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宗亲,为何最后掌权的是曹真一脉,而非仁、洪、休、惇、渊?
原创

曹魏宗亲,为何最后掌权的是曹真一脉,而非仁、洪、休、惇、渊?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曹魏宗亲最后的权臣。落到了曹真一脉。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曹真是最后的大司马。其二。诸曹夏侯的成员。掌权者不少早逝的。所以落到曹真一脉上。其三。士族大臣的从中作梗。

陈寿评价说:夏侯、曹氏。世为婚姻。故惇、渊、仁、洪、休、尚、真等并以亲旧肺腑。贵重于时。左右勋业。咸有效劳。

诸曹夏侯氏的成员中。先后获得重用的是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休、夏侯尚和曹真。基本涵盖了曹魏宗室的两个人。

按说曹休、夏侯尚、曹真是曹魏的第二代。在曹休、曹真先后成为大司马时。夏侯惇、夏侯渊和曹仁的儿子也慢慢成长起来了。可以成为曹魏的支柱了。但是很可惜。虎父犬子的曹魏第二代并没有多少出彩的人物。

可堪一用的夏侯楙、夏侯霸和曹泰

夏侯惇、夏侯渊、曹仁的儿子不少。但是在历史上真正有过表现机会的。也只有夏侯渊的儿子夏侯霸、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楙、曹仁的儿子曹泰三人了。

夏侯渊的另外两个儿子夏侯称、夏侯荣本来很有计划继承父辈的功业。夏侯称十八岁英年早逝。夏侯荣随其父夏侯渊战死定军山。可能也是上天不给曹魏宗室太多机会吧。

曹仁之子曹泰。曹丕继位初期。南下征伐东吴的时候。曹泰跟随其父曹仁一起率军从合肥出发进攻濡须。曹仁命令曹泰率军诱敌。结果吴将朱桓识破曹仁的计谋。给曹泰上演了一出空城计。曹泰军大败。

此后曹泰在曹魏朝堂再也没有看到什么表现的机会了。黄初四年。曹仁去世后。曹泰继承了曹仁的陈侯爵位。后来官至镇东将军。不过曹魏建立后。镇东将军已经是不太受重视的武官了。完全比不上他老爹的镇东将军职位。没多久曹泰去世。其子曹初继承爵位。曹仁这一支在曹魏沉沦下去了。

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楙。在三人中。起点应该算比较高的。因为与曹丕关系亲厚。曹丕继位后。被任命为安西将军。持节。继夏侯渊之后。成为都督关中。镇守长安的最高武将。此时夏侯楙的职权与曹真相当。

但是夏侯楙却没有什么文武才能。偏偏喜欢经营家业。有点类似于曹洪。因此在都督关中期间没有什么建树。曹叡继位后。夏侯楙失去了曹丕的庇护。诸葛亮开始北伐。曹叡不放心夏侯楙在关中镇守。就把他调回朝中。

夏侯楙与曹泰一样。后来也官至镇东将军。但是曹魏建立后。镇东将军的权力已经无法与征东将军、征西将军。这样镇守东西两线的统兵大将相比了。完全淡出了朝廷的权力中心。据说后来有机会成为辅政大臣的夏侯献。是夏侯楙的儿子。但并无确切记载。

夏侯霸在夏侯渊的儿子中。并不是最出色的。在曹操和曹丕那里也不吃香。而且夏侯渊在汉中之战中战死。夏侯霸在曹魏军中起点相对就比较低。到了曹丕在位的中后期。夏侯霸才升任偏将军。这在军中已经远远落后于其他宗室子弟了。

曹叡在位时期。夏侯霸在与蜀汉交战的西线效力。被曹真任命为先锋。与汉军交战。夏侯霸真正在魏军中开始受到重用。还是依靠与曹爽的亲近关系。夏侯霸被任命为讨蜀护军、右将军。在堂侄夏侯玄麾下听用。曹爽被杀后。夏侯霸投奔蜀汉。

