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十二个主要朝代的国号是怎么来的?
原创

我国历史上十二个主要朝代的国号是怎么来的?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闲话少说。中国十二个主要朝代通俗上讲是指夏、商、周、秦、汉、晋、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之所以选择这十二个朝代。也是通俗意义上讲的大一统王朝。

从专业的角度上来讲。其中四个王朝算不得大一统王朝。分别是夏朝、商朝、周朝和宋朝。夏、商、周虽然在地域上算是大统一的王朝。但是政治、经济、分化方面并不没有完成统一。一般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定义为秦朝。至于宋朝。与宋朝相互对峙的辽、金、西夏是并存的。北宋算不上大一统王朝。

不管怎么说。先介绍一下这十二个王朝国号的由来。(大禹治水形象图。大禹是夏朝的奠基人)

有关夏朝是否存在在西方史学家的研究中存疑(保持双重史学标准对待中国古代的历史)。中国史学界也在寻找夏朝有关的历史遗存。无奈太少夏朝的遗址出现在中国考古史上。但中国人认为夏朝是确实存在的。

夏朝的国号的由来一般有十几个国号的来源。以最为著名的国号来源解释如下:

第一。夏是部落图腾的象形文字。是夏部落的徽号。

根据《史记》、《竹书纪年》等史书的记载。夏部落在成立之前。周边的氏族和部落进行了激烈的战争。为的就是争夺部落联盟的首领。最终夏后氏夺得部落联盟的首领。

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斟灌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

这是夏部落的十二个主要的氏族。他们构成夏部落的主体。以部落联盟的徽号为国号。

第二。大禹封地阳城(也做阳翟)。为夏伯。以封爵为国号。

这是唐朝学者认为的。大禹被封夏伯。因而以封爵为国号。不过这一观点漏洞百出。

第三。《说文解字》古文“夏”是“中国之人”。

“夏”这个象形字外国史学家根据古文认为。意思就是“中国之人”。以区别于四周的少数民族。(现存于美国哈佛大学美术博物馆的商代青铜提梁卣(you)。上有“文夏提梁卣”五个金文。下面是“文夏”二字的金文)

有关商朝王室的祖先。在各种史书中都有记载。如下:

1、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

2、有娀氏之女名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契。《史记.殷本纪》

这个商是谁?这个契又是谁?其实“商和契”是同一个人。商族的祖先。根据以上记载。“契”是母亲简狄吃了玄鸟(燕子)的蛋就生下了他。其实这是神化契的出生而造成的。真实的契是帝喾和简狄的孩子。帝尧的同父异母弟弟。

帝尧将自己的弟弟契(商)分封在“商”这个地方。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附近。因封地而得到族名、国名。故“契”后来也称“商”。

商国君主商汤在鸣条之战中击败夏朝的主力军队。建立新的王朝。就以封地定为国号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形象图。商朝祖先契的降生充满了神话色彩)

夏商周三朝的帝王世系都是黄帝的后人建立的。商朝和周朝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帝喾。黄帝的曾孙。周朝的祖先是后稷(又称弃)。帝喾的儿子。后稷和商朝祖先契是同父异母的弟弟。

周人的祖先原来的封地在姬水。因而后人得姓“姬”;公刘时期迁徙到“豳”地居住。现在的陕西省彬县、句容县附近;古公亶父时。又迁徙到渭水流域岐山之南的周原。从此定居下来。

周王朝国号的由来是根据地名来定下来的。周原物产丰富、地利较多。因而周兴。(周原遗址及其出土文物)

秦国的祖先秦非子擅长养马。成为周孝王的御用养马师。因为养马养得好。周孝王将一块偏远的地方封给了秦非子。这块地方称“秦地”。现在甘肃天水市一带。故这个地方也称“秦州”。秦非子也成为秦国第一代君主。

早先的“秦地”比较偏远。后来由于秦国的扩张。占领了陇右地区和陕西关中一带。这些地方也被称作“秦地”。是秦国第一次扩张之后的疆域。

秦国因封地而得名。建立大一统王朝之后。仍然以“秦”为国号。封地是秦朝的龙兴之地。

汉朝由项羽给刘邦的封号“汉王”而来。

刘邦首先进入咸阳。并未获得关中王的称号。而是被项羽封为汉王。到汉中一带赴任。没想到刘邦在“汉王”的封号下如同开挂一样。短短四年反而将项羽消灭了。建立新王朝的刘邦随即以“汉”为国号。

