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清朝宫斗剧里有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品级和制度。了解一些的话。无论对阅读历史。还是看宫斗剧都有不少帮助。
在清朝。后妃分为八个等级: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宫女没有品级。但理论上也可以陪皇帝过夜。一般侍寝后都可以升级。
按照清朝宫廷的制度。除了皇后和皇贵妃只能有1人之外。其他品级的人数并没有非常明确固定的人数限制。有些规制也仅限于某些时段。盛清和晚清就根本没法比。宫斗剧最喜欢的一个历史设计是。清朝这些后妃等级是可升可降的。而升降也没有非常透明。除了生孩子特别是生皇子肯定会得到升级之外。其他都是视皇帝的喜好而定吧。
可以说。没有这套升降级制度。后宫戏也就没有什么好看的了。拿慈禧为例。她17岁刚选秀进宫时仅被封为第六等级的“兰贵人”;19岁被封为懿嫔;21岁生下咸丰唯一的皇子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帝)后。被晋封为懿妃;22岁时。被封为懿贵妃。
按照清朝的制度。在先帝去世后。慈禧作为皇帝的生母。可以被尊称为皇太后。但生母皇太后的地位没有嫡母皇太后(也就是先帝的皇后)高。在慈禧时代。慈安皇太后的地位就更高。
有意思的是。慈禧生前虽然没有做过皇后。离皇后还差一个“皇贵妃”呢。但作为皇帝生母。她去世后的谥号依例仍然可以被称作“皇后”。
乾隆的母亲崇庆皇太后(《甄嬛传》甄嬛的原型)也是如此。她在雍正生前最高也只做到熹贵妃。但当乾隆即位后。她也顺利成章的成为皇太后。但和慈禧时代不一样的是。由于雍正的皇后在雍正驾崩前已去世。乾隆朝没有嫡母皇太后。因此崇庆皇太后也成为了大清朝当时唯一的皇太后。崇庆皇太后去世后。只做到贵妃的她也被谥为“皇后”。
整个大清朝。一共有27个皇后。但真正生前戴过皇后桂冠的16人。在其他11个人中。还有一个人连皇帝生母都不是。只做过皇帝的养母。那就是咸丰帝的养母。成为大清以至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既不是皇帝正宫皇后。也不是皇帝生母的皇太后和皇后。
一般来说。尽管其他人的品级升升降降。但皇后的位置是最稳定的。在整个大清朝。一共只废掉两个皇后。一位是顺治帝的皇后孟古青被降为静妃。一位是乾隆的第二任皇后辉发那拉氏(最近在《延禧攻略》由佘诗曼扮演的她大出风头)。
最后想说一下。大清朝并不是总有皇后的。前任皇后去世后。皇帝未必就会立后。比如乾隆在废掉第二任皇后之后。就再也没有立后。后宫品级最高的就是嘉庆帝的生母。被封为皇贵妃的魏佳氏。也就是《延禧攻略》的女主角。当然。嘉庆即位后。已经去世的她也被追封为皇后。
其他观点: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建州女真杰出首领努尔哈赤创立后金。
公元1636年(清崇德元年)。后金首领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1644年。摄政王多尔衮率领八旗子弟踏破山海关。同年顺治皇帝迁都北京。
从努尔哈赤到顺治。满清用三代人的心血。終入主中原。定鼎北京。
入关后。顺治皇帝没有为自己新建宫殿楼宇。而是直接搬进了紫禁城。
这样原朱家居住过的紫禁城便成了满清顺治皇帝的新家。
清初顺治、康熙皇帝为稳定社会局面。积极提倡和学习汉族优秀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效仿汉人对外朝和内庭制订了许多规章制度。凡此种种。皆为维护巩固清廷统治。
事实上。努尔哈赤时。后金是没有后妃制度的。这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原因:
1、后金草创。攻城掠地。征战杀伐不断。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顾及这些。
2、后金是有少数民族创立。无论是文化还是其他各方面。同中原王朝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内廷方面亦是如此。
关外努尔哈赤时。由于没有后妃制度。努尔哈赤的16个妻子统称“福晋”。
皇太极称帝后。开始仿汉人制度在内庭设立五宫。并策封一后四妃(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孝庄文皇后就是这四妃之一)这也是清朝后妃制度的雏形。
顺治入关后。后妃名称、级别开始多起来。除了原有的皇后、妃等称谓外。又增加了诸如“夫人”、“淑仪”、“婉侍”等其它后妃等级称谓。与此同时“福晋”称谓继续存在。
康熙皇帝登基后。则全面仿汉人皇室宫廷规制。创立新的后妃制度。据此制度。后妃被分为八品。即: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她们按等级依次是:
皇后 1人
——正一品:皇贵妃、贵妃、淑妃、贤妃、德妃
——从一品:夫人
——正二品:妃 4人
——从二品:昭仪、昭援、昭容、淑仪、淑援、淑容、修仪、修援、修容
——正三品:贵嫔
——从三品:婕妤
——正四品:容华
——从四品:婉仪、芳仪、芬仪、德仪、顺仪
——正五品:嫔
——从五品:小仪、小援、良援、良娣
——正六品:贵人
——从六品:才人、美人
——正七品:常在、娘子
——从七品:选侍
——正八品:采女
