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西风凋碧树,被王国维盛赞并和诗经蒹葭并列,有何不凡魅力?
原创

昨夜西风凋碧树,被王国维盛赞并和诗经蒹葭并列,有何不凡魅力?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谢谢邀请!昨夜西风凋碧树。被王国维盛赞并和《诗经•蒹葭》并列。有何不凡魅力?《蒹葭》一诗是抒写对意中人的思恋、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的。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中有这样的话:古今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漠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先生引用的诗词句子。和《蒹葭》表达的情感都是一类的。原先也都是描写感情的。如“众里寻他千百度。漠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原本的意思是。那个漂亮的女子到哪里了。怎么找不到了?可是。在非常失落的时候。蓦然一回头。啊!看到了。她正在那灯火稀疏的地方。似乎要向我这里走来。而王国维先生把它们放在这里。又把它们提升到新的更高的境界。让它们派生出新的思想含义。其见解就非同一般了。第一境界。是说人们要成就大事业。做出大学问。必须总结前人经验。读懂前人的理论。见多识广。只有这样。做大事、做学问才有资本。否则。就不会把大事做好。研究出来的学问。也是有欠缺的。第二境界。是告诉人们。做大事也好。研究学问也好。必须深刻思索。孜孜以求。不能怕吃苦。劳其筋骨。肌体消瘦。也毫无怨言。千万不可半途而废。第三境界是说。一朝顿悟。则豁然开朗。发前人之所未发。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到了这一步。就连自己也感到惊奇。

王国维先生的这个见解。是他研究学问的经验总结。对启示后人学习。道理是非常深刻的。值得我们学习。

其他观点:

丰满理想与骨感现实的强烈对比

感谢邀请。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在我看来。要想弄明白王国维先生为何对“昨夜西风凋碧树”这么盛赞。知道其非凡魅力为何能于《诗经•秦风•蒹葭》相媲美的真正原因。我们首先还是要弄明白《蒹葭》和晏殊的这阕《蝶恋花》究竟要表达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首先我们来看《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是先秦时期秦国的一则民歌整理而成的诗歌。这首诗歌通过邓丽君的歌声和琼瑶的言情小说以及后来改编的电视剧。在华夏大地疯狂圈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人们都为这诗里所展现的爱情故事痴迷。女生们幻想自己是诗歌里所描绘的在水一方的伊人。男生幻想自己爱慕对象是那伊人的在水一方。甚至很多女生的网名都会以“在水一方”命名。可以说。这首诗歌一直活跃在人们的眉间心上。其拥有的巨大魅力。足见一斑。

但实际上。这首诗歌里描绘的爱情故事真的那么美好吗?其实不然。因为这首诗歌所描绘的。只是一场美丽的虚无缥缈的梦幻。也可以说展现的是丰满理想与骨感现实的强烈对比后的反差。

这首诗分三段。分别从三个不同的时间段。写出诗歌中的主人公追寻那位伊人的过程。但不管他是在蒹葭苍苍之时。还是蒹葭萋萋之时。亦或是蒹葭采采之时。不管他是长驱直入的溯洄溯游。还是采取左右包抄。伊人总是“宛在”。至于是宛在水中央还是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反正都是宛在。什么是宛在。就是仿佛在。既然是仿佛那就是无论如何都没见到伊人。让人不禁替这小伙子着急。你连人家家住哪里都不知道。你追求个甚?

所以。这首诗歌描绘的其实就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无法实现的梦。这让人不禁可以联想到我们年少时的各种不切实际的梦幻追求。其实都像那位伊人一样。萦怀于脑海。却又如此的无法靠近。

有句话叫“得不到的永远都是好的”。这或许就是蒹葭的非凡魅力。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我们再来看被王国维先生大加赞美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词出处所在的。宋朝宰相晏殊所做的这阕《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阙词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看明白没?其实这意思也是望断天涯路也不知道心上人在哪里。晏殊与蒹葭里的男主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想寄一封信给心上人。一个是直接想见到心上人。还有一点区别就是晏殊的“心上人”是曾经交集过后很难再见的别恨。而蒹葭里的男主角是想交集而不得的惆怅。

但是这些不同我们不去管他。我们只看《蒹葭》和《蝶恋花》这句所拥有的共同点就是“道阻且长”。是一种念之不得的惆怅。

所以王国维先生抓着这句词和《蒹葭》相比较。并将“道阻且长。念之不得”这一共同点的引申到人生所要经历的三重境界的第一重境界。赋予其更深重的哲学思考。让人们明白人生进取的阶段性特征。

既然求之不得。那自然要么是方法问题。或者是机缘未到。或者是条件不具备。所以一味的求是没有用的。怎么办?那就不要放弃目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尝试可行办法。寻觅机缘、创造条件吧。相信终有一天。当你在“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时候。忽然一个“蓦然回首”。或许就会得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自己十八九岁时流行的那首歌:“跟着感觉走。让她带着我。爱情会在不远处等着我”。当然。我们不能完全相信感觉。我们更需要付出像王国维先生所说的第二个境界一样的不懈努力。

相信。理想就在前方等着我们!

