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百姓喜欢的年画不出版了?
原创

为什么老百姓喜欢的年画不出版了?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过去的年画绝大部分是讴歌时代。紧扣时代脉搏的优秀作品。还有百姓口口相传的历史或现代英雄。那时无论城市乡村。几乎每家每户都可以贴年画。现在采用大量的现代装修风格。年画需求量锐减。此外。当前部分画家逐利的多。讴歌时代创作的优秀作品少之又少。

其他观点:

不出版了。见不到了。这是一种悲哀。不是啥好事儿!别看现在花花绿绿、烈火烹油。那是虚幻的玩意儿太多!过去的老年画叫人能记住一辈子。现在变着法儿整的花团绵簇的玩意儿。没准几天儿就忘!

我就记得五六岁的时候。家里墙上贴的年画。咋那么好看!那女的头戴珠冠。身披霞衣。那男的手扶宝剑。脚穿厚底靴。五十年丶六十年。都不能忘。闭上眼睛。那画上的人就出现在眼前。你说这年画多有魅力!后来长大成人识文断字儿了。我想想小时候看到的那张年画。那就是戏曲人物:刘备和孙尚香回荆州~一个历史故事。两个戏剧舞台上的人。

其实年画。主要是"楊柳青"。"桃花坞”。四川绵竹。山东潍坊…。那些套色木刻的画。还有贴在门两侧的"秦琼秦叔保丶尉迟敬德”的门神画。灶龛上的灶王爷灶王奶奶的画。等等。这叫年画。衍生开来。就有了主要是上海的一些画家。画一些吉祥喜庆的历史人物画。比如金梅生丶李慕白丶谢之光…等名家。画年画。画“月份牌”。后来又有了把舞台上的戏剧人物照下来影印成画。老百姓赶集时候在集市上可以买到各式各样的年画。到六七十年代时。新华书店每到腊月时候。店里就挂满了各种年画。供人们选购。

年画以人物画为主。每一张年画都是一个故事。后来英雄模范人物也上年画上来了。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都起到了教育作用。一张年画可能会在他们头脑中存驻一辈子。对他们的人生观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现在一切都发展了。发展得太快了。有一种味儿。越来越大。是一种铜臭味儿。这种味儿也充斥着年画。曾经那么喜欢那么好看的年画见不到了。墙上贴着一些莫明奇妙的玩意儿。电视里放着一些呲牙咧嘴的丶张牙舞爪的。手机里放着一帮大长腿的丶扭捏作态的…。文化是很丰富了。免不了泥沙俱下了。优秀的使人难忘的年画再也看不到了。都愿意闻那铜臭味儿没人创作年画了。那还出版啥了?!



其他观点:

我国最重要的三大年画产地是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我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帖。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上海有月份牌年画。其他还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 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传统年画以木刻水印为主。追求拙朴的风格与热闹的气氛。因而画的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内容有花鸟、胖孩、金鸡、春牛、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等。表达人们祈望丰收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

印象中文革前家家户户都是传统题材。文革中改成了革命题材。尤其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题材。随着社会变迁。时代进步。移风易俗。年味越来越淡。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娱乐方式越来越多。人民审美标准不断的提升。欣赏习惯在悄悄变化。年画逐渐凋零。走向了死亡的边缘。不足为奇了。

年画与窗花是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是时代艺术结晶。是普通艺人和群众智慧的代表作。但存在着时代性!任何事物都有发生发展。由微至盛。由盛而衰的自然演变!在适合人民需求时就兴旺。不符合人民欣赏时。就会走向没落。直至灭亡。这是时代的洪流。非人力所能挽回。只能做为一种人类遗产保留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几度无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0:29:29

    年画,时代,味儿,都是,玩意儿,人物画,尤其是,铜臭,题材,门神

  • 滴蜡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0:29:29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什么老百姓喜欢的年画不出版了?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0:29:29

    过去的年画绝大部分是讴歌时代。紧扣时代脉搏的优秀作品。还有百姓口口相传的历史或现代英雄。那时无论城市乡村。几乎每家每户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