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养阳气不在于我们要去吃多少补阳的补品。而在于日常的饮食起居。接下来。我们讲下7个养阳气的日常操作——
一、早起(和太阳同步)
这里的早起。是指和日出同步地起床。正所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医认为。人与天地相应。遵守天地运行的准则。和太阳同步起床。有利于人体阳气的升发。使人一天都有精神。活力满满。有精神、有活力正是阳气充足的反映。如果贪睡懒觉的话。久卧伤气。阳气升发不足则不能运化身上的阴的部分。就会形成痰湿。形体上看就显得肥胖。
和太阳同步。往往也就是自然醒。如果我们遮光窗帘拉得很紧。阳光不能照入。然后通过闹钟把自己唤醒。往往会精神不济。然后通过含咖啡因的饮料。强行使自己精神。这是不利于健康的。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清晨。阳光射入眼睛和颅骨的半透明部分。会刺激松果体和脑垂体。激发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进入血流。随着肾上腺素水平的逐渐上升。我们自然地醒来。精神饱满。头脑清醒。如果我们在黑暗中被闹钟声音清醒。便没有这样的生理反应。
二、早睡(不晚于11点睡觉)
中医说“早睡养阴。早起养阳”。其实早睡不仅养阴。也养阳。中医认为。晚上人体的阳气是往里收藏的。尤其是睡着的时候。所谓“阳入于阴则寐”。如果熬夜。甚至通宵。则阳气不得不保持亢奋的状态。不能入阴得养。正阳就会化为邪火。所以。经常熬夜的人容易上火。阳气化火把阴伤了。
所以。熬夜既伤阳。又伤阴。晚上休息不好。收藏不足。则早上升发无力。就算早起也没有精神。故早起的前提是早睡。至少不要晚于子时(晚上11点)睡。根据中医的子午流注理论。子时胆旺。子时不睡的话。就容易生胆火。
三、保持适度运动(根据自己的体质而定)
中医讲。“动养阳。静养阴”。运动是阳气升发必要的条件。现代人的很多疾病。都和太宅、缺乏运动有关。运动养阳要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强度。运动虽然有助于运行气血。但本身也是消耗气血的。过度的运动因为消耗太大。反而是伤阳的。对于平时很少运动的。或者体质偏弱的。运动的强度就要先小一些。比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尽可能在户外(刮风下雨天等除外)。
另外。运动要合于天时。白天。尤其是上午。最适合运动。晚上则不宜剧烈运动。
四、避免情绪过激(保持心态平和)
《黄帝内经》讲:“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比如说发怒。怒则气上。肝火大动。这个肝火的本质就是阳气。只不过因为情志的作用。阳气化火了。火性上炎。气血大量上冲。就容易头脑发热。冲动行事。中老年人甚至可能会引发脑出血等重症。脾气暴躁的人容易上火。这个上火不是说明他阳气充足。而是说明他没有善用阳气。久则伤阳损阴。
再比如说恐惧。恐则气下。阳气下陷。人在紧张恐惧的时候。阳气下陷会导致什么症状呢?腹泻。甚至大小便失禁。养阳。本是要阳气升发。现在它下陷了。自然是伤阳的。
其他如。悲伤会使人的上焦气郁化火。思虑过度使人气结而不利于阳气升发。过喜使人的阳气耗散。都是伤阳的。
五、慎食生冷
今人阳气不足和吃生冷之物太多有关。尤其是夏天。大量吃冰棍、瓜果。以及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这些温度低、性寒的食物下肚。会大量消耗脾阳甚至肾阳。对于本身就阳虚或体寒的人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急性的症状如腹痛、腹泻、呕吐等;慢性的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四肢不温、女性月经不调或痛经等。如今人们各种过敏反应特别多。这个也长期过食生冷有关。
六、夏天不贪凉
夏天是一年最热。也是阳气最旺的季节。但是。这里所谓的阳气旺。指的是阳气行于地表。所以人们感受到热。而地下反而是凉的。夏天的井水是冰凉的。而冬天阳气潜藏于地下。地表就冷。冬天的井水是暖的。
人体也一样。夏天阳气浮于体表。而体内脾胃是偏凉的。此时腠理毛孔是打开的。一方面容易出汗。另一方面体表防御力偏弱。这个时候。如果贪凉。比如站在空调风口下。就非常容易受到寒邪。所以。现在我们去医院看。夏天受寒的(空调病、吃冷饮得肠胃病的)比中暑的还多。
《黄帝内经》讲。夏天要遵循“养长之道”。要“无厌于日”。要适度出汗。而不是整天待在空调房里。温度调得像冬天一样。又吃很多冷饮瓜果来镇压阳气。
七、冬天不贪暖
夏天贪凉损阳容易理解。冬天贪暖也会伤阳气?
