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剿四川是真的吗?
原创

张献忠剿四川是真的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提起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进军四川后。有没有进行屠杀。

有些人会下意识地说。真正屠杀四川的是清朝。而不是张献忠。所有张献忠屠杀四川的资料。都是清朝为了洗脱自己的罪行。对张献忠进行污蔑。

张献忠没有在四川进行过屠杀行为。事实真是如此吗?张献忠剿川是真的吗?

01、四川大屠杀

明朝末年。天下大乱。明朝内忧外患。天灾人祸。内有农民起义席卷天下。外有女真崛起东北。入关建立清朝。

崇祯三年(1630年)三月。农民起义军进入四川。“流寇由龙安府入至剑州江口。首犯四川”。拉开了四川人口锐减的序幕。

到清朝初年。天府之国人口锐减。

四川人口减少了多少?

万历六年(1578年)。四川在籍人口还有300多万。考虑到明朝施行人头税。家庭登记人口越多。交税越重。加上明朝中后期法令松弛。官员严重懒政。人口多有瞒报。因此明朝中后期人口统计严重失实。四川人口远不止300多万。

根据曹树基先生的《中国人口史(明代卷)》统计。四川人口有735万。其中包括四川行都司(今四川凉山自治州)等周边少数民族地区80万人口。播州(今贵州遵义)55万人口。

由于这两个地方处于云贵川交界处。远离明末四川战乱区。故不纳入明末四川人口大灭绝统计区域。四川人口以600万算。

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朝基本统一中国。结束乱世。清朝进行了第一次户籍统计。

当时四川在籍人丁仅余1.6万户。此时清朝每户大约有的5人。四川剩余人口8万人。

当然。这只是统计在册的四川户籍人口。

柯建中先生在《四川通史》推测清初四川人口有76980人;

而曹树基先生的《中国人口史(明代卷)》则推测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川还有50万人。

李世平先生在《四川人口史》。推测顺治十八年。四川还有50万人。

50万和8万就是目前清初四川人口数量影响最大的两个说法。

就算以50万计。明末清初四川人口也从600万锐减至50万。

人口减少率高达90%以上。尽管中国古代王朝更替时。人口大幅下降司空见惯。但像四川这样的情况。在整个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

02、张献忠屠川

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在老家陕西定边聚集十八寨农民组织了一支队伍。自号“八大王”。响应王嘉胤等人的农民起义。加入明末农民起义浪潮。

崇祯七年(1634年)。张献忠攻陷夔州(今重庆奉节)。进入四川。被秦良玉击败。退出四川。远走湖广。

十年后。张献忠被明将左良玉击败。再次进入四川。以四川翘板。转战鄂豫皖等地。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张献忠再次率部向四川进发。不久控制四川大部分地区。

同年十一月十六日。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建立“大西”政权。

顺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张献忠被清军击败。中箭身亡。

张献忠多次进军四川。实际控制四川大部分地区的时间只有三年。

显然。四川人口锐减并不是张献忠一人造成的。

很多史料对明末清初四川人口大毁灭的原因做出了客观的分析。造成四川人口大毁灭主要原因有:张献忠的屠杀、摇黄贼的杀掠、南明军和清军的屠戮、四川各地军阀的混战以及长期战乱带来的瘟疫、饥荒、虎患等等。

实际上。即便是清朝官方也没有把四川人口几乎灭绝的原因全归结到张献忠的身上。

但不可否认的是。张献忠屠戮四川。对四川人口锐减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确认“张献忠屠川”的史料。目前统计至少有450种之多。可谓是汗牛充栋。数不胜数。

其中既有清代官方所修的正史。也有清实录中的各级官员的奏折和报告。还有明朝遗民所撰写的私史。甚至还有当时亲历张献忠“大西国”政权全部过程的外国传教士的回忆录。

而且这些史料很多都是亲历者所写的第一手资料。从史学研究角度来说。其价值比任何二手、三手资料都要高。所记载的事件、时间、人物往往都可以互相印证。

因此。可以断定。张献忠在四川进行过屠戮。这点为史学界所公认。

那些为张献忠辩护的人。无非几条“论据”。

第一条:张献忠跑到四川是建国称帝的。怎么会大肆屠杀自己的臣民。自断根基?

