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宋太祖赵匡胤在其弟赵光义(后来的宋太宗)等人的协助下。发动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一举夺取了后周天下。
北宋王朝建立后。因拥立太祖有功。赵光义被封为开封府伊兼中书令。后又加封晋王。位在宰相之上。
赵匡胤代周建宋后。为了防止五代十国割据混乱、攻伐不断局面的再现。采取了一系列“偃武修文”的措施。加强了封建专制与君主集权。建立了由皇帝直接掌控的庞大军队和为数众多的官僚机构。
赵匡胤这样做。君臣之间果然相互不再猜疑。上下相安。在历代开基帝王中。赵匡胤虽得位不正。有恃强凌弱、欺负孤儿寡母之嫌。但军汉出身的他为人还算豁朗大气。至少没有大肆屠戮功臣。干那“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敌破臣亡”的龌龊事。
随后。赵匡胤以同样的手法罢免了镇守各地的节度使。为避免“君弱臣强”的局面再度出现。宋太祖又在宰相之下设立参知政事一职。以削弱相权。并改变之前由皇帝和宰相共同商讨朝政大事的规矩。改由皇帝批阅。再交给宰相按旨意处理。
宋太祖赵匡胤偃武修文。力倡文教。尊重读书人。开两宋养士三百年(两宋共享国祚319年)之先河。他甚至以文制武。导致军人地位低下。虽然宋朝军队因此遭抑。战力不堪。但北宋人文繁盛。商品经济异常发达。民众安居乐业。这个国家在赵匡胤的带领下似乎即将进入一个花团锦簇的太平盛世。
赵匡胤死后。赵光义继位为宋太宗。太宗赵光义之上位历来有争议。但他基本承袭了其兄的治国理念和规章制度。并开始完成老哥未竟的统一大业。他先发兵逼迫平海军节度使陈洪进、吴越王钱镠献土归降。再挥兵攻克太原。一举灭掉了北汉。
到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东征西讨。南攻北伐。终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此后。收复幽云的计划被迫搁浅。宋太宗“兴文教。抑武事”。加强文官治国。他命人编纂了《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等三大类图书典籍。他非常重视文化事业。北宋之所以文学昌盛。文曲星辈出。甚至可以与盛唐相提并论。他老人家功莫大焉。
他还继续执行宋太祖与民生息、轻徭薄赋、发展社会经济的各项方针政策。并逐步完善了太祖草创的各项规章制度。在他执政期间。北宋王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鼎盛局面。奠定并夯实了宋王朝统治中国三百多年的物质、文化基础。他和宋太祖一样。都是北宋王朝的创业之君。
论军事能力。赵匡胤称帝后南北用兵。灭后蜀。灭南汉。平定南唐。逼降两浙和福建的十五州一军。一举统一了南方。若不是他在不久后死去。敢怕是燕云十六州都会被善于用兵的宋太祖收复。论行政和治国能力。则喜爱读书、善于用人、文韬武略的宋太宗赵光义要稍微比“稍逊风骚”的宋太祖强些。
【插图源自网络】【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其他观点:
对于宋朝的皇帝而言。赵匡胤和赵光义算是名气最大的两位。而且两个人对于宋朝的统一以及制度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可以说宋朝的文人治国以及重文轻武的政策。都与这两个兄弟分不开关系。那么在宋朝历史上如此重要的两位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以及宋太宗赵光义。到底谁的能力更加强呢?