冬天。保暖御寒自然是第一位的。但今人往往喜欢走极端。窝在暖气房内。把温度调得很高。好像夏天一般。当人工将环境改造成“夏天”模式。人体也会一反冬天闭藏之道。毛孔腠理开泄。《黄帝内经》在讲到冬天的养生之道时。除了讲“去寒就温”。还特别强调“无泄皮肤”。
冬天本是万物闭藏静养的阶段。养精蓄锐。休养生息。为来年春夏的生发、生长做准备。就像晚上是睡觉的时间。身体休息好了。第二天才有精神。冬天贪暖。或者没有休养好。或者特别操劳。或者过度运动。来年就缺乏阳气升发的资本。
综上所述。养阳要注意以下4点:
不过食生冷、贪凉消耗阳气;
不熬夜。心态平和。善用阳气。不使阳气化为邪火;
该休息的时候要休息。使阳气潜藏。保养阳气。不过度使用阳气;
适度运动、早起。不抑制阳气。使其升发。
其他观点:
正所谓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有相互关系。月份的变化对人体会产生影响。顺应时令养生。能够“天人相应”不生病!气是生命的根本。可以保护身体免受疾病的威胁。阳气充足。身体才会健康。一般来说。阳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耗损。所以中老年人更要重视。
现在很多人。表面上很注重养生。进补了很多。但是由于生活习惯不好。反而把阳气都漏掉了。最后导致身体亏虚。精神不好!因此。想要阳气足。首先要把漏阳气的地方堵住。
阳气不足。易患6种小病痛
1、手脚冰凉
阳虚则生外寒。阳虚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手脚冰凉。这是因为四肢末端得不到阳气的温煦。血液循环差。
虚得越厉害 。手脚的温度就越低。症状严重的人。膝盖以下、胳膊肘以下都是凉的。
注意
有一种冷需要和阳虚的冷区别开来。就是四肢末端冰凉。手到了胳膊那里就不凉了。脚到脚踝以上就不凉了。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通常不是虚了。而是堵了。
往是由于肝气不顺畅。导致气血壅滞。阳气闭塞于内。不能通达四肢所致
此时需要行气活血。而不是单纯的养护阳气
阳气足则机体功能状态就饱满。阳气虚化生的热量不够、抵御外寒的能力也差。
这种怕风怕冷是长期的。不是暂时的。
这种人平时穿的衣服总比别人多。耐热不耐寒。常年体温偏低。
他们头怕风吹、后背怕凉。但生病很少发高烧。往往是低热。到37℃多就很难受了。吃退烧药也不好退。
注意
气虚也会怕冷怕风。不同的是气虚一般会出现稍微活动就气喘、出汗的情况。此时补脾胃、补气效果更好。
《黄帝内经》中有句话说:“邪风之至。急如风雨”。意思是说四时不正之气侵犯人体的时候。如风雨般迅速。让人防不胜防。
阳气足的人病了。症状看起来很严重。但来得快去得也快;而阳虚的人反而症状轻微。痊愈得慢。
因为。疾病症状是阳气与外邪争斗的表现。阳气充足则“战况激烈”;阳气不足虽“战况缓和”。但邪气反而会直接入侵身体深处、缠绵反复。自然就好得慢。4、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西医又叫变应性鼻炎。多表现为清晨接连不断地打喷嚏。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个。在接触过敏原后还会随时打喷嚏。
更尴尬的是。这类病人在不感冒时也会有大量清水样鼻涕。有时还可能不自觉地从鼻孔滴下。从中医的角度说。这就是正气不足、寒邪入侵于表、郁滞于鼻窍。主要跟肺、脾、肾的虚损有关。诱因多是空调的过度使用。
有些人特别容易感觉胃部发冷。一受凉或吃些寒凉的就肚子痛、拉肚子。平时大便也经常不成形。这就是阳虚、脾阳不足引起的。
脾胃是人体后天之本。是五脏的后勤部。如果脾阳不足。运化能力差。脾胃之气不能持续地供养五脏。最后阳气就会越来越虚。
所以大家平时不要贪凉。不能过多地喝冰饮、吃冰淇淋及寒凉食物。也不要随意乱用抗生素。这都会损伤阳气。
6、夜尿多、睡眠不好
有的人晚上没喝多少水。上床睡觉前也上厕所了。但睡到半夜还是要起夜。甚至还要起来好多次。第二天早上起来人昏昏沉沉的。整天没精神。
这是肾阳虚的典型表现。身体里的水不能被运化利用。很快就变成废水排出去了。喝点水就跑厕所。小便清长。
“养阳”要先“护阳”
阳气就如同我们身上的“矿产”。“适度开采”才能长盛不衰。因此。养护阳气不仅要做到“开源”。更要重视“节流”。
不做以下损伤阳气、耗散阳气的事。才是最有效的养!