晋朝的国号由封爵而来。

晋朝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在264年获封晋王。封地在春秋时期的晋国。太原、上党等十郡为封地。

265年9月。司马昭去世。司马炎承继了晋王的爵位。266年2月。司马炎逼迫曹奂禅让帝位。建立晋朝。国号就是以封爵晋王为国号了。

隋朝、唐朝、宋朝皆是以封地封爵为国号。

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因功封为“随国公”。封地在古随国的疆域内。杨坚承袭了这一爵位。建立国家之后国号为“随”。因为随字有走之旁。不吉利。因而改国号为“隋”。把走之旁去掉了。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被封为“唐国公”。封地在古唐国的地皮之上。唐国公这一封爵一直承袭到李渊。李渊建立新的王朝后随即以“唐”为国号。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登基为帝。他自认为自己龙兴之地是在宋州归德节度使任上。故以“大宋”为国号。宋州是现在河南商丘睢阳区。是西周宋国的封国所在地。

元朝以《易经》文字取名。

成吉思汗建立的是大蒙古国。古代也翻译为蒙古大朝国、大朝蒙古国、大朝国这样的称呼。

1271年。忽必烈发布《建国号诏》。以《易经》中的“大哉乾元”。取名“大元”。又有解释说:

元也者。大也。大不足以尽之。而谓之元者。大之至也。(《经世大典》)

意思就是大到了极致。

明朝的国号大明。一般流行三种来源说法:

第一。来自于明教。

第二。来源于白莲教。

第三。来源于《易经》。

窃以为明教主要来源于起义军的组成。各地红巾军起义军大都有明教教徒、弥勒教教徒、白莲教教徒。也就是说朱元璋手下很多是这三方的教徒。都有“光明”、“明王出世”等相同的说法。朱元璋不解释“大明”国号的由来是照顾了起义军们的信仰。把话挑明了。反而对朱明王朝十分不利。

至于第三种来源于《易经》中的“大明终始”。和“大元”国号如出一辙。这大概是后人意会而已。朱元璋更注重有效用的国号——大明。(福建福寿宫被认为是明教全国唯一遗存庙宇。主神为明教文佛。雕塑)

1616年。努尔哈赤将国号定为“金”。历史称为“后金”。但很多其他民族对历史上的“金国”并不感冒。起码汉人、蒙古人都对之前的“金国”没有什么好感。

1636年。皇太极为了团结其他民族共谋大业。因此摒弃了原来的国号。改为“大清”。登基称帝。至于大清国号的由来。皇太极也没有明白讲清楚。不讲清楚更有利于清朝的发展。话说明了反而不好。

元朝的“大元”展现了蒙古人建立元朝的极度自信。天下唯我独大;“大明”、“大清”的国号则是含糊其词。目的是团结大多数。汉语词汇有多重含义。很容易扯到有利的因素。明清的皇帝们是一脉相承的!

其他观点:

《史记》有云: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伴随着我国古代先民步入国家组织形式的逐渐形成。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推选制度。开始转为世袭家天下。由此开始形成“一君一家一国”的概念。而代表君主或者首领家族的称号。则开始意味着。这已经成为了一个朝代、一个政权的代表符号。成为了一国之称号。

题主的十二个主要朝代。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可以大概按照历史时期分为夏、商、周、秦、两汉、两晋、隋、唐、两宋、元、明、清十二个朝代。

这十二个王朝。除了夏、商、周这些比较久远的朝代。外加有争议的两宋。其他都被可以被称为大一统时期的朝代。其实。像两汉之间王莽的“新”和武则天的“周”。也曾经作为中央统一王朝存在过。但是两者由于建立时间比较短暂。影响力不大。因此也被忽略。

在夏之前。还有一种说法是上古时期也还存在着帝尧的“陶唐”。还有帝舜的“虞”。这就不赘述了。

夏。立国约472年。传16主。中国最早的一个朝代。其国号来源。有着多个解释。主要有:

1、治水“皇天所赐”。《国语》当中。关于夏朝奠基人禹。也就是启的父亲。说是禹治水有功。于是:

“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姒。氏曰有夏。谓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

大概可以这样理解。当时禹这一支家族。因为有功劳。被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封赏。在当时就号称“有夏”。启建立政权之后。自然以家族的称号为国号。

2、“中国人说”。《说文》里说:

“夏。中国之人也;从文。从页。从臼。臼两手。文两足也。”