张献忠入川。确实是想建国称帝。所以史料上也说他“初亦不甚杀人”。

这说明“大西国”政权前期屠杀行为是比较少的。

但是。由于张献忠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在他的统治之下。既没有发展生产的措施。又没有正规的税收制度。完全靠杀鸡取卵式的掠夺民财来供养他的几十万大军。最终使得他所控制的地区经济日益萧条。人民无法生存。反抗者日益增多。

同时。张献忠面临的战略环境日益恶劣。川东、川南有南明抵抗势力。川北先有李自成、后有清朝的军事压力。这也促使张献忠日益感到烦躁。

军事上的不断失利。人民的不断反抗。使本来就性格暴躁、嗜杀成性的张献忠更加凶暴残忍。对百姓和手下都疯狂杀戮。

在几次败于南明军队之后。张献忠已感到无法在四川立足。于是决定放弃四川。

到了这个时候。他已经不再把四川当做自己建国立业的地方了。他也不打算把残存的百姓和城池留给对手。所以在临走之前疯狂破坏。疯狂屠杀。成都几乎被毁灭殆尽。

离开成都之后。又因为四川已经是赤地千里。几十万大军再加上家眷。军粮根本无法筹措。所以张献忠又开始大肆杀戮自己的士兵。以减少军粮供应的压力。

最后连各级官员也被他杀得差不多了。整个军的军心已经完全动摇。

如果不是清军飞速入川。一场奇袭杀死张献忠。那么下面极有可能会发生大西军内讧。张献忠被部下杀死的事件(事实上。有的史料就认为张献忠是被孙可望等人毒杀的)。

第二条:张献忠死后十几年。清军才平定四川。这说明四川还有很多人。说明张献忠根本没有杀什么人。

实际上。清军在入川之后。之所以长期无法平定四川。不是因为“四川还有很多人”。而恰恰是因为“四川人已经不多了”。

在张献忠死后的四川。大体情况是这样的:川北地区。是张献忠部将刘进忠管辖的地区。刘一直对张献忠的屠戮政策非常不满。用各种手段进行抵制。因而川北地区相对受害较轻。人口相对多一些。

川东地区。本为明将曾英占据。后来大西军向南撤退。攻占重庆。经重庆入贵州。撤走前把重庆洗劫一空。毁掉了城池。同时。大顺军余部占据夔东一带。号称“夔东十三家”。继续抗清。

川东北地区又有非常残暴的匪帮——“摇黄贼”盘踞。因此。川东常年战乱。非常残破。

川南地区。原由南明将领杨展控制。杨展积极发展生产。聚拢流民。使川南地区得以保留了几分元气。

但是。随着杨展被袁韬、武大定暗杀。川南地区也开始陷入军阀混战之中。原来保存的元气也损失殆尽。

最惨的是原来张献忠盘踞的川西平原地区。

张献忠撤走之后。杨展率领的南明军和李国英麾下的清军分别两次进入成都。结果都因为成都已完全变为废墟。没有百姓。也没有粮食。无法立足。不得不退走。

此后。南明军盘踞川南。清军盘踞川北。中间的川西平原地带变成了事实上的空白地带。

双方反复拉锯。但谁也占领不了川西地区。因为川西地区根本没有军粮可以供应。所以谁都无法立足。

此后云南方面的刘文秀率军从滇入川。兵力一时非常强大。但是也一样无法立足川西地区(需要注意的是。刘文秀的军队是从云南过来的。主要是原大西军余部和在云南征集的士兵。所需粮饷也是由云南供应。并非来自四川本地)。而吴三桂在保宁之战击败刘文秀以后。也一样只能继续守住川北。无法乘胜进军川西。

由此可见。清朝之所以长期无法平定四川。并非四川人的抵抗力量有多强大(主要的抵抗力量其实是来自云南而非四川)。而是主要困扰于四川经济的完全崩溃。无法供应大规模的军队(豪格率领的清军在入川时。军事上就打得非常顺利。最后因为瘟疫和缺粮。只好撤军回陕西“就食”)。

清朝最后是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先逐步肃清了摇黄贼和各地土匪。同时召集流民(包括从陕甘地区招募移民)、开垦荒地、恢复生产、积聚粮草。一步步站稳脚跟。再加上对云南的军事攻势。才最后平定了四川。

第三条:清朝大搞“文字狱”。肯定是篡改了历史。把屠杀四川人的黑锅全甩给张献忠了;

不多解释了。上面已经说过了。记录张献忠屠川的史料至少有450种之多。正史野史官方档案以及亲历者回忆录都有。其中很多是明朝遗民所著的私史。在清代都属于禁书。

还有《圣教入川记》一书。是根据外国传教士安文思、利类思二人的亲身回忆写成。长期只在海外流传。其中文版是1918年才在中国出版的。如果你非要说清朝能穿越到民国篡改史料。我也只能一个大写的“服”字了。

第四条:张献忠如果屠川。为什么四川梓潼还会有张献忠的庙和塑像?