其他观点:

读王国维先生所著。滕咸惠先生校注的《人间词话》新注时。看到了常被我们所引用的王国维先生对于“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此第三境界也。

然而对于这三种境界我仅仅局限于皮毛上的字面理解。从未进行过仔细研究。趁暇始索。现代多数人对这三种境界的理解可简单归纳为:一、有个远大目标。

二、为目标不懈努力。

三、恍然顿悟。渐入佳境。

而王国维先生谓第一境即所谓世无明王。栖栖皇皇者。第二境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第三境非归与归与之叹与。

王国维先生曾在人间词话本编第24则(本书第一则)中谈到《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而晏同叔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与之意境相近。但一洒落。一悲壮。我们应怎样理解其中的悲壮呢?

在《论语•宪问》中。微生亩谓孔子曰:

“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

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译:微生亩对孔子说:“孔丘。你为什么这样四处奔波游说呢?你不就是要显示自己的口才和花言巧语吗?”孔子说:“我不是敢于花言巧语。只是痛恨那些顽固不化的人。”

明王一用作佛教用语。也可指能够赏识人才的贤明君主。

我觉得在这里应该理解为贤明的统治者。至此。我们能知道其“悲”在独上高楼。庸人无聊而天才孤独。

当发现自己与周围的人志向不同时。正所谓“众人皆醉我独醒”。世无明王。一身才华无处施展。“壮”在“望尽天涯路”。虽孤身一人。却仍愿独上高楼。去望尽天涯。此生纵不得一知己。才华亦无所施展之处。可不愿与众人皆醉。“昨夜西风凋碧树”。前人或以往的功绩已随时光流逝而去。然志而不同。唯有一人去不安的四处寻找奔波。渴望找到自己的知音。去一展自己的人生抱负。

第二境界中“衣带渐宽”即为自己所追求的付出努力。呕心沥血。至“人憔悴”也“终不悔”。“消得”即值得。为了心中的壮志即使牺牲全部也是值得的。可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在阅读资料时。我看到有人对于从第一境到第二境。所寻之路是否找到展开了讨论。第二境中的奋斗是为了寻找道路。还是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有人提到。在《蒹葭》里。蒹葭之伊人是求而不得。所以第一境中可能未有所得。那么第二境和第三境中的“伊”与“那人”都指道路。这个想法十分特别。但目前尚不能为我所理解。大家也可进行探讨。

第三境界亦是最高境界。王国维先生对此的解释并不像前两种境界那样给出肯定的解释。而是运用否定。

“非归与归与之叹与”。

“归与归与”出自《论语•公冶长》: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译:孔子在陈国时说:“回去吧!回去吧!家乡的晚辈有远大志向却年少轻狂。思想简单。文章学问不错。却不知如何匡正自己。”

这是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曾困于陈国。此时的他壮志未酬。而年事已高。他知道自己的治国理念不能实现。便将希望给予晚辈。希望通过传道受业解惑让他们担当起让大道施行于天下的重任。

通过“归与。归与!”这简单的几个字我们却不难体会其中的失落与无奈。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王国维先生曾说此句乃“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但通过探究这首词的背景与情感。却仍有收获。

这首词正值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1174或1175)。强敌压境。国势日衰。南宋统治者依旧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歌舞。粉饰太平。作者政治失意。却不愿与腐朽的统治阶层同流合污。满腔报国之志无法施展时所作。《青玉案•元夕》上片用浓重的笔墨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气氛。下片则描绘词人在人群中寻找意中人的情景。

从“众里寻他千百度”。我们能读出词人的焦虑。苦苦搜寻的几近绝望。回首却见意中人正安静地站在灯火零落稀疏的地方。

为何在这如痴如醉的热闹欢乐中。“那人”却落落寡合?

这大概是第一境界中的栖栖皇皇和第二境界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反复追寻所达到的一种泰然。王国维先生说第三境界不是“归去。归去”的哀叹。联想孔子和辛幼安当时所处之境。所以我将这第三境界理解为一种能够坦然面对人生道路挫折的态度。只要心怀壮志。不论处境如何都能积极面对。这种超脱于外物。回归本质的境界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对于第三境界。人们的理解大多不同。有人将它作为一种苦苦探寻知识上的顿悟和豁然开朗。有人将它理解为放下、自在。即归隐田园不再访问世事。可见对于这人生的三种境界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深思。这篇文章是我在阅读《人间词话》时的一些感悟。如果大家有自己的看法。我渴望和大家进行交流。在交流中促进和学习。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风华三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29:17

    境界,伊人,王国维,自己的,西风,那人,昨夜,高楼,天涯,心上人

  • 旧日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29:17

    没想到大家都对昨夜西风凋碧树,被王国维盛赞并和诗经蒹葭并列,有何不凡魅力?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小新卖蜡笔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29:17

    谢谢邀请!昨夜西风凋碧树。被王国维盛赞并和《诗经•蒹葭》并列。有何不凡魅力?《蒹葭》一诗是抒写对意中人的思恋、见而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