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胡林翼赞赏为“气貌不扬,而心雄万夫”的清代相国阎敬铭,有什么可说的轶事?
原创

被胡林翼赞赏为“气貌不扬,而心雄万夫”的清代相国阎敬铭,有什么可说的轶事?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阎敬铭。晚清大臣。著名理财专家。被时人誉为“救时宰相”。

他于1845年中进士。在户部任职期间刚正不阿。得到湖北巡抚胡林翼举荐。又被荐为“才可救时。湖北贤能第一”。

其后。镇压黑旗军起义。弹劾不法者。后任军机大臣。因强烈反对慈禧重修清漪园(即今颐和园)而遭革职留任。复职后四次上书告退。85岁时病逝。

他在出任户部尚书期间。革除积弊。大胆改革。亲查帐目。再查银库、缎匹库、颜料库。弹劾“四大金钢”。揭开云南省军费报销案真相。使大小数十名官员受到应有惩处。

其他观点:

作者:史遇春

阎敬铭。生于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卒于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享寿76春秋。

阎敬铭去世之后。清廷赠他太子少保。谥文介。

阎敬铭。字丹初;陕西朝邑(今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人;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进士。时年29岁;晚清大臣。

阎敬铭理财有道。为官清廉耿介。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理财专家。有“救时宰相”之称。

《清史稿》卷四百三十八·列传二百二十五有《阎敬铭传》。传中评价其人曰:

“敬铭质朴。以洁廉自矫厉。虽贵。望之若老儒。善理财。在鄂治军需。足食足兵。佐平大难。及长户部。精校财赋。立科条。令出期必行。初直枢廷。太后颇信仗之。终以戆直早退云。”

《清史稿》对阎敬铭的评价。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他非常质朴。

第二。他为官清正。平生以廉洁自勉。

第三。他没有官僚气象。即使是身至显贵之后。看起来。还是老书生的样子。没有失掉读书人的本分。

第四。他善于理财。主要表现在:(一)在湖北治办军需时。供应充足。对弥平祸乱厥功甚伟;(二)执掌清廷户部时。精确校订国家的财政税赋。并制定了相关的制度;执行力非常了得。令出必行。

第五。他为人憨厚刚直。刚进入枢廷(拜相。入军机)。很受慈禧皇太后的信赖和仰仗。但最终还是因为戆直而无法迎合上意。早早就退出了枢垣。

《清史稿》而外。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湘军重要首领胡林翼对阎敬铭的评价也很高:

如“阎敬铭气貌不扬。而心雄万夫。”

再如“综核名实。居心正大。”

阎敬铭其人。总体可以记述的情况。大体如上。

下面。依据清人欧阳昱所著的《见闻琐录》中《阎相国》一节。来说一说关于阎敬铭的轶事。

阎敬铭中进士之后。被选为庶吉士。

所谓庶吉士。乃是明、清两代翰林院中的短期职位。

庶吉士是在考取进士的人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的。是皇帝的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的职责。

在明代时。庶吉士是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以后。庶吉士选官更为严格。由皇帝主持的朝考决定。

庶吉士一般为期三年。期间。由翰林中经验丰富者为教习。授以各种知识。

庶吉士有似于现代的实习。任职期间。就是熟悉并经历官场业务的过程。

清代。庶吉士三年期满。在下次会试前。会进行考核。称“散馆”。成绩优异者留任翰林。授编修或检讨。正式成为翰林。称“留馆”;其他则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也有派到各地方任官的。

阎敬铭庶吉士期满。散馆改户部主事。

阎敬铭在户部主事任职期间。户部有一名老书办(即书吏。掌管文书。核拟稿件。后用为掌案书吏的专称。在官场上。书吏是不入流的。)。这位老书办凭借在户部舞文弄墨的职务之便。起家致富。家中有百万两白银之多。

发财之后。就会想着要当官。这是世间自古及今很多人的想法和实际做法

这位老书办也不例外。资财充裕之后。他就改了名字。然后向清廷缴交了银钱。捐了一个四品的官衔。

阎崇年曾经对清廷的捐纳做过讲说。据其所称。清高宗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的捐官价码如下:

京官:

郎中(五品)。银9600两;

主事(六品)。银4620两。

外官:

道员(四品)银。16400两;

知府(四品)。银13300两;

同知(五品)。银6820两;

知县(七品)银4620两;