梓潼之所以有张献忠庙。其实也是个误会。

梓潼的七曲山大庙。实际上是祭祀文昌帝君的寺庙。是明末之前早就有的。

文昌帝君名叫张亚子。张献忠到梓潼时。听说文昌帝君也姓张。就强行联宗。把文昌帝君封为自己的始祖。

然后在七曲山文昌帝君庙里又修建了一座张家的“家庙”(类似太庙)。并让当地的两个大族负责日常的香火祭祀。

也正因此事。张献忠对梓潼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屠杀(零星的杀戮还是有的)。

张献忠败亡以后。有人(很可能是得了其好处的当地两大族的族人)偷偷在张家家庙中塑了张献忠的塑像。

由于清初四川人口稀少。这件事一直不被官府所知。

一直到乾隆初年。当地县官知道此事。派人捣毁了张献忠塑像。并树立起了一座石碑。记载此事。

此后。在这座张家家庙里树起来的是释迦牟尼佛像。一直到1966年被毁。

1980年在四川召开的“全国明末农民战争史学术研讨会暨纪念张献忠逝世340周年大会”。会后决定要在张家家庙里重塑张献忠的像。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张献忠庙和张献忠像。就是这样来的。

它既不是什么“四川人民怀念张献忠的表现”。也不是什么“张献忠没有屠川的铁证”。

张献忠没有大规模屠梓潼。只是因为这里有被他强行联宗的文昌帝君庙。而他被人偷偷塑像。也并不是“梓潼人民的自发行为”。

结语、

实际上。张献忠屠川的事实。被广泛记载于各种史籍中。比如《滟滪囊》、《蜀碧》、《蜀警录》、《烬余录》、《蜀龟鉴》、《蜀难记略》、《荒书》、《五马先生纪年》、《圣教入川记》等等。

因此。张献忠屠川本身就是真实的历史事件。

其他观点:

张献忠确实有过屠川行为。给四川地区。尤其是给成都周边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当然。我知道现在有一些人说。这屠川行为全是清军干的。因为清军在四川地区有过杀戮。所以张献忠乱杀四川人就是污蔑(这个问题下面就有抱此种说法的)。其实这个逻辑根本不成立。清朝军队和张献忠的军队屠杀川人各有一笔账。两个都是黑的。根本就不存在一黑一白的问题。

事实上关于张献忠屠川的史料非常多。野史、如《国榷》、《滟滪囊》、《蜀难叙略》、《蜀碧》、《蜀警录》、《蜀龟鉴》、《蜀破镜》、《荒书》、《明季南略》、《鹿樵纪闻》、《蜀记》、《纪事略》、《客滇述》、《流寇志》等等。族谱家乘有遂宁张氏的《烬余录》、简阳傅氏的《五马先生自叙纪年》、泸州曾氏的《言善堂纪略》等等。而且这些野史、族谱家乘的内容不少还是当事人的亲身经历。

除此以外。还有外国传教士的记录都指向张献忠有过屠川行为。如《圣教入川记》、《鞑靼战纪》。其中《圣教入川记》是明末清初在四川之传教士利类思和安文思所写。在1918年由古洛东整理出版。所以有不少人说这书是古洛东编造的。但这两人还将自己的原稿寄给了正在江南传教的卫匡国。在卫所写的《鞑靼战纪》的最后部分。恰好引用了两人的部分原稿。所以这两种史料可以说是同源的。也证明了《圣教入川记》的内容是真实存在的。并非古洛东的胡编乱造。

关于张献忠的屠杀行为。不仅我国不同史料可以互相印证。就是《圣教入川记》、《鞑靼战纪》这样的外国史料也和我国史书有吻合、类同的记载。印证了我国史料关于张献忠屠杀的记载是基本可信的。下面举例:

《鞑靼战纪》:这个强盗。本性极端残忍。喜怒无常。有一种仇恨人类的心理。

《明季南略·卷十》:然献忠暴狠嗜杀。鞭挞无虚刻。即左右至宠至爱信者。少失其意。即斩艾如草芥。

《圣教入川记》:献忠性情残暴。稍有不顺。狂怒随之。或刑或杀。视人命去草芥。



《圣教入川记》:张献忠占据蜀川。虐杀僧道。

《荒书》:先杀卫所指挥千、百户。后杀僧人、道士、匠作、医士。皆令州县解入成都。

《鞑靼战纪》:在召集两万多名僧人后。他把他们都送往地狱去见他们礼拜的圣人。



《圣教入川记》:探知人民避迹山洞岩穴者。皆擒而杀之。

《明季南略·卷十》:虽藏匿深山穷谷、悬崖险洞。务必千方百计取而杀之。

《绥寇纪略·卷十》:搜岩洞。发窟室。登高处以望突烟。



还有张献忠部下对张献忠滥杀非常反感的描述。原文太长。贴图自看。


再来几段亲历者傅迪吉的史料。即《五马先生纪年》。“七月。破重庆镇。远兵逃回。尽剁右手”。“将昨日掳回男妇尽剁手。号呼之声。胜如雷吼”。


剁手之事并非为孤证。还有《罪惟录》、《国榷》等二种史料的记载。《国榷》有文:“张献忠陷重庆。……。兵民斫一手者万计。”《罪惟录》有文:“屠重庆。取丁壮万余。刳耳鼻。断一手。驱徇各州县。”


《五马先生纪年》关于屠戮的其他记叙。


当然。一些人肯定会说什么这些都是“清朝统治者让无耻文人蓄意污蔑”。至于那些外国传教士肯定也是被清廷的糖衣炮弹给打倒了。污蔑张献忠。不知道这些人在说这些话的时候知不知道这样事实。这些明朝遗民的私人修史。很多都是被清朝明令查禁的禁书。这些史书既记载了张献忠在四川大行杀戮史实。同时也记载了清廷在四川或者四川以外的其他暴行。

就比如说上面提到的《明季南略》。此书的卷三《史可法扬州殉节》一章集中叙写了清军攻破扬州后屠戮。此书的卷四的《江阴纪略》和《江阴续记》集中叙写了清军对江阴的屠戮。而这些史料被很多相关论文广泛使用。

再如上面提到的《客滇述》。不仅写了张献忠杀戮川人。上面也提到了清军屠杀川民的史实。“十一月。遂复成都。清将梁一训驱残民数千。北走至绵州。又尽杀之。成都人殆尽”。

还有《五马先生纪年》。不仅叙写了张献忠的残暴行径。也写了清军在四川抢夺粮食。吊烧四川百姓的史实。

再如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所写的《鞑靼战纪》。也叙述了清军在广州洗劫屠戮的史实。

然后就引申出了一个双标神逻辑。

当这些史书提到清军暴行的时候。

“这些史书记载的非常正确。没毛病。”

当同样的史书记载了张献忠的暴行的时候。

“假的。清廷蓄意让无耻文人污蔑张献忠。”

站队决定想法。就不会得出相对客观的历史史实。再强调一下我对四川人口减少的看法。屠川这事张献忠和清军都有份。

一些人为了抹清张献忠屠川的史实。又发明了一些神逻辑。第一个。即张献忠是想把四川当作根据地的。根本就没有动机杀四川人?第二个。即张献忠要是屠川把四川人杀光了。难道抵抗清军的是鬼吗?

第一个逻辑是根本就没看史书。瞎编乱说。其实史书说的很明确了。张献忠有大规模屠川行为是在最后几个月。而不是其在川的初期或者中期。尽管在初期和中期也有杀戮。但是张献忠那时候有在蜀地称王的想法。所以对杀戮行为有所收敛。所谓“贼初志在帝蜀。虽好杀。犹时有纵舍”。这也和《五马先生纪年》的说法相合。在经过初时的动荡以后。在一段时间内恢复社会秩序一度恢复平静。“仍令伪知州给以号片。或告示。或旗号。自此以后。不杀人。兵不甚扰人。人亦入营贸易”。

但是。由于长年累月的军事失利。张献忠图霸建国之心渐渐丧失。而其面对四川人的对抗。就长期靠杀戮改变局面。眼瞅着局面改变不了。只得放弃蜀地向陕西进军。在离开川北前。张献忠因为愤恨川民。决定报复。这才有了凶残的屠川行为。“由是献贼图霸之心尽隳。剿民之心愈切”。

