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明朝的藩王制度?当时为何不改革取代?
原创

如何看待明朝的藩王制度?当时为何不改革取代?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这个问题需要分解一下。如果简单的说藩王制度。明朝还是进行了改革的。但至于拖垮明朝的则是宗室供养制度。两者还是有较大的区别的。

总的来说。藩王制度有变革。但变的是权利。没变的是俸䘵。对于明王朝后期有极大的影响。

明太祖朱元璋的制度说直白一点。就是溺爱导致毁灭。过于溺爱朱家子孙。不吸引前代的历史教训。其结果导向却是害了朱家子孙!首先是藩王的权利制度——不吸取前代教训。导致第二代即发生变乱。

明太祖把儿子分封至各地掌管军队与封地。这种制度明显就是重蹈西汉与西晋政策的覆辙。至第二代。其儿子朱棣明成祖靖难之变推翻建文帝。

就很明显是打了老朱一个大耳光。使孙子建文帝一支不知下落。自已的传位思想第一步就实行不了。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后期的变与不变

所以。等到朱棣上台就开始削藩。他知道自已靠什么上台的。所以他知道怎么削藩。

一、朱棣的削藩措施——削的是藩王的权力。

1、永乐元年四月。朱棣颁旨“自今王府非得朝命。不许擅役一军一民及敛一钱一物”

2、藩王的封地内迁。如宁王迁南昌、辽王迁荆州等封地均内迁。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生死之谜

3、权力架空:削减或废除各藩王的军队与护从:各王的护卫与随从。辽王被削为三百人。人王被削为三十人。如谷王、岷王等被借口废为庶人。

实际上就回到汉武帝对待藩王的制度。

4、藩王不得随意出封地。相当于圈养。

但朱棣削的是藩王的权力。却没有削藩王的俸䘵。朱元璋的宗室供俸制却一直没有改变。

二、明王朝的宗室财政负担情况1、俸䘵供应:宗室与官员的差距。造成官员的心理极度不平衡。


明代官员俸䘵制表

以上表。可以看出亲王与一品官员俸䘵的十倍。是明显的厚宗室而薄官员。这样的结果。自然会造成官员想方设法的贪污。

2、明朝前期与中后期的岁䘵总支出对比。

嘉靖与洪武年间宗室供奉对比表

这个刚开始时。在朱元璋时期还看不出来。他只有24个儿子。

可是到了后来越来越多。成祖4个。仁宗9个。英宗10个。宪宗14个。

总之皇亲国戚们有钱。国家后来又规定皇室成员又不能出封地。那就只能天天在家生孩子。1492年时。明太祖第五代后裔庆成王这一支子女就有94人。

结果到了明末。明王朝俸䘵册列出的皇亲达到10万人。

在1502年时。山西、河南两省的财政存留收入。不足以支付居住在这两省的亲王和皇亲的俸䘵。

1562年。各地上缴中央的田赋收入总数约400万石。而分给各地亲王的收入这达到800万石。

而当年全年的田赋合计2600石。宗室的支出约计占国家田赋收入的30.7%。

明成祖朱棣画像

2、明代宗室获得禄饷之外,还可通过庄田获得地租。《明史・食货志》云:“太祖赐勋臣公候丞相以下庄田,多者百顷,亲王庄田千顷,…以其租入充禄。此时诸王只食庄田租税,对其并不直接管理,庄田仍具有禄田的性质。另外,“郡王诸子年及十五,每位拨给赐田六十顷,以为永业,并除租税。诸子所生之子,唯世守永业。”

然其后“令止给禄米”。从“止”字当可看出明初禄饷和皇帝赐田租入,宗室难以二者兼得。其后,宗室庄田也如公侯,多复岁禄,“归旧赐田于官”。

明代的一倾为一百亩。亲王庄田一千倾则为十万亩。而且为世守永业。

这部分的庄田可以免税。由皇室外放收租。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同时。这个制度又开启一个很坏的先例。就是很多地主会找皇亲把土地挂靠于皇亲名下。可免赋税。造成明王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而国家田赋收入大减!

而明朝万历时期的财政收入:2400万——2600万两之间。

全盛时期万历朝初年1580年。所有田税加起来2100万两银子。连南宋朝三分之一都不到(南宋孝宗年时财政收入高达7000万两)。

当时明朝万历年间的一石米估算值0.7-0.9两之间。折算出粮为2000万两之间是为合理值!