县丞(八品)。银980两。

就开价看。似乎捐纳的银两也不算多。可是。需要想一想。清代一品文官的年俸为180两银子(未计禄米)。四品文官的年俸为105两银子(未计禄米)。就此来看。似乎捐纳的价目也是挺高的。(当然。外官的养廉银数目巨大。又是另当别论的。)

因为不差钱。那位老书办不仅自己捐了官。而且。他的子弟。捐道、府衔的也有四五人之多。

这一家人。捐官之后。就开始在官场上往来结交。和王公大臣关系亲密。

这位老书办的事情。阎敬铭进入户部之后。应当是有所了解的。

有一天。老书办在办事过程中。出了很大的纰漏。

阎敬铭就把老书办召过来。对他说到:

“我知道您的声势很大。但是。您今天触犯了国法。我是不能饶恕您的!”

于是。阎敬铭就吩咐隶役杖责老书办。

老书办当然也不害怕。他回阎敬铭道:

“士可杀不可辱。”

意思大约是。您这样做不对。

阎敬铭回答老书办说:

“士的确不可辱。但是。您是不能称士的。”

同部的官员见阎敬铭要杖责老书办。都大惊失色。大家一齐请求对老书办免罚。

阎敬铭没有回应。

有人反应灵敏。将这件事告知外面。

外面有人拿了说贴来向阎敬铭求情。他还是没有答应。

最终。老书办还是被杖责四十。

写到这里。我还有些不放心。不知道户部主事可不可以杖责书吏。查阅资料。《清史稿》卷三百五十六•列传一百四十三《李仲昭传》有:

“既而赴户部点卯。杖责书吏。户部摭其事奏劾。下吏部议。”

由此。差可比拟。事或可行。

阎敬铭杖责老书办的第二天。就有王大臣向户部的长官发话:

“贵部之中。怎么可以容得下这么狂妄的司官?”

这位王大臣。肯定就是老书办交往之中、关系密切的后台之一了。

对户部堂官说完。还不算。这位王大臣还示意自己的同党。盯紧阎敬铭。一旦发现他有什么过失。准备马上下手弹劾攻击。可是。始终没有找到机会。

后来。胡文忠(林翼)对阎敬铭多有耳闻。很欣赏他的才能。认为他很有风骨。可以办理大事。

当时。胡林翼是湖北巡抚。上书朝廷。请求调派阎敬铭来军中效用。

阎敬铭到了胡林翼署中之后。面对胡林翼的欣赏。很是惭愧。他非常实诚地对胡林翼说是:

“前辈奏调我到军中效力。这真是个太大的误会。说真话。我对军务一无所知。”

胡林翼对阎敬铭说道:

“没事。不用您行军打仗。您在本省任职。请您管理粮台〔清代行军时沿途所设经理军粮的机构。〕。您意下如何?”

阎敬铭回道:

“这个倒是可以。我大约可以胜任!”

那时候。胡文忠(林翼)正在攻打九江。敌方另外派了一支军队。从小道进击。前来侵犯湖北。

得知敌方派兵进犯湖北。而清廷主力在攻打九江时。城内人员。纷纷逃避。管理粮台的很多人。也随之四散。据说。当时只有阎敬铭最为坚决。他守着粮台的财物。始终没有离开。

情况危急。湖广总督官文(谥文恭)不放心。就派了两个人前去察看粮台。

那两人达到之后。发现阎敬铭已经上吊了。他们赶紧将阎敬铭救了下来。还好。来得比较及时。阎敬铭没有死去。

阎敬铭自经前。还写了一首绝命诗。就放在案头。

救醒阎敬铭后。官文派来的两人之中。一人在阎敬铭身边护理。一人拿了阎敬铭的绝命诗回去复命。

官文读了阎敬铭的绝命诗。啧啧称叹。他立即向胡林翼修书一封。并将阎敬铭的绝命诗夹在其中。派人飞报给胡。信中写道:

“公为安徽解围。也要顾及湖北啊!”

