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嗣堪称唐朝的霍去病,他若没死,安禄山还敢反叛吗?
原创

王忠嗣堪称唐朝的霍去病,他若没死,安禄山还敢反叛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根据《新(旧)唐书》记载。王忠嗣确实多次上书玄宗称安禄山将会作乱。可惜玄宗对安禄山信任有加。后来王忠嗣遭到宰相李林甫嫉恨。诬陷王忠嗣“欲奉太子”李亨为帝。盛怒之下的唐玄宗打算处以极刑。后受到得宠的哥舒翰求情。才被贬为汉阳太守。一年后抑郁以终。年仅四十五岁。

史书对其评价是。以王忠嗣之才。战必胜、攻必克。在攻取石堡城的策略上、在预言安禄山的谋反上。可谓深谋远虑。可惜不能逃脱谗言的诽谤。客死在流放的地方。

四镇节度王忠嗣

王忠嗣可谓名将之后。为丰安军使王海宾之子。开元二年(714年)王海宾战死于武阶之战中。年幼的王忠嗣被唐玄宗接入宫中抚养。收为假子。赐名忠嗣。

从小王忠嗣在兵法表现出非凡的天赋。被唐玄宗非常器重。长大后的王忠嗣。拥有皇帝的支持。加之作战勇敢。凭战功一路升迁。佩带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将印。控制万里。劲兵重镇。都归其掌握。自唐朝建国以来第一人。

晚年的唐玄宗好大喜功。就令王忠嗣攻去吐蕃石堡城进一步开疆拓土。王忠嗣认为石堡地形险固。又有吐蕃举国之力防守。建议等待战机。玄宗当然就不高兴了。就命令董延光攻打石堡城。果然没有按期攻下。就上奏认为是王忠嗣配合不力、延缓出兵。才导致战事无功。玄宗就更加恼火。

三镇节度安禄山

安禄山出身西域康国粟特族。其母早死。其母为当地的一位神婆(女巫)。后来嫁给将军安波至的哥哥安延偃娶。从此安禄山也改姓安。从小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安禄山。练就了一身逢迎的本领。长大后通晓六国语言。就在边境充当买卖的中介商(牙郎)。

开元二十年(732年)。安禄山得到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看重。从此投身军旅。成为张守珪义子。由于安禄山的机灵、懂得投机钻营。很快脱颖而出。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任平卢兵马使。安禄山的投机钻营。不仅让朝廷官员对其赞不绝口。甚至后来让身在深宫的玄宗也对非常欣赏。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进行机构改革。在平卢设立节度使。安禄山不出意外成为平卢节度使。一下成为手握军权的一方军阀。就这样。安禄山一路平步青云。最终成为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封为东平郡王。镇抚东北地区。

安禄山进京后。就拜杨贵妃为干娘。更加赢得了唐玄宗的喜爱。在朝堂上。安禄山结交权臣。宰相李林甫都极力为其说好话。当然在长安。安禄山也遇见自己最害怕的人。可不是王忠嗣。而是李林甫。甚至每次有人从宫中回来。安禄山就打听李林甫说些什么。如果李林甫说自己的好话。就激动的活蹦乱跳;如果李林甫说需要安禄山好好想一下某件事。就吓得的双手撑着胡床。大汗淋淋。不知所措。

天宝十一年(753年)李林甫去世。杨国忠取代李林甫成为唐帝国的实权宰相。杨国忠与安禄山矛盾也开始激化。杨国忠就揭穿安禄山有谋反之意。面对杨国忠的弹劾。安禄山也非常害怕。逃回自己势力范围。在范阳招兵买马。积蓄力量。然而玄宗对安禄山依然信任有加。面对别人的弹劾。一定会大发雷霆。并将弹劾人捆绑起来送交安禄山

其实从上面可以看出。即使王忠嗣依然活着。安禄山依然敢于发动叛乱。因为事情的本质并不在于唐帝国有多少名将。甚至有多少人知道安禄山的野心。而是在于玄宗对安禄山的信任程度。就在安禄山叛乱之前。就连玄宗宠辛的杨国忠说安禄山有野心。都没有引起玄宗的足够重视。那么即使王忠嗣依然得不到玄宗的信任。依然起不到任何作用。何况大唐帝国在失去王忠嗣之后。玄宗时代依然拥有许多耀眼的名将。比如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等。然而安禄山依然发动了叛乱。

