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诗人词人都喜欢以“长安”作为意象?
原创

为什么诗人词人都喜欢以“长安”作为意象?

好文

热门回答:

野狐试答

题主好。你读书一定很认真。也善于思考。要不怎么会提出如此有价值的问题。

中国诗是以抒情为主的。感情这东西又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要让感情很形象很生动的表达出来。能很好的打动读者。引起共鸣。最好的办法就是借助意象来抒发感情。

意象就是诗歌中用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一组有相同趋向性的意象构成意境。形成画面。这样直观性增强。表达效果也容易出来。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道理就是如此。

意象的形成是由诗人和读者在历史的选择中共同经营起来的。不是一下就有了。有一个积淀认同的历史过程。一个意象。只是一个词语。后面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别的感情。在诗歌中运用意象。能使诗歌语言更为简洁生动。。能更好的引起读者联想想象。

“长安”能成为诗歌中常用的一个意象。有其客观的原因。

提到长安。我们马上会想到周秦汉唐。再向前一步。发现长安是历史上十三朝古都。西周都于镐京。今天西安的丰镐路就与此有关。秦朝是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建都咸阳。今西咸国际机场不远处。咸阳西安相距几十里。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着很大的一体性。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咸阳故长安”。秦都于长安是一种宽泛的说法。

汉唐是中国历史上两个最强盛的封建王朝。西汉和唐朝都是建都长安。东汉在末期也曾迁都长安。任何时期。京城肯定是一个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久扮演京城的角色。自然会成为政治和文化的一个形象符号。

在唐代。长安是建功立业大展宏图的地方。是文人们心灵的归宿。精神的寄托。文人几乎没有不到长安的。中国诗歌意象也是成熟于唐代。唐诗对后世又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唐和其以后的诗词中长安作为一个重要的城市意象广见于诗词中就很自然了。

“长安”作为诗歌意象其远源于晋代。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至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世说新语 夙惠》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都是是化用这个典故。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怆痛。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人看尽长安花”。孟郊金榜提名。富贵荣华高官厚禄的梦想。自然从帝京长安生出。

“惆怅江湖钓客手。却遮西日向长安”经历了宦海沉浮。尘衣鬓雪的杜牧虽然重做京官。但生出了对帝国衰落和自己命运的伤感之情。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对于边关戍卒。长安又成了家乡故园和亲人的代称了。

“长安古来名利地。空手无金行路难”(《送张山人归嵩阳》)。白居易从朋友的处境中认识到名利繁华后面的沧桑和落魄。

“生作长安草。胜为边地花”文人的恋京心态在唐末卿云的诗句中表达的多么深刻。

不胜枚举的长安意象诗句。抒发了诗人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忧国忧民、感怀落魄等各种情感。诗人们对这一意象情有独钟。

长安作为诗歌中的意象。在盛唐。鼓舞引领文人的精神。在晚唐。抚慰诗人们的灵魂。长安是文人们的精神归宿。并由此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宋代的诗词中。常也把长安借用做京城。尽管京城是洛阳。长安意象。在诗人思想和情感的表达中是复杂和多样的。野狐在此也只能点到为止。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陌念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35:41

    长安,意象,诗歌,京城,文人,诗人,感情,都是,的诗,建功立业

  • 笑红眼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35:41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什么诗人词人都喜欢以“长安”作为意象?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孤飘的蒲公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35:41

    野狐试答题主好。你读书一定很认真。也善于思考。要不怎么会提出如此有价值的问题。中国诗是以抒情为主的。感情这东西又是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