胡林翼收到飞报之后。马上拔营回救湖北。

之后。胡林翼对阎敬铭更加钦敬。并向朝廷极力保奏。推荐他可以大用。

胡林翼识人。用人。还举荐人。这才是他最为英武的地方。

很快。阎敬铭就代理湖北按察使。

半年之后。丁忧。去职还乡守制。

胡林翼去世后。清廷想到他在世时对国家的建言。就召授阎敬铭为布政使。

后来。阎敬铭又被拔擢为山东巡抚。

在山东任上。山东藩库〔清代布政司所属的粮钱储库〕仅存银数千两。存银如此之少的原因。就是因为州县的一再亏空。当地的官员。拿着藩库的银子。贿赂其幕友、书吏。然后。大肆侵吞。一起蒙蔽掏空。而且。因为地缘关系。已经形成了一张牢不可破的黑网。多年以来。这种状况一直存在。历任地方大吏。都无法对此有所作为。不能清理其间的弊端。于是。这似乎就成了习以为常的情况了。

阎敬铭在户部时。精通会计。于是。他下令对藩库进行核算。

命令下达之后。藩库的幕友、书吏极力反对。说是核算是不可行的。而且。想方设法、百般作难。

阎敬铭得知情况复杂、核算困难后。十分震怒。他下令道:

“有敢阻挠对藩库进行核算者。斩!”

那些幕友、书吏都听说过阎敬铭戆直的名声。听他这么一说。就都不敢再做小动作了。

于是。提调账册。一一清查。其间的弊端、漏洞全部被核查清楚。

结果。侵占藩库财物的州县之中。有一百五十三家被籍没。书吏数人获罪杀头。藩库幕友十余人被驱逐。

清查核算之后。阎敬铭还向清廷奏请。建立制度。地方钱粮的收缴。半年向国家一报。逾期不报者。立即参奏革职。

从这以后。没有人再敢像之前一样了。官员不敢侵吞冒领。民众的困顿也有所舒缓。

几年之后。山东藩库的银子蓄积有五百万两之巨。

后来。阎敬铭因为未查明情况就奏保总兵王某。王某滥杀。阎敬铭保举失实。被御史参奏弹劾。于是。他告病辞归。没有积蓄。阎敬铭卖掉衣物。才得三百两银子。作为回乡的路费。

据说。回乡后。阎敬铭曾做过某县书院的山长。以束修赡养妻子。不再有出山之想。

多年后。清廷又起用他。阎敬铭后官至相国。

明清对于内阁大学士。也雅称相国。

清德宗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阎敬铭充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晋协办大学士。

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授阎敬铭东阁大学士。仍然管理户部。赐黄马褂。自陈衰老。辞去军机大臣。

(全文结束)

这是我的头条号网址: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谢谢大家关注!

其他观点:

我是潘多拉效应。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道光二十五年(1845)考取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道光二十七年(1847)。散馆分户部以主事用。咸丰四年(1854)。补户部主事。丁母忧守制。咸丰六年(1856)。补原官。

咸丰九年(1859)。湖北巡抚胡林翼听说阎敬铭在户部任职时公正不阿。于是奏调湖北任用。咸丰十年(1860)。擢升员外郎。总管湖北前线粮台营务。赴岭东乡剿匪有功。擢升郎中。历任候补四品京堂。得到胡林翼的举荐。称其“公正廉明。实心任事。为湖北通省仅见之才”。擢升湖北按察使。

同治元年(1862)。严树森继任湖北巡抚。推荐阎敬铭“才可救时。湖北贤能第一”。署布政使。

镇压义军

阎敬铭历任署山东盐运使、署山东巡抚。同治二年(1863)。与曹州总兵保德、按察使丁宝桢一起镇压了宋景诗黑旗军起义。同治三年(1864)。实授山东巡抚。同治四年(1865)。僧格林沁战死于曹州。阎敬铭率军积极防御捻军。次年。阎敬铭赴济宁。与曾国藩商定分扼黄河、大运河的策略。

弹劾不法

同治六年(1867)。因疾归乡。以工部右侍郎召。不起。光绪三年(1877)。山西大饥。奉命察视赈务。光绪五年(1879)。弹劾吉州知州段鼎耀贪污公款。礼部尚书恩承、礼部侍郎童华奉使四川的时候过境扰民。光绪八年(1882)任户部尚书。弹劾广东布政使姚觐元、荆宜施道道台董俊汉行贿。光绪九年(1883)。赐紫禁城骑马。兼任署兵部尚书。上书建议兴办新疆屯田。

不畏强权

光绪九年(1883)。充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晋协办大学士。光绪十一年(1885)。授东阁大学士。仍然管理户部。赐黄马褂。自陈衰老。辞去军机大臣。

慈禧太后打算重修清漪园。遭到阎敬铭的强烈反对。得罪了慈禧。因此革职留任。光绪十三年(1887)。复职。四次上书告老还乡。得到批准。

光绪十八年(1892)。卒于山西寄寓。追赠太子少保。谥“文介”。

官文手下有个副将。一天。他率领几名新兵闯入武昌城外一户居民家里。强抢民女。女哭骂不从。竟被他们乱刀砍死。死者父母进城告状。县、府官员都不敢过问。阎敬铭闻知此事后勃然大怒。决心为民除害。

