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中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指的是什么?
原创

《离骚》中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指的是什么?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离骚》通篇使用比兴。具体表现为:在广度上。它较多地应用比喻。构成庞大的比兴系统;在深度上。更为注意比兴中\"此物\"与\"彼物\"的内在联系。用作比喻的事物与全篇所表达的内容统一。富有象征性。如诗中用\"美人\"喻指楚怀王。用\"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把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富有象征意义。 《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或是喻美政。喻君王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自喻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喻美政如:\"和调度以自娱兮,聊浮游而求女\"。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早在西周春秋时代发展起来的阴阳五行观念里。就把君和夫、臣和妇放在同样的位置。这一观念可能影响了屈原的创作。《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古代诗词创作中比兴的运用

我国的古代文论学家钟嵘在《诗品序》中对比兴进行了较全面的界定:\"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其中。\"兴\"。兼有发端和比喻的双重作用。是指诗歌要有含蓄蕴藉。意在言外。余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比\"。比喻。指的是诗人的情志要曲含在物象的描写之中。另外。钟嵘的\"滋味\"说对比兴的作用进行了阐发。认为比兴是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衡量诗歌品位高低的主要标准。在我国诗词艺苑中。有着运用比兴的优良传统。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比兴手法多用本义。例如。比的运用:\"如鸟斯革\"(《小雅·斯干》)。用明喻刻画宫室建筑像大鸟展开翅膀。再如。兴的运用:\"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郑风·野有蔓草》)。先写绿意浓浓、生机盎然的景物。继而写清秀妩媚的少女。就像滴着点点露珠的绿草一样清新可爱。兴句与所咏之词通过联想前后相承。交相辉映。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期。著名诗人都是运用比兴手法的高手。例如。王勃的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咏风》);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白的\"群沙秽明珠。众草凌孤芳\"(《古风》)。此外。韩愈、刘禹锡、李商隐、杜牧的大部分诗作也都是运用比兴的经典之作。

初唐时期的词中也不乏比兴佳作。如《望江南》:\"我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 又如《菩萨蛮》\"概叹淼淼三江水。半是儒生泪\"。至中晚唐和五代。诸多著名诗人都染指词的创作。比兴手法也普遍运用到词的创作之中:例如李白是唐代作词最早的诗人。词中的\"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菩萨蛮》)和\"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忆秦娥》)就是绝妙的比兴。再如。白居易《长相思·别情》中的\"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刘禹锡《竹枝词》中的\"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温庭筠《梦江南》中的\"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州\"。韦庄《思帝乡》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李煜《虞美人·感旧》中的\"问君能有多少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千古吟唱的比兴佳句。

总之。在宋词产生之前。上自先秦。下至五代。诗词歌赋中较普遍的运用了比兴手法。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积淀了丰富的比兴艺术结晶。为宋代词人运用比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代婉约派词人作品中比兴艺术

宋代晏殊。著有《小山词》。其词具有珠圆玉润的特色。且善用比兴。例如。《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见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首句起兴。借外物抒写凄切心情、渲染气氛;并连用两个比拟。用\"愁烟\"和\"泣露\"将象征品格高洁的菊兰人格化:菊花笼罩着轻烟薄雾。脉脉含愁;兰花上沾着露珠默默饮泣。这便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为下文抒写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作了铺垫。词中\"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两句也是运用比拟的佳句。明月本是无情之物。作者却赋予它生命和情感。埋怨明月不懂得人间离别之苦。从入夜到拂晓一直照者\"朱户\"。使人无法入梦。这种埋怨正透露了主人公无可奈何的心情。再如《喜迁莺》中首句\"花不尽。柳无穷。应与我情同。\" 是以花柳作比。衬写自己离情的\"不尽\"和\"无穷\"。宛转地表露了离别的痛苦之深。又如其词作中的\"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等比拟贴切。引人入胜。

欧阳修是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其词作与晏殊齐名。号称\"晏欧\"。善于用比兴抒写离愁和自然风光。例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因为作者与深爱的人分别。所以这离愁便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象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此二句即景设喻。即物生情。以水喻愁。写得自然贴切而又柔美含蓄。再如《望江南》:\"江南蝶。斜日一双双。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天赋与轻狂。\"此片的三、四句以人拟蝶。以何郎傅粉喻蝶的外形美。以韩寿偷香喻指蝴蝶依恋花丛、吸吮花蜜的特性。运用得极其生动、贴切。这首咏蝴蝶词。将蝶人格化。亦蝶亦人。借蝶咏人。通过何郎傅粉与韩寿偷香的故事。维妙维肖地将何郎、韩寿的禀赋一古脑儿倾注在浪蝶身上。把自然的动物性与社会的人性融合为一体。蝶就成为活脱脱的轻狂男子的化身。反过来。作者又含蓄地讽刺了那些轻狂男子身上过多的动物属性。另外《浣溪沙》中\"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也是将动物拟人化。把游丝、啼鸟说成颇通人性的灵物。挽留游客\"惜馀春\"。这便是词体以婉曲写情的特别处。

