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是死于脾气还是死于阴谋?
原创

魏延是死于脾气还是死于阴谋?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魏延是刘备手下的一员大将。在加入刘备阵营后。刘备对他信任有加。在刘备入川的时候。刚开始只带了黄忠和魏延两员大将。在取得汉中后。刘备要选择一员将领担任汉中太守。镇守蜀汉的北大门。本来大家都以为会是张飞。可是刘备宣布人选后。却是魏延。当时是一军皆惊。

魏延在担任汉中太守的任上。没有辜负刘备的信托。他根据汉中的形势。制定了符合实际的防御方案。那就是依照险要。层层设防。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针。在此方案下。他建造了汉中的防御体系。在他和后人的坚守下。汉中的防御一直牢不可摧。

在诸葛亮执掌蜀汉政权的时代。作为刘备的老一辈残存的唯一大将。魏延成为诸葛亮不可或缺的军事助手。他在诸葛亮的阵营中名排第二。并担任诸葛亮大军的前部。在诸葛亮北伐期间。他屡立战功。威名远扬。但是。就是这样一员优秀的将领。却在诸葛亮死后。被定为背叛分子。不但自己被杀。连同家族也被灭三族。这一切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一、与诸葛亮矛盾重重的魏延。

魏延虽然是诸葛亮手下排名第一的大将。但他和诸葛亮的关系并不好。虽然诸葛亮对魏延不薄。在各方面对魏延都很优待。在官爵上。在职位上。都对魏延很倾斜。甚至在魏延和刘琰发生冲突的时候。诸葛亮就把刘琰调离了。但是。诸葛亮的做的这一切。并不能让魏延感到满意。

魏延要求的。是按照他的战略战术来进行北伐。这是诸葛亮所不同意的。诸葛亮和魏延两人的战略战术思想不同。造成了两人之间的矛盾。

就拿“子午谷奇谋”来看。就能够看出两人的分歧。诸葛亮是按照“王者之兵”来作战的。但是。秦川并不是他在《隆中对》中设想的。百姓箪食壶浆来迎接他。迎接他的只有强大的曹魏骑兵。诸葛亮一心想稳妥行事。不愿意冒险。所以每一次北伐都最后打成对峙。

而魏延根据自己的作战经验。要求采取“以正合。以奇胜”的战略。他想让诸葛亮带领主力作为正兵。而自己带领奇兵取胜。可是他的战略战术得不到诸葛亮的认可。一直没有实施的机会。

因此。虽然诸葛亮五次北伐。可没有取得多少战果。整个蜀军翻山越岭的武装大游行。魏延在这个时候心情十分郁闷。他屡屡在公开场合讥笑诸葛亮胆怯。可是。诸葛亮依然不改初衷。

就这样。魏延和诸葛亮的矛盾越积越深。最后达到难以调和的地步。魏延一直认为自己怀才不遇。才能得不到施展。这一切再加上别有用心的人挑拨。诸葛亮和他的关系只有越处越僵。

二、军事才能出众。政治才能低下的魏延。

魏延虽然军事才能出众。但是这个人的政治头脑欠缺。在史书上记载。魏延其人“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我们从这段记载。就可以想见魏延的为人。

魏延的善养士卒。勇猛过人说明了他的军事能力出众。他既能带兵打仗。又能够培训兵士。可以说是一员优秀的将领。但是。后面评价他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又是对他的批评。

我们可以想见。当时不得志魏延。他整日郁郁不欢。当然对这些诸葛亮身边的人没有好脸色。而其他人看见他这个样子。都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他在整个蜀军阵营难有朋友。这些。都表现出魏延政治头脑欠缺的一面。

三、魏延之死的经过。

等到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诸葛亮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便尽了最大的努力。他把蜀汉能够调集的最大兵力投入了战场。还加强后勤运输。进行战场屯田。保证自己的后勤供给。在这一次北伐中。魏延依然是全军的先锋。

但是。由于诸葛亮的战略战术。这一次北伐不可避免的又陷入了僵持状态。诸葛亮想尽了一切办法。还是不能迫使司马懿决战。最后只有病死于五丈原的军中。

随着诸葛亮的死。这一次北伐也到了尾声。剩下来的工作就是如何将蜀军安全的撤回汉中。但是。就是在这一次撤军中。发生了魏延被杀的事件。

诸葛亮在没有魏延出席的情况下。召开了 撤军的军事会议。在这次会议中。诸葛亮让杨仪率领全军撤退。魏延断后。在魏延前面的军队是姜维。如果魏延不听从断后的命令。就丢下他不管。全军撤回。

在诸葛亮死后。费祎被杨仪派去试探魏延的态度。果然魏延不同意这样的安排。他要求接管全军的兵权。继续北伐。费祎找借口回来后。蜀军主力便丢下魏延撤退了。

魏延发现自己上当。便决定强行夺取兵权。他抢先回兵。烧绝栈道。但是在和杨仪的对抗中。兵败被杀。杨仪还派人灭了魏延的三族。就此。一代战将魏延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四、魏延死亡的原因。

从历史记载的种种迹象表明。魏延之死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阴谋。魏延的死。一半是大势所趋。一半是他自己咎由自取。