其他观点: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王蕴秀就是王忠嗣(剧中的王宗汜)的女儿。单纯从实力对比。安禄山面对王忠嗣。只能甘认小弟。不过。安史之乱的根。绝不仅是安禄山个人野心的膨胀。本质上是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激化的结果。这一点。不是王忠嗣所能左右的。在政治大潮面前。个人或许可以起到延缓作用。不大可能改变走势。所以。王忠嗣阻止不了安禄山造反。

王忠嗣一度拥有河东、河西、河朔、陇右四镇节度使头衔。拥兵26万。超过了大唐边兵总量的一半。安禄山头顶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拥兵18万。这就是安禄山起兵造反的资本。

安禄山起兵之时。王忠嗣已经去世六年。他的河东节度使归了安禄山。客观上。王忠嗣的死。让大唐失去了军事实力最强大的一位边将。也使大唐失去了掣肘安禄山的最大拦路虎。

除了军事实力。王忠嗣的眼光很毒辣。他早早就预言安禄山会谋反。

既有实力。又不缺少战略眼光。看起来只要王忠嗣在。安禄山的腿会发抖。不应该有起兵谋反的胆气。为何说。王忠嗣即便再世。也阻止不了安史之乱呢?

王忠嗣除了自身战力超群外。其实他还扮演了“黄埔军校校长”的身份。像哥舒翰、李光弼、郭子仪等名将。都是王忠嗣一手培养起来的。哥舒翰还直接接替了王忠嗣陇右节度使。

王忠嗣虽然去世了。但他搭建的框架。培养的众多人才。都在军队建设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这些现实都是显性的。唐玄宗看得到。安禄山也看得到。可是阻止得了安禄山吗?

造反绝不是军事实力的对比。军事只是政治的附属品。再强大的军事实力。离开政治就是一具空壳。王忠嗣留下的军事基础再强大。对安禄山来说都不是造反要考虑的首要因素。更何况安禄山的军事实力。未必比王忠嗣弱。

导致安史之乱的根源。王忠嗣解决不了。个人能力只能局部延缓

促成安史之乱爆发的不是军事。那是什么呢?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

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将大唐推向了一个高度繁荣的阶段。很多矛盾也伴随着经济的高度发达。逐步显现。

首先包括唐玄宗在内的上层权贵们。开始步入不思进取。腐化堕落中去。伴随而来的就是贪污腐败。横征暴敛。土地兼并。农民失地。其结果就是国家经济基础的迅速崩塌。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其次是上层政治斗争的白热化。让朝政走进永无休止的内耗。唐玄宗自己打开的腐化之门。让杨国忠兄妹、李林甫之流。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这些人热衷于权谋斗争。忙于结党营私。是朝政关系复杂化。内斗耗尽了大唐昔日的光辉。

再其次。民族矛盾、藩镇与中央矛盾。也伴随着中央政治斗争的激化。而不断凸显。安禄山就是利用了中央政治斗争的漏洞。不断坐大。进而尾大不掉。

这些致乱之源。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其实。像安禄山一样。其他的藩镇也都具备了野蛮生长的土壤。只是安禄山走到前面。没有安禄山。早晚也会出现张禄山。刘禄山。这个客观大环境。连唐玄宗都无法左右。王忠嗣又怎么改变得了?

要说王忠嗣能改变的东西。顶多是在局部范围内延缓事态的恶化。对大局无补。

还有一点可以让安禄山不会太顾忌王忠嗣——复杂的政治斗争。会替他除掉王忠嗣这样的军头!

我们发现一个基本规律。凡是能力超强。建树超牛的人物。结局都不大好。原因就是俗套的功高盖主!

我们看看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已经兵临潼关了。唐玄宗还冤杀高仙芝、封常清、逼败哥舒翰。导致长安丢失。理论上。如果不是唐玄宗自己犯浑。安禄山根本攻克不了长安。可是所有垂死的政权都有一个特点:总能把一手好牌打烂。原因就是根烂了!

王忠嗣有自己的执念。不会一味听话。一味听话的人也不会有大成就。这就是英雄人物的悲哀。本来就树大招风。功高盖主。再不听话。结局可想而知。如果不是哥舒翰苦苦求情。王忠嗣早一年就上了断头台!

一个烂根的政权。王忠嗣躲得初一。还能多的了十五吗?我要是安禄山。都有信心让王忠嗣调转枪口为我所用!