明帝国各项杂税。海关税(包括隆庆开关后月港收入)、盐税、贸易税、官碟、度碟等所有收入最高不超过300万两。

所以。如计庄田收入在内。明朝的宗室财政负担约计国家财政收入的30-40%之间。

这个可以说在明朝财政收入在一个难以增长的情况下。其宗室的财政支出实际上是拖累或是拖垮了明王朝。

三、对比清王朝的宗室俸䘵制——官员俸䘵高于宗室


清代官员养廉银待遇《清续文件通考》42卷

以上两表可以看出清代的官员俸䘵比亲王等相应级的要高。即使是帮慈禧夺权立有大功的恭亲王奕诉。1862年。慈禧也只能是赏其亲王双俸。那就是二万两银子。仍不能与当时的总督相比肩。

可以看到。整个清代对于宗室的负担支出是较低的。

而整个清代的财政收入一直是稳定在4000万两。在清代后期。财政收入最高时达1-2.9亿两(1908年)。支出比例清代比明代就更加低。

另一个问题:可是。即然这样。后世皇帝又为什么不改呢?

1、儒家一直倡导“敬天法祖”。程朱理学在明朝初年被明太祖定为官方哲学。

对于祖训的忠实执行是程朱理学中。孝文化的一种体现。在这个文化与道德层面上。明后世皇帝。如果对于太祖政策进行较大的修改从道德层面上是讲不过去的。对明太祖的政策进行修改为之“不孝”。这是任何一个皇帝都难以承担的合法性问题。

2、明太祖的政策又很专横。后世皇帝要修改都不便修改。

在《皇明祖训》中又写得很细。子孙后代必须如此。不象宋太祖的遗训。仅仅是做框架的遗训。如“子孙后代不得屠戮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之类。

如明太祖规定十年一次田地丈量。他在位时因为他个人威信还可以做得到。但全国性的田地丈量之事是极为困难的一件事。涉及的人员之多。时间之长。而且越到后期难度越大。到了明武宗时。也做了两次。可是报上来的数与之前的数是一模一样。可见明武宗根本就没有执行。只是按之前的进行报数而已。

3、宗室制度又是慢性毒药。所以不急于改

如果不是致命的打击。是不会进行更改。总希望下一代进行改革。

如明成祖之所以改藩王权力制度是确实影响到皇权的安全。是要命的问题。所以就进行了暗改。只改了藩王的权力机制。但是整个藩王的俸䘵制度却没有得到有效改革。

结果: 到了明朝末年。万历、祟祯朝。外患严重。就想到了加田赋。结果造成明末大规模农民起义。

宗室俸䘵给不齐时。就改成了拖欠。造成宗室闹事。那时已经为时已晚。

明思宗(崇祯)殉国处

以上可见。如果用一句话总结。盲目溺爱只能造成毁灭。不吸取历史教训更是自取咎由。

如果用理性的话来说的话。在制定制度时。必须考虑政策的长久性与可能性。所以。可以说明初朱元璋制定国家大政之时是最没有眼光的。其中包括了其废丞相。小农经济、八股文、海禁政策等。导致华夏文明从此开始衰退。

参考资料:

《明史》

《明经世文编》之《处置宗室查核边饷议》徐光启

《明会典》之《营造一》。王府

《清续文献通考》

《清会典事例》

其他观点:

明代藩王的俸禄制度不是没有改。而是改了好几次。而且明代所谓“饱受诟病”的宗禄制度。实际上还远没有到“拖垮明朝”的地步。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明代朝廷在“宗禄供养制度”上改了几次:

第一次改革——本折各半:

弘治十四年。明廷宣布: “其郡王以下禄米俱米钞中半兼支。郡主而下禄米俱本色四分折钞六分。” 我们都知道。“钞”在明代弘治年间就已经是废纸一张了。所以这样一“米钞中半兼支”可不得了。弘治年间宗室禄米的实际支放数额直接减少了大约一半左右。有这么大规模的削减。你能说明代宗禄制度没有进行过改革????

第二次改革——折银发放:

从嘉靖元年开始。明代就规定。宗藩禄米全部折银进行发放。各地的折银标准不一。其中河南每石三钱五分。山西每石五钱。湖广亲王每石七千六分三厘、郡王每石六钱、郡王以下五钱。这些折银标准是普遍要低于当地的米价的。

第三次改革——嘉靖末年大规模削减宗禄:

嘉靖四十四年。明廷宣布将郡王及以下的宗藩禄米标准进一步下调:

郡王禄米:

嘉靖四十四年定不分初封袭封俱岁支一千石。三分本色。七分折钞。惟岷府仍旧例。

各王府镇国、辅国、奉国将军。镇国。辅国。奉国中尉:

米钞本折中半兼支。嘉靖四十四年定将军改三分本色七分折钞。中尉改四分本色六分折钞。

各王府郡县主君乡君及仪宾:

本色四分折钞六分。嘉靖四十四年改定二分本色八分折钞。

以郡王为例。原本郡王每人是能领到禄米一千石的。然而弘治十四年之后其中五百石就“折钞”(实际就是“折没了”)了。而到了嘉靖四十四年。由于出台了新的规定“三分本色。七分折钞”。于是我们可怜的郡王就只能领到300石了。实际上减少了百分之七十。

为了说明方便。现将各级宗室所能实际领到的禄米数目做出下表:

可以看到。在嘉靖四十四年后。相比较于最初的额数。明代宗禄下降的比例是极为惊人的。

第四次改革:万历天启年间宣布将宗禄“永为定额”

万历十一年。礼科都给事中万象春上书:“臣奉勅前往河南、山西、陜西会同各抚按官行令各王府长史等官。启王集宗正郡王等条议。随该秦晋代沈王府所呈。大约愿将见在额派之禄通融均用。日后子孙不拘多寡。均此取给。”结果万历皇帝“然之”。于是河南、山西、陕西三省的宗禄总额就不再随着宗室人数增长而增长。

天启五年。礼部尚书薛三省:“奏定天下宗藩限禄之法。一以江西限禄为准。通计天启四年以前之禄数以为天启五年以后之禄额。就各府见禄多寡。自为通融。并勑各抚按酌处长便。以为岁额。不得苟且以支目前。上是之。命行该抚按刊刻成书以便遵守。”

而在当年十一月。天启皇帝就下令:“命各抚按刻宗藩限禄成书。以便遵行。”从此以后。明朝宗禄就“定为永额”。永不再增。

综上。明代的宗禄先是不断的削减。然后又是“永为定额”。怎么能说明代“藩王制度没有改革呢?”我们在研究历史的时候。绝对不能被偏见所囿。而是应该努力考辨史实。得出确切的结论。

至于宗禄拖垮明朝财政的问题。根据《万历会计录》记载。明代宗禄总额确实有近八百万。但是。我们要看到原书中是这么写的:“秦府郡王并镇辅奉国等将军中尉及夫淑恭宜安人妾媵幼子女郡县主君乡君仪宾庶人共壹千贰百㭍拾叄位员名。岁用本折禄米贰拾㭍万玖千伍百㭍拾叄石叄斗玖升贰合。 ”也就是说。根据嘉靖四十四年的规定。这八百万中至少有一多半是“折钞”的。“折钞”是什么意思。就是发废纸的意思啊!

明朝每年发给宗室大概三百多万“禄米”(折了银的)。以及上边写着“一百万”“四百万”……的一堆废纸。这才是明代宗禄的实际情况!!!

不仅如此。明代宗禄还会被疯狂拖欠。现在简单举几个例子:

万历十年。怀仁王府奉国将军六人诣阙申诉。由于自己的禄米长达二十一年分毫未发。因而“饥寒迫身。救死无策” 。这些人更是指出。自己无法领到禄米的原因是有司“不加轸恤。视宗室为得已之人。以宗禄为不急之务。”

万历十八年。廵抚河南都御史禇鈇、礼科都给事中万象春奏称宗禄拖欠之情形。说宗藩禄粮“向在留存款下。有司漫不经心。以致逋负日多”

崇祯七年。庆王上疏抱怨“宗禄虚设”。说庆城王府“于崇祯六年方给万历二十六年之禄”

这样的拖欠有多恐怖呢?大家可以看看那些宗室是怎么说的:

代府奉国将军聪浸等言宗禄积逋。臣数日一食。艰难万状。有年踰三十不婚。暴露十年不葬。或行乞市井。或佣作民间。或流移他乡。或饥死道路。名虽宗室。苦甚穷民。请有司催补逋禄。使父母妻子得沾一饱。冒罪亦所甘心。”

总而言之。宗藩在明代根本没什么地位。地方官员随便挪用拖欠禄粮。国家疯狂通过发废纸(折钞)扣减宗禄。完全不顾他们的感受。这才是明代“宗藩政策”的根本特点。

参考资料:1、陈旭:《明朝万历_天启年间宗禄定为永额新考》2、申时行:《大明会典》3、张学颜:《万历会计录》

其他观点: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在充分总结了历朝历代分封宗室的经验教训后创造出了明代的宗藩制度。洪武三年、洪武十一年、洪武二十四朱元璋陆续封自己的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侄孙为藩王。这些藩王的封地涵盖了除京畿地区之外的帝国各个要地。

按照朱元璋封藩王以“屏藩帝室和帝国”的构想。居于宗藩核心的藩王不仅拥有直属于自己的兵力(护卫)。而且可以“训将练兵。有事皆得提兵专制便防御”。同时为了防止藩王作乱。朱元璋还在宗藩制度中对藩王做出了“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规定。

