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说:“元以宽仁失天下”,那么元朝“宽仁”到什么程度?
原创

朱元璋说:“元以宽仁失天下”,那么元朝“宽仁”到什么程度?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答:中国煌煌青史上。有很多被讹传的“名人名言”。明太祖朱元璋的“元以宽仁失天下”。就是其中之一。

特别是在网络时代里。这一句“元以宽仁失天下”。在很多平台都广泛流传。甚至有个别“专家”“教授”还拿来做例证。用以证明“朱元璋怀念元朝”“朱元璋感恩元朝”。其实这句话的原始出处。来自《皇明宝训》。原话是“元以宽失天下。朕救之以猛。小人但喜宽。朕观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宽”。这整个意思。是说元朝亡国的重要教训是“宽”。只有小人才喜欢“宽”。大明朝要牢牢吸取这教训。这话。跟“宽仁”丝毫不搭。

那么问题来了。治理国家“宽”不是好事儿吗?看看元朝亡国的全程就知道。元朝的“宽”。根本没找准地方。尤其不该宽的。正是吏治。


元朝的“吏治”有多宽?首先出名一条。就是“当官门槛低”。比起其他王朝的“十年寒窗”“科考选拔”“吏部考选”。元朝的“选官”“任官”堪称简单粗暴:高层的职务。几乎全由权贵子弟垄断。地方的高官要员。也多是权贵充任。军队的官员更是“将帅袭其父祖旧部”。全都是些二世祖。这样一帮统治阶级。常年草包扎堆。甚至江淮行省的高官。竟是“无一人通文墨者”。地方县官也“字不辩王张”。上上下下文盲扎堆。

所以。如果我们稍仔细瞧瞧元代官场。就能找到许多“突破智商下限”的奇事:1338年。河南行省一个叫范孟的小官。因为被拖欠了薪水。就一怒拉了几个小吏合谋。居然用假传圣旨的套路。先把河南全省的高官一个个骗进衙门杀掉。然后又假传圣旨。自封为“河南都元帅”。把身边大大小小的吏员安排了要职。轻松就夺了河南行省的财政兵权。堂而皇之当起土皇帝。如此雷人一幕。神剧都不敢轻易写。元朝待官以“宽”。“宽”出一群傻官。

图为京剧表演艺术家朱世慧先生(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严重的是。别看这帮“统治阶层”极傻。却还极贪。放在捞钱这事儿上。各色方法突破尺度。比如元末重臣溯思监。直接任命小妾的弟弟负责发行纸币。家里缺钱了就立刻开印。另一位重臣桑哥把持尚书省。从此“刑爵为货而贩之”。也就是说。从案件判罪到官职任命。样样都可以用钱买。就这样上梁不正。官员们捞钱近乎强盗。就连缉查腐败的宣抚使。也多是靠“抓腐败”捞钱。以元代民谣说:官吏黑漆皮灯笼。奉使来时添一重。就这么一般黑。

如此腐败乱象。也是元朝亡国的重要推手。但让明太祖朱元璋抓狂的是。元朝虽然亡了。可这腐败流毒依然在。以朱元璋的叹息说“往往蹈袭胡元之弊”。明初的官员们学别的慢。学起元朝官员的捞钱花招。却是一个赛一个快。加速的腐化。还在明朝开国后“激”出多场农民起义。所以才有了朱元璋“元以宽失天下。朕救之以猛”的一幕。


于是。以“救之以猛”的原则。明初的官场上出现了“官不聊生”的一幕。除了后人打哆嗦的“官员贪污六十两枭首扒皮塞草”的“硬规定”外。每个新任地方官到任。都要领一本《授职到任须知》。任期里严格按这个办事。办不到就要被法办。另外诸如官员攀亲附友、拉帮结派、阿谀奉承等行为。查到了都要严办。所以在明朝初年。官员“一不留神就犯法”是常事。仅洪武九年这一年。因犯法被送到凤阳劳动改造的官员。就有上万人之多。