安禄山造反。有其生存威胁的因素。王忠嗣阻挡不了他的求生欲望

如果说安禄山造反可以避免的话。只有一个办法——拖延!虽然解决不了根。至少有机会。原因就是。安禄山造反也存在被动的成分。他并非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跟唐玄宗作对。而是条件一步一步对他更有利。同时又受到种种不利因素的威胁。

这都要拜杨国忠所赐。史学界一直存在一种论调:安禄山就是被杨国忠逼反的!

这种观点。虽然忽视了安禄山已经被养肥的事实。有偏颇之处。但杨国忠作恶至少是导火索!当年马嵬坡事变。将士们第一个诛杀的对象就是杨国忠。可见这个祸国殃民的家伙。已经是人神共愤!

王忠嗣作为边将。他能阻止得了杨国忠等。热衷于朝政斗争的政客吗?他能帮安禄山解除生存危机吗?他连自己都保护不了。又怎么能阻止安禄山自救的本能反应?

所以。王忠嗣虽强。也只是政治的附庸。是政治斗争洪流中的一片叶。是时代大环境中的一粒尘埃。安禄山造反也不是偶然因素。而是那个环境开出的罂粟花。王忠嗣又怎么阻止得了?

其他观点:

王忠嗣是为什么被杀呢?

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她开始不听调遣了。二个是他跟太子关系不清不楚的。

天宝五年(746年)。王忠嗣身兼四镇节度使后。唐玄宗考虑攻占石堡城。下诏令征询攻战的方法。王忠嗣上奏说:“石堡城地势险要。吐蕃全力守卫它。如果以疲惫之师攻其坚固的城池。必将被敌杀死数万人。之后战事才能完成。我想所得的不如所失的。请休兵秣马。观察势态发展再夺取它。这是上策。”唐玄宗由此不高兴。李林甫特别忌妒忠嗣。每天都在寻察他的过失。

王忠嗣的话可能没问题。但是他忘了。他是武将。

武将有个别称叫爪牙。只负责撕咬。不负责思考。皇帝让你干嘛就干嘛。别那么多废话。

但是。王忠嗣废话了。为什么敢废话?显然。身兼四镇节度使。底气十足。

唐玄宗的第一反应就是他开始不听话了。

天宝五年(746年)正月。皇甫惟明被杀。王忠嗣由此担任西平郡太守、判武威郡事。担任河西、陇右节度使。又暂替朔方、河东节度使事。王忠嗣佩带四种将印。控制万里。劲兵重镇。都归其掌握。自唐朝建国以来。还未曾有过这种事。

皇甫惟明被杀的主因。就是因为跟太子关系不清不楚的。太子跟武将关系密切。让皇帝猜忌。皇甫惟明于是被杀。

现在王忠嗣又跟太子不清不楚的。让皇帝怎么想?

太子跟武将包括朝臣。关系很微妙。玄宗最提防的就是太子了。怕他想提前接班。废太子李瑛就是造反被杀的。

而王忠嗣呢?从小玄宗让他跟太子搞好关系。后来太子又节制西边的四镇。应该来说。是王忠嗣的上司。发小加上司。关系密切很正常。但是。让唐玄宗睡不着啊。于是。王忠嗣就差点被杀了。

所以。王忠嗣被杀。并不算冤枉。起码他不听话了。起码他跟太子关系不清不楚的。

如果玄宗没有杀王忠嗣。后面怎么发展。谁也无法预料的。

谁敢说。王忠嗣不会像安禄山一样造反?未必都以为安禄山造反是他人品差?

谁敢说。王忠嗣不会支持太子提前接班?

没有绝对的忠臣。屁股决定脑袋。环境决定意识。环境变了。人的选择就会变。

754年。唐玄宗如果把安禄山杀了。谁敢说。安禄山不是一个忠臣?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风华三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5:08:33

    安禄山,玄宗,节度使,太子,河东,大唐,安史之乱,天宝,被杀,吐蕃

  • 曾温暖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5:08:33

    没想到大家都对王忠嗣堪称唐朝的霍去病,他若没死,安禄山还敢反叛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5:08:33

    根据《新(旧)唐书》记载。王忠嗣确实多次上书玄宗称安禄山将会作乱。可惜玄宗对安禄山信任有加。后来王忠嗣遭到宰相李林甫嫉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