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上巳初。说与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这首诗如何理解?
原创

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上巳初。说与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这首诗如何理解?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谢谢邀请

这是一首好诗。一首看了回味无穷的诗。

回味什么?春光正美。“三月三日天气新”的上巳节。虽然今天知者不多。每年春天去踏青访春游玩的人。却很多很多。欣赏春光。流连在春天的美好中。这是大自然的美景。值得永远回味。永远体味。永远玩味;

其二。回味什么?回味应时美味。春天有很多好吃的东西。“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东坡先生告诉我们。桃花还没有盛开。美味已经在舌尖绽放。如今野味不难寻了。蒌蒿炒香干臭干和肉丝。皆是应季佳品。嫩嫩的芦芽。怎么做菜我没吃过。洗干净生啃。别有风味。为了一口鲜。不惜丢命也要吃的河豚鱼更是春天当仁不让的第一尚品。就是吃的时候要有足够的勇气和胆量。

回到诗中。新鲜的春天。长江三鲜之一的鲥鱼和着春笋。吃到口中什么滋味?如今鲥鱼吃到的机会不多了。一般扬州人的春天。惠誉春笋重要吃几次的。春笋的鲜嫩脆爽。其它季节吃不到。扬州不产竹子。扬州人对鲜笋的喜爱一点不比产地少。竹笋烧肉、笋丝炒肉片、油焖春笋等。随手做几道。便是人间至味。估计此诗的作者。对于笋的喜爱。不比扬州人差。

重点来了。这首诗的重点我又一次想起东坡的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好吃肉的东坡先生。为了不俗。居然说“不可居无竹”。所以。这首诗的作者。看到春天吃笋者大快朵颐。无休无止。担心了。他赶紧发出倡议:大师傅啊。不要再去做带有笋的美味佳肴了。给我们留些竹笋长大成竹子嘛。要不。以后没书看了。

哈哈。这里妙用了一个典故:“汗青”。这是整首诗最佳回味处。再好吃的笋。不如精神的享受与升华!





其他观点:

郑板桥爱竹、画竹。爱屋及乌。不忍心砍下所有的春笋;因此说到这首诗。也没有什么“玄机”。按照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就可以了。没有其它的“隐晦”信息在内。

以“难得糊涂”而著称的郑板桥其实并不糊涂;此人一生作画的对象只有三件:兰、竹、石;并且自诩“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由此看来。一点儿都不糊涂。

郑板桥有一首与竹有关的诗。是这样的: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画到生时是熟时”。眼中无竹。心中有竹。

郑板桥的竹子。清朝人是这样评价的:(郑燮)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有一本《清代学者像传》说他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子“传神写影”。

郑板桥曾经两次弃官而去。其中有一次辞去县太爷职务之后。郑板桥画了一幅竹子图;并且题诗一首。这首诗是这样的: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竹渔竿”;不难看出郑板桥在这里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弃官为民、淡泊名利;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品鲥鱼。

鲥鱼。每年春季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因而得名“鲥”(准时出现);鲥鱼味道鲜美。佐以春笋更是撩人口味。但是作者却不忍心砍尽春笋做菜肴。赋诗一首助兴。

其他观点:

笋竹二首 (清)郑板桥

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分付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

大致意思是:

三月初的时候。鲥鱼和鲜竹笋一起做很美味。

我吩咐厨师。砍竹笋的时候别砍完。

等竹笋长大。变成翠绿的竹子。

映出清光。我就可以把书摊开。照着我看书了。

郑板桥是画竹子的。对竹子喜爱更是超出别人。再美食的诱惑面前。也不忍心把竹笋砍尽。要让竹子的青。来映衬自己的清。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一路有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08:23

    鲥鱼,春笋,竹子,竹笋,郑板桥,春天,东坡,这是,一首,清光

  • 独一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08:23

    没想到大家都对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上巳初。说与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这首诗如何理解?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孤飘的蒲公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08:23

    谢谢邀请这是一首好诗。一首看了回味无穷的诗。回味什么?春光正美。“三月三日天气新”的上巳节。虽然今天知者不多。每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