说到这段历史。今天还有不说“精英”“名流”都哭天抹泪。大骂朱元璋残暴。但只要看看元朝“宽”出来的鬼样子。就知朱元璋的“救之以猛”。并不奇怪。

但在朱元璋看来。元朝吏治之“宽”的最大受益者。还不是那些高官显贵们。相反却是中国古代官场上极“贱”的一群人:小吏。


中国古代官场。一向有“贵官贱吏”的传统。作为森严衙门“行政人员”的小吏们。身份不入流。大多更无升迁希望。却还有人削尖了脑袋往里钻。关键的原因。就是这“职业”手里有权。发展到元代。这群看似低人一等的“行政人员”。算是彻底翻了身:元朝官员整体素质低下。可日常事务总得有人去办。于是小吏们就成了受益者。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在元朝极“宽”的吏治环境下。不断兴风作浪。

元朝的小吏们。究竟能掀起什么风浪?前面说起的范孟案就是例子。一群小官小吏简单造个假。就把河南行省给造沦陷了。放在元代官场上。由于官员们大多草包。大小事务全由小吏负责。比如负责监察腐败的肃政廉访司。其主官多是不学无术的权贵。“查腐败”的大权就由身边小吏把持。每次查腐败都能“吃一圈”。赚得盆满钵满。至于地方衙门日常政务。也是“大小事务一切付之于吏”。大元朝。可以说是被小吏蛀空的。


所以也就不奇怪。问什么某些诞生于元末明初的“古典名著”里。只是出身小吏的“及时雨”。竟然能手眼通天。在江湖上呼风唤雨。甚至还霸占一方。成了枭雄。元朝的小吏。就是这么大能量。

对于这帮人。朱元璋自然切齿痛恨。当年他还是个农家子弟的时候。正是这些小吏们层层扒皮。吃光了多少农民的活命钱粮。而登上皇位后的朱元璋。更曾被这群“行政人员”吓着。明初许多州县的行政。都被地方小吏把持。朱元璋换了几拨官员。竟是来一个架空一个。江苏常熟县的小吏沈尚。把持当地大权多年。竟然直接在县衙公堂上。把常熟县令摁住暴打。苏州小吏朱升。可不止敢打堂官。居然连朱元璋派来的钦差。都是连钦差带旗军一起打……

面对如此情景。朱元璋曾有过一段感叹:“蒙元之治。天下风移俗变。九十三年矣。无志之徒。窃效而为之。虽朕竭语言。尽心力。终岁不能化矣。呜呼艰哉。”如果国家不能把这帮“行政人员”治理好。前途简直是“艰哉”。

于是。也就有了好些后人津津乐道的。明初“全民抓吏”的一幕:只要大明子民头顶《大诰》。就有权将犯法小吏抓捕。押送到京城来问罪。勇敢抓捕犯法小吏的农民陈寿六。还得到了朱元璋的表彰。而在这“全民抓吏”的背后。明王朝对于官府吏员的选拔、考评都做了严格规定。甚至小吏擅自下乡。都有可能被问罪。这些元末耀武扬威的“行政人员”。在明初迎来了比“官老爷”还苦的岁月……



但是。就是在这“官不聊生”“吏不聊生”的统治下。开国时满目疮痍的明王朝。不到三十年就实现了国家振兴:明朝粮棉等农作物的产值。远远甩开宋元最高水平。一片废墟上立国的明王朝。实现了“宇内富庶”的洪武盛世。而曾经一片染缸的吏治。也从明初起“吏治澄清者百余年”。这辉煌业绩。正来自朱元璋对元朝“宽”的反思。来自“救之以猛”的铁腕。更留给后人一个永恒的真谛——强国先治吏

作者:张嵚

参考资料:《洪武皇帝大传》《朱元璋研究》《元代史》

其他观点:

朱元璋的原话是这样的:

元以宽失天下。朕救之以猛。小人但喜宽。朕观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宽。昔秦失于暴。汉兴济之以宽。以宽济猛。是为得之。今元朝失之于宽。故朕济之以猛。宽猛相济。惟务适宜尔。---《皇明宝训》