大司马曹休之子曹肇。临时变卦的托孤

曹休很早就跟随曹操一起南征北战。被称为“千里驹”。曹休的军事才能很受曹操的认可。汉中之战中。曹休跟随曹洪、曹真一起镇守雍凉。抵御张飞、马超。曹操亲自对曹休说。表面上曹洪是主将。但是让曹休负责军队的指挥。

面对蜀汉名将张飞。曹休识破其计谋。对张飞布置的疑兵置之不理。将用兵的重点放在下辩。大败吴兰。迫使张飞、马超撤军。放弃了进攻武都的意图。

曹丕继位建立曹魏后。不久夏侯惇去世。曹休接任为征东将军。镇守曹魏的东线。防御东吴的进攻。曹休多次击退吴军的北犯。曹丕去世后。曹休成为四大辅政大臣之一。晋位大司马。成为曹魏的最高军事统帅。

公元228年。曹休在石亭之战中。中陆逊诱敌之计。魏军大败。曹休羞愧交加。不久背上毒疮发作去世。其子曹肇继承爵位。曹肇容貌俊美。有当世之才度。深受魏明帝曹叡的宠信。官至散骑常侍、屯骑校尉。

曹叡临终之前。原本想将身后事托付给燕王曹宇、曹肇、秦朗、夏侯献、曹爽。但是因为曹宇推辞不受。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与曹肇、秦朗有怨。劝曹叡任命曹爽为大将军。以司马懿为太尉托孤辅政。曹叡听取刘放和孙资的建议。罢免了曹肇、秦朗等人。以曹爽和司马懿为辅政大臣。

魏明帝曹叡托孤的时候。大将军之位能够落到曹爽头上。更多的朝堂上一帮聪明人在争斗。最后落到了一个默默无闻、唯唯诺诺的老实人头上。有点类似于民国军阀混战。吴佩孚辛辛苦苦半天。最后老大被文盲曹锟当了。

曹叡病危的时候。首选的大将军是燕王曹宇。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共同辅政。托付身后事。这项任命延续了曹叡重用宗室的风格。五人全是诸曹夏侯宗室成员。秦朗的母亲就是那位关羽向曹操求取。被曹操截胡的美女。

但是这项任命出现了两个变故。一个身为曹叡叔父的曹宇。推辞大将军的职位。曹叡召见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商议。二人异口同声说曹宇认为自己能力不足才推辞。曹叡可能是病糊涂了。真就相信了。

曹宇与曹叡虽说叔侄。但年龄相差不大。连个从小关系就不错。曹宇被曹叡召回朝中已经很多年了。很多朝中大事。曹叡都会找曹宇等人商量。曹宇的才能曹叡又怎么不会不清楚呢。及时说曹宇能力一般。但比起曹爽这种脑残要强不少吧。

曹宇推辞的理由。其实非常复杂。一来他非常清楚曹丕对待他们兄弟手段。怕曹叡也像他老爹一样。给他来这一出。其次。曹宇性情恭顺温和。推辞有文人不热衷于权势的洒脱风骨。这种风气在东汉时期就有。另有可能就是性格原因不想担任大将军。从旁辅助才合适。

但是曹宇的推辞被过分解读。认为能力不行。就太冤枉了。第二个变故是夏侯献、曹肇、秦朗等人与刘放、孙资的矛盾。二人受曹叡重用。在朝中长久掌握权力。被夏侯献、曹肇这些心有抱负。想要一展拳脚的三代子弟记恨、敌对。

执掌中书的刘放、孙资二人。担心曹宇成为大司马后。夏侯献、曹肇等人掌权。对自己进行清算。因此极力离间几人与曹叡的关系。最终在曹叡询问谁可以成为大将军时。推荐了在曹叡近前的曹爽。卖对方一个人情。保住自己的地位。又把司马懿拉进来。而生性谨慎、唯唯诺诺的曹爽成了最后的大将军。妥妥的坑了曹魏一把。

刘放、孙资说到底。还是士族的代表。自然是要从士族和自己的利益来考虑。他们才不在乎掌权的曹魏宗室有什么能力。曹叡托孤时。曹爽的表现渣得一逼。满头大汗。口不能言。搞得曹叡都怀疑他行不行。都打算变卦了。又被刘放二人一劝说同意了。将曹宇、夏侯献、曹肇赶出宫去。也把曹魏的将来赶走了。