那恶棍听说阎敬铭要出面问案。赶紧跑到官文的总督府中。官文竟把他藏匿起来。阎敬铭找到总督府。向官文要凶犯。官文推说自己病重。拒不接见。阎敬铭即向随从传话:“去把我的被子拿来!我就在总督府的门房过道里住宿、办公。总督的病不好。我阎敬铭绝不回去!”阎敬铭真的在这里住下来。三天过去。官文被困府中实在想不出拒客的办法。只得着人请湖北巡抚严树森和武昌知府李宗寿来府劝说阎敬铭归去。严、李二人百般劝说。阎敬铭立誓不杀凶犯绝不回府。官文无奈。只得出来相见。求阎敬铭给官文一个面子。阎敬铭提出的条件是:立即交出凶犯。当众剥夺凶犯的官职。押回原籍。不许逗留片时。官文只得接受条件。把凶犯交出。阎敬铭一见凶犯。立呼衙役将其颠翻捆拿。剥去衣服。当众重杖四十。杖毕具律发落报边。立即执行。

清同治五年(1866年)八月。山东巡抚阎敬铭派参将姚绍修带1000人为头队。游击王正起带2000人为二队。阎亲督知府王成谦带4000人为三队。调副将王心安带1500人为四队。千总王萃带马队先行勘路。连布政使丁宝祯也由省城带兵千余随后向黄崖寨进剿。山寨被万余清兵攻破。张积中一家及从众200多人死亡。清兵趁机烧杀奸淫。黄崖山附近居民被杀戮2000多人。包括有不少官员眷属在内的妇女们被扒光了衣服。其凄情惨状连登州知府豫山也看不下去连夜派人到省城购买棉衣为其御寒。长清县令陈恩寿“既痛死者以无罪而横罹凶惨。又憾官吏之不能先几安抚”。愤而辞官。

张积中苦心经营十年之久的黄崖寨土崩瓦解。山上12000多名寨民。除几百名妇女儿童被掳往山下被转卖外。几乎无一幸免。血水顺着山崖缓缓地流淌。然而官府却没有从山寨里找到半点谋返的证据。阎敬铭感到无法向朝廷交待。便责成王正起、王成谦、王心安3人务必于3日内寻来证据。三王惶悚返山。遍搜山寨。仍未查到可做谋反罪名的证据却在无意间发现一箱戏衣。他们便借题发挥。命人抬到山下。差人寻来7位缝工。连夜将红衣改缝为太平天国号衣及龙袍等物。又把黄幔改成太平天国旗帜。于是。张积中谋反有了铁证。而阎敬铭等血洗黄崖山的数十名大小官员也便得到了朝廷的赏赐与擢升。

赈济山西

他是一个出奇的俭朴之官。1877年山西省大饥。清廷屡派官赈济。犹不解饥情。于是调派阎敬铭去视察赈务。他一路敝车荆服。行李萧然。到任后。穿一身粗糙的“褡裢布”做的官服。并让属下也都穿这样的粗布。有敢穿绸缎者。罚捐饷济灾。他执法不苟。查拿了贪官知州段鼎耀等人;严厉弹弹劾了礼部尚书恩承、都察院童华一伙对地方的滋扰。晋民交口称快。

阎敬铭一生为官多是理财。1882年清政府提升阎敬铭为户部尚书。他布服敝车。悄悄进京。入宫授任后。第二天就到户部上任 。他曾在户部任过职。深知户部弊端。尤其天下财赋总汇的北档房。积弊更深。他决心革除积弊。实行改革。上任第一天他就亲自看帐。并找来档房司官问帐。结果无论是领办、会办、总办都不知部库的存银几何以及出纳情况和盈亏怎样。甚至连算帐、看帐都不会。眼看关系国家财政命脉的户部档房之帐竟如此糊涂。正好成为官员贪污的利薮。阎敬铭立即给皇帝上奏折说:“满员多不谙筹算。事权半委胥吏。故吏权目张。而财弄虚作假愈棼。欲为根本清厘之计。凡南北档房及三库等处非参用汉员不可。”由于当时清政府库款困乏。也有整顿度支的迫切要求。所以同意了阎敬铭的奏请。

