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
荀彧这个人的确很有才能。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追随曹操以后。无论政治、军事上。还是举荐人才方面。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而且。荀彧出身很好。本可以跟随曹操善始善终。既可以成就曹操。也可以成就自己。
但是。有一件事导致了荀彧在人生价值的追求上出现了偏差。而且因为性格上的特点。最终与曹操分道扬镳。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荀子之后。其祖父荀淑知名当世。号为神君。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这样的家庭背景。在汉末门阀制度横行的年代。应该是很吃得开的。
但是。荀彧其父荀绲却因为忌惮宦官。就让荀彧娶了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尽管当时宦官专权。权势熏天。荀氏得到了很大的政治利益。但依然为世族朝臣所不齿。
这个情况跟曹操很相像。曹操的祖父是宦官曹腾。尽管其父曹嵩、曹腾的养子。贵为太尉。但依然被看做是寒族出身。不为上流社会所认可。
虽然荀彧年少有名。得以免于时人讥讽。但依然感觉很不爽。有一种低人一等的窘况。
这从一件事上。就可以看得出来。
据史料记载。荀彧为人伟美有仪容。好熏香。久而久之身带香气。
《襄阳记》记载:
\"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
荀彧到人家去做客。他坐过的地方。三天内还有香气。这就是“令公香”、“令君香”、“荀令香”等典故的由来。
《旧唐书》记载。“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端。曾献诗:
\"薰香荀令偏怜小。傅粉何郎不解愁\"。
唐王维《春日直门下省早朝》有诗句:
\"骑省直明光。鸡鸣谒建章。遥闻侍中佩。暗识令君香\"
李颀诗作《寄綦母三》也有:
\"顾眄一过丞相府。风流三接令公香\"
李百药《安德山池宴集》则有:
\"云飞凤台管。风动令君香“。
有这些风流雅士的追捧。后世就把”留香荀令“与”掷果潘郎“一起。成为美男子的代名词。
由此可以设想一下。荀彧对于自己的名声会如何珍惜。那是容不得点点亵渎的。
汉家朝廷已经名存实亡。匡扶汉室已经不再可能。对此。荀彧是有清醒认识的。无论从理性还是从现实考虑。荀彧辅佐曹操是最明智的选择。既可以展示自己非凡的才能。也尽可能延缓汉室衰亡的过程。
但是。曹操意欲进位魏公。进而会成为魏王。最终走向称帝的道路。
荀彧本来娶了宦官的女儿。就有阿附权贵的嫌疑。如果再协助曹操废掉献帝刘协。登基为帝。那就成了助纣为虐。自己的名声就彻底毁掉了。
不管荀彧是为了匡扶汉室。还是为了自己的名声。但他最终还是与曹操分道扬镳了。
这在豹眼看来。荀彧的作为令人尊敬。但着实很不可取。
朝代的世袭罔替是不可改变的历史规律。汉室已经灭亡是不可改变的历史趋势。没有必要为这个腐朽的朝廷殉节;同时。不该过于看重名声。一个政治家最重要的是看其对于历史的贡献。顺应历史的潮流。并为之付出。或许更为明智和受后世追捧。
其他观点:
荀彧东汉末年名臣。曹魏集团杰出的谋略家。统一北方的第一谋臣和功臣。被称之为有“王佐之风”的良辅贤臣。
一、生平简介
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出身于士族家庭。
祖父淑。字季和。朗陵令。…彧父绲。济南相。叔父爽。司空。(《三国志卷十•魏书十荀彧荀攸贾诩传》以下简称《三国志》)
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三国志》
永汉元年(189年)举孝廉、任守宫令。董卓作乱时。荀彧要求出任地方官。被任命为亢父县令。初依附袁绍。荀彧弟荀谌及同郡人辛评、郭图。都受到袁绍的委任。荀彧预料到袁绍最终难成大事。曹操时任奋武将军。驻扎东郡。初平二年(191年)。荀彧便离开袁绍投奔了曹操。任为司马。时年二十九岁。建安元年(196年)。曹操破黄巾军后。献帝自河东还洛阳。他建议迎帝许都。遂取得有利的政治形势。后擢任尚书令。参与军国决策。贡献颇多。因受士族影响。反对曹操称魏公。后被迫自杀。时年五十。被追谥为敬侯。
二、志同道合
荀彧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出山。
荀彧出山之时正值军阀混战、群雄逐鹿时期。
荀彧出身士族。其祖父辈都曾在汉室为官。荀彧投奔曹操的心愿就是匡扶汉室。振兴朝纲。荀彧既然是一有政治理想、足智多谋之人。所以他要投奔谁。就能从多方面来选择。谁才是最有利之人选。答案很明显。自然是声名鹊起的曹操。荀彧弃袁绍而奔曹操。也是与曹操早期的理想“以安民定天下。匡复汉室为己任”相同。可以说二人是志同道合。
