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岛和韩愈的“一字师”的故事,讲的是什么事?
原创

贾岛和韩愈的“一字师”的故事,讲的是什么事?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一.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全诗如下: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但他又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第二句中的“僧推月下门”\"。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了一首诗。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二.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东坡的“摇”、“舞”当与“狂风”相配才妥帖。下句中添“映”全无朦胧之美。“隐”也欠贴切。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一着此字。满句生辉。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四.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吕氏春秋?淫辞》中记载了战国时期的一件外交官司——空雒之遇。当时秦、赵两国签订条约。条约中写到:“自今以来。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没多久。秦兴兵攻魏。赵欲救魏。秦王不悦。派使者责备赵王说:我们两国间有条约:“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现在秦欲攻魏。而赵却要救魏。这违背了条约。赵王问计于平原君。平原君向著名的诡辩家公孙龙求教。公孙龙曰:赵国也可以派使者去责备秦王。因为赵国要救魏。“赵之所欲为。秦应助之。今秦王独不助赵。此非约也”。结果秦王只好撤兵。公孙龙的妙策之所以得逞。就在于秦赵之约的措辞概念不明。表意含混:条约只笼统地规定秦与赵一方想干什么。另一方就要予以支持。给予帮助;而没有规定其欲干事情的背景条件。更没有规定碰到双方意图不同时应如何处置。公孙龙就利用了这一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是古代的一个外交案例。另一个案例发生在近代:民国元年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有这么一条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约法》一出。众议纷纷:究竟是国务员对总统负责任呢。还是国务员协助总统对议会负责呢?这可不是一般性的语言歧义。而是牵涉到实行总统制还是责任内阁制的大问题。结果惹了不少历史麻烦。这个条文直到民国十二年制定宪法时改为“国务员赞襄大总统。对于众议院负责任”。这才算把歧义消除古代的诗话中有个“一字师”和“半江水”的故事。就是讲如何准确炼字使之合理。“一字师”说的是唐代诗僧齐己的《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齐己携此诗来谒当时的名诗人郑谷。郑谷反复揣摩后对齐己说:其中的“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句不准确。因为“数枝非早也。末若一枝佳”。齐己不觉拜倒曰:“一字师也”。(计有功《唐才子传》)既然诗题是早梅。那么。“一枝开”肯定比“数枝开”要早。也更切合诗题诗意。齐己也是著名的诗人。能拜倒称师。这是炼字的功劳。“半江水”说的是任蕃改诗的故事:任蕃是浙江会昌人。年青时举进士落第。从此游历江湖。有次来到天台山巾子峰。在寺壁上题诗一首:“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题完后任蕃便离去。走了一百多里路后。突然想起用“一江水”不如用“半江水”。于是便赶回去想改过来。但到了一看。却早有人替他改过了。这让他十分懊悔。大呼台州有人。后来。这个山上再也没有人署名题诗。所谓“任蕃题后无人继。寂寞空山二百年”。(计有功《唐才子传》)。“一江水”改为“半江水”也是使诗句更加准确合理:因为天台山巾子峰。高峻异常。江水在如此高峻的山峰下。只要不是中天之月。就会受山峰遮挡。断然无法照临一江水而只能是半江水。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在南宋未年一大批爱国诗人中特别引人注目。他能诗能画。尤工墨竹墨兰。宋亡前后。他的诗画都以表达民族气节为主题。甚至连名字也为此而改:“忆翁”、“所南”。即不忘故国。心向南方赵宋朝廷之意。“思肖”亦即思赵(因赵字从走从肖)。宋亡后的四十多年间。他终身不娶。矢志复国。坐着和睡觉。头面绝不向北。一听到有人讲北方话。捂着耳朵就跑。与元蒙政权格格不入。郑思肖的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咏歌菊花。实际上是宋亡后志士仁人民族气节的再现。因为是写在宋亡之后。所以“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就不是一般的高风亮节的自我勉励。而是在沉痛悼念故国的情感中。突出地强调了誓为故国而殉节的忠勇烈士精神。这两句诗不仅成了诗人烈士性格的代表。也成了激励民族气节。咏歌忠烈精神的千古名句。他还有首《菊花歌》。与这首诗立意相同。但用语却更明白:太极之髓日之精。生出天地秋风身。万木摇落百草死。正色与秋争光明。背时独立抱寂寞。心香贞烈透寥廓。至死不变英气多。举头南山高嵯峨。高昂着不屈的头。眼望着南山(指赵宋)。身虽寂寞。心却贞烈。这是一幅何等令人肃然起敬的烈士殉难图!这就是最后两个警句给我们留下的极为强烈的印象。1.僧敲月下门有一次。贾岛骑驴访李款幽居。于驴背上得诗句“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但又觉得“僧敲月下门”似乎比“僧推月下门”更能衬托环境的幽静。贾岛一时拿不定主意。便在驴背上边吟诗边举手作推敲之状。反复品味。结果又无意中唐突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于是乎贾岛便被众卫士拥至韩愈跟前。贾岛具实禀报事情原委后。韩愈不但不怪罪。反而建议他改“僧推月下门”为“僧敲月下门”。于是二人又并辔而行。共论诗道。结为布衣之交。2.春风又绿江南岸原句是“春风又到江南岸”。王安石觉得“春风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3.昨夜一枝开“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用字虽然平淡无奇。却很耐咀嚼。诗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奇特的景象。“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4.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中的“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唐朝任蕃夜宿台州巾子峰禅寺。在寺墙上题诗:“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映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他走出几十里路后。觉得“半江水”要比“一江水”更贴切。更符合现实。忙返回寺院修改。谁知到了寺院。他发现早有人把“一”字改为“半”字了。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北宋范仲淹曾写过“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来为东汉隐士严子陵的祠堂作记。友人李泰伯看后。夸云山、江水等句立意宏伟。气势不凡。但“德”字略显局促。换“风”字会更合适。范仲淹反复吟咏。果真韵味无穷。大喜而改之。有一天。苏轼出游到某地。当地有一位青年拿着自己的诗来求教。其中有一句“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苏轼一看。心想。明显有错误嘛:明月怎么会叫呢。黄狗再小。也不能卧在花心上啊。这与事实不符。所以改成了“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阴”。后来。苏轼得知当地有种小鸟叫明月。有一种小虫被称为黄犬。才知自己改错了。于是登门致歉。其实。好些诗人、作家都注意锤炼词句。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境界全出。还有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曾打动了多少读者!张先的“沙地并禽池上眠。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

其他观点:

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住在京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炼字定不下来。便在驴背上吟咏。伸出手来做推敲的姿势。看到他这样的人都很惊讶。当时韩愈作代理京城地方的长官。正带着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地走到韩愈仪仗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作着手势。这样一下不被左右的侍从推到韩愈面前。贾岛如实地回答说出所得的诗句。不知用了“谁”还是用“敲”字无法确定。所以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马思考了好一会儿。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于是两人并排骑着驴回家。一同议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呆了好几天。韩愈因此与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难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19:49

    江水,月下,江南,贾岛,韩愈,梅花,秦王,国务,春风,轻风

  • 渭城曲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19:49

    没想到大家都对贾岛和韩愈的“一字师”的故事,讲的是什么事?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19:49

    一.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