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错别字的《兰亭序》为什么经久不衰?
原创

有错别字的《兰亭序》为什么经久不衰?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古人对书法的最高评价标准是什么呢?南朝的王僧虔曾经说过(此人还是王羲之的后人):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方可绍于古人。”

所以。我们看一幅书法作品的优劣。不仅仅是你的字写的什么体。写的好不好看。工整不工整。这些具体的表现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一幅作品的“神采”。那么问题又来了。什么是“神采”呢?

神采。我个人认为是一幅书法作品的灵魂。是书法家个人学识、修养以及性情的体现。也是创作书法作品时候心里情绪的一种自然流露。

古人的书法是有话要说。今人的书法是有字要写



《兰亭序》是王羲之跟几十个好哥们一起春游。喝得有点多了之后。兴致很高。朋友们饮酒作诗。让羲之同学为当天的诗集创作一篇序文。于是羲之同学就挥毫泼墨。写就了《兰亭集序》。也就是《兰亭序》。因为是边写边思考创作。因此免不了有些涂抹纠错。很正常。也正是这样。所以才真情流露。

《兰亭序》的书、文、事、秘这四样被后来人津津乐道。“书”是说的它的书法艺术;“文”是说的文章;“事”是指这次“兰亭雅集”被后世文人所争相效仿;“秘”是说《兰亭序》有关的各种秘闻、秘密。可谓是经久不衰。

因此。《兰亭序》虽然是一幅经过涂抹的书法作品。能够经久不衰。它背后的意义并不简单。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书法文化的分享。希望得到大家的关注和支持哦。

其他观点:



其他观点: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喜爱。经久不衰。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王羲之的书法。得到了梁武帝萧衍和唐太宗李世民的厚爱与彰扬。

梁武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说王羲之书法为“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

唐太宗李世民在为《晋书》写得《王羲之传论》中说“洋察古今。研精篆隶。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由于帝王的极力推崇。王羲之的名气越来越大。渐渐被人们称为“书圣”。

二是王羲之的书法创造了独特的风格。

王羲之生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以人为中心的审美评价开始扩散。王羲之正是这种觉醒的先行者。王羲之师从卫铄、钟繇、张芝。治学态度刻苦。又访遍大江南北。搜寻名家真迹。开阔了眼界。最后推陈出新。一变汉魏以来的质朴书风为妍美流便的新体。成为唯美主义书法的创始人。随着历史的发展。王羲之的书法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后代人喜爱。

三是《兰亭序》这一书帖的风貌意蕴和文章中所描写的人际关系、自然美景。达到了贴切入微。完美和谐的统一。这一书帖虽有错别字。但它创造出来的艺术。能超越时空。沁入人类相通的审美意识中。构成使人们感到愉悦、畅荡的高层次审美享受。这种天人合一、物我皆春的美的艺术创造自然会受到人类的普遍喜爱。正因为王羲之的这一书帖达到了一定的审美高度。后人把《兰亭序》奉为“天下第一行书”。“书圣”被后世广泛认可、。“天下第一行书”在历代被广泛学习流传。经久不衰。

另外。心理学中有一种“犯错误效应”。《兰亭序》中有错别字。并多次涂改。从心理上讲。拉近了王羲之和后来学习者的心理距离。这可能也算“经久不衰”的一个小小的辅助原因吧。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念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8:49:29

    王羲之,书法,经久不衰,兰亭序,书法作品,神采,一幅,这一,是说,是有

  • 樱花吻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8:49:29

    没想到大家都对有错别字的《兰亭序》为什么经久不衰?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8:49:29

    古人对书法的最高评价标准是什么呢?南朝的王僧虔曾经说过(此人还是王羲之的后人):“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