如果朱元璋之后的明代帝王都能遵守朱元璋创造的宗藩制度。不仅靖难之役可以避免。就连土木堡之变也有很大可能不会发生。但是随着朱元璋亲手培养的皇太子朱标于洪武二十五年病逝。明代以藩王为核心的宗藩制度开始背离朱元璋的构想。

朱标病逝后。朱元璋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在黄子澄等人的蛊惑下不仅不顾明代藩王在实力上难以同汉代七国、西晋八王匹敌的事实。反而固执的认为藩王只要存在就会帝国的祸乱之源。所以在朱允炆继位后立即在黄子澄、方孝孺等人的怂恿下开始削藩。最终激起了燕王朱棣起兵靖难。

朱棣通过起兵靖难夺得皇位后。为了防止再有其他藩王效仿自己。开始对宗藩制度进行调整。

永乐二年之后。朱棣陆续通过削除藩王护卫、削夺藩王掌兵之权、藩王移国等方式使藩王丧失了“屏藩帝室和帝国”的作用。

朱瞻基继位后发生的汉王朱高煦叛乱使得明代的宗藩制度进一步收紧。不仅藩王的活动范围被严格限制在等地内。就连藩王之间的联系也被禁止。以至于藩王只能在等地祭拜大行皇帝。

朱祁镇通过夺门之变重登帝位后鉴于朱祁钰对自己的软禁。取消了藩王参政议政的权力。

朱见深继位后。由于痛恨朱祁钰废除了自己的皇太子之位。将藩王的活动范围进一步缩小到了王府之内。

与此同时。藩王和藩王子女的数量也从洪武时期的四十九人增加到了数万。至嘉靖时期。宗藩人数更是突破了十万。这种情况下。宗藩禄米成为了明代统治者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大难题。洪武时期。发给陕西、河南宗藩的禄米分别仅需要数万石。到了嘉靖时期。发给陕西、河南宗藩的禄米居然达到了三百四十二万石、一百九十二万石。

嘉靖以后。藩王和藩王子女的数量开始了爆炸式增长。根据万历时期的《宗室谱牒》记载。藩王和藩王子女的人数在万历四十年突破了六十万。这样。既无任何作用、又无任何权力的藩王就成了明末时期帝国的沉重负担。

那么。问题也就来了:面对这个沉重的负担。为何朝廷却不改革宗藩制度?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要了解一下嘉靖时期出台的《宗藩条例》。

《宗藩条例》颁布后。宗藩禄米除六十岁以上者之外皆按“三分本色。七分折色”支付。由于折色给的是纸钞。而纸钞在嘉靖时期已经无法流通。所以。朝廷此举实际上是将宗藩禄米减少了七成。

不仅如此。《宗藩条例》还通过宗藩自备仪仗(不包括藩王和王妃)、停给宗藩工价银(不包括藩王和王妃)、清查假冒宗藩人口等规定为朝廷节约了一大笔开支。

《宗藩条例》的颁布可以说是明代统治者对宗藩制度进行的一次改革。在嘉靖、隆庆时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延缓了宗藩成为帝国沉重负担的进程。但是随着宗藩人数在万历四十年突破六十万。这次改革还是难以避免的失败了。

通过《宗藩条例》对宗藩制度进行改革的失败。反应出了明代统治者改革宗藩制度时必须要面对的三个难题:

1、采取削藩之策完全可以从根本上甩掉宗藩这个沉重的负担。但是这样做就意味着否定了借口反对削藩登上帝位的朱棣的合法性;

2、允许宗藩子弟参加科举和自谋生路也能避免宗藩成为帝国沉重的负担。但这样做根本行不通。因为允许宗藩子弟参加科举就意味着恢复了宗藩的参政议政之权。这是好不容易才掌控了朝政的文官所绝对不会允许的。因为允许宗藩子弟自谋生路难免他们不会利用特权叛乱帝国正常的经济秩序;

如果这三个难题不解决。朝廷再怎么改革宗藩制度都不可能成功。但是于明代的统治者而言。这三个难题又是根本无解的。所以。明末的帝国只能在不改革宗藩制度的情况下背着沉重的负担直至灭亡。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难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5:06:44

    宗室,明代,明朝,制度,嘉靖,万历,郡王,庄田,朱元璋,帝国

  • 心太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5:06:44

    没想到大家都对如何看待明朝的藩王制度?当时为何不改革取代?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5:06:44

    这个问题需要分解一下。如果简单的说藩王制度。明朝还是进行了改革的。但至于拖垮明朝的则是宗室供养制度。两者还是有较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