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仲景有哪些医学成就?
原创

关于张仲景有哪些医学成就?

好文

热门回答:

东汉末年。张仲景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亲张宗汉是个读书人。在朝廷做官。由于家庭的特殊条件。使他从小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典籍。

他笃实好学。博览群书。当他从史书上读到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后。他对扁鹊高超的医术非常钦佩。从此。他特别酷爱医学。

当时由于天下大乱。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加上疫病流行。很多人死于非命。这使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怜悯百姓。萌发了学医救民的愿望。161年。他10岁左右的时候时。就拜同郡一位极有名望的医生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

张伯祖性格沉稳。生活简朴。对医学刻苦钻研。经他治疗过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愈。他很受百姓尊重。张仲景跟他学医非常用心。无论是外出诊病、抄方抓药。还是上山采药、回家炮制。从不怕苦不怕累。张伯祖非常喜欢这个学生。把自己毕生行医积累的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

相传。张仲景的父亲对参加科举考试。谋得一官半职很是看重。因而他要张仲景也参加考试。尽管张仲景很不情愿。但也不愿违背父命。落下一个不孝之子的名声。因此。他在汉灵帝时参加了科举考试。并且中了“举”。

在建安年间。张仲景被朝廷派到长沙做太守。但他仍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民宅。接近百姓。于是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地仔细为群众诊治。

张仲景的举动在当地产生了强烈的震动。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对张仲景更加拥戴。时间久了便形成了惯例。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各方求医看病的群众。甚至有些人带着行李远道而来。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用来纪念张仲景。

虽然张仲景的医术非常高超。但有些病他也不能医治。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3次。灵帝时大疫5次。汉献帝刘协时期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其中尤以东汉灵帝时的5次疾病流行规模最大。

南阳地区当时也接连发生瘟疫大流行。许多人因此丧生。就连张仲景原本200余人的大家族。从建安初年以后。不到10年。就有2/3的人因患疫症而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7/10。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对此。他痛下决心。要控制瘟疫的流行。根治伤寒病。

从此。他“勤求古训”。刻苦研读《素问》、《灵枢》、《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继承《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其中《素问》对他的影响最大。张仲景根据自己的实践对伤寒理论作了发展。他认为。一切因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叫“伤寒”。

此外。张仲景还“博采众方”。行医游历各地。借鉴其他医家的治疗方法。结合个人临床诊断经验。研究治疗伤寒杂病的方法。他对民间喜用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药和人工呼吸等多种具体治法都一一加以了研究。

205年。东汉王朝四分五裂。张仲景官不能做。家也难回。于是他就到岭南隐居。专心研究医学。撰写医书。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在215年写成了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著《伤寒杂病论》。共16卷。经后人整理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

《伤寒杂病论》又称《仲景伤寒论》。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相同的症状。不同的治疗方法。不仅仅是表面的症状。还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多方面的诊断和医生的辨证分析得出证候特点。才能处方。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诊断方法。就是张仲景著名的“辨证施治”观点。

同时。《伤寒杂病论》提出了治疗外感病时的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就是将病邪由浅入深地分为6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些共同的症状特点并衍生出很多变化。这一时期的用方和选药就可以局限在某一范围。只要辨证准确。方子的运用就会有很好的疗效。这种方法后人称为“六经辨证”。

对于治则和方药。《伤寒杂病论》的贡献也十分突出。书中提出的治则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调整阴阳。扶正祛邪。还有汗、吐、下、和、温、清、消和补等疗法。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方剂。

书中还精选了300多方。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治明确。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和麻杏石甘汤等著名方剂。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检验。都证实有较高的疗效。并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的依据。后来不少药方都是从它发展变化而来。

此外。张仲景在剂型上也勇于创新。其种类之多。已大大超过了汉代以前的各种方书。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酒剂、洗剂、浴剂、熏剂、滴耳剂、灌鼻剂、吹鼻剂、灌肠剂、阴道栓剂和肛门栓剂等多种。同时。他对各种剂型的制法记载甚详。对汤剂的煎法、服法也交代颇细。

后来。历代有关注释、阐发此书的著作很多。特别是注释和阐发《伤寒论》的著作。竟达三四百种之多。之后。该书流传海外。颇受国外医学界推崇。对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等国的影响很大。在整个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张仲景在中医史上的重要地位。他也因对医学的杰出贡献被后人称为“经方大师”和“医圣”。而《伤寒杂病论》则被后世奉为“方书之祖”和“万世宝典”。

其他观点:

张仲景主要的医学成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勤求古训”。精研经旨。结合临症的基础上。张仲景将常见病分成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指各种急性热病。张仲景这方面的认识和经验主要被归拢在《伤寒论》中;内伤泛指各种慢性病、病后虚弱状态及外感热病急性期过后等的情况。这方面的论治经验主要被编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对外感热病病因、症状、病理阶段等的认识和对一些常见内伤病症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等的分析论述成为医界数千年的不易之论。后世医家每每视其为准绳。严格地加以遵奉。