北宋末。婉约词坛出现了一位兼采众长、创调定型的大词人周邦彦。其词\"浑厚和雅\"。\"缜密典丽\"。擅长于下字运意的技巧。笔力顿挫。成为后人作词之指南。周邦彦的大部分怀古、咏物词作中都运用了比兴手法。现举数例如下。《琐窗寒》:\"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苏幕遮》:\"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风流子》:\"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望江南》:\"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庆春宫》:\"衰柳啼鸦。惊风驱雁。动人一片秋声。\"《水龙吟·梨花》:\"素肌应怯余寒。艳阳占立青芜地。\"在这些词例中。有的比兴兼备。与下文的意境契合严密;有的单纯用比。本体与喻体搭配精妙。创设的特定意境令人心领神会。这种创作风格。在大晟府词人田为、徐伸、江汉、姚公立等人的词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离骚》中的比兴系列

《离骚》中不仅有大量丰富的比兴。而且有一些比兴是贯穿始终的。具有完整统一的系统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系列。一。香花芳草系列。\"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都是比喻高洁的品行。\"余既兹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度蘅与方芷\"。比喻培养人才。而后面又有\"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比喻学生的变质。前后相互照应。二。美人系列。\"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在这里美人比喻国君。\"闺中既已邃远兮。哲王又不寤\"。闺中美人比喻诗人自己。\"和调度以自娱兮。聊浮游而求女\"。又以美人喻美政。三、行走系列。以\"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比喻治理国家。 这种系统性使诗中的比兴和意象既鲜明又丰富。从而创造出了其特有的比兴系列。也使得全诗的思想和感情更加丰富、鲜明、完整。使人一看到这些比兴和意象就会产生相应的联想。给后世运用比兴和意象开创了先河。通过《离骚》。有些意象的意义得以确定。形成了一定的规定性和经典性。被后人所沿用。从此。香花芳草在中国文化中就有了比喻高洁品质的传统。如梅花就代表了高洁的品质。陆游的《梅花绝句(之―)》\"闻道梅花圻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而美人就有了比喻理想政治的传统。如苏轼的《赤壁赋》中的一句:\"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其中的\"美人\"就是作者政治理想的化身。

综上所述。《离骚》的比兴不仅有比兴的传统风格。而且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赋予草木、鱼虫、鸟兽、云霓等种种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自身的思想感情。增加了诗歌的美质。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为后世的文学提供了范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其他观点:

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称之为美人。经常和香草连用。屈原在《离骚》中描述了自己身披香草鲜花、气宇不凡的姿容。正是他创立了楚辞。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熟悉楚辞的人都知道。屈原对于“香草美人”有着特殊的情结。因为屈原所在的屈氏家族。是楚王室最古老的宗族。在秭归。屈原接受了完整的贵族教育和儒家思想。因在其作品中大量地描写香花草木。遂形成了“香草美人”这一独特的比兴手法。

在屈原的眼里。各种香草显得那么可爱。他爱香草几乎到了成癖的程度:“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把香草作为装饰物戴在身上。或佩在腰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清晨饮花露、傍晚食落花。简直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屈原一生所书中提到的香草有四十余种。申椒。菌桂。芳椒。兰桂。辛夷。白芷。辟芷。薜荔。石兰。秋兰。蕙茝。杜衡。江离等等。种类繁多。可见这位诗人对香花、香草的认识之广与喜爱之情。作为一个“正道直行。竭忠尽智”的三闾大夫。屈子为何在作品中展现出这样的情态呢?

屈原描写香草美人。是有着特殊的政治托寓色彩。他将美人和美政结合起来。隐喻君王。希望楚怀王能够施行美政。实现远大的政治抱负。在屈原那里。香草美人代表着一切美好与高尚的事物。正如司马迁所评述的“其志洁。故其称物芳”。从屈原关于香草美人的描述和感慨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诗人的文采魅力。更是灵魂深处的叩问。骨子里透出来是清净内省的精神追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与《离骚》开始。花卉与植物象征普遍地存在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植物演变成了一种内涵繁复的文化符号。作为传递文人情感与品格的重要象征。香花草木因此逐渐成为人格的外化形式。成为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精神脉络。

其他观点:

香草美人一词。最早见于汉·王逸《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灵修、美人。以譬于君。”

《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所作。他是我国第一个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在诗中第一次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比喻。

他写道:“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意思是说我把江离、芷草这些芳香的植物披在肩上。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这是诗人在用香草等植物喻自己个人情操的高雅。

他又写道:“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诗人由草木的由盛到衰。联想到自己空有一腔为国为民的热血。却报国无门;时间流逝。身体逐渐衰老。恐终将一事无成的担扰。前人多将“美人”代指为明君贤臣。一种具有高尚情操。内外统一的人。

整个诗篇倾诉了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了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

《离骚》想象丰富。文采绚烂。结构宏伟。诗中运用了美人香草的比喻以及大量的神话传说。继承发扬了《诗经》中赋、比、兴的手法。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影响深远。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20:17

    屈原,离骚,香草美人,比喻,香草,美人,意象,香花,诗人,草木

  • 樱花吻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20:17

    没想到大家都对《离骚》中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指的是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孤飘的蒲公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20:17

    《离骚》通篇使用比兴。具体表现为:在广度上。它较多地应用比喻。构成庞大的比兴系统;在深度上。更为注意比兴中\"此物\"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