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乌鸦喜欢聚合的特点被用来当成贬义词。比如“乌合之众”。就用来比喻没有组织。没有训练。像群乌鸦似的暂时聚集的团伙。《后汉书·耿弇传》就说:“发突骑辚乌合之众。如推枯折腐耳。”乌鸦和喜鹊、灰喜鹊是我见过最抱团的鸟类。也是最擅长打群架的鸟类。面对任何可能的危险。他们都会互相呼应。快速聚集。为了共同的利益不顾个体的性命。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乌鸦与喜鹊的同源。乌鸦和喜鹊都属于鸦科动物。都常在人类身边生活。和麻雀相似。是“亲人鸟”。观鸟这么多年来。我经常看到乌鸦和喜鹊各自组成军团。为了地盘而大打出手。喜鹊成堆的地方。一般就没有乌鸦;乌鸦控制的地盘。一般也很少有喜鹊。
有人不喜欢乌鸦。早上出门的时候。要是第一眼看到喜鹊。就浑身高兴;要是第一眼看到乌鸦。尤其第一耳听到乌鸦叫唤。就担心不吉利。要是有人说些担忧的话。就被讽为“乌鸦嘴”。可如果我们跑到中国的史料堆里去翻寻。也许我们会发现乌鸦其实是挺正面的鸟类。
中国历来是讲“以孝治天下”的。为了配合“孝体系”的传统。古人发明了“二十四孝图”。列举了不同类型的孝子的行为方式。供社会借鉴。但这还不够。中国人的形意思维发达。字是形意的。诗是形意的。寓言故事也是形意的。对于喜欢象征和形意的人来说。把身边的常见物种。附会上某些特殊意义。是必然要做的事。
常见的鸟就被古人一一用上。鸿雁代表对远人的思念。杜鹃(布谷、子规)代表旅人对家乡的怀想。麻雀、燕雀代表短视的小人。鸿鹄(鸿是鸿雁。鹄是天鹅)代表远大的志向和强大的才能。而乌鸦。被附会上了一个美好的传说。不管是大嘴乌鸦、小嘴乌鸦还是秃鼻乌鸦。都用来笼统地喻示“孝顺”。
在儒家的诸多经典和传讲中。总喜欢说乌鸦“反哺慈亲”。意思是。乌鸦是孝顺的典型。当他们的父母年纪大了。老了。病了。厌倦世事了。无法觅食的时候。小乌鸦、年轻的乌鸦、儿孙辈的乌鸦。不但会给父母寻找食物。而鸦。不但会给父母寻找食物。而且会把食物给弄得很可口。像人类吐哺以养育子女一样。李密的《陈情表》之所以成为名文。与这一段很有关系:“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私人的尽孝。大于对朝廷的尽忠。
古代文人多半是些沉迷于想象中的人。如果我们非要用科学的态度去校正他们。反而显得我们犯了逻辑病和迷信科学病。科学上说。太阳上有黑子和耀斑。而中国的古代人。把太阳称为“金乌”。一些古代画作。真的就画着太阳上面蹲着只乌鸦。古人认为太阳中有三足乌。月亮中有兔子。因此用“乌飞兔走”比喻日月的运行。时间的流逝;文人们形容太阳落山、月亮升起。也一定是“金乌西坠。玉兔东升”。
乌鸦还用来形容某个官职。最常见的是形容御史。御史府又被称为乌府。据说这是从汉代开始的。《汉书·朱博传》:“是时御史府吏舍百余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
所以。文中\"乌鹊\"。可以理解为两层意思:1、乌鹊代指曹军。因其军装是黑色的。南飞是指他要向南扩张!2、乌鸦是一种不吉利的鸟。当时孙刘联军在南。而“乌鹊南飞”即灾难就要在孙刘联军降临。
其他观点:
谢谢头条的邀请。其实。很多动物的形象和寓意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有所变化。
在上古时代。乌鸦是神鸟。也叫三足乌。
在两汉魏晋时期乌鸦寓意着孝道、是强烈的伦理道德的象征。所以曹操才会这样用乌鸦来比喻人才。
受到过唐朝文化影响的日本就非常喜欢乌鸦。 有一首童谣就叫“乌鸦之歌”。乌鸦反哺自己父母的这份孝心感动这许许多多日本人。许多日本人都以乌鸦反哺为例教育自己的儿女。
宋代以后。乌鸦的形象才有所转换。
其他观点:
个人观点。这句话的重点不是乌鹊。而是“南飞”。此时真是赤壁之战前夕。三足鼎立。曹操四方征战求贤如渴。莅临江南。发现江南多贤才。感慨不能为己所用。且多数为蜀吴所用。如今率白万军挥师南下。一战定江山。一方面向天下人展示自己的雄韬伟略。一方面鄙夷江南人才不识明主。明珠暗投。因此这里用乌鹊有贬义之意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2395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乌鸦,喜鹊,形意,金乌,太阳,御史,江南,自己的,的人,鸟类
没想到大家都对曹操《短歌行》中为什么会用乌鸦来比喻贤才?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乌鸦喜欢聚合的特点被用来当成贬义词。比如“乌合之众”。就用来比喻没有组织。没有训练。像群乌鸦似的暂时聚集的团伙。《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