夷狄进入中国。叫中国人为夏人。这个说法。似乎就牵强附会了。

3、“夏像蝉说”。这一说其实主要是关于夏人的图腾。“夏”字最初的写法。就有点像蝉或者某种爬虫。是当时夏人的图腾。

其他还有诸如“夏水说”、“夏像舞容说”、“夏后说”等。

总而言之。当时的夏人。夏的国号。很可能主要是以“封号”、“图腾”、“家族号”来作为命名。不过因为历史久远。几种学说自然也存在争论。

商。立国约629年。传30主。

成汤灭夏之后。建立了商王朝。不过。商王朝的国号。在各种文献中。时而称为“商”。时而称为“殷”。往往是纠葛不清。

1、图腾说:

按照《诗》中对于商人渊源的记载说: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在《史记》中也说商人的祖先。是上古三皇五帝当中的帝喾妃子简狄。在野外洗澡时候吞了一颗“玄鸟”蛋。最后怀孕生出商人的祖先殷契。

其实。正也正是说明。商人的“商”。其实主要来源于图腾信仰。成汤灭夏之后。成为统治族群的商人。自然将自己族人的图腾作为了天下之国号。

2、地名说:

当然。关于商的起源。还有“地名”学说。说是当时商人的祖先殷契。也就是母亲吞了鸟蛋而生的那位商人始祖。被封到了商地。因而为号。

关于殷这一国号。按照历史上主要的说法。就是商朝建国后历经很多次迁都。其中到第19代王盘庚迁到殷地的时候。改国号商为殷。殷也成为了商之代称。不过。历代古籍中有记载。对于盘庚迁到殷之前。商人其实也已经被称为殷人。

3、宋帝避名讳说:

又有一说为是为了宋朝皇帝为了避开赵匡胤、赵光义两位皇帝的父亲赵弘殷之名讳。所以将历史中的殷人被改为商人。殷朝也被人为的改为了商朝。当然这一说多有争论。

总体来说。商和夏一样。商人的国号出于“图腾”的说法。也是比较多人认可的。

周。周武王姬发伐纣灭商之后开始建立周朝。分为东、西二周两个时期。

西周传12主。立国时间有4个说法。分别是257年、约400年、386年和352年。东周传25主。立国515年。

关于周国号的说法。有好几种说法。我们主要说下比较信服和主流的两种说法。

1、族源说:

周字。在金文当中其实是作“田”字。周字的本义。有在田野种禾的意思。这和周人作为农耕民族的情况很符合。

周人的祖先历史悠久。他们的始祖按照《史记》记载: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这就和商人祖先“玄鸟”而生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带着母系氏族社会的影子。“弃”之所以被称为后稷。按照字面意思。当时“后”是有王的意思。连起来的解释就是“稷的王”。

这是因为周人认为他们的祖先“弃”。是最早开始种“稷”这种农作物的人。所谓“稷”。是盛产于西北的一种农作物。如果去了皮。就成为小米了。当时主要的的粮食作物是“黍”和“稷”。周人祖先“弃”。是种植“稷”的专家。足以说明周人其实是典型的农耕民族。和当时农业社会的发展形成有着密切关系。

所以周人的族名。很可能和他们祖先从事的职业有着莫大的关系。因而形成了“周”的族名。也许按照当时年代。他们被称为“田野种稷的人”。和夏、商一样。最后他们推翻前任统治者后。族名自然还成为王朝的国名了。

2、地名说:

周人族群传到首领古公亶父的时候。迁徙到了“周原”这一地方。并且开始用“周”作为他们这个族群的称号。按照《史记》记载:

因太王(亶父)所居周原。因号曰周。

但是。这一说法其实有点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一样。比较难考证。而且也一直存在争议。因为。很可能一种情况就是。周人迁徙到了新的地方之后。他们居住的地方就被称为周原。

所以。周国的国名来源。其实和始祖后稷从事农业的族源有着比较大的关系。

秦。最初为周的诸侯国。从秦仲开始。传到子婴。立国600余年。传35主。

其中。从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开始。到公元前206年子婴降刘邦为止。建立大一统王朝的时间为16年。传3主。

秦国国名。主要是来自于被周王封爵在秦邑。而以为国号。根据《史记》:

(周)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伯翳。是秦人传说中的祖先。当时上古时期。是为帝舜从事畜牧事业的管理。因为秦人善于养马。所以秦人成为了周王的附庸。专门为周王养马。

