意。也能影响民意。因为他们会通过著书、立说、教育等方式。去做宣传工作。从而引导天下的舆论。刘邦不敢逆天下舆论。
第三、商山四皓代表了太子强大的根基。任何人要当皇上。必须有强大支持力量。刘邦自己的支持力量就是丰沛那帮一起打天下的发小们。太子现在不仅得到朝中大臣的支持。也得到了包括四皓在内的在野力量的支持。朝、野都支持太子。太子就不能动。如果强行废太子。如意即使继承皇位。也会被赶下台。
戚夫人所能倚仗的只有老皇帝刘邦。没有培养自己的力量。当年褒姒还培养了虢石父等谗臣呢。而戚夫人连个谗臣都没有培养出来。况且刘邦不是昏君。培养了也没用。刘邦一死。戚夫人和刘如意就没有了靠山。不可能在皇位上呆多久的。
只有一种可能。刘邦在世时。就把其它皇子都杀了。把朝中大臣都杀了……但是这样的做法不仅刘邦做不到。即使做到了。一定有其它政治力量起来推翻刘如意!那时候。江山就不姓刘了……
所以。各种力量较力到最后。刘邦权衡再三。只能无可奈何地放弃废太子!
其他观点:
刘邦晚年宠幸戚夫人。欲废太子刘盈。后来为何放弃了?
在朝堂之上。刘邦抛出这个意向后。群臣们都表示反对。尤其是以周昌为首的派系。反对得最激烈。周昌本人说话结巴。盛怒之下。也不含糊:“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一句不奉诏。彻底把刘邦给顶上去了。期期艾艾的成语由此而生。吕后对周昌大为感激。行大礼感谢他保住太子之恩。智谋张良献计。让吕后请来商山四皓。刘邦一见。表示太子羽翼已成。此事不谐。于是终于放弃改立太子的主张。
但是这话呢。也不能全信。为什么呢?咱们猜啊。以刘邦的能力。真要把太子废掉。几个老头子在话下?他玩心眼。玩得比谁都溜。如果他真有十头牛拉的力气去扶如意的话。谁都挡不住。可是呢。刘邦的伟大就在这里。他始终很清醒。他明白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没有办法真正改变这么一种朝堂的结构。没法为刘如意布大局。
诚然。他宠爱戚夫人。喜欢刘如意。可是戚夫人没脑子。除了撒娇只会吹风。刘如意呢。还太小。政治才能没太展现。而且不得朝臣们支持。如果刘如意上了位。戚夫人一定会杀吕后。而孤儿寡母的。镇得住谁?功臣们哪个是吃素的?异姓王哪个是好惹的?天下会不会姓刘?坐在上面的下一代。会不会是他孙子?不一定。
他不爱吕后。不太欣赏刘盈的善良(他觉着懦弱)。可是吕后的厉害。他是知道的。功臣们都听吕后的。都支持刘盈。他也是知道的。他深知吕后为人。这女人够狠。能忍。和他其实是一样的人。她的毛病不多。最大的好处就是护犊子。只要有吕后这面旗在。刘家的皇位就可以妥妥的。事实证明。刘邦死后。吕后虽然灭了戚夫人和刘如意。但汉家江山没什么大事。吕后不死。刘家也没什么变化。最终继任的。依然是刘家人。是他的另一个儿刘恒——可惜的是。这个儿子他更不喜欢啊。不过没关系。只要是他的儿子就行了。反正他也挂了很久了。夫妻地下相见。也应该不会太难看吧。毕竟薄姬没拆开这对最相配的夫妻。
抛砖引玉吧。期待朋友们的关注哈。
其他观点:
谢邀。这个问题跟刘邦的个人喜好没关系。而是刘盈的势力太大了。威胁皇权了。
这里刘盈的势力太大。并非说。刘盈多么强势。而是刘盈背后的势力。也就是吕雉一党。
刘盈势力大到。刘邦面对刘盈。有种说不出的恐惧。最后不得不废了刘盈。
于是就有了因为宠幸戚夫人、刘如意。因为刘盈不像自己。所以想废长立幼的说法。
当然。此时的刘盈。已经不是刘邦想废就能废的了。勋贵和外戚产生了联合。共同反对刘邦废太子。
理论上讲。太子有强大的母族势力。这是朝臣不想看到的。他们更喜欢没有母族势力的太子。这样太子势力弱小。更利于朝臣才对。
所以。理论上。朝臣应该更喜欢弱势太子才对。应该支持刘邦废太子。但是。汉初的权力格局有点不同。
汉朝初期的政治格局是外戚、勋贵、诸侯王三足鼎立。皇权就能稳固。
刘盈做太子。外戚作为内廷。牵制外廷的勋贵。地方诸侯王又牵制朝廷的勋贵外戚。防止他们篡权。
如果刘邦废了太子。立刘如意为太子。而戚夫人家族又没有人。没有了外戚。皇帝就容易沦为傀儡。
所以。如果刘备立刘如意为太子了。为了避免刘如意沦为太子。就必须拿勋贵开刀了。
而原来的吕氏外戚呢?就更不用说了。如果不把吕后一党清理出局。刘如意是爬不上皇位的。
所以。如果刘备改立太子。外戚和勋贵都会遭到清洗。这才是他们联合起来反对废太子的原因。
刘邦面对这样的反对力量。也不敢强行废太子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07566.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刘邦,太子,如意,夫人,吕后,史记,外戚,皇子,长子,自己的
没想到大家都对刘邦晚年宠幸戚夫人,欲废太子刘盈,后来为何放弃了?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刘邦晚年为何放弃废太子?刘邦嫡长子汉惠帝刘盈性格懦弱。刘邦觉得这孩子“不类我”。而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刘如意聪明顽皮。非常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