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1948年7月17日。中野名将王近山统一指挥的我军各部刚刚解放襄樊。就接到了野司转来的西柏坡急电:“速将康泽送往华北。并派可靠武装。加镣铐押送”!在解放战争中后期。俘虏一个中将绥靖区司令官。已经根本不算什么新鲜事。为什么军委对抓获康泽如此重视呢?因为康泽的政治地位非常特殊。这厮当时是国民党“中央常委”。
(康泽剧照)
换句话说。康泽的军队级别在俘虏中并不出众。当时的蒋军已经是“中将多如狗。少将满地走”的状态。但是作为老蒋早期的嫡系、复兴社创办人之一(总社书记)、三青团的实际把控者。黄埔三期的康泽在蒋军将领中的政治地位是非常之高的。1947年3月。康泽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立法委员。举个例子。即便是老蒋的心腹爱将王耀武。康泽的黄埔三期同学。也不过是个中央委员而已。
所以康泽必然进入“高级战犯”名单。既是军队高级将领、又是党团骨干、还是曾经的特务头子。这样的高级战犯轻易是不会枪毙的。因为在宣传上、政治上、历史问题调查中均有较大作用。所以我党的政策都是以关押、改造、学习和交代为主。如果你不能理解康泽的政治级别有多高。不妨看一下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的数据统计:
在功德林关押的200多名高级俘虏中。仅有国民党中央委员四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一人。而其中的“中常委委员”仅有康泽一人!在被关押初期。康泽也因此牛叉得不行。一副瞧不起其他战犯的模样。就因为他有这个政治资本。而实际上。其他带兵的战犯也根本瞧不上他。认为他根本不会打仗。就是个紧紧依附老蒋的党棍、特务头子。
那么康泽既然是黄埔毕业生。为什么没有像王耀武、方先觉一样始终领兵作战呢?无它。是因为他有一个特殊的履历。即在黄埔三期毕业后的1925年底。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不仅与我党不少高级干部曾经同学。而且在校期间主要学习的是政治和组织工作。所以1927年7月回国后。立即被分配到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工作。从此成为“党棍”和特务分子。
(王耀武剧照)
这个中央党务学校是陈立夫、戴季陶等人创办的。所以康泽是黄埔生中的另类。他这个特务头子跟军统一直关系不大。反而跟中统的关系更近一些。正基于此。康泽在早期是深得老蒋信任的。因为黄埔生大多是武夫。会舞文弄墨并且善长政工组织的人不多。1928年成为老蒋的少校侍从参谋。1929年3月被老蒋指定为国民党“党代会”候补代表。年仅26岁。
康泽为老蒋可谓是鞍前马后。1931年老蒋第二次下野之前筹组“复兴社”。康泽与贺衷寒、桂永清等人便是筹建骨干。他把在苏联学来的东西都用上了。复兴社的框架结构和纪律条例。均由康泽亲自执笔完成。复兴社首批40多人当中。康泽的排名非常靠前。这个老蒋的亲信组织设有“干事会”和七个直属处。包括什么组织处、宣传处和特务处等等。
众所周知。复兴社特务处正是“军统”的前身。而康泽差一点就成为这个处的处长。老蒋最初的属意人选就是他。并且亲自面谈。但是康泽认为自己善长的是宣传和组织工作。对特务专业不够门清。选择了组织处处长一职。而特务处处长。老蒋最终选择了黄埔六期肄业的戴笠。但是从这一段历史。很清楚地看出康泽在老蒋心目中的分量。早期肯定是在戴笠之上的。
康泽在宣传上非常卖力。所以到了1937年被任命为总社书记。直到1938年4月复兴社正式解散。在此期间。康泽的罪恶行径达到高峰。那就是为了配合蒋军对苏区的围剿。提议组建了“南昌行营别动总队”。这个别动总队是蒋系第一个正规特务武装。主要由中央军校“驻赣暑期研究班”的学员组成。以研究班主任康泽为总队长。