由此可见。以讹传讹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宽”这一个字。到了网络上。就成了“宽仁”这两个字。继而又有若干吹捧元朝的人。根据这两个字。编造了一堆元朝多宽仁的话来。

实际上朱元璋这里所提到的宽。可不是宽仁的意思。而是放纵、懒政的意思。也就是说朱元璋认为元朝因为懒政和放纵。所以才会丢了天下。

一、元朝的宽松。你想象不到。

历朝历代。哪个王朝的汉人。是不需要服徭役的?还真的只有元朝!别看元朝搞出了一套诸色户计制度。但是元朝的汉人。在历朝历代是活得最轻松的。

当时的汉人。不仅不需要服徭役。而且不需要服兵役。这绝对是有史以来。汉人最大的红利。华人们应该深有感触。有时候伤害你的。可能就是自己人。

当然了。不让汉人服兵役。那是因为统治者压根就不相信汉人能够帮自己打仗。而且当时元朝没有边境问题。他们自己就是从边境来的。

元朝时期。商业非常繁荣。所以出现了一个神奇的现象。那就是包税制。也就是说元朝不直接向地方收取农业税。而是把地方税收。承包给色目人。让色目人来收。

而由于大蒙古帝国从东亚一直到欧洲。所以商业贸易相当繁荣。商业税远远超过了那点农业税。因此色目人在向地方征税的时候。基本都不征收农业税。只针对商业征税。

这么一来普通老百姓日子就好过太多了。至少对于有土地的家庭来说。税收这一块儿就不用太担心了。就算征收。数量也不大。

最让人感到好笑的是。大量偏远地区。是没有官员来管理的。这些地方的老百姓基本上都是散养状态。相对来说非常自由。

这种大环境之下。才会使得老百姓的自主权更大。因此地方上的地主豪绅。开始各种欺压贫穷的老百姓。贫富差距两极化。

当然了。老百姓散养也就会造成一个后果。那就是很容易起兵叛乱。类似韩山童、郭子兴这些人。起兵的过程都相当轻松。这也就是元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二、以元朝为参照。朱元璋走了另外一个极端。

历史证明。历朝历代。永远都只会以前朝的过失作为参照。但是他们不会再往前看看。到底其他朝代是怎么个模样。

就拿分封制和郡县制来说吧。周朝搞分封制。结果秦朝就要搞郡县制。汉朝折中搞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的制度。

曹魏大搞郡县制。基本废除分封制。结果宗室力量单薄。让司马家钻了空子。因此晋朝吸取教训。大搞分封制。因而造成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

所以说。历朝历代都在以前朝为参照做改革。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最直观的认识。就是元朝了。所以他对元朝丢失天下做了一个总结。

因为元朝放纵、懒政。所以造成了亡国之祸。吸取这个教训之后。朱元璋决定一定不能放纵、懒政。因此他走了另外一个极端。那就是管得特别严。

朱元璋恨不得用严苛的制度。把每一个老百姓每天做什么都要管理起来。他将天下所有百姓。都按照各种户籍编入在册。

老百姓们被他分为了民户、军户、匠户等各种户籍。也就是说民户世世代代都要务农。缴纳农业税。还要定期服徭役。

军户则世世代代都要服兵役。匠户则世世代代都是手工业制造者。这就把很多人的人生给限制死了。种田的世代都要种田。那还有什么希望可言呢?又不能成为种粮大户。

而且明朝的法律规定:

农业者不出一里之间。朝出暮入。作息之道相互知。

这就有点太过分了。基本就是把老百姓的人身自由给框死了。想要出远门可以。必须要获得离乡证明才行。找公家办手续。大家都知道有多繁杂了。

而且朱元璋从来不懒政。他是封建时代非常勤劳的一个皇帝。为了体现自己的勤劳。他甚至把宰相都给灭了。自己直接管理六部。差点没把自己给累死。

三、羊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吃草。

现代人一般都没有放过羊了。放过羊的人都知道。只有让羊在规定的范围内吃草。才能长久地把羊放下去。

如果让羊随便撒泼。到处乱吃草。将来你就不好管理羊了。因为羊散养惯了。你再把它关进羊圈里。人家是要跑出来的。

所以说在朱元璋看来。元朝的百姓。那就是散养状态。最后这帮人都被养野了。你再对他们提出什么要求。他们死活都不肯答应了。美其名曰:爱自由。毋宁死。

因此朱元璋吸取了元朝的教训。他在看待自己的百姓时。就决定要把百姓圈养起来。而且是要以各种制度规定框死了他们吃草的范围。

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朱元璋这么做的确是有利于统治者管理百姓。因此才有200多年的大明王朝。

可是老百姓们的很多斗争精神、创新精神。也在这种圈养模式下。被抹杀掉了。甚至连科举都要以八股取士。你觉得能出什么创新人才呢?

总结:元明两者结合起来。才是正途。

散养绝对不行。但是管得太严也不行。所以说两者只有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的统治效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的散养。但是必须要有条条框框予以限制。

既能够让百姓感受到自由。又能够让百姓按照你的规矩来办事。这才是统治效果最佳的状态。可惜老朱偏偏喜欢走极端。这就没办法了。

参考资料:《明史》、《元史》

其他观点: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朱元璋没说过。这是大臣说的元以宽失天下。并没有一个仁字。

但朱元璋并没有认可:上御奉天门召元之旧臣问其政事得失马翼对曰。元有天下以宽得之亦以宽失之。上曰:以宽得之。则闻之矣;以宽失之。则未之闻也。

简而言之。这个宽。并不是宽仁。

所谓宽仁。是宽厚仁爱的意思。

而宽则是另外一回事。主要指对国家管理松弛。懒政。荒政。

元代的主要问题是这样。统治者是蒙古人。但蒙古人会打仗。不怎么会治理国家。

所以。蒙古人主要掌握大权。具体的管理任务交给色目人和汉人去做。

而色目人本来就是流官。客居中国。最终都要回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管理上敷衍塞责。只是捞钱腐败。

而汉人都是低级官吏。主要负责蒙古人和色目人的命令。用《古惑仔》里面生番的话来说:主人都不管。你管个屁啊。

汉人官吏也是混日子。

所以。蒙古人很多管理形同虚设。尤其乡下基本完全放弃管理。地方成为无政府主义。

蒙古人除了要更高的税收。汉人出民夫。抢夺土地和美女以外。管理极差。这导致全国一片混乱!

由于地方没有执法者、管理者。乡下完全依靠宗族自治。城里更是一团混乱。甚至靠黑社会管理。

为什么元代地下社团极多?就是因为他们可以起到一定的管理和制约作用。

由于中央懒政。导致地方势力开始崛起。最终成为军阀。导致蒙古灭亡。

朱元璋说:天下有兵。河北有孛罗帖木儿。河南有扩廓帖木儿。关中有李思齐、张良弼。然有兵而无纪律者。河北也。稍有纪律而兵不振者。河南也。道途不通馈饷不继者。关中也。江南则惟我与张士诚耳。士诚多奸谋而尚间谍。其御众尤无纪律。

朱元璋认为。治理国家应该宽仁。也就是执法管理要严格。在此基础上不能对老百姓过狠。而不是完全只管剥削。不管 管理和服务。

另外。对于地方势力要打压。不能出现军阀情况。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少女恶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0:24:41

    元朝,朱元璋,小吏,宽仁,汉人,色目人,地方,官员,明朝,天下

  • 旧日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0:24:41

    没想到大家都对朱元璋说:“元以宽仁失天下”,那么元朝“宽仁”到什么程度?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0:24:41

    答:中国煌煌青史上。有很多被讹传的“名人名言”。明太祖朱元璋的“元以宽仁失天下”。就是其中之一。特别是在网络时代里。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