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十常侍为什么敢杀何进?
一、东汉末年宫廷乱象。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汉灵帝偏信宦官张让、赵忠等十常侍。他们横行朝堂、权倾朝野。他们的亲戚、子弟等放到各州郡。独占财利。侵夺百姓。让老百姓苦不堪言。
二、外戚与宦官之间的较量。
宫廷乱象一直在历史的不同时期上演。剧情相似。主要的政治势力的较量。要么文臣武将。要么外戚宦官。总之皇帝有时候会被这些人玩弄于鼓掌之间。没有自己的主政策略。
三、谁主沉浮。
历史一直都是暗流涌动的风云诡谲和干戈战火。有的表现的十分明显。有的则很模糊。让人难以分辨真伪。
(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关注和点评。)
其他观点:
谢谢问答的邀请。
我是人者仁义也。用正史说三国。
十常侍的说法来源是小说《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里十常侍指的是指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这十人。但是这种说法不够准确。在正史上。十常侍应该指的是以张让、赵忠为首活动在汉灵帝时期的宦官集团。集团成员包括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圭、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等十人。这些宦官当时的官职是中常侍。所以《三国演义》给予简化称作常侍。实际历史上应该是十二人的中常侍集团。而《三国演义》里面十常侍的曹节是汉桓帝和汉灵帝大宦官。此人不仅仅担任过中常侍。还担任过尚书令。可是说是太监宰相。此人在汉灵帝时期去世。没有活跃到汉灵帝病逝。所以此人被《三国演义》收录实属错误。
宦官的掌权
熟悉一点东汉历史就知道东汉王朝在后期实际上外戚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登上东汉中枢掌握大权其实是宦官。他们之所以掌握大权是由于皇帝利用他们前去制衡外戚。打击当时的士大夫势力。那么宦官是如何掌握权利的呢?
实际上宦官掌握权利和东汉的制度有关系。在东汉的官僚体系里掌握最高权利的是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高机构是尚书台。东汉的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虽然官职属于第一级。在理论上属于宰相。但是实际上三公和三公的公府都是执行内廷尚书台的命令而已。尚书台受到皇帝的遥控。但是要考虑到东汉皇帝大多是幼年登基。一般都是太后垂帘听政。太后作为女人和朝廷的男性大臣见面很不方便。在儒家意识形态里。男女有别。所以在东汉的邓太后之后。逐渐变成由太监代替太后参与政事。也就是皇帝或者太后的意见要通过太监表达。可想而知这其中有多大的可操作空间。所以史书有一句话形容叫做“口含天宪”。此外宦官的品阶也在增加。比如中常侍原本在西汉是士人担任的职位。但是在东汉被宦官代替了。由宦官担任了中常侍。中常侍原本只是千石的高官。但是在后期中常侍的官阶直接上升为比二千石。官阶的上升意味着权势的扩大。正是由于可以接近皇帝和太后。由此借以掌握权利。
此外更为重要的是东汉皇帝大多年幼。成年之后想要和外戚作斗争。易于掌握的力量也是宦官太监们。外戚所依靠的力量主要是太后。而宦官们在宫中势力很大。他们对于宫廷中太后的风吹草动十分了解。皇帝可以借助宦官的力量击倒太后。而且宦官是刑余之人。没有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出生低下。用宦官比用士大夫和外戚要强得多。所以东汉到了汉桓帝和汉灵帝的时候。宦官被皇帝重用。由此宦官得以掌握大权。
张让。赵忠等人都是在诛杀外戚梁冀立下功劳。本来都是小角色。但是在汉灵帝时期开始登上舞台。他们得到重用。是因为他们有办法给汉灵帝敛财。比如让汉灵帝征收田亩税十钱用来宫室。此外还开发西园卖官。凡事去当官的人都要来西园交钱。当时的曹操的父亲曹嵩就这样靠着贪污的巨款买了一个太尉。
士大夫和宦官的矛盾
东汉重视儒家教化。在汉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的大力提拔下。儒家飞速成为当时的主流的思想。比如汉明帝就下令皇太子和王侯子弟必须儒家的经书。连卫士都要读《孝经》。比如东汉的太学扩张到了三万人。而作为熟读儒家经典的士族家庭开始出现。比如有名的袁绍出生的汝南袁氏家族。世代传习儒家的《易经》。在当时属于孟氏《易》。但是士族的形成要到东汉的晚期。也属于汉桓帝和汉灵帝时期。