可以说要比较两个人的治国才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点。军事能力以及开疆拓土能力。
宋朝的建立离不开赵匡胤的功劳。甚至赵匡胤在位时期基本上结束了五代十国的乱局。而宋太宗赵光义则消灭了五代十国时期最后一个割据势力北汉。可以说在宋朝的统一进程中两个人都是出了大力气的。赵匡胤这个人先是通过“黄袍加身”算是和平接过皇权。然后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通过慕容延钊灭荆南、湖南。曹彬、王全斌等人灭掉后蜀。潘美灭掉南汉。以及曹彬、潘美灭掉南唐。这些都离不开赵匡胤的谋划。除了北汉之外。基本上完成了对全国大部的统一。而且宋朝建立之后。赵匡胤进行了军制改革。先是解除了禁军将领兵权。外派到地方担任节度使。同时将禁军军权一分为三。设置枢密院。这样禁军的军权有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和侍卫步军都指挥使负责。禁军只有统兵权。却没有调兵权。而枢密院只有调兵权却没有统兵权。这样就形成了军事上的制衡。
而宋太宗赵光义在军事上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彻底消灭了北汉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乱局。不过宋太宗两次北伐契丹全部失败。使得宋太宗的施政转向内部。而在军队建设方面。宋太宗也有改进。比如为了更好的控制武将。宋太宗实行“将从中御”的政策。也就是武将出征前将应对谋略、攻守计划或者阵图等授予武将。也就是说武将们不需要自我发挥。也不需要根据前线具体的情况作出军事部署。只要按照皇帝授予的方略排兵布阵就可以了。不用说也知道这项政策的效果并不明显。因为武将没有了临场决断权。想要取胜难度可想而知。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出来。宋太祖虽然限制武将的地位和权力。但是对于武将统兵作战没有限制。这样才会取得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的胜利。单纯从军事能力上看。赵匡胤不愧是武将出身。赵匡胤军事能力绝对远超赵光义。
第二点。政治制度建设。
在制度建设方面。宋太祖赵匡胤为了进行中央集权。分别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别削弱宰相的权力。同时设置御史台进行监察。而在地方上派遣文官担任知州。并且设置通判制衡知州的权力。在地方上设置转运使。将地方上的税收大部分运往中央。这样就断了节度使的财权;同时宋太祖赵匡胤根据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现实。制定“重文轻武”的政策。这是宋朝的既定国策;在科举上也进行了一些改革。比如实行锁院制防止考官泄露考题。弥封制是后世考试密封试卷制度的起源。誊录制度更加体现了公平原则。以及通过别试专门针对考官子弟特设考场的制度。
而宋太宗在政治制度建设上也有一些建树。主要是扩大科举取士的规模。这样就扩大了文官的数量。同时编撰大型类书。以及设置考课院和审官院这类机构。加强对官员的考察和选拔。最重要的就是确立了文官政治。从两个人在政治制度上的建设去看。两个人都有很大的改革。不过宋太宗有些矫枉过正。推行文官政治。这一点宋太祖时期虽然重文轻武。但是武将的地位没有被限制的如此严重。这样才能够发挥文武共治的局面。从这一点去看。宋太祖的能力更强。
第三点。经济领域。
宋太祖赵匡胤时期。主要加强对黄河的治理。修建堤坝并且种植大量树木。使得黄河水患在赵匡胤在位时期没有造成严重灾害。同时加强对运河、汴河等河流的修整。这些对于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宋太祖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徭役;宋太宗赵光义时期。大力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从这个角度去看的话。两个人在发展农业方面的能力相差无几。在这个领域很难比较高低。
第四点。在文化宗教方面。
宋太祖时期。非常重视图书建设。收集地方有价值的图书充实官府藏书。以及组织编撰《唐会要》、《周世宗实录》和《五代会要》。编撰《刑统》。成为世界上首部刊印颁行的法典;宋太宗时期。组织编撰《太平御览》和《太平广记》。特别重视文化事业。宋朝诗歌的发展。离不开宋太宗的功劳。同时大量修建佛寺。赞助佛经翻译事业。特意在京城设置译经院。在这个方面两个人也不好比较高低。赵匡胤编撰史书以及律法。而宋太宗编撰类书。对于文化事业都是极大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从一个政权的制度建设、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等方面进行比较。赵匡胤在政治制度建设和军事领域绝对远超赵光义。而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两个人也不分上下。综合比较无疑是赵匡胤能力更强。而这也是评价一个皇帝功绩的最重要的标准。也就是所谓的“文治武功”了。所以治国才能赵匡胤能力更强。而这也是后世对于赵匡胤评价更高的原因所在了。
其他观点:
飞赵沧海为你解答赵氏兄弟谁的治国才能更高。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在伟人眼里。宋太祖是和各位名帝并列的。可见。赵匡胤的才能与威望。有人会说。这是为了诗词的押韵而为之。如果是这样。那为何不换为明朝的明太祖朱元璋呢?
