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最近一段时间。由于未成年孩子迷恋手机。造成严重后果的报道甚嚣尘上。由于家长老师没收手机。导致孩子采取极端手段。以怨报德。酿成悲剧的事件时有发生。
案例一
这是最极端的案例。安徽一名13岁的未成年孩子。由于在假期时候玩手机的时候。被母亲没收。这个狼一样的孩子竟然对自己的母亲挥起了屠刀。母亲的尸体在第二天被人在家附近发现。并报警。警方将13岁的儿子作为嫌疑人带走调查。
被害人的丈夫。也就是孩子的父亲。常年在外地务工。只有母亲和儿子相依为命。平时母亲对孩子很好。对孩子要求也很严格。手机是不让碰的。这次假期。母亲带孩子回到农村老家。就把手机给了孩子玩。没想到这却惹下了杀身之祸。
当天晚上。儿子由于玩手机到很晚。母亲担心他视力继续下降。就没收了手机。据孩子的爷爷后来叙述。当时母子并没有发生任何争吵。孩子也非常配合地上交了手机。根本没想到他会弑母。
案例二
家住重庆的汪女士。在当地警方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离家出走的只有12岁的儿子小轩(化名)。被找到的小轩开始一脸的不以为然。汪女士和丈夫俩却如释重负。
事发前一天。小轩玩手机直到半夜十一点。由于第二天还要起早参加补习班。所以汪女士就强制没收了孩子的手机。让其赶紧睡觉。好让他有充足的时间休息。
没想到儿子竟然趁他们夫妻睡觉。不注意的时候。选择了离家出走表示抗议。心急如焚的父母。找遍了儿子可能去的地方。依然没有任何消息。无奈之下选择了报警。
在派出所里。经过警官的调解。小轩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向父母道歉。并做出承诺。以后会减少玩手机的时间。可汪女士夫妻俩真的能够相信孩子吗?
案例三
浙江慈溪的小陈是一所职业高中的学生。一次上课时候用手机玩游戏。被老师发现。并没收了手机。下课时候。小陈跑到老师办公室。向老师讨要手机。理由是新买的苹果手机。放在老师这里不舍得。老师当时就拒绝了小陈。并承诺在小陈不再犯错的时候。就会还给他手机。
没想到激愤的小陈出了门后。竟然从三楼走廊里直接跳楼。虽然保住了命没有酿成悲剧。但是也导致了脊椎骨和腿骨的骨折。承受了非常大的痛苦。
老师都惊呆了。不知道这学生用手机该管还是不该管?
那么该怎么处理孩子玩手机的问题。避免以怨报德自食恶果的悲剧发生呢?我简单想了以下几点粗浅的方案。
第一。以身作则。家长在家要远离手机。
有的家长自己整天抱着手机刷个不停。反过来要求孩子不能玩手机。要知道这样做的话。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已经降到最低。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凭什么要求一个孩子做到?孩子的心里会有一种不公平的想法。
所以家长的表率作用十分重要。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请放下手机。
第二。不一棒子打死。和孩子约定玩手机的时间。
这个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手机是大势所趋。孩子们将来不可避免地都要和手机打交道。不过不得不承认。手机对未成年的孩子。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它可以让人产生片刻的愉悦。这一点上和兴奋剂何其相似。
如今咨询极其发达。完全堵住孩子玩手机的渠道几乎不可能。如果一味地强制拒绝。可能导致手机对孩子的诱惑更加巨大。产生更严重的后果。所以我的意见是每天约定一定的时段。让孩子可以自由的玩手机。但是内容要积极向上正能量的。这些都需要家长来监督。过了约定时间手机上交由家长保存。如果学习上需要使用。可以和家长事先说明。
第三。培养孩子一些课余爱好。减少他们对手机的依赖。
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将来可以有个业余的爱好。而且可以增进和孩子的感情交流。培养孩子重视亲情的观念。灌输孩子珍重生命的概念。可谓一举两得。
以上这几点都需要家长参与其中。对孩子循循善诱。这样才可以有效地减少孩子对手机的依赖。最大限度地制止孩子以怨报德自食恶果的悲剧发生。
我是一念。欢迎关注。留言区讨论
其他观点:
【农夫与蛇】一个农夫大冬天救了一天条蛇。结果被这忘恩负义的家伙给咬了。
【东郭先生和狼】同上。
两个故事其实也表达了帮助了不该帮助的对象。所以会被伤害。
其他观点:
-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39661.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孩子,手机,家长,母亲,老师,以怨报德,儿子,小陈,悲剧,收了
没想到大家都对以怨报德最后自食恶果的故事有哪些?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最近一段时间。由于未成年孩子迷恋手机。造成严重后果的报道甚嚣尘上。由于家长老师没收手机。导致孩子采取极端手段。以怨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