阎敬铭查了账目再查三库。所谓三库。是捐户部管理辖的银库、缎匹库和颜料库。其中绸缎、颜料两库为天下实物贡品收藏处。库内堆积如山。毫无章法。颜料、绸缎、纸张混在一起。月积年累。大都霉烂得无法使用;加上鼠咬虫蛀。毒蛇成群。进出账目是两百多年的流水账。无清无结。银库的问题更大。管理银库的差役、司官没有不贪污偷盗的;职掌出纳的掌库、书办以大秤进、小秤出。天平砝码异常不等。真是弊端累累。

阎敬铭一反过去堂官所为。花了很大力量。亲自入库清点。认真查对出纳档案。并清查了二百余年的库存和出纳账目。他的做法和态度震动了朝野。通过查帐查库。阎敬铭当场斥逐一批书和差役。并奏参了号称“四大金刚”。原在户部司官的姚觐元、董俊汉、杨洪典及旗人启某。姚、董四人受到清廷“革职回籍”的严厉惩处。

阎敬铭整顿户部积弊。掀开了户部的许多黑幕。最惹眼的是掀出了云南省的军费报销安案。

军费报销向来是报销者和户部司官、书办的贪污门路。报销者可以把并非军费的款项纳入军费中去报销。而把大量款项揣入私囊;户部明知有弊而给予报销。就要私收贿赂。通同作弊。云南的军费报销。早在阎敬铭入京职掌户部的半年前就已开始舞弊。曾派粮道崔尊意和永昌知府藩英章。携带巨数公款。来京打点门路。他们先找军机章京、太常寺卿周瑞卿。通过周瑞卿打署理户部尚书的军机大臣王文韶、景廉行贿关说。户部书办一口要十三万两的“打点费”。潘英章等人嫌太多。正在讨价还价的当儿。传来了阎敬铭即将进京接管户部尚书的消息。行贿和受贿双方抢在前面。以八万两白银的贿款。把云南军费报销了结。

这样的行贿在户部已习以为常。言官们明知内情也不敢揭发。因为它往往牵边朝中大员。故而积弊愈深。阎敬铭上任后大刀阔斧地整顿。使言官们打消顾虑。逐渐敢言了。首先是御史陈启泰上了一首道折。揭参太常封卿周瑞卿和户部司官在云南报销案中受贿的事实。事关重大。朝廷不能不问。便谕旨只派吏部审查。并轻描淡写。对王文韶、景廉显有回护之意。谕旨一发。案子想收也收不住了。御史洪良品把知道的底里一股脑揭了出来。要求对景廉、王文韶即行罢斥。别的候查办。随后邓承修、张佩纶、盛昱等人也都连上奏折。呼吁严行审理云南军费报销案。对王文韶等人严厉制裁。与此同时。阎敬铭以户部的账目不清、三库混乱。参劾户部司官“含混草率”。进一步把矛头指向原为户部尚书的景廉和王文韶。清政府在阎敬铭等人的敦促之下。加紧对案件审理。并派户部尚书阎敬铭会同刑部审理此案。

案子到了阎敬铭手里。自然就有了结果。与案情有牵连的数十名大小官员。都受到了应得的惩处。如受赃的户部云南司主事孙家穆革职赔赃。徒三年;太常寺卿周瑞卿革职赔赃。流三千里;潘英章、户部主事龙继栋、御史李郁华等也都被革职流放;军机大臣景廉、王文韶都受到降级处分。王文韶被逐出了军机处。其他如户部侍郎许某、崇礼、工部侍郎翁同龢、兵部侍郎奎润等也都有失察之责或有一定瓜葛。分别受到降级罚薪等处分。

云南报销案的处理。在中国近代史上算是一件大事情。当时如果没有阎敬铭参与审理。很难想象能有谁敢去揭穿这样的黑幕。

阎回陕后热心地方公益事业。不仅捐款修建义学。而且倡导、督促在(朝邑)县城西侧(今大荔县城东17公里处的朝邑南寨子)建起一座丰图义仓。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一座民间粮仓。可储粮1000万斤。慈禧太后题写仓名:“天下第一仓”。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仍沿用作为粮站。是陕西省重点保护文物。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初心未变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58:36

    户部,湖北,光绪,书吏,清廷,大臣,巡抚,尚书,军费,军机

  • 旧日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58:36

    没想到大家都对被胡林翼赞赏为“气貌不扬,而心雄万夫”的清代相国阎敬铭,有什么可说的轶事?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眼泪、说拜拜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58:36

    阎敬铭。晚清大臣。著名理财专家。被时人誉为“救时宰相”。他于1845年中进士。在户部任职期间刚正不阿。得到湖北巡抚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