二、确立了中医临床诊治原则和体系:辨证论治。如果说《黄帝内经》从理论观念上为中医学奠定了基础。张仲景则以“辨证论治”为中医临床诊治确立了原则和体系。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诊治学的核心和基石。也是重大的特色和优势。张仲景对外感热病以“六经”辨证统领之。对内伤杂病则以“脏腑”辨证为纲领。毫不夸张地说。张仲景为中医临床诊治学的奠基者。内科学的开山祖师。

三、归纳出了急性热病的发展演变规律。张仲景借用了《内经》的“六经”概念。用以抽象概括外感热病的六大发展阶段。根据此类疾病的不同阶段、性质。制定了不同的治疗方法。近两千年的临床观察。足以证明张仲景对急性热病发展规律的认识符合客观。有极强的指导性。他所揭示的六大阶段(六经病)及众多亚型都能在临床中找到典型实例。他所录下的治这些证型之良方。若能准确运用。也都效如桴鼓。

四、创三百余方剂。为方剂学鼻祖。方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方药配伍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治疗效果。中医师常因娴熟掌握了一些良方而得心应手。成熟良方的获得。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反复的实践、修正、提炼。张仲景创造的三百余首方剂尤如锐利的武器。至今仍然广泛应用于临床。现版《中医方剂学》等教材中。仲景方剂的比例至少占一半以上。而且在一些药政药检很严格的国家里。仲景的处方是唯一不需专项申报。实验论证的。此举说明其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几无。《伤寒杂病论》关于方剂学的一整套原则和方法。如配伍的君臣佐使。剂量的加减进退。煎煮和服法中的种种要点等。传承至今。




其他观点:

张仲景生于公元前150年。死于公元前215年左右。是东汉南阳涅阳人。就是如今的河南省人。他是东汉末年的医学家。张仲景主要确立了辩证论治。撰写《伤寒杂病论》。被后世称为医圣。在《伤寒杂病论》里收录了大量方剂。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瑰宝。

  被称为医圣。在中国医药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他的医学理念和行医品格值得现在的医学从业者学习。他在任长沙太守期间开堂坐诊。造福当地一方百姓。

  《伤寒杂病论》开创了六经辨证的先河。是后世从医者的必学经典作品。晋代太医的《伤寒论》。宋代的《金匮要略》都是根据《伤害杂病论》的一些章节或者原理改编。张仲景除了编写《伤寒杂病论》之外。还写了《辩伤寒》《口齿论》等。可以都因为一些历史原因而不复存在。也是医学史上的一大憾事。

  张仲景不仅有着极高的医学能力。还有着突出的医学品质和素养。他发明的饺耳汤就是心系贫寒百姓受冻耳之苦。潜心研究出来的。实用性很强。并且张仲景行医用药讲究极简。为百姓节约成本。

  张仲景不仅在中国医药学史上有着医圣的称号。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有着极高的荣誉。在汉代之后。每朝都有专门研究张氏医学的人。超过了五百家。到了现在。还有张仲景研究学院。他在亚洲地区。特别是日本。朝鲜。东南亚。都有着很高的影响力。是现在中医楷模。他的精神鼓舞的后世从医者探索生命的奥秘。

  张仲景是医圣吗

  张仲景是一个喜欢给人看病的官老爷。他的大堂不像别的大堂一样难进。反而初一十五门庭若市。东汉末年的战乱横行。疫病横生。许多百姓生了病之后因为不能及时医治导致最后病情恶化。只能等死。张仲景看到这种情况十分痛心。

  张仲景是世袭的长沙太守。他从小就不喜欢做官。没有官场老爷的做派。他医术远播。但是在封建时代百姓不能轻易地接触官员。官员也不能随随便便的进到百姓家里去。于是张仲景就在不上班的时候在自己家里开设诊堂。可是这样人数比较少。医生医术的长进和大量的病例是脱不开的。只有不断接触病人。看到不同的病情。才能积累自己的经验。

  后来张仲景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将衙门大堂当诊所。发布告示出去。初一十五。太守老爷开大堂为百姓看病。这两天他不问政事。就只给人看病。这一消息公布出去之后在长沙乃至全国都引起了轰动。到了初一这天。他就在大堂上端端正正的坐着。百姓一个一个的进来。他细心地问病人的病情。然后给他们开药。一时之间救人无数。老百姓对他格外拥护。张仲景初一十五坐堂的名声就这么传了出去。人们对他更加钦佩。

  到了后来。这初一十五成了惯例。每逢这天。衙门口聚集了各地来看病的群众。甚至还有人带着行李来。人们称他为“坐堂医生”。以此来纪念张仲景。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8:20:13

    张仲景,伤寒,外感,热病,百姓,医学,东汉,太守,方剂,伤寒论

  • 入了迷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8:20:13

    没想到大家都对关于张仲景有哪些医学成就?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一桥孤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8:20:13

    东汉末年。张仲景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亲张宗汉是个读书人。在朝廷做官。由于家庭的特殊条件。使他从小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