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种情感,唐诗与宋词谁表达的更好?能举例说明吗?
原创

同一种情感,唐诗与宋词谁表达的更好?能举例说明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都是文字载体。诗和词只是形式风格不同。

如同都是粮食。米饭和馒头口感味道也不一样。

若问诗和词谁表达的更好?就如同米饭和馒头哪个好吃?

自然也就有了众所纷纭。你喜欢的未必是别人喜欢。我喜欢的未必是他人喜欢的。

从唐诗和宋词对文化影响方面讲。唐诗比宋词更有分量;从现代人对唐诗宋词表达的内容理解难易程度方面。宋词似乎比唐诗更容易理解。

严格意义上讲。只有喜欢不喜欢。没有好与不好。我本人更喜欢唐诗。

其他观点:

同一种感情。唐诗与宋词都可以表达得很好。关键在于作者的生活感悟与写作水平。

如表达田园生活的作品。唐诗有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是唐代有名的田园诗。就是今天读起来。也有很强的感染力。

宋朝词人苏轼的《浣溪沙》也写的不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这是苏轼作为地方官去乡间考察时。路途上见到的乡村景象。农村生活描写得活灵活现。富有生活情趣。

还有如表达爱国思想的作品。

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比较有名: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表达了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坚定决心。

宋代写爱国情感最有名的要数岳飞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表达了作者英勇杀敌的决心。恢复中原的爱国之情。一字一句均感人肺腑。

因此。无论表达哪一种情感。唐诗宋词不分伯仲。关键取决于作者的思想境界与文学水平。






其他观点: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成一代又一代的人格气韵。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都是中国人灵魂的咏叹、精神的格调、气质的体现。但是中国人的气质有一定的稳定性。所以在唐诗宋词中。以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种情感的诗词比比皆是。小到象征气度的梅兰竹菊。大到国家的兴衰成败。都有不同的语言表现。但若要问起哪一种表达更好。仿佛是不分上下。接下来我们举几个例子看一下:

唐诗宋词中的家国情怀:杜甫是乐景哀情。范仲淹是忧愁忡忡

无论是唐诗宋词。都有对爱国诗人表达爱国之情。这些诗人往往在国家危难之时。怀着对国家无限崇高的心意。希望国家发展越来越好。天下苍生越来越富足。

对于唐朝来说。前期和中期。有边塞诗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表达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晚唐时期有杜甫《春望》表达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而对于宋朝来说。有范仲淹《渔家傲》表达希望朝廷多武将的期望。有李清照《声声慢》家破人亡的凄惨。下面。我们可以看一下唐宋两代的忧国忧民诗人杜甫《春望》和范仲淹《渔家傲》: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北宋时期的范仲淹作为一名忠君爱国的臣子。擅长写文著书。却被举荐到战场上指挥战争。面对着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竟没有过多的武将在战场上挥斥方遒。只能吃了一次又一次的败仗。而范仲淹主战之时。便下《渔家傲》来表达作者对边塞作战时艰苦的环境苦不堪言。再加上屡战屡败丧失的信心。更是让范仲淹愁苦交加。在这首诗中。作者多描写的是塞北单调的风景。呈暗色调。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彻夜难眠。为国操劳的心力憔悴。

唐诗宋词里的爱情:李商隐用典饱含追忆。苏东坡倾诉怀念感情真挚

古今中外。都不乏对文人表达对爱情的渴望。他们用诗词来记录二人之间相识、相知、相恋、相思、相守的过程。更是用很多悼亡诗来表达对已故妻子的追思。以李商隐为代表的《锦瑟》和苏东坡的《江城子》都将对亡妻的思念演绎成了一段千古绝唱。

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苏东坡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东坡19岁时。与16岁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二人恩爱情深。可两人恩爱十年。王弗就去世了。东坡永逝挚爱。内心的打击不言而喻。在他40岁那年的正月二十。他梦见了亡妻。便写下了这首《江城子》表达对王弗的思念。更是被后人传唱为“千古悼亡诗”。苏轼在诗中以时间之久。千里孤坟为意象。表达了自己失去爱妻之后的神色恍惚。甚至是夜里做梦都能梦到爱妻在对着窗户化妆梳洗。这种幻想的精致是苏轼对王弗爱之入骨的深情。在梦中的苏轼。本来想跟王弗说两句话。却面面相觑。激动地难以言喻。竟流下串串眼泪。特别是末句“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

唐诗宋词中的自然:吴融的景天人合一。苏东坡的景乐观旷达

自懿宗起。唐朝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不断恶化。农民起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都不断地动摇唐王朝的统治。社会疲惫。文人更是无法解脱。在这种环境下。晚唐的文人多选择隐逸。在他们的诗歌中多是空灵的禅意。

而宋代的官员面临着诡谲的政治局面。多遭贬谪。也多借景表达些许不满。又会疏通自己的情绪。他们在自然中寻找乐趣。与自己和解。选择旷达的心情过好余生。

吴融的《溪边》

溪边花满枝。百鸟带香飞。 下有一白鹭。日斜翘石矶。

苏轼《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在写这首词时。已经46岁了。过了四十不惑。将到五十知天命的时候。人人都认为这是一个施展抱负、为国贡献的年龄。而苏轼却经历了中年危机。经历着人生最艰难的时刻。“乌台诗案”险遭牢狱之灾。渡过“生死劫难”的苏轼。此时深刻的感受到了世事变迁。人生难测。于是。他用“谁怕”来对抗这自然的风雨。贬谪的失意。紧接着。又用“一蓑烟雨任平生”来体现自己那种无惧陷害、无惧灾祸。甚至无惧生死的心志。一个“任”字。足以见得他已经开始看透官场。倒不如面对这一切。即使风雨交加。我走着唱着玩着做着诗。只要自己觉得快乐。人间就是值得的!

结语

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不可超越的两座丰碑。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读起来都会给人一种深刻的美学内涵。又夹杂着时代的历史。这些诗词历经千年。却依然在中国甚至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作者:蔡小记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且听风雨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38:01

    苏轼,唐诗,爱国,宋词,唐诗宋词,范仲淹,都是,作者,杜甫,旷达

  • 公主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38:01

    没想到大家都对同一种情感,唐诗与宋词谁表达的更好?能举例说明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意中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38:01

    都是文字载体。诗和词只是形式风格不同。如同都是粮食。米饭和馒头口感味道也不一样。若问诗和词谁表达的更好?就如同米饭和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