——从八品:更衣
其中皇后坐镇中宫。统摄管理后宫一切事物。
(紫禁城东西六宫)
虽然清代对皇帝后妃的数量制定了相应的“文件”规定。但在古代封建社会。由于皇帝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贵为九五至尊。故其本人仍然可以随心所欲。选择自己喜欢的女人充实后宫。
此外清皇室后妃制度还规定。皇帝未成年且尚未大婚时。有内务府挑选8名年龄比皇帝大的女人供皇帝“进御”。实际上就是为少年皇帝提供性服务。按规定。这8名宫女都有相应的官衔。
清朝的后妃制度除了皇帝的女人之外。还涉及到一部分人。她们就是皇帝的母亲、祖母等人。按规定:
皇帝的祖母——太皇太后
皇帝的母亲——皇太后
太皇太后、皇太后居紫禁城慈宁宫。太妃、太嫔随住。
后妃制度还规定了。按后妃名位、级别。享受不同的宫廷待遇。
(清代皇后朝服像)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在宗法制及相关礼制的约束下。皇帝的女人不仅仅是皇帝的妻子。她们背后往往还代表某些重要的政治势力。
所以说能成为皇帝的女人。不仅仅考虑皇帝本人的意愿。往往还要考虑顾及她们背后的政治势力。
而贵为后宫之首的皇后人选。则更是慎之又慎。能成为皇后的女人。往往不是最有魅力的一个。而是皇家经过通盘考虑后认为最合适的那个。
后宫波澜不惊的表象下。始终潜伏隐藏着妒忌、仇恨、与杀戮。这也是我们看宫廷剧经常见到的画面。
古代女子一嫁入皇宫。便从此身不由己。虽然贵为皇帝的女人。但往往大部分人的命运都很悲惨。
纵观几千的中国封建王朝史。不知道有多少女人惨死宫中。她们当中既有他杀。也有因为不堪忍受内宫恶斗而选择自杀。
她们的命运只掌握在后宫唯一的男人手里。他就是皇帝。全凭皇帝的个人喜好。若得宠。便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若失宠往往是树倒猢狲散。任人嫌弃鄙视。甚至被打入冷宫。直到孤老終死。
《红楼梦》中元妃的遭遇。便是很好的反映。元妃得宠时。贾家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元妃突然崩逝后。贾家随即门厅冷落。大厦倾倒。
最是无情帝王家。
为女人不易。为皇帝的女人更是不易!
其他观点:
康熙年后。清宫后妃制度即大体定型。按《国朝宫史》的记载。清宫后妃分为八个等级。由下而上依次为答应、常在、贵人、嫔、妃、贵妃、皇贵妃、皇后。
除设为八个等级外。清宫各等级嫔妃均有一定限额。即皇后一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至于贵人、常在、答应这三个等级。则不设定数。
不设定数的原因很简单。贵人、常在和答应是非主位的庶妃。没有正式封号。也没有专门的奉内管领。地位很低。甚至连抚养自己孩子的权力都没有。
不仅如此。清宫后宫各妃子的生前、身后待遇都大不相同。其中。除皇太后外。皇后在宫中名分待遇最高。
按规定。皇后平时配宫女十名。每年白银一千两。皇贵妃以下则依次递减。到最低一级的答应时。配宫女两名。每年给白银三十两。
就连生孩子。待遇也不一样。皇后生子满月时赏银一千两。衣料一百匹。但到了答应这里。只得赏银三十两。衣料十匹。当然。这只是通常规定。如皇帝高兴了。格外赏赐的另算。
值得一提的是。清宫中后妃地位的高低与紫禁城的格局也是对应的。其中乾清宫和坤宁宫专属于皇帝和皇后。其他嫔妃居住的东西十二宫则如星辰一般簇拥在乾清、坤宁两宫之旁。
从格局上看。皇后居中宫。主内治;皇贵妃一位、贵妃两位、妃四位、嫔六位。分居东西十二宫。佐内治;贵人、常在、答应俱无定位。随居十二宫。勤修内职。
由于清宫后妃均从旗人官员女子中选取(汉人女子不得入宫)。其选取范围非常有限。因而。清朝皇帝的后妃包括宫女较前朝大为缩减。已无“三千佳丽”的景象。
清朝十三位帝王中。康熙、乾隆的后妃是比较多的。其他多不满十或十数名而已。以乾隆为例。其一生中有名位的后妃共计四十一人。其中皇后三人。皇贵妃五人。贵妃五人。妃六人。嫔六人。贵人十二人。常在四人。
一般说来。清宫妃子的地位多由其母家地位决定。如康熙元后赫舍里氏。其祖父索尼为“辅政四大臣”之首。
再如乾隆之孝贤皇后富察氏。其祖父米思翰在康熙年间历任内务府总管、户部尚书等职;米思翰次子马齐历任议政大臣、兵部尚书等职;三子马武历任内务府总管、领侍卫内大臣等职。孝贤之父亲李荣保是第四子。历任参领、察哈尔总管等。
从这个角度上说。慈禧太后入宫的“贵人”身份正好符合了她的出身。只是。慈禧在后来的生孩子比赛中抢先生得咸丰第一个儿子(而且是唯一一个儿子。即同治皇帝)。这才在咸丰驾崩后成为两宫太后。并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近代中国的进程。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4017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皇后,后妃,皇帝,皇太后,乾隆,清朝,贵妃,努尔哈赤,贵人,制度
没想到大家都对清朝后宫妃子的等级划分是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清朝宫斗剧里有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品级和制度。了解一些的话。无论对阅读历史。还是看宫斗剧都有不少帮助。在清朝。后妃分为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