《鹿樵纪闻》:贼初志帝蜀。虽好杀。犹时有纵舍。及兵出屡败。列城多叛。谋下荆、吴。又惮英为阻。益愤恨。攘袂瞋目。以咀嚼蜀人为事。


至于第二个逻辑更没有讨论的必要。张献忠即便有心屠川。他也根本没有能力把四川地区屠尽。这个就要上地图才再结合史料才能说明白。

就张献忠这个“大西国”统治范围。根本并未覆盖全川。我根据史料总结了一下。川南一带。杨展占据嘉定、叙州等地与张献忠长期斗争。至于杨展势力以南的地方大西国根本覆盖不到。川东重庆一带曾英与张献忠做对。川北顺庆一代。有明朝举人邹简臣带十多万人与张献忠做对。川西松潘一带。南明副将朱化龙帅领番兵与张献忠长期周旋。(地图红圈处为反张势力)

所以。张献忠势力所及范围不过是成都平原周边。而且统治区域非常不稳定。连控制川北尚且难产。更遑论控制全川屠光所有川人了。但是。不能屠光川人≠张献忠没有过屠川行为的。换句话说张献忠尽管没有屠全川。但是并不妨碍他在自己的统治区展开血腥屠戮。

《明季南略·卷十》:凡献忠所选府州县官。有到任两三日即被杀者。甚至有一县三四月内连杀十余县官者。虽重兵威之。不能止也。故献忠虽拥兵数十万。妄自称帝。而其威令所慑伏者。不过成都前后十余县耳。

而且明末清初的史料文献也没把屠蜀的责任全部甩到张献忠身上。据遂宁张氏的《烬余录》记载:今统十分而计之:其死于献贼之屠戮者三。死于姚黄之掳掠者二。因乱而自相残杀者又二。饥而死者又二。一则死于病也。

更何况不仅史料证明了张献忠屠川行为。还有实物文物出土证明。江口沉银就是张献忠屠川的明证。要注意现在挖出江口沉银只是一部分。其实大部分落在川南杨展的手里。“献忠尽括四川金银作鞘注。彭山县江畔杨展先锋见贼焚舟。不知为金银也。其后渔人得之。展始取以养兵。故上南为饶”。

当然有人会说。这只是说明张献忠杀过藩王和地主老财。并不能说明张献忠杀的是平民。敢情下图那些碎银子和首饰全是四川百姓爱张献忠爱的太深。献宝的是吧?



最后说一下《明史·张献忠传》里面“六万万”的问题。这个来源于野史里面所谓的“四路上功疏”的数字总和。我以前在微头条里发过。也就不重复了。关于这个数字自然是错误的。这个数字只能说明清廷极端憎恨张献忠。试图将屠川的锅全部扣在张献忠头上。而不能说明张献忠没屠川。

《明史》里面确实有不靠谱的记载。就比如说潼关之战。将大顺军守将马世耀的兵力夸大至60万。实际上根据清军战报马世耀麾下只有7000人。难道就因为一个不靠谱的数字就能否定潼关之战的存在吗?不能吧!

对于这事。《清代通史》的作者萧一山就直言“六万万”显系夸大。但是张献忠在四川有过暴虐的屠杀行为是存在的。就“六万万”之说。他的观点是非常中肯的。

所以。张献忠有过屠川行为应该是没有争议的。只是四川人口减少这锅确实不全都是他的责任罢了。

引用文献:《国榷》、《五马先生纪年》、《烬余录》、《明季南略》、《鹿樵纪闻》、《圣教入川记》、《鞑靼战纪》、《荒书》、《客滇述》、《清代通史》、《罪惟录》、《绥寇纪略》、《滟预囊》、《烬余录》

其他观点:

家谱有记录。明末清初四川人口大锐减主要是满清屠杀所致。川人支持献忠对抗满清。触怒清军。是那个所谓的中年皇上(时间节点上正是大搞剃发易服的顺治)下的屠杀令。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明天的阳光美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33:06

    张献忠,人口,史料,清军,清朝,梓潼,的是,地区,明朝,文昌

  • 公主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33:06

    没想到大家都对张献忠剿四川是真的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只求﹂份安宁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33:06

    提起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进军四川后。有没有进行屠杀。有些人会下意识地说。真正屠杀四川的是清朝。而不是张献忠。所有张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