士大夫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的提高在东汉末期十分明显。比如名士郭泰从京师洛阳返回家乡的时候。儒生们前来送别。当时光是车辆就达到数千两。而名士陈寔去世的时候。前来送葬的人有三万多人。而披麻戴孝的人有数百人。士大夫阶级的崛起却遇到了宦官当权。两者产生了很大的矛盾。主要是两点:第一。宦官重用自己的党羽和自己的亲属。导致这些人都在州郡当官。这样使得大批士人进入官场的道路被阻塞。其次。宦官专权导致政治腐化。比如汉灵帝的西园卖官。还有借助权势敛财。这些使得士大夫们开始和宦官作斗争。最终宦官借助皇权。皇帝发动了“党锢之祸”。这使得宦官大力压制士大夫。其次士大夫也和宦官作斗争。最有名的就是陈藩和窦武发起的诛杀宦官行动但是被宦官击败。
以上所说的两点在何进时代开始爆发。结果是宦官杀死何进
何进掌权是在汉灵帝驾崩之后。何进的妹妹是何皇后进位为何太后。由于何太后的儿子刘辩年幼。于是按照东汉的惯例由外戚何进也就是皇帝的舅舅执掌朝政。但是何进出生卑寒。东汉的外戚出生最为低微就是何进。这使得何进并不具备威慑百官的威望。因为东汉除了短暂的阎氏外戚外。大多数外戚家族都是出生于东汉的开国功臣世家。功臣世家与国同戚。对于官吏们来说威慑力极大。而出生微寒的何进只能通过拉拢士大夫的手段来统治汉帝国。
何进执政期间。共征辟当时汉朝的名士二十余人。他们是:袁绍、伍孚、荀爽、荀攸、陈寔、王允、郑泰、华歆、孔融、申屠、王谦、刘表、王匡、鲍信。蒯越、陈琳、郑玄、何颙、逢纪、边让、董扶、张纮等人。这些人中就有荀爽、陈寔、王允、孔融、申屠、刘表、郑玄、何颙是当时的党人。党人和士大夫遭受宦官的迫害。所以他们要求何进除掉宦官。这使得何进十分为难。何进的靠山何太后本身就是依靠宦官张让等人得以受宠当上皇后可。而且何太后极度嫉妒其他的后宫妃子。最后惹恼汉灵帝。差点被废。最后是张让等人的求情才得以逃过一劫。而且当时的何进并没有任何意图除掉宦官。何进杀的第一个宦官是蹇硕。主要是蹇硕是董太后(汉灵帝生母)一党的党羽。他们意图意图拥立刘协登基。最后为了权利。何进杀了蹇硕和董太后。
但是作为士大夫的代表袁绍等人坚决要求何进除掉宦官。而宫内的何太后坚决不许。于是何进召集四方猛将。比如董卓。丁原。张杨等人举兵进入洛阳。当然这些人都没有进入洛阳。只是在洛阳周围。但是此举意在逼迫太后下决心杀死太监们也就是十二常侍。但是宦官们感受到了极大的不安。最终引何进入宫。最后何进被杀。如果何进活着局面还能够控制。但是何进一死。疯怒的何进部将冲入宫中。开始攻打皇宫。而袁绍。袁术趁此机会引领何进的部下诛杀宦官。最终宦官被杀绝。
绍遂闭北宫门。勒兵捕宦者。无少长皆杀之。或有无须而误死者。至自发露然后得免。死者二千余人
其实这是宦官的狗急跳墙。只是他们不知道何进一死。天下大乱即将开始。
其他观点:
黄巾之乱平息后。
汉灵帝
尊
信
张让
等十常侍。使得平乱功勋的各将士一一被陷害。或被刺杀。或被流放…… 而宦官与外戚明争暗斗。十常侍张让等人与将军何进之争犹为激烈。
何进本来是个屠夫出身。因其妹嫁入宫中被封为贵人。又为灵帝生下皇子
刘辩
。被立为皇后。何进也因此受到重用。官拜大将军。手握兵权。
当时十常侍要立陈留王
刘协
也就是后来的
汉献帝
为帝。并且得到了后宫董
太后
的同意。而何进他主张立何皇后之子也就是少帝刘辩为帝。所以两派的
矛盾
很激烈。双方都想置对方于死地。后来何进直接在灵帝的灵堂上立了何皇后之子刘辩为帝。何进本想趁机将十常侍一网打尽。但迫于何皇后的压力一直没能下手。知道后来何进想借外军之手消灭十常侍。于是就有了
董卓
进京。十常侍知道后当然是相当的难受。他们也知道何进让董卓进京肯定是要借董卓之手置其于死地。于是十常侍就向假传何太后懿旨。将何进骗进宫去。由于何进以为真是其妹妹叫其进宫。就没有带上随身的侍卫。于是乎刚进宫就被十常侍埋伏的人马斩首。
当然何进死后。何进的部下马上就冲进宫内诛杀十常侍。十常侍马上携刘辩和刘协(后来历史上的汉献帝)出逃。后来
曹操
在路上将刘辩和刘协找到。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50857.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宦官,东汉,太后,常侍,外戚,士大夫,儒家,皇帝,都是,等人
没想到大家都对十常侍为什么敢杀何进?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十常侍为什么敢杀何进?一、东汉末年宫廷乱象。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汉灵帝偏信宦官张让、赵忠等十常侍。他们横行朝堂、权倾朝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