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这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恐怕很多人都很熟悉。这个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尤其年轻人被逼婚的时候。经常会想到。或者用这句话。
你年纪这么大了。还不想着娶妻生子。那就是最大的不孝呀。
也就是说。不管。你平时是多么的孝敬父母。尊敬父母。只要没有结婚。为家族添个男丁。那就是相当的不孝。
也正是如此。如果即使结了婚。生了一个孩子。但是女孩。但还是没有后。因为不是男孩。所以你的父母就会再催着让你生二胎。
最开始的这句话。是来自于《孟子·离娄上》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也。为无后也。君子以为忧告也。
不孝的事情有三个。没有后代最大的不孝。舜没有告诉父母就娶了妻子(可能指尧的两个女儿吧)。怕的就是无后会不孝。舜为什么没有告诉父母。主要是舜的父母不喜欢他。
那另外两孝是什么呢?根据汉代经学家赵岐在《十三经注疏》中的说法是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屈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亲。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三不孝是。一。父母不对。却顺从。让父母不义。也就是愚孝。二。不好好赚钱。让父母不能过上好日子。三。不娶老婆。没生孩子。断绝祭祀。其中无后是最大的不孝。
但是《孟子·离娄下》又说了有五不孝。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隋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欲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度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第一。不养老人。第二。喜欢玩。不管父母。第三。偏心自己的妻子与儿女。第四。让父母蒙羞。第五。闯祸。不过。这五不孝没有无后。
所以。如果有人问你三不孝。那就是愚孝。贫穷不能奉养。无后。
其他观点:
人们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么另外的两个不孝指的什么?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想必大家都听过这句话。甚至一些家长也拿此话压尚未娶嫁的儿女。那么这句话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其他的“两孝”又是指什么呢。又是谁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呢?
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为: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是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这是孟子评价舜结婚之事所说的话。在这里我们多费几句口舌给大家讲讲这其中的故事。
舜的父亲自打舜小的时候就不是很喜欢他。尤其是舜的后母过门之后更是百般刁难舜。甚至想要逼死舜。舜长大后娶亲的时候。他的父亲根本不来为他主持。所以舜最后只好不告诉父母自行娶亲。
孟子所言的无后是指不能孝养父母、爱护家人。但是孟子说这句话并不是在批评舜。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原文说尽管舜不告而娶。犯了“无后”之不孝。但是君子以为舜他虽然没有禀告父母。却和禀告了一样。
看的这里可能有些小伙伴糊涂了。这个“无后”不是指没有后代吗?怎么又变成了不告而娶呢?
你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其实在孟子说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特定指出其他两个不孝具体指的是什么。单单提出了“无后”这样一个概念。根据同时期的文献所记载。我们后现代学者对于此句的理解。一直倾向于将“后”解释为“尽到后代的责任与本分”。但是有歧义就有原因。有原因咱们就得聊一聊。
在东汉末年有位经学家叫做赵岐。其所注《孟子章句》。他对三孝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于礼有不孝者三。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结合我们中国国情。尤其是各位读大学或者刚刚从事工作的小伙伴。每年回家被父母催婚的场景想必那是不胜其烦。这正因如此赵岐的解释。是我们如今寻常大众最为普及的观点。
然而在《孟子》的《离娄句下》中还有这样一段: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养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说到这。想必大家又摸不到头脑了。这一会五。一会三的到底有几个啊?
那我们再回来看这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您看看我如果这样翻译的话会不会有点不同:
“不孝有很多种。其中无后是为最大的不孝。”
再联系我们现代学者所认为的“无后”为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的意思。这样是不是就能理解了呢?我们大可以将这个“三”理解为一个虚数。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比如“三五成群”、“三令五申”。再比如“吾尝日三省乎己”。这里的数字皆为虚指。
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孟子作为儒家的典型代表之一。其核心思想也应该是“三纲五常”。因此呢也有的学者总结出了一下三不孝:
“不能事亲是一不孝。不能事君是二不孝。不能事己是三不孝。”
什么意思呢?这其一事亲就是我们上文所述的孝养父母、爱护家人;这其二事君则是说恪守本分、忠于君主;这其三就是说要身正影直、有道德有仁心。
这样也能解释得通。当然了无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的这个三是不是虚指。其“无后”按理来说都不是没有后代的意思。只不过我们都沿袭了赵岐所注。不光我们。北宋孙奭的《孟子注疏》、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代焦循的《孟子正义》也全都默认了赵岐对“无后”的解释。
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句子摆在这。怎么理解是自己的事。只要有道理能说通那就是一种正确的观点。文学不是一个一棍子打死所有异类的学科。求同存异才是其真正的灵魂所在。因为要发展就必要延伸。有延伸就有争论。这很正常。不然为什么那么多人痛恨“焚书坑儒”一事呢?就是因为这件事把人们的思想给遏制了。导致百家争鸣的美好一去不复返。
不过退一步说。就按着如今我们老百姓对于这个“无后为大”的理解和使用频率。就算不对也早晚成对的了。那学者专家争论他们的。我们用我们的。反正我说出来你懂我意思。那就有它存在的意义。当所有人都认为“1”是“2”的时候。“1”他就是“2”了。不就是这么个简单的道理么。
大家明白了吗?
其他观点:
孔子云:“今之孝。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这句话意思是。后代不仅要赡养父母及前辈。而且要敬爱。否则就和养犬马一样。那有什么不同呢?
第二种境界为不辱:
《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的身体是父母给予的。要爱惜自己的身体。这也是孝的开始。
第三种境界为大孝:
《荀子》曰:“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做了大官。却父母去世了。自己享受荣华。吃着丰盛的菜肴。也常常怀念父母。这也是孝顺之德行。
综上所述。至于问题提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说。然而。当今的社会是男女平等的新社会。生儿生女都一样。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保障逐步完善。“传宗接代。不孝无后为大”这一说句已过时了。并不作兴应被淘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孝道也越来越被全社会看重。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敬爱。怎么去与他人相处。事业怎么会有成功。不孝敬父母。家庭一定会不幸福。不和谐的家庭会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孝道父母在任何社会。任何年代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64073.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不孝,父母,孟子,这句话,为大,自己的,后代,观点,就有,家贫亲老
没想到大家都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请问那两个不孝是什么?为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这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恐怕很多人都很熟悉。这个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尤其年轻人被逼婚的时候。经常会想到。或者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