其他观点:

曹操政权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军权始终掌握在和曹操有亲缘关系的“诸夏侯曹”集团手中。保证“枪杆子”始终在自己手里攥着。而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真、曹休这些都是“诸夏侯曹”的代表人物。

这些人中。夏侯惇、夏侯渊、曹仁和曹洪算是同辈人。年龄基本和曹操差不多。曹真和曹休要比他们小一辈。但年龄上又比他们的后代年长许多。所以属于后辈的曹真和曹休无论从年龄和资历上来讲。都必将成为曹魏政权的“主心骨”。

事实亦如此。

夏侯惇是曹魏首任大将军。不过刚任职不久就病逝了。

接替夏侯惇的按理说应该是夏侯渊。不过他已经在汉中之战时被黄忠斩杀了。所以在襄樊之战中立下汗马功劳的曹仁接替夏侯惇。成为曹魏第二任大将军。不过曹仁也年事已高。3年之后病逝。此时接替曹仁的应该是他的弟弟骠骑将军曹洪。

不过曹洪和曹丕的关系不好。曹丕年轻时曾向曹洪借钱。但曹洪没有答应。这件事让曹丕耿耿于怀。226年。曹丕借曹洪门客犯法一事“小题大做”。执意要处死曹洪。卞太后念在曹洪曾在荥阳之战中拼死救出曹操。为其求情。曹丕最终将其免为庶人。虽然曹叡继位后恢复了曹洪的官爵。但经过这么一折腾。导致曹洪被排除于核心权力层之外了。

那么。此时“诸夏侯曹”集团中能顶上来的就只剩曹真和曹休两人了。

223年。曹真出任中军大将军。督中外军事。成为曹魏军队的一把手。曹休则出任扬州牧。主要对付东吴。226年曹丕驾崩。两人同陈群和司马懿一同成为辅政大臣。

同年。曹休因在皖城击败东吴升任大司马。曹休去世后。曹真继任大司马一职。

这样一来。曹魏的军权最终移交到了曹真手里。而曹真死后。和他们同辈的再无合适人选。所以只能从他们的后辈中选择。

夏侯惇的后辈夏侯楙徒有其表。不堪大任。夏侯渊的几个儿子倒是能力不错。但受到夏侯渊战死过早的影响。也被排除在外。曹仁和夏侯渊类似。由于他们死的太早。没有给后代铺好路。曹洪就不说了。

曹休有两个儿子。长子曹肇承袭爵位。和曹叡的关系非常好。原本曹叡托孤时曹肇是其中人选之一。但这个方案最终流产。导致曹肇早早退居二线。次子曹纂和他哥哥一样。

曹真有6个儿子。长子曹爽和曹肇情况类似。承袭父亲爵位。而且打小和曹叡关系非常好。曹叡托孤时原本计划托孤于曹宇(曹操的儿子)、曹爽、曹肇、夏侯献、秦朗(秦宜禄之子。曹操养子)五人。但计划流产。最终确定以曹爽和司马懿两人出任托孤大臣。可见曹叡对曹爽之信任。

曹叡重用曹爽除了两人关系好之外。当然也要考虑曹爽的实力。曹爽的个人能力其实不差。不然不可能长期压制老狐狸司马懿。同时曹爽还有5个弟弟。他的姑姑是夏侯尚的妻子。属于曹氏宗亲里实力最强的。更重要的是。他父亲曹真已经为他在军界铺好了路。所以曹真之子曹爽在正始年间成为“诸夏侯曹”集团的代表。

其他观点:

导语:

大司马曹真是真的被电视剧给毁掉的一代猛将。在电视里。曹真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草包。而事实上曹真给曹魏立下的功劳足以凌驾于司马懿之上。

曹仁、曹洪、曹休以及夏侯渊、夏侯惇这些人的后代。都没能像曹真一样。成为曹魏王朝的宰辅之臣。

曹真去世以后。曹叡感念曹真为曹魏立下的汗马功劳。所以将他的儿子曹爽提拔了上来。等到曹叡不行的时候。曹爽便成为了托孤大臣。此后长期执掌曹魏军政大权。

那么曹仁这些人的后代。当时跑哪儿去了呢?他们生前是曹真的长辈。也为曹魏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的后人为何没有掌权呢?

