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很简单。因为从宋朝开始。西安已经不合适再作为一个国家的都城了。
西安大佬们先别着急喷。且听守仁君跟你们说说为什么。
确实。西安有关中沃野千里。有秦岭和黄土高原作为天然屏障。易守难攻。就是一座天然的巨型城池。秦汉唐都是据此成就大业。
但是西安的风光也就到唐朝了。这种地势有好处。同样也有坏处。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他的坏处会越来越明显。这是赵匡胤没有迁都西安最主要的原因。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资的丰富。人口相应也会增加。唐朝巅峰时期也就是天宝年间。人口有6300万。但是宋初。国家尚未完成统一。在时不时还有大战的情况下人口就已经达到了4000万。北宋巅峰时期人口已经破亿了。都城开封长期保持100万以上人口。最多的时候达到了150万人。
如果赵匡胤把都城定在西安。放弃了开封开阔的地形。放弃了便捷的水陆运输。去哪里养活这150万人啊。唐高宗年间就多次发生了皇帝带着禁军去洛阳找食吃的事情。不仅如此。唐末五代是个军阀割据的年代。赵匡胤继位后第一要务就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把都城定在长安因为交通不便反而不利于对地方的控制。
而且自唐末朱温把长安城的宫殿全部拆了。五十多年的战争也没有人去修葺长安城。到赵匡胤时期长安城不是一片废墟也差不多了。赵匡胤迁都长安实在是费时费力费钱。
当然还有一点。关中地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特性其实已经没有了。
当年秦汉时期的函谷关是把守关中平原的大门其东邻弘农涧。涧对岸为从洛阳方向来的崤山道,东面只能从崤山这条道和黄河岸边西进。到这里要渡弘农涧。弘农涧水位高。渡过后落脚点少。弘农涧水位下降。渡水到对岸就容易了。函谷关西是稠桑塬。渡过去后要登上稠桑塬。这里面原来植被丰茂。草木丛生。泥泞难行。很难大规模行军。
但是在汉后期。这里植被已经被严重破坏。草木少了。土也干燥些。加之黄河水位下降。黄河边也能往西跑了。函谷关的作用大大减弱。潼关虽然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其防守力度大大不如函谷关。再加上赵光义的原因。赵匡胤最终没有选择迁都。
再说朱元璋。朱元璋当年是真想迁到长安。还派朱标去考察过。只可惜朱标早逝。朱标死后朱元璋再也无心考虑迁都的问题。明成祖继位后想的就更深了些。西安还是那些问题。不利于掌控全国。交通不便利。但是他选择北京则是因为燕云十六州脱离中原控制已经数百年。人心离散。容易让外族有机可乘。而且北京也是他的老朝。是前朝的首都。没必要大规模营建。所以他选择了北京。
其他观点:
从宋朝的角度来看。长安不具备成为都城的条件。
在唐朝末年。朱温胁迫唐昭宗迁都洛阳。长安城被毁。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
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取其材。浮渭沿河而下。长安自此遂丘墟矣。
宋朝崛起于五代之时。五代列朝都定都于开封。从未在长安发展。所有对于宋朝而言。迁都长安是很划不来的买卖。无论是财力物力都不足。
更不用说的是。当时幽云十六州已丢。北方有辽国虎视眈眈。迁都到长安绝非上佳之选。
从长安自身的角度来看。这座城市的地理环境也不再适合作为都城了。这或许就是朱元璋最终放弃迁都的原因。
唐朝时期。长安的地理气候环境逐渐恶化。原本温润的气候变得干冷。降水量逐渐减少。生态恶化严重。根据史书记载:
地狭人稠。耕植不博。菽粟虽贱。储蓄未多。
如果迁都到长安。如何运输粮食、赋税也是个麻烦的问题。基于这个现实原因。早在唐朝时期。长安的地位就在下滑。
因此。虽然最后朱元璋有意图迁都长安。但这只是一种历史心理的作祟。实地考察后。还是发现不适合。
总而言之。长安已经不适合作为都城了。这是根本原因。
其他观点:
因为形势不同了。所以宋、明时代的长安已经不是汉、唐时代的长安了。为什么呢?让我们简单分析一下就明白了。
古代定都于关中的王朝不少。西周、大秦、西汉、隋唐尽皆定都于此。许多王朝也都凭借关中形胜之地的有利条件。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西汉初年的形势)
然而。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原本森林覆盖率很高、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关中地区。逐渐变得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水旱多发。不利于农业生产了。
以古代王朝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远没有依靠人力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
由于古代王朝又是以农耕立国的。所以当一个地区无法保障都城庞大人口的粮食供给时。自然也就失去了做为王朝都城的资格。
这一点从隋朝修建大运河。使其他地区的粮食可直抵洛阳。而唐朝也唯有依赖关东地区的粮食补给。才能供养庞大的都城人口便可窥其一斑。
(隋朝的形势)
不过。宋朝面临的形势却又与隋唐不同。由于宋朝立国于五代乱世之上。存有西有党项威胁。北无幽云之地屏疪的先天不足。
因此。在宋代长安几乎成为边垂之地。而以宋朝皇帝畏战喜和的尿性。又岂敢“天子守国门”?