别动总队是略高于团级的建制。总共下设三个大队(营级)。每个大队下设三个中队。每个中队下设三个分队。每个分队下设三个区队。每个区队的额定编制为17人。总计2000余人。这个别动总队不仅人员都是军官或者特务。装备也非常精良。队员都是长短枪各一支。每个分队装备一挺轻机枪。队员装束为灰布军装灰色绑腿。黑鞋黑袜黑皮带。很有模仿纳粹“冲锋队”的意思。
这个别动总队的任务是什么呢?就是配合蒋系正规军“清剿苏区”和恢复反动统治。在蒋军占领苏区某地后。康泽率领别动队采取清查户口、编组保甲、训练壮丁等形式。疯狂迫害红军家属、农村干部和游击队员。用白色恐怖来血洗苏区。从1933年10月到1935年。大批苏区群众被别动队杀害或者判处徒刑。期间别动总队还与红军游击队作战300余次。因此罪行堪称罄竹难书。
(影视中的别动总队)
1937年老蒋又筹组“三青团”。以争取青年加入到反动阵营。康泽是三青团“中央临时干事会”24名干事之一。跟陈立夫、陈诚等共同在名单上。并且兼任组织处处长。其后康泽逐渐掌握了三青团的实权。在中央常务干事兼组织处处长的位置上稳坐七年之久。然而当老蒋有意让小蒋来接手三青团时。不识时务的康泽不肯交权。终于被一脚踢出重庆派去国外“考察”。
1947年2月康泽回国。老蒋曾面许东北行营新闻处长、北平行营新闻处长的职务。康泽皆不受。因为这些单位都归“国防部新闻局”管理。他看不上新闻局长邓文仪。直到1947年11月。才被任命为第十五绥靖区司令官。这是隶属于武汉行营的机构。当时还是“后方”。下辖鄂西北、豫西南、陕东南和川东北的一大片地区。管理三个专区和十几个县。绥区司令完全就是个土皇帝。所以康泽痛痛快快地就去了。
万没想到。这一去“土皇帝”没做几天。就成为了中原野战军的俘虏。其实康泽也不会打仗。让他带兵就是个笑话。他只是没想到。我军会这么快就攻击襄樊地区罢了。搞笑的是。康泽兵败被俘后。南京中央社还公开宣布:“康司令官在襄樊作战中业已殉难”。人民解放军没杀他。南京当局先宣判他挂了。
1956年。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连被俘的宣统皇帝、康泽这样的人也不杀。不杀他们。不是没有可杀之罪。而是杀了不利。不杀头。就要给饭吃。对一起反革命分子。都应当给以生活出路。使他们有自新的机会。这样做。对人民事业、对国际影响。都有好处”。这段话。也就提出了对康泽等人的基本政策。进而决定了他后半生的命运。
由于学习和改造的情况良好。康泽于1963年4月9日第四批被特赦。被安排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担任文史专员。期间回忆撰写了《复兴社缘起》、《三青团成立的经过》等文章。留下了不少珍贵的历史资料。他在功德林里面写得交代材料之多。可谓首屈一指。各类材料总计3000余件。稿子摞起来有5尺多高。所以康泽又被戏称为“功德林的材料库”。不杀确有不杀的道理。
1967年12月。康泽因旧病复发去世。年63岁。
(黄维剧照)
其他观点:
这个康泽可不是一般人。要知道在国民党里面。老蒋不是谁想见就能见的。必须要先到侍从室打报告。老蒋想见你了。你才能见到老蒋。
但有两个人是例外。一个是戴笠。另一个就是康泽。二人在当时也被称为“康戴二公”。可见康泽在老蒋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康泽的民怨其实挺大的
而且在早些时期。康泽在老蒋那的份量甚至要超过戴笠。就“军统”前身的“复兴社”就是康泽主持建立的。
而且老蒋心目中“军统”的一把手一开始也不是戴笠。而是康泽。这也能说明康泽这家伙绝对是老蒋心腹中的心腹。
戴笠
康泽的罪行
康泽既然作为老蒋身边最红的人之一。自然是没少干迫害中共的事情。不然老蒋也不可能如此信任他。
正确的因果关系应该是。因为康泽在迫害中共方面非常的卖力。且做出了不少“成绩”。所以才被老蒋信任的。
这就要把时间线回到1931年那会了。这一年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九一八事变”。
这么大一件事自然也对老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就是因为老蒋一直嚷嚷着“攘外必先安内”。