曹仁、曹洪的孩子们都没什么气候。

曹仁的后代:

曹仁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曹泰、曹楷和曹范。曹仁去世以后。曹泰继承了曹仁的爵位。官至镇东将军。这可能是曹仁最有出息的儿子了。

仁果遣其子泰攻濡须城。分遣将军常雕督诸葛虔、王双等。乘油船别袭中洲。中洲者。部曲妻子所在也。仁自将万人留橐皋。复为泰等后拒。桓部兵将攻取油船。或别击雕等。桓等身自拒泰。烧营而退。遂枭雕。生虏双。送武昌。临陈斩溺。死者千馀。---《三国志》

可是曹泰在历史上也没有打过什么胜仗。反倒是有一场对付东吴时的败仗记录。此后就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什么美名了。

曹楷和曹范这俩货。在哥哥曹泰死后。被曹丕封为了列侯。除了这一记录以外。这两位并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什么好名声。

曹洪的后代:

曹洪有俩儿子。分别是曹馥和曹震。曹馥在曹洪死了以后。继承了曹洪的爵位。可是在司马家族闹事的时候。这大兄弟一言不发。

等到司马炎建立西晋以后。他居然还跑去做了尚书右仆射。可见没心没肺到了何种地步。至于曹震。那就更可怜了。除了被封为列侯的记录外。什么消息都没有。可见十分平庸。

曹仁和曹洪。那都是曹操的族弟。跟曹操关系十分密切。他们在世的时候。的确权倾一时。可是去世以后。儿孙们却无法继承他们的功业。这才让司马家有机可乘。

曹休的儿子本来有机会辅政。却被人摆了一道。

曹休比曹仁和曹洪小了一个辈分。他是曹操的族子。和曹真是一个辈分的人。所以曹休和曹真的关系也是比较好的。在魏明帝时期。共同辅政。

曹休有俩儿子。分别是曹肇和曹纂。曹肇是比较有出息的。不仅长相俊美。而且十分有才能。魏明帝对他比较信任。一路提拔他做到了屯骑校尉。

曹肇有当世才度。为散骑常侍、屯骑校尉。明帝寝疾。方与燕王宇等属以后事。帝意寻变。诏肇以侯归第。正始中薨。追赠卫将军。子兴嗣。初。文帝分休户三百封肇弟纂为列侯。后为殄吴将军。薨。追赠前将军。---《三国志》

魏明帝奄奄一息的时候。曾经让曹肇和曹宇、曹爽、秦朗等人共同辅佐曹芳。可惜因为中书令孙资等人与曹肇不和。所以劝说魏明帝改为司马懿和曹爽辅政。

结果魏明帝曹叡从曹芳皇位的稳定性考虑。决定按照孙资等人的建议。将司马懿召回。让他与曹爽共同辅政。同时免去了曹肇等人的官职。等到司马家作乱的时候。曹肇可就没能力改变什么了。

曹休的另一个儿子曹纂。其实也是个人才。传说他有力敌千钧的能力。深得魏明帝曹叡的欣赏。被封为殄吴将军。可惜他也受到了曹肇撤职的牵连。一同失去了权力地位。只能回家做个富家翁了。

夏侯惇的儿子太多了。更喜欢互相争斗。

夏侯惇有9个儿子。这还是有记录的。没记录的可能更多。夏侯惇的儿子当中。比较著名的肯定是驸马夏侯楙了。

当年他镇守长安的时候。魏延曾经扬言要从子午谷直奔长安而去。因为守将夏侯楙是个草包。守不住长安。由此可见。夏侯楙的本事并不大。

曹肇有当世才度。为散骑常侍、屯骑校尉。明帝寝疾。方与燕王宇等属以后事。帝意寻变。诏肇以侯归第。正始中薨。追赠卫将军。子兴嗣。初。文帝分休户三百封肇弟纂为列侯。后为殄吴将军。薨。追赠前将军。---《三国志》