所以宋太祖赵匡胤的理想是迁都洛阳。虽然洛阳战略纵深狭小。但因有险隘可以据守。因而比之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的开封。更适合宋朝这种以防守为主的王朝。
可惜。宋太祖赵匡胤试图迁都洛阳。依地利以去冗兵。以免王朝被庞大的军费开支拖累的苦心不能被群臣理解。
当时开封已经具有相当的城市规模。经济也很发达富庶。群臣多以开封为家。王朝二把手——晋王赵光义的基本盘也在开封。
(北宋的形势)
不仅群臣反对迁都。赵光义也表示反对。
赵光义以一句“天下安危在德不在险”。导致赵匡胤迁都的想法成为泡影!
结果。当公元1125年金军两次南下时。由于开封无险可守。宋军又是战五渣。终于酿成了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变!
明太祖朱元璋于公元1368年建立明朝以后。因为兴于南便都于南。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因为当时朱元璋的主要势力在南不在北。
而后。朱元璋通过狠揍残元、分封诸子为“塞王”的办法。基本上稳定了明朝对全国的统治。
此时的形势就又不同了。由于南京的位置偏南。在历史上又多为偏安王朝或是割据政权的都城。因此不利于明朝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明朝前期的形势)
于是迁都何处?便成了朱元璋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朱元璋曾派朱标去长安实地考察。发现关中地区无力供养都城的庞大人口。所以迁都长安不太现实。
况且自从经过东晋、南宋两次大规模人口迁移。中国的经济重心也随之由西部转向东部。
因此。从保障都城供给方面考量。如果一定要迁都唯有选择东部城市。
不过。由于朱元璋年事己高。没有精力处理迁都事宜。所以迁都之事便被拖延了。
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到了公元1402年便赶跑了建文帝朱允炆。在当上皇帝之后便决意迁都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
对于朱棣而言迁都北京有三个好处:
①、北京即是元大都。是元朝经营了近百年的都城。迁都于此易于被百姓接受。
②、天下虽然归于一统。但残元势力犹存。时刻可能卷土重来。为免反应迟缓贻误战机。也有必要迁都北京以免鞭长莫及。
③、当时女真尚未兴起。东北之地无忧。明军又在长城以为占据了一些战略要点。因此远不是明朝后期“天子守国门”的模样。
况且。在绵延1000余年的边患中。来自塞北游牧部族的挑战最为严竣。因此。唯有迁都北京才能巩固北疆防线。
从另一个意义上说。保卫北京即是保卫华北。保卫华北即是保卫中原。保卫中原即是保卫全国。
而且自古以来。凡是发生国内动荡。总是由北部统一南部而不是相反(明朝例外)。至于立都于南部的不是偏安政权。就是趁中原内乱之机割据自立的政权。因此只要朝廷不乱南部自可无忧。
(明成祖朱棣)
所以对于像明朝这样的大一统王朝而言。都城没有必要放在南部。
故而朱棣便于公元1407年营建北京。作为王朝新都。直至公元1420年工程完竣。前后历时13年之久。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下旨迁都北京后。仍然在南京保留了一套政治机构。将其做为王朝的留都。当做应对危机的备份。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刚创业,投资新项目有什么选择?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3517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都城,长安,王朝,关中,北京,明朝,朱元璋,洛阳,宋朝,人口
没想到大家都对赵匡胤和朱元璋都曾执意迁都西安,为何最终没能实现?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很简单。因为从宋朝开始。西安已经不合适再作为一个国家的都城了。西安大佬们先别着急喷。且听守仁君跟你们说说为什么。确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