老蒋
但这明显不符合当时国民的意愿。为了牢牢抓住政权。老蒋让康泽、贺衷寒、桂永清等人组建了“复兴社”。
目的自然是要尽一切办法抹黑中共。让老蒋“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始终是舆论的主导。
但很快老蒋就不满足于只是打打嘴炮了。在1933年。老蒋又让康泽以他在“复兴社”内主要负责的“别动队”为基础。组建了“特训班”。主要就是负责培养下级反动军官”。
同年10月。康泽又兼任了“南昌行营别动队”总队长。
康泽
看到南昌这个地名。再结合一下时间线想必朋友们大概已经知道了“别动队”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特赦1959》这部电视剧中康泽曾在和同学争执过程中替自己狡辩过。称“别动队”的职能类似警察。主要负责又被国军重新占领地区的治安等工作。
康泽这么说其实也没啥问题。“别动队”确实有这个职责。但却不止这个职责。康泽明显是避实就虚了。
《特赦1959》中康泽形象
“别动队”更多的其实是勾结当地反动势力镇压革命活动。抓捕、迫害。甚至是残忍杀害进步人士。
由于“别动队”的军官都接受过严格的反动培训。个个都是穷凶极恶之徒。破坏力极强。所以康泽对革命所犯下的罪行可谓是罄竹难书。
“别动队”差不多就这样子
如此恶徒为何不直接枪毙
康泽其实被俘后也一直以为自己必死无疑了。毕竟自己干的事没人比他更清楚了。
而且纵观整个功德林的高级战犯。罪行比他多的还真没有几个。所以康泽在功德林里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惶惶不可终日的。
至于为什么不杀他?我们看好多说康泽是国民党的“中常委”。地位不一般。有一定的宣传作用等等。
我觉得吧。还真没这个必要。反而杀几个“官”大的。又不听话的。没准改造工作还能顺利一些。到时候宣传效果岂不是更好。
当然。这事压根就不可能发生在我们人民政府身上。所以因为康泽是“中常委”就不杀他说不通。以下几点原因我觉得比较合理一些。
第一点自然是因为我们优待俘虏的政策。这个没啥好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说不杀就不杀。
优待战俘一直以来都是解放军的传统
第二点。我认为《特赦1959》里面给出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原因。我觉得还是比较在理的。
我们虽然在肉体上征服了这群关在管理所里边的人。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不是很服气。而且一直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只不过是立场不同罢了。成王败寇。没啥好说的。一副要杀要剐悉听尊便的样子。
如果这样把他们给杀了。倒是一了百了了。还省粮食。但目的并没有达到。我们我再一次打败他们。精神上的。
所以要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人民群众。中共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国民党则背道而驰。
这是个老顽固
如此一来。我们既在肉体上打败了他们。又在精神上打败了他们。这才是真正的胜利。
第三点是我个人的一点观点。这些管理所里的战犯都是国民党内或者国军中的重要人物。
说白了。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老蒋的坚决拥护者。思想根深蒂固。如果我们能通过改造让他们自发转变观念。且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那不就是在证明先辈们所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和接下来所走道路是正确的吗?