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就是利用。他要利用魏延的才能。但是。他不采取魏延的战略战术思想。这使得魏延和诸葛亮的矛盾越积越深。魏延自以为自己的能力超群。足以担当起北伐的重任。并且他还制订了一整套作战的方案。可是正是这样。才让诸葛亮下了除掉他的决心。

诸葛亮一直认为。魏延的水平连张郃都不如。他一直压制魏延。不让他单独和曹魏交战。唯一一次派魏延单独西进。取得了阳溪大捷。也不能让他改变看法。在他的心中。魏延的能力有限。他的那一套方案又十分危险。如果把蜀军交给魏延。那么万一失败。会给蜀汉带来不可挽回的灾难。

诸葛亮认为。如果自己一死。蜀汉就再也没有能够实现北伐的人才。因此。他定下修生养息。息兵保国的战略。可是。他心里知道。魏延是不可能遵从这个战略的。这样。诸葛亮就把继承人定为了蒋琬和费祎。

按照正常情况。诸葛亮死后。不管是从职位、资历。还是从能力来说。都应该由魏延来接替诸葛亮指挥军队。可是。既然诸葛亮定下了这样的策略。那么。魏延就必须排除在外。

既然诸葛亮已经决定不再北伐。那么。魏延就失去了他的价值。没有魏延。剩下的将领吴懿、王平、姜维他们。足以防御曹魏的进攻。因此。诸葛亮临死前定下的命令。实际上就是一个意思。如果魏延听从诸葛亮的安排。屈居人下。先听从杨仪后听从蒋琬、费祎的命令。那就留下他。如果他不听从命令。那就除掉他。

果不其然。缺乏政治头脑的魏延选择了抗拒。于是。外有杨仪、王平、姜维、吴懿一干人和魏延交锋。内有蒋琬一干人向刘禅进言。最终。魏延被定成背叛分子。不但自己被杀。还被灭了三族。

结语:

魏延是一员优秀的将领。但是他的政治头脑太差。他在刘备的手下表现出色。而刘备也对他不薄。刘备提拔黄忠为后将军。提拔魏延为汉中太守。但是。换了诸葛亮之后。魏延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诸葛亮对魏延只是一个利用关系。他只需要魏延为他卖命。不需要魏延有自己的思想。这使得魏延和诸葛亮的矛盾越来越深。在诸葛亮死时。就定下不再北伐。修生养息的政策。并且违反资历、职位、能力、声望的惯例。越级把自己的继承人定为蒋琬。

这样一来。魏延就只有三条路可走。一是忍气吞声。屈居蒋琬之下。听从蒋琬这些人的命令。二是直接夺取军权。反抗蒋琬的命令。三是背叛蜀汉。起兵造反。对于蒋琬他们来说。魏延只要不选择第一条路。就视同背叛。

当然。我们都可以看出来。魏延肯定不会选择第一条路。但是他也不会选择第三条路。这样。他就被已经设计好的阴谋吞没了。死了还被扣上背叛的帽子。但是。在陈寿的《三国志》中。虽然按照官方的记录撰写了魏延的传记。但是最后依然给魏延下了结论:不便背叛。这就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其他观点:

魏延的悲剧命运。说到底是他孤傲的性格造成的。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分析过。魏延与关羽最像。堪称小关羽。

关羽“刚而自矜”“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魏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关羽因为他的骄傲。被糜芳、傅士仁出卖。最终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

对于魏延的死。诸葛亮没有什么责任。我们看诸葛亮在生前的安排部署。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我们回过头来。再来看诸葛亮整个安排的最后一句话“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如果魏延不服从安排。大军自己走好了。没有任何要消灭魏延的意思。甚至宁愿舍弃魏延这一部分军队。也不愿意和他兵戎相见。更不愿意用什么阴谋手段诛杀魏延。只想一别两宽。各自平安。诸葛亮对魏延。也算是仁至义尽。

两个人。两支军队就掐了起来。魏延和杨仪各自向成都派遣信使。说对方造反。

刘禅搞不清状况。于是询问身边人。结果重臣们都担保杨仪而怀疑魏延。

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

这就没法弄了。都因为平日里脾气太爆、人缘太差。

其他观点:

两者兼而有之。

对蜀汉来说。魏延是一位正面人物。他为蜀汉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他长期镇守汉中。巩固了蜀汉的北部边疆。多次跟随诸葛亮北伐。对北伐战略有自己的主见。资历和威望逐渐提高。魏延把北伐大业作为自己的终生追求。但是魏延脾气倔强。得罪了不少人。在诸葛亮死后。他对大军停止北伐。撤回成都的做法想不通。这就激化了他与杨仪等人的矛盾。而杨仪觊觎丞相一职。忌贤妒能。是用阴谋手段引诱魏延烧毁栈道。最后杨仪派马岱斩杀魏延父子。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风华三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0:58:48

    蜀汉,汉中,自己的,刘备,战略战术,太守,将领,他在,矛盾,命令

  • 入了迷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0:58:48

    没想到大家都对魏延是死于脾气还是死于阴谋?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只求﹂份安宁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0:58:48

    魏延是刘备手下的一员大将。在加入刘备阵营后。刘备对他信任有加。在刘备入川的时候。刚开始只带了黄忠和魏延两员大将。在取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