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一:又轮到本大队放电影日。大队支部书记于早上或中午。截断公社有线广播线路。插入大队用的三用机插头。通知“今晚在大队学校大操坝看电影”;
二:一个白天。到处有社员“看电喽”的声音。一则本人高兴。二来生怕人家不知道。把看电影宣染成。大队当天的第一大事;
三:心急的人。特别是倒大不小的孩子。往住下午提前几个小时就去放演现场等起。广大社员也是提前吃晚饭。或者不吃晚饭早早上路。力争在正式放映以前赶到不漏看;
四:按照惯例。操场坝被大队提前用石灰线划成小方块。方块里也是石灰字写上“一队”“二队”……“七队”“八队”……。各队的社员对号入座;
五:开演以前。放电影的现场一片翁翁芸芸。有的捉住小孩的手。警告“不要乱走”。大些的孩子。几个十几个一起。跑来跑去“哈哈哈”。大人之间。到处都有打招呼的声音。音量一个比一个大;
六:“漫长”的等等终于过去。手扯发电机一响。全场“哦哦”拍巴掌。电灯一亮。社员观众迅速各归名位。频频回头放演台。看放演员的操作。估算距离正式的时间;
七:先放幻灯片。插一片放一片的那种。或者是放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摄制的时事新闻。比如“珍宝岛英雄赞”。比如“毛主席接见红卫兵”。比如“九.一三林彪摔死在蒙古的温都尔汗”……这段放演的目的。其实就是拉长时间等待迟来的观众;
八:电影放演员凭经验。觉得人来得差不多了。就停止放映幻灯。作演前提示或警告:“放演台的机器多。只有一个小方桌。大家莫要挤来摸。损坏机器迢不脱”……反正都是提前编好的顺口溜。与集上的那些假药贩子油滑无异;
九:主要领导在场。大队支书记必须讲话。翻过去扣牛肉。反过来牛肉扣。社员群众恨死他了。但又无可奈何。巴不得他马上得病进医院去。我们早些看电影;
十:终于进入正式。具体类型的电影。大家都能够猜测到八九不离十。反正不是八个样板戏。就是国产彩色战斗故事片。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渡江侦察记、闪闪的红星……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
十一:四十五分钟换片。四十五分钟以内。全场丫鹊无声。换片全场声音一片。夸赞好电影吸引人。吐槽烂电影气死人。分析电影人物接下来的命运。说“龟儿装敌军官的这个人演得好”……
十二:两场电影一完。差不多过了午夜。明天大人还得干活挣工分。孩子还得赶来学校念书。社员群众归心似箭回去补充睡眠。一时间。东南西北的山路上。都能见到火把点点。手电筒光三三两两移动跑动。
其他观点:
什么场面?非常激动人心。场面壮观热闹。
首先是学生和小孩。只要听说哪天公社放电影队在什么地方在放电影。高兴得奔走相告。生怕别人不知道。如果在本队队。那天下午放学是不会在学校里和路逗留的。必定早早回家。在家里搬上凳子争先恐后地占好位置。有的是连晚饭都不回家吃。等着放影人员的到来。
在生产队劳动的社员。那天下午干劲比往天大得多。争取早点把该干的活干完。争取队长早点下令收工回家煮饭。不误看电影时间。但一般放影队的放影员。还是注意尽量开始放晚一点。照顾无论是近处或远处的人群都能看到开头结尾。
在电影即将开始时。就会发现四周一路路人群。有的打着火把。有的亮着手电。有的提着玻灯向放影场赶来。有凳子的坐在凳子上。没有凳子的就站在坐着人群的后边或边上。凡能看得到的地方就将就一下。但有几多的人。场上总是保持着较好的秩序。
在放电中。没有无故喧哗声。只有掌声。特别是放新闻简报。只要银幕上一出现毛主席的头像。场上会响起雷霆般的掌声。看正片也非常投入。有的带瓜子。很少看见打瞌睡的现象。
当然人们最喜欢的是看反特故事片和战争片。如果遇上不怎么感兴趣的片子。有一部分人就会先后离开。消失在夜色之中。一般情况下都是看得有头有尾。直到银幕出现“剧终”二字才会立刻起身边走边回头。慢慢地离去。第二天。在干活时少不了对昨日电影的故事情节的评论。打打话平伙。感到是一种独特的享受。
几十年过去了。回忆起那个火红的岁月。哪里在放电影就到哪里赶。不怕路远。不怕摸黑。一群男男女女青年班班大白天一起在队上干活。夜下一起去看露天电影。总是谈笑风生。好不热闹。好不开心。露天电影也成就了一批批有情人。值得终生的留念。
其他观点:
在那个年代。这是大人孩子们最高兴的事。那时候没有电视机。收音机都很少。整个农村没有带电的东西。但是每个县有个电影放映队。専门到农村为农民放映电影。
县电影放映队有计划逐个村播放。有些几十户的小村就没有这个待迂了。基本上都是晚上黑天后播放。当天下午由村里成年人挖坑立杆。四角拉上很大的白色带边的〈屏幕〉。
一切准备就绪。这时放映员在村民家也吃完饭了〈村长按排的〉。抓紧到放映场地按装放映机。发电机。这时候可热闹了。场地就是打粮食的场园。一百多号人。孩子们早坐到了屏幕前。一个挨一个。有些找不着位置。就站到长橙子上。
开始放电影了。在正片前总会放个短记录片。这时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到大屏幕的反面看。其实看画面是一样的。此时。白屏幕前后。大人孩子得有200多人。别看人多。也不时有人从板橙子上掉下来。但是不操闹。都小声议论着电影情节。人物漂亮不漂亮。好看不好看。
一场电影都不少于2个小时。在一片议论声中。这两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大人们断断续续走了。孩子们不愿意离开:叔叔下次什么时候还来。孩子们看的不过瘾。因为一个多月才能来一回。孩子们齐声的追问!就这样放映队拉着设备走了。孩子们才跑回家。这就是我亲身经历的农村放电影场面。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4230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社员,电影,孩子们,大队,的人,都是,凳子,看电影,大人,孩子
没想到大家都对六七十年代,在农村看露天电影是什么场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一:又轮到本大队放电影日。大队支部书记于早上或中午。截断公社有线广播线路。插入大队用的三用机插头。通知“今晚在大队学校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