周孝王时候。秦人首领非子被赐姓“嬴”。周宣王时候。秦人首领庄公为周王大破西戎。被封为“西垂大夫”。到周平王的时候。秦人首领襄公护送周王有功。于是被封为诸侯。并且正式受封得到了岐西之地。开始形成奴隶制国家。

另外。其实“秦”字。从禾部首。在过去的甲骨文和金文当中。“秦”字其实和一种喂食动物的草谷植物相通。这也侧面说明。善于养马的秦人祖先。用草谷植物喂马。这种职业性质。和“田野种稷”的周人来源一样。“牧马之秦”也成为了国号。

汉朝。分为两个时期。其中西汉传11帝。历231年;东汉传13帝。历196年。

汉朝的国名。其实来源于项羽对天下诸侯的分封。

当时天下群雄灭秦之后。作为霸主的项羽。将群雄分封为18个王。其中最早进入关中的刘邦。项羽违反承诺。使得刘邦不但没有得到“关中王”的封爵。还被打发到了偏僻艰险的巴、蜀和汉中为汉王。都于汉水北侧的汉中郡治南郑城。

刘邦自然是气得要死。明明自己功劳很大。而且还先进入关中。结果该死的项羽违背诺言。居然把他刘邦封到这样的偏僻之地。不过。好在刘邦听取了手下谋士萧何的劝谏。这才忍气吞声。接受汉王封爵。隐忍养志。蓄势待发。

根据《史记》记载:

(萧何劝谏刘邦说)“天汉。美名也。”

“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名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

从此。刘邦的势力于是以“汉”为号。和项羽展开了对天下的争夺。灭楚之后更是以“汉”为号。建立大一统的汉王朝。

而“汉”朝的影响深远。更是奠定了汉民族的民族文化。

晋。分为西、东两晋。司马炎代魏建晋之后。很快又灭了东吴。终于成为统一天下的王朝。

西晋立国52年。传4帝。东晋立国104年。传11帝。

“晋”国号的来源。其实就是曹魏对司马家封爵。因为司马家的籍贯是在温县。温县东周时期又是属于晋国之地。所以才以“晋”为号。

《资治通鉴》:宣王懿(司马懿)。得魏政。传景王师(司马师)。至文王昭(司马昭)。始封晋公。以温县本晋地。故以为国号。

不过。其实有意思的是。当初东周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而到了魏晋时期。却是以晋代魏。这其中似乎也有一种“复归一统”之谶。

隋朝。立国38年。传3帝。

隋朝的国号。也是来源于封爵。隋文帝杨坚的老爸杨忠。是西魏的十二大将军之一。北周的柱国大将军。妥妥的关陇集团贵族。因为曾经治理经营汉沔地区有功。以其中的随州的随为号。被北周封爵为”随国公“。

杨坚成为了北周事实上的主宰之后。准备建立自己王朝。但是觉得“随”字很奇怪。总有一种“走掉”的感觉。深以为恶。于是改“随”为“隋”。建立的新王朝于是以“隋”为国号。

唐朝。立国289年。传20帝。

唐朝的国号。和隋朝一样。也是源自于封爵。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是西魏时期的八柱国之一。北周立国之后被追封唐国公。李渊的父亲李昞。也是隋朝的柱国大将军。袭爵唐国公。到了李渊的时候。承袭唐国公爵。直到隋末大乱建立政权。也是以“唐”为国号。

李虎之前是被封爵为陇西郡公。后被追封唐国公。这其实也和李家的郡望和家世居住地区域有关。

宋朝。分为北、南两宋。其中。北宋立国168年。传9帝。南宋立国153年。传9帝。

宋朝的国号。其中来源于北宋建立者宋太祖赵匡胤所领的节度使名号。赵匡胤的节度使号是归德军节度使。而归德军治所就是宋州(今河南商丘)。所以就以“宋”为国号。

可是按照前朝旧制。如果以封爵为号的话。因为赵匡胤父亲赵弘殷被后周皇帝封爵为天水县开国男。所以宋朝也有一个别称就叫“天水朝”。

关于宋朝国号。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巧合。

赵匡胤的龙兴之地宋州。州治所在商丘。过去就是周灭商朝后。由商人后裔建立的封国“宋国”所在地。前文说了。商朝的别称又叫“殷”。而赵匡胤的父亲叫赵弘殷。也带了个“殷”字。商人远祖曾在商丘祭祀大火。宋从“火德”。靖康之乱后。赵构逃到北宋的南京宋州。建立的年号就是“建炎”。