个人经历孕育了厚积薄发
无论从治国才能还是为人做事上。赵匡胤其实都要远远胜出赵光义不少。年少时的赵匡胤便游历天下。熟睹和体味了人世冷暖和民间疾苦。直面群雄割据带来的战乱造成的民不聊生给他的冲击。这为他以后得国后制定恤民安邦的国策打下了好的基础。
赵匡胤得位于后周柴氏。被人诟病欺负柴氏孤儿寡母。但这都掩不住赵匡胤自身的优秀。后周世宗柴荣率军南征北战所向披雳。很大原因在于赵匡胤的骁勇善战。攻无不克。
赵匡胤年少时便投身行伍。从底层一步步凭着军功升之殿前都点检。掌控禁军。成为手握重兵的实权人物。
制国韬略。奠定三百年繁华
即位后的赵匡胤。综合形势制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战略方针。先后平定南汉、后蜀、荆湖、南唐等分裂各国。统一了中原地区。结束了中原大地纷乱割据一百多年的战乱局面。让社会稳定。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赵匡胤以宽大仁厚来对待前朝官员。稳定了朝局及地方各势力。集拢了民心。
开创性的设立官、职、遣分离制度。使官员的权力得到管控。只有实际派遣任务才有实权。否则只有虚衔。领着和官位相对的奉禄。这种方法化解了重臣成为权臣给政权带来的隐患。一面也安抚了这部分大臣。
在中央 他把朝政体制总体划分为政事、军务和财政三大中枢机构。三者平权互不牵涉。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三大中枢机构分别对应为中书省、枢密院、三司使。分管政事、军事及财政。设立这三大中枢分割相权。宰相不能过问枢密院和三司使的业务。在政事上还设立多位参知政事。也就是副相。进一步分割相权。规避一相独大局面。
在地方 对地方长官的委任常以临时委任。官职上也是以知某州或判某州称谓。本职还是在中央。在地方上还设立转运使。专门负责地方的财政收入向中央输送。也就是把财权从地方剥离。设立通判对地方长官进行牵制。以钳制地方长官专权。抑制势力过大。地方的司法人员也是由中央指派。这样。地方上的财权和司法权都被中央直接控制。很难再有作乱的机会。
军事改革 一是组建禁军和厢军。禁军主要负责对外作战护卫国家安全。也就是国防军。主要部署在开封附近。选拔制度严苛。所以。这个时期的禁军作战能力非常勇猛。
二是削弱武将的统兵权。各部将领日常只有军事训练的权力。没有调兵的权力。调派部队由枢密院负责。如果有战事发生。则由中央调派文臣担任一方统帅。实际作战的指挥权虽然仍是武将。但也只是临时指派。一旦战事结束。则撤消统兵权力。这样造成的结果。一是抑制了武将有手握重兵作乱的机会。二是。由于兵不知将。将不知兵。造成作战能力不高。
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
实行锁院:考生入住考院后。一经确定考官后。则进行封锁贡院。避免考生同外界发生联系。杜绝作弊行为发生。
封卷。即把考生写在考卷上的身份信息全部用封条进行密封。在批改完卷子后统一登记成绩时才能拆封。避免考生与考官有发生作弊的机会。这还不够。为了杜绝考生在卷子上用写暗号或作标记等行为作弊。赵匡胤甚至发明了派专门人员对所有考完的考卷进行统一誊抄。把誊抄的统一字迹的卷子交给考官阅卷。不给丝毫作弊的机会。
分院考试。对官宦子弟和平常百姓子弟分院考试。避免出现像唐朝那样的百分之九十多都是官员子弟中状元的情况。
开创殿试。赵匡胤亲自在朝殿上面试通过考试的考生。来选定状元。
这些改革举措以后都成为了各代的定制。
赵匡胤的这些种种举措。真正落实到选拔出优秀的人才为国所用。也让科举制的优势得以真正发扬。
在经济文化上也是不贵余力的改革。兴修水利。疏浚运河。鼓励农业生产。降低农民税赋。在文化上奉行文以靖国。崇敬读书人。大力支持修攥图书。这些都让宋朝在经济文化上空前的繁荣。
赵匡胤立下的祖训。“不得杀害上书进言者”。这使得宋一朝能够广开言路。奠定了宋朝的国本。“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抑制了皇权的过于独大专横。也使得宋朝成为历朝里最为民主开放的朝代。在他的国策下。宋朝没有发生过像汉唐明频繁的外戚干政、太监乱权、地方割据暴乱的情况。国家也出现了长治久安。人民也能安居乐业享受太平。
赵光义在治国上也是位明君。虽然没有兄长那般雄才大略。其实北宋除了出现了像赵徽宗父子外。其他都能称得上贤君。赵光义的成就是守成。赵匡胤是宋朝的奠基者和开路人。赵光义要做的就是在兄长的即定方针下政策的执行和对一些政策的微调。这些。赵光义都还做得不错。维持了宋朝的经济文化继续繁荣的势头。做到了国泰民安。社会富足。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1604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赵匡胤,太祖,宋朝,太宗,武将,地方,禁军,能力,政事,枢密院
没想到大家都对赵匡胤和赵光义相比,谁的治国才能高?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宋太祖赵匡胤在其弟赵光义(后来的宋太宗)等人的协助下。发动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一举夺取了后周天下。北宋王朝建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