一开始顽固
最后。我们也不应该单独把康泽作为一个特例拿出来说。毕竟在我们看来。康泽和其他的战犯并没有什么区别。
反而是他们自己相互之间还比来比去。都不知道有啥好比的。都是些成年旧事了。
也就是说。对于这些战犯。我们是一视同仁的。不管是谁都是一样的政策。哪怕是老蒋都被俘了。也不会杀。
这是大明白
结语
康泽这人吧。出生于1904年。别看被俘时也就40来岁。但由于常年跟着老蒋鞍前马后。连自己亲娘、亲媳妇都照顾不周。自己身体能好到哪去。早就落下了一身的毛病。杀与不杀又有什么区别?好在是被俘了。在管理所悉心的照顾。要继续待在老蒋身边。估计早没了。杜聿明也一样。
其他观点:
其实不止是康泽。像号称军统三剑客的沈醉、徐远举、周养浩。还有文强、王少山等大特务也没被枪毙。这主要是新中国不提倡肉体消灭对方。而是主张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
康泽是黄埔军校第三期的毕业生。从资历来说。并不算深。不过他的运气不错。在黄埔军军校读书时。一次休息日在教室里整理校长的训话笔记。正好被来视察的老蒋看到。认为他勤奋好学。从此留下了一个好印象。
之后在老蒋的推荐下。康泽与蒋经国、郑介民等人一起被送往苏联深造。回国以后。康泽就被老蒋任命为侍从参谋。伴随左右。后来又受命和贺衷寒等人一起筹建复兴社。成为了老蒋最亲信的黄埔学生之一。
而第五次围剿老蒋为培养“别动队”举办了庐山训练班时。老蒋命一期毕业的蒋复生和康泽各自草拟一份计划书。结果蒋复生的计划书虽然写的漂亮。老蒋却认为“大而不当”。相反康泽的则是“切实可行”。于是任命康泽为三青团组织处长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康泽和他那些同学们不一样。几乎没带过兵。始终是在走政治路线。
尽管康泽是老蒋最亲信的学生之一。但是没法和蒋经国相比。在老蒋有意让蒋经国接管三青团以后。康泽这种老资历的高级干部反而成了绊脚石。
于是张治中奉命去找康泽谈话。在聊天时暗示他让位。康泽只能老老实实离开中枢。去襄阳当第十五绥靖区司令官。这位从没带过兵的黄埔军校毕业生。在他的政治生涯最后阶段。居然带上了兵。也是一种莫名的讽刺。
而就是在襄阳。康泽被解放军俘虏。而且就是在他四十四岁生日之后不几天的事。当然。从当时战斗的激烈程度来说。康泽能被俘虏也算一件幸运事了。事实上国民政府也为他做好了“殉难”的打算。在报纸上公布了他的死讯。
康泽刚刚被俘时。也是非常忐忑不安。毕竟当时他是少数被俘的高级政治、特务系统官员。而且他的别动队当年在苏区作恶多端。制造了不少无人区。康泽当心自己会被枪毙。
不过在襄樊战役以后。刘伯承将军马上就会见了康泽。诚挚地希望他能好好反省自己的问题。写出有价值的回忆材料。给历史一个交代。
这无疑让康泽有些意外。不过这其实也是我党一直的主张:除了少数有直接血债的人之外。其他的尽可能给他们一个自新机会
对于一切反革命分子。都应当给以生活出路。使他们有自新的机会。这样做。对人民事业。对国际影响。都有好处。
从此康泽就开始了他的战犯生涯。并和很多其他高官一起。被送到了功德林进行改造。
在功德林里。康泽开始还是颇有些抵触情绪。学习并不认真。不过管理处并没有因为他的历史问题和学习态度刻意刁难他(倒是同样是战犯的。军人出身的邱行湘等人特务很是看不起。最终双方在食堂爆发了一次群架。康泽被暴打一顿杜聿明出面才勉强平息了事态)。
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康泽也慢慢转变了态度。最终在1963年获得特赦。告别了他的牢狱生活。并分配到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担任文史专员。还写下了了《参加复兴社始末》、《三民主义青年团的缘起》等资料。也算是对自己的历史有了一个总结。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17327.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别动队,特务,战犯,都是,等人,的人,苏区,总队,军统,国民党
没想到大家都对罪大恶极的特务头子康泽,被俘虏后为什么不直接枪毙?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1948年7月17日。中野名将王近山统一指挥的我军各部刚刚解放襄樊。就接到了野司转来的西柏坡急电:“速将康泽送往华北。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