元朝。从元世祖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开始算起。直到元顺帝北遁。立国98年。传11帝。

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其实是一个制度和文化上的二元帝国。汉地之外采用蒙古制度。汉人则用汉制。制度上又相互杂糅。而且蒙古人作为首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汉化不深。统治者事实上仍然是以草原思维统治整个帝国。

过去由成吉思汗建立起来的蒙古帝国。因为内部的分裂。逐渐形成了四大汗国。而且走向了各自独立发展的历程。

名义上。元朝的皇帝是蒙古帝国的共主。可实际上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却并不是蒙古帝国了。

而且。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后。坚守蒙古草原习俗。其汉化不深。元朝蒙古人统治集团内部。仍然是以“大蒙古国”或者“大朝”作为自己的传统国号。直到忽必烈要彻底征服了汉地。因此才开始建立汉国号“元”朝。

而元朝的国号“元”。则是根据《易经》。以乾卦“大哉乾元”的“元”为国号。《易经》里说:

乾。元亨利贞。······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元亨利贞”引喻为四德或四季。而“元”。为“元亨利贞”四德之首。元也是大的意思。正也正符合了汉人的文化和蒙古人的实际。成为了一个绝好的国号。

明朝。立国277年。传16帝。

明朝的国号“明”。其实和元朝末年的白莲教有关。

当时。白莲教在元朝大规模发展。”弥勒净土“思想进入白莲教后。面对蒙古统治者压迫。面对乱世。反抗者们流传”弥陀出世“和”弥勒下生“的思想。

反元势力的领袖韩山童和刘福通。秘密组织反元起义。并且依托白莲教提出口号:

天下乱。弥勒佛下生。明王出。

所谓明王。就是带人向往光明世界的“弥勒”托生之主。韩山童以明王自称。韩山童死后儿子韩林儿称为小明王。并且。天下反元势力。大多以小明王为首。后来崛起的朱元璋。就是其中一支。

朱元璋灭元之后。以明为国号。也意寓着天下进入了光明世界。

清朝。从努尔哈赤建立政权算起。到溥仪退位。立国296年。传12帝。

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其国号是“金”。这也是延续了女真人之前的国号传统。

到了清太宗皇太极的时候。后金政权迅速崛起。并且开始和原来的旧主明朝分庭抗礼。并且开始有了一统天下的野心。

此时汉人其实对“金”是完全无好感的。作为女真人后裔的满洲人。要是打着“金”的旗号南下中原。必定招来汉人的强烈反击。想想金人干下的“靖康“之耻辱。汉人是无法接受的。

于是。皇太极改国号“金”为“清”。反正对于满洲人来说。两者音差不多。使用之后更是好处多多。

最重要的是。按照当时的国运五行之说。明朝从火德。清朝的“清”带水。配水德。以水灭火。正好可以克明朝。

王朝的国号。其渊源出处。其实主要还是归纳于几点。一是族源。二是地名。三是爵位。四是宗教、郡望等传统。五是五行之说。凡此种种。不再赘述。

其他观点:

秦朝:来源于秦地。秦国。

汉朝:秦朝灭亡后。项羽封刘邦为汉王。这就是汉朝的来源。

魏:曹操被汉献帝封为魏王。曹丕称帝后改国号为“魏”。

蜀:刘备定都成都。四川古称蜀地。刘备遂定国号为“蜀”。

隋朝:北周时期。杨坚老爹被封隋国公。杨坚世袭。夺权后杨坚改国号为“隋”。

唐朝:北周时期。李渊爷爷被封唐国公。世袭罔替到李渊。李渊造反成功。改国号为“唐”。

宋朝:赵匡胤在宋州发家。故起名“宋”

元朝:元朝国号取自于《易经·乾篇》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

明朝:朱元璋曾是韩山童、韩林儿的继承者。韩山童自称“明王”。朱元璋遂定国号为“明”。

清朝:清朝原来叫后金。但是他们认为明朝的“明”。意为日月。“日”属火。可融化“金”。于是改为“清”。“清”既与“金”谐音。又可以浇灭“火”。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风华三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3:34:49

    国号,王朝,祖先,元朝,项羽,刘邦,封地,明王,汉王,秦国

  • 归属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3:34:49

    没想到大家都对我国历史上十二个主要朝代的国号是怎么来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只求﹂份安宁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3:34:49

    闲话少说。中国十二个主要朝代通俗上讲是指夏、商、周、秦、汉、晋、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之所以选择这十二个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