荀彧与曹操虽初次见面。就深知曹操的枭雄之志:“吾之子房也”《三国志》。曹操把荀彧比之为汉初三杰之一张良。反之不言自明。
三、劳苦功高
初平三年(192年)。曹操领兖州牧。后为镇东将军。荀彧则以司马身份随其征战。
(1)、保住根基
兴平元年。太祖征陶谦。任彧留事。《三国志》即荀彧主持留守。
这时张邈、陈宫在兖州反叛。暗迎吕布。吕布到达后。张邈便派人告诉荀彧说:“吕将军前来帮助曹操攻打陶谦。你们赶紧供给他们军粮辎重。”
荀彧知道张邈叛变。指挥士兵马上设防。
张邈和陈宫在兖州经营多年。尤其是在陈留郡和东郡有着深厚的潜在实力。因此他们一起来反对曹操。立刻造成了“郡县皆应”的局面。形势十分危险。这时留守荀彧和寿张令程昱守鄄城。荀彧沉着冷静。他一方面派人将叛乱的消息迅速报告曹操。一方面派人把驻扎在东郡的大将夏侯惇调回鄄城。在夏侯惇率领本部人马回到鄄城的当夜。他就把在城内通敌的将吏数十人杀掉。安定了军心。荀彧还派程昱到范和东阿。鼓励当地官兵据城坚守。等待曹操回军。
经过荀彧殚精竭虑的努力。吕布的军事行动还没有取得多少进展。曹操大军迅速赶回来了。吕布只好先在濮阳屯军以静候时机。
曹操后院起火。幸亏荀彧处理得当。保住了曹操的根据地。
(2)、“奉天子以令不臣”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使曹操事业成功的关键策略之一。给曹操提出这个重要战略设想的人是毛玠。
可是毛玠所说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奉”是尊奉。不同于“挟持\"的\"挟\"。曹操心领神会 、要想成就大业。必须师出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要首先占据道义上的优势。尊奉天子以发号施令。
荀彧等力劝曹操奉迎汉献帝:奉迎天子会赢得百姓的声望。是顺应天意。如果迎接皇帝因此让诸侯咸服。是大略的表现。扛起大义的旗帜。是最大的德行。
曹操接受荀彧的建议。亲自率军到洛阳去迎献帝。不久便将汉献帝转移到自己的势力范围许昌。改年号为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迁都许昌。献帝任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于是。曹操总览朝政。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赵文博《中国通史》)
迁都许昌后。建安元年(196年)九月。曹操罢太尉杨彪及司空张喜。后任命荀彧为侍中。授尚书令。尚书令即相当于后世之内阁首辅。其掌管尚书六曹。六曹即三公曹。掌管州郡官吏的考核;掌管护驾边疆少数族朝贺事务;二千石曹。掌管司法诉讼事务;中都官曹。掌管水、火、盗贼等治安工作。故荀彧实际上全权负责官员考核、财政核算等一切国家事务。而荀彧担任尚书令长达十数年。故有“令君”之美誉。
(3)、王佐之才
官渡之战紧要关头。两军“相持百余日。河南人疲困。多畔应绍”。当时曹军粮少。曹操致书荀彧。打算撤军。荀彧回信曹操。以楚汉相争为喻劝曹操坐持战斗。谋士贾诩支持荀彧意见。(赵文博《中国通史》)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巩固了曹操的政治地位。走向了事业的巅峰。经过几年的征战。荡平了冀、青、幽、并四州之地。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荀彧在而后多年辅佐曹操期间。屡出奇计。立下汗马功劳。深受曹操的赏识。曹操经常征伐在外。军国大事都由荀彧处理。
荀彧一直以来是曹操的得力谋士。曹操能称霸中原。他功不可没。荀彧在战术方面曾从容应对吕布、陈宫、张邈叛乱。以少量兵力保全兖州三城;在官渡之战时。判定曹操作战有四利。坚定信心挫败袁绍;并献计掩其不备奇袭荆州。建树颇多。在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司马懿、严象等人才。
曹操认为荀彧谋略过人。知人善任。他推荐的人才都很称职。因此。对荀彧十分重用。曹操甚至将女儿嫁给荀彧长子。
荀彧官至汉侍中、尚书令。居中持重执掌中枢数十年。荀彧一门尽管地位尊贵显要。但他们谦虚节俭。所得到的俸禄、赏赐全都分给宗族好友。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
四、分道扬镳
(1)、曹操在荀彧等文臣武将的大力辅佐下。十几年间天下十三州。定其九州半。夺得了三分之二之江山。成为最强大的曹魏集团之魁。
随着曹操统一战争的逐步胜利。曹操的政治地位也越来越高。
建安十七年(212年)正月。汉献帝下诏。今后曹操赞拜皇帝不称姓名。入朝不趋。可佩剑上殿。一如汉初丞相萧何旧例。
