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谢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之所以独绝者在此。
词体兴起于晚唐、五代时期。代表人物温庭筠。他是诗词过渡期的桥梁。被称为花间鼻祖。另一代表人物韦庄。在词风上则转变了温庭筠的浓艳气息。成为疏淡秀雅的白描高手。王国维以“画屏金鹧鸪\"象征温庭筠的词品。\"絃上黄莺语\"形容韦庄词。非常形象。界限鲜明。冯延已是五代词人中作品最丰富的。王国维言冯延巳《南乡子》的\"细雨湿流光”句。能摄春草之魂。开北宋一代风气。对北宋诸家影响较大。李煜。这位词界帝王。经历亡国之痛。他的词品冲破了词的原有藩篱。扩大了词的境界。在内容风格上超越了温庭筠和冯延巳。对词的发展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正是基于此。王国维说:温庭筠之词。句秀也。韦庄、冯延巳之词。骨秀也。李煜之词。神秀也。可见词意表达境界不同。其词品高度也不同。
词的形式。由晚唐、五代至宋初。是小令独盛时期。慢词至柳、苏而盛。词的内容至苏轼开拓而扩大。
苏、辛为豪放之祖。周、秦开婉约之宗。词坛鼎盛。大家辈出。词风意境。成高格调。北宋词人写境。而情在其中。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弄\"字而境界尽显。至于苏轼赤壁怀古大江东去词。意境超迈古今。开豪放派词先河。王国维言: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至于南宋词人。王国维又说“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此论虽有失偏颇。但纵观南宋除了辛弃疾、另一女词人李清照外。也确实是乏善可陈。
综上。作为诗词评论家王国维认为“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诸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唐五代至北宋词,可谓生香真色”。看来,王国维是将”有篇有句“视为上乘之作,其次宁取有句而不取有篇。王国维站在评论家的角度。对于五代及宋代词以境界为最高标准赏析。由于注重强调词的境界。名家名篇名句。范围较小。而容易忽略其他词作。宋词如瀚海。我们在学习古典诗词中。除了注重名家名篇名句。还要广泛涉猎其他词家之作。汲取精华。
其他观点:
你如何理解王国维所说。词以五代、北宋独绝?
关于这个问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第一段里。就给出了答案: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也就是说。五代、北宋之词之所以独绝。是因为有境界。但是。这个境界之说。王氏并未解释清晰。所以。我们不妨从《人间词话》里进行分析。
但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是。以下的分析。仅从王国维的词学思想角度进行。去了解王国维提出此说的原因。并不代表笔者对此命题的看法。
王国维词学思想略述
《人间词话》云: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有我之景
王氏首先提出。境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乃是作者的感情色彩融入景物当中。所以笔下所写之景物。皆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从这些景物的描写中。读者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绪。这实际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景交融。
例如他举的例子:“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因为作者的情绪充满了孤单愁怨。所以他自然而然地把这种情绪融入到景物里面。旅馆是“孤”和“寒”的。衬托了作者心情孤单凄凉。耳边听到的是杜鹃哀鸣。眼中看到的是西落的夕阳。犹如情绪的失落低沉。景物里满是作者的哀伤。
无我之景
无我之景。则是以物观物。作者没有刻意将感情赋予景物。而是主要反映景物本身之境。但其实并不是景物完全没有作者的感觉。而是这种感觉未起主导作用。所以“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例如他举的例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者并未刻意将感情融入到“东篱”、“南山”这些景物当中。然而读者却能感受到作者在景物里的存在。也能体会到作者的悠然心态。
写人的真感情也是境
《人间词话》又说: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王氏提出。境不限于景物。人的感情也是境。文章能表达作者的真感情。就谓之有境界。没有感情。则没有境界。
据上所述。我们大致能窥见王氏境界论之意旨。一。情景交融。景物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二。要写真实感情。不造作。不无病呻吟。
隔与不隔之说
但是。境界之说。其实还未能充分说明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的原因。因此。王氏跟着提出了“隔与不隔”之说。
关于“不隔”:
“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
关于“隔”:
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
通过对上例的分析。我们发现。王氏所谓不隔。乃是指诗句写得自然。不刻意雕琢。感情自然流露。而隔。则是有雕琢痕迹。尽管措词精美。但不自然。即为之隔。从“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句还可以看出。用典故亦被王氏认为隔。因影响了对于句意的理解。
五代、北宋词之“有境界”与“不隔”
至此。我们基本上已可以较为全面地理解《人间词话》的主要思想。那么。五代、北宋的词又是怎样的呢?
词兴于唐。本来的功能。是用于酒宴聚会间配合音乐来演唱。以娱乐助兴。其体未尊。仅局限于花间月下、男女爱情、女性生活之类的言情题材。未发展出言志的功能。作者往往以诗言志。以词言情。因为未赋予“教化”的功能。所以作者在作词的时候。能够尽情地抒发内心感情。毫无保留、不须掩盖。所流露的感情。往往是最真实感人的。词成为了这些作者感情自由驰骋的天地。他们或直抒胸臆。或托情景物。在他们的笔下。一花一草。均可寄托浓烈而真实的感情。这些特点。都是符合王氏的“不隔”与“有境界”的观点。
词发展到五代和北宋初期的时候。其功能和题材未有较多变化。因此这个时期的词人。如李煜、冯延巳、二晏、欧阳修、秦观等人。研究他们的作品。发现大都具有上述的特点。这就是王氏所谓“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
南宋词之“隔”
北宋后期。一位重要词人的出现。令这种词风开始发生重大转变。并深刻地影响了南宋直至清代词风。这个人是周邦彦。
周邦彦精于音律。他在主持政府音乐机构大晟府的时候。创制了大量新词调。以极为精巧雅正的手法作词。注重词句锤炼、章法构建。声律精细入微。艺术成就甚高。其后。南宋大批词人受其影响。填词也开始注重章法技巧、语句锤炼。力求醇雅。词风由此与五代、北宋之感情自然、不刻意雕琢风格相去甚远。在王国维看来。这些词过于注重技巧。感情不够深至。措词欠缺自然。既“隔”。又缺乏“境界”。
结语:轻南宋。重北宋
因此。南宋诸家的填词手法。与王国维的词学审美观相背。他慨叹“北宋风流。渡江遂绝”。对南宋诸家词人(除辛弃疾外)甚为藐视。于词独推五代、北宋。故而有“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的观点。
其他观点:
词。也叫\"诗余\"。或\"曲子词\"。汉、唐乐府。音乐机构。能谱成曲后。而可吹拉弹唱。供宫廷或民间重大活动或娱乐圈子。都可通过词家、艺人评弹翻唱而尽情分享之。
词。在唐末、五代。已经出现了。而在两宋朝代。进入了高峰。成为一种\"文学体裁\"。\"宋词\"与\"唐诗\"。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映射了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与光环\"。反映了唐宋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唐宋河山的\"动人与优雅而织成的美丽画卷\"。它是\"文学体裁\"。是醉人的\"芬芳与美酒\"。千百年以后。我们仍在想象与回味着它的\"美好与风华\"。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精品回顾\"。它是古典文学之精华。比如。\"汉赋\"。\"唐诗\"。\"六朝骈文\"。\"元曲\"等等。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18099.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北宋,境界,景物,感情,王国维,作者,之词,词人,南宋,词话
没想到大家都对你如何理解王国维所说,词以五代、北宋独绝?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谢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之所以独绝者在此。词体兴起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