熬夜。总是超过晚上11点才睡觉;
冷饮和凉茶是日常饮品。喜欢吃生冷寒凉食物;
习惯光脚穿鞋。天气较凉时还爱穿凉鞋、拖鞋。天冷时露着膝盖穿短裙;
过度节食。营养不良;
长期在阴暗湿冷的环境中工作、生活;
长期、大量用抗生素、激素类、利尿剂、清热解毒中药等;
长期过量运动。或喜欢桑拿。出汗过度;
大汗淋漓后喜欢吹风。甚至洗凉水澡
驱寒养阳。身暖气强
寒邪侵犯人体。都是从表到里。由浅至深的。所以当有外寒时要及时驱除。
驱寒有三个特别简单的办法。谁都能办到:晒太阳+泡脚+生姜红糖水。
1、晒太阳
晒太阳可以壮人阳气。因此大人小儿都要常晒太阳。
寒气重的人会边晒边打喷嚏。还有人晒太阳就流清鼻涕。这都是在排寒。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是所有阳气汇聚的地方。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汇于头部。所以建议大家晒太阳驱寒时不妨重点晒晒头顶。
2、泡脚
泡脚可以促进脚部血液循环。让寒气排出体外。
同时。泡脚还能加快体内的新陈代谢速度。有助于缓解疲劳、改善睡眠状态。
但是。泡脚时需要注意。泡脚的水温不宜过高。40-45℃左右为宜;每次泡脚的时间也不宜过长。持续15-20分钟即可。
另外。脚部有伤口的糖尿病患者、患有静脉炎或静脉曲张等血管病患者不宜泡脚。
3、生姜红糖水“生姜+红糖”两者搭配有助于驱散寒气、温养阳气。
做法:姜洗净切碎(去不去皮皆可)。置入锅中。放入适量的水与红糖一起煮。先用猛火烧开。然后再用慢火煲半小时左右。煮好后趁热喝即可。
其他观点:
“阳气不足。百病生”!春天是养阳的季节。春分一到气温会上升很快。低下的阳气也会升发得更快一些。大多身体衰弱的老人若是熬过了寒冬。进入春天后阳气开始充足。就有很大的机会熬到下一个寒冬了。在中医内经里有句话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欲。则折寿而 不彰”。由此可见养阳气的重要性。简单说养生就是养阳了。疾病的发生与阳气不足有关。所以中医临床中就有很多【扶阳派或火神派】。阳气不足会有哪些表现?又该怎么养阳气呢?
阳气不足。为何百病生?
先不说阳气不足会让你出现哪些表现。我们先来理解一下阳气不足意味着什么?阳气的作用是温煦脏腑。维持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还能避免受到外邪的侵袭而生病。一般来说疾病的发生要么就是内因导致的脏腑问题。要么就是外邪的侵袭导致的。所以说阳气不足百病生还是有道理的。
内经有云:“阴成形、阳化气”!
有人这样理解:
肿瘤的本质就是阳气不足阴寒积聚。所有「阴成形」的慢性病。比如肿瘤。大部分都是因为阳气不足。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加上阳气不足。无法抵抗外邪时。会进一步耗伤阳气。久而久之导致阴物(瘀血)积聚成形。演变成疾病。除此以外。越来越多的不孕不育。女性的子宫就像大地土壤。常年晒不到太阳。没有阳气的温煦。冷得像冰箱。那它又如何孕育出生命果实呢?
我觉得说得还挺有道理的。不过说了这么多最主要的就是表达养阳气的重要性。怎么来养阳气呢?
养阳气的方式?
出生的时候我们身体充满阳气。阳气被耗尽。那么我们也将走到生命的尽头。所以说要养阳气首先还得以减少阳气消耗为主。
1.不熬夜
我们的身体起床阳气开始发生。到了中午达到最高。以后慢慢衰减。第二天又是新的循环。遵循这样的规律不熬夜才能减少阳气的损害。经常熬夜让阳气消耗太快。衰老也比较快。
2.注意保暖
自身的保暖能减少阳气消耗来维持体温。不要把脚踝、肚子等位置露在外面。受寒着凉。
3.饮食上应该少吃寒凉的食物。吃寒凉的食物会对我们的脾胃的阳气有损伤。所以尽量吃温热的食物对我们养阳气很有帮助。
4.户外活动。一方面可以晒太阳接受阳气。另一方运动能够我们充满活力让阳气更加旺盛。
5.泡脚。我们的足底有很多穴位。泡脚能够刺激这些穴位。还能促进全身循环。能够提升阳气。
6.中医保健中有拍背可以提升阳气。拍打手法是手指并拢。掌心部位中空。沿着脊椎向下拍打到腰骶部位。反复5遍;然后双手搓热。温捂腰部。每天1次。
总结阳气的简单方式就是晒太阳、多运动、不熬夜、少吃寒凉食物。还可以拍背泡脚都是对养阳气不错的方式哟!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一些帮助。如果觉得还不错的话。请给我点个赞再分享出去。要是还能给我个关注的话。我认为一定是对我最大的支持了。谢谢!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初次创业,有什么好的建议,请高人指点下?
- 刚开始创业你们会选什么行业?
- 5-6万开店创业,做什么生意好?
- 文学上有种体裁叫古风,它和赋、诗词有何不同?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30303.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阳气,的人,黄帝内经,寒凉,中医,泡脚,冬天,生冷,夏天,身体
没想到大家都对养阳气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养阳气不在于我们要去吃多少补阳的补品。而在于日常的饮食起居。接下来。我们讲下7个养阳气的日常操作——一、早起(和太阳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