这年十月。大臣董昭对曹操说:”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未有您今日之功者。现在您虽愿保守臣节。但是您的大臣之位。容易使人怀疑您。您不可不认真考虑。”曹操以为此话言之有理。乃与列侯诸将计议。以为丞相应当进爵为国公。配备九錫。以表彰殊勋。
荀彧却从维护汉室出发。反对这样做。使曹操极不高兴。后曹操借故将荀彧扣押在军中。荀彧知他与曹操的矛盾不会消除。于是饮毒药自杀。(赵文博《中国通史》)
随曹操之自信心爆棚。曹丞相已不满当下的名分。
建安十七年(212年)。y潼关之战。击败马超等关西联军。曹操功高盖主。权谋过人。属下人心服膺。但知有曹操。不知有献帝。
曹操回到邺城。便被汉献帝敕封三项特权。“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后曹操听取了长史董昭的建议。要献帝为其晋魏公加九锡。
(2)、以此为分水岭。是曹操首先放弃了自己的最初理想。但荀彧却没有忘记自己的政治理念。荀彧世受汉恩。其实他为曹操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也是为了扶持汉室的苟延残喘。而非相反。当荀彧听到有人建议给曹操“封魏公、加九锡”时。自然持反对态度。认为曹操真的封为魏公。加了九锡。那么他下步的意图就很明显了。
因此荀彧第一个跳出来反对曹操进爵魏公:“彧已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三国志》
曹操被荀彧冠以兴义兵匡朝宁国的君子头衔。自然不好表示反对。只是心里埋下恨意。
(3)、荀彧不能“识时务”顺水推舟。两个人最终分道扬镳。
于是枭雄曹操为自己更上一层楼。不惜忍痛割爱也要清除这个“绊脚石”。所以立下不世之功的“吾之子房”只能坠入难以自拔的深渊!
等到曹操南征孙权之时。曹操上书朝廷派荀彧到谯县慰问劳军。荀彧到达后。曹操以参谋军事为由留下荀彧。参预丞相府的军事。后来。曹操大军开赴濡须口。荀彧因病留在寿春。《资治通鉴》载:荀彧“饮药而卒”。即服下毒药身亡。
荀彧死后。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汉献帝以冀州10郡封曹操为魏公。仍旧以丞相兼职冀州牧。加赐九錫殊礼。
结束语:《三国志》评曰:“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荀彧品德高尚。行为端正 。且有智谋。善举贤荐能。他拥护汉室。尊崇汉帝。而又曾把曹操比作高祖刘邦与光武帝刘秀。把官渡之战比作楚汉相争的行为。
然曹操真的进爵魏公时。他又坚决反对。使他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但是。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百姓灾难深重。作为胸怀大志奇才的荀彧以扶持汉室。振兴朝纲为己任。不去辅佐曹操。又去辅佐誰呢?况且。荀彧是曹魏集团的首席功臣。曹操称帝荀彧获利最大。荀彧没有贪图这样的荣华富贵。却冒险抵制曹操称魏公。只能说他拥护汉室的理念已深入骨髓。
曹操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但恶政的根源之一。他并不能改革。那就是士族在政治上所占有的垄断地位。曹操变通东汉举孝廉制。录用“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微贱人做官吏。企图冲淡士族的势力。事实上士族依然足以阻碍曹氏政权代替仅存空名的刘氏政权。曹操在士族的阻力下。只好决心做“周文王”让儿子曹丕来处理代汉问题。(范文澜《中国通史》)
历史潮流 浩浩荡荡 。顺之则昌 。逆之则亡。总要新桃换旧符!
而荀彧则代表了士族势力的利益。竭力维护东汉末年腐朽没落垂死的政权。甘做殉葬品岂不悲哉!
其他观点:
荀彧。字文若。曹营中重要谋士之一。助曹操统一北方做了重要贡献。荀彧一生主张匡扶汉室。这点和诸葛孔明观点一致。也许这也是当时有识之士的远大抱负吧。初期的曹操。势力弱小。羽翼未丰。还没有不臣之心。和荀彧的政治主张没有发生冲突;随着曹操统一北方。兵势日盛。占据半壁江山的曹操野心逐渐膨胀。开始有了封公称王的想法。这与荀彧匡扶汉室的梦想背道而驰。因为反对曹操“称公”而被猜忌。荀彧不再被重用。为此抑郁而终。一代谋臣最终陨落在历史的长河中......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50863.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汉室,士族,自己的,建安,许昌,兖州,丞相,鄄城,东汉,政治
没想到大家都对荀彧为什么和曹操站对立面反对曹操做魏王?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