夏侯楙是夏侯惇的二小子。娶了曹操女儿河清公主。他跟曹丕的关系相当好。被封为安西将军、镇东将军。可是当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夏侯楙就被魏明帝给调回来了。可见魏明帝对夏侯楙镇守关中并不放心。

夏侯楙这家伙。娶了河清公主以后。还不够本。在关中养了不少美女。因此河清公主心里非常不爽。再加上夏侯楙常常责备他的弟弟们。说他们不尊礼数。所以河清公主就怂恿夏侯楙的弟弟们陷害夏侯楙。

曹叡因为此事。差点把夏侯楙给宰了。结果查探一番以后。发现果然是夏侯楙的弟弟夏侯子臧、夏侯子江陷害了自己的哥哥。

夏侯惇还有个长子夏侯充。在夏侯惇死后。继承了夏侯惇的爵位。他就显得比较平庸了。没有太多的故事。自然也就撑不起曹魏王朝了。

夏侯渊的儿子们。相对来说是最有出息的。

这么多曹家和夏侯家的孩子。就夏侯渊的儿子们比较有出息。夏侯渊的生育能力也很强。他有8个儿子1个女儿。

老大夏侯衡。是曹操弟弟的女婿。在夏侯渊被黄忠阵斩以后。夏侯衡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此后没有太优越的表现。

老二夏侯霸。那可是三国时期非常传奇的人物。他早先天天喊着要杀入蜀中给父亲夏侯渊报仇雪恨。可是等到司马家篡权以后。夏侯霸居然主动投降了蜀汉。并且带着蜀汉的人马。反过来对付曹魏的军队。算得上是三国的风云人物了。

老三夏侯称。那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在16岁的时候。就单骑射杀过老虎。曹操对他非常欣赏。他跟曹丕的关系也很好。在政务上也有独到见解。做到了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可惜18岁的时候就英年早逝了。否则也能撑起曹魏的一片天。

老四夏侯威。是个非常豪爽的人。他跟曹丕、曹植之间的关系都不错。做到了荆州刺史、兖州刺史。曾经认为羊祜必有大成就。所以将哥哥夏侯霸的女儿嫁给了年轻的羊祜。后来羊祜成为了一代名将。他的子孙后代在晋朝显赫一时。可见他们家不反对司马家掌权。

老五夏侯荣。有点小曹植的感觉。他7岁就能写诗文。而且具有过目不忘的本事。曹丕得知后都觉得很惊奇。可惜13岁的时候。看到父亲夏侯渊在汉中战败。不愿逃跑。亲自拔剑迎战蜀汉大军。结果被斩杀。

老六夏侯惠。是一代文学家。在军事上没有成就。老七夏侯和。那是司马家的铁杆粉丝。钟会在成都打算叛乱的时候。夏侯和奉命前往抵制。钟会被平定以后。夏侯和被封为乡侯。西晋建立以后。夏侯和被封为光禄勋。可见他也不会反对司马家族。

总结:要么太平庸。要么表示认命。

老曹家和夏侯家的后代不在少数。可是这帮人的才能显得太平庸了。也有不平庸的。可是司马家给了点好处。他们就表示服从了。

唯一一个表示反抗的。或许就是夏侯霸了。可惜夏侯霸孤掌难鸣。只能选择逃亡到蜀汉。借助他人的力量。摆平自家的事情。

参考资料:《三国志》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少女恶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40:45

    夏侯,将军,曹魏,儿子,曹丕,蜀汉,司马,爵位,关系,大将军

  • 寄心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40:45

    没想到大家都对曹魏宗亲,为何最后掌权的是曹真一脉,而非仁、洪、休、惇、渊?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浮生三叹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40:45

    曹魏宗亲最后的权臣。落到了曹真一脉。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曹真是最后的大司马。其二。诸曹夏侯的成员。掌权者不少早逝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