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大学里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什么不是先诚意后格物?
原创

礼记大学里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什么不是先诚意后格物?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大学》说的“诚意”。不是讲要端正“学习态度”的含义。

这在《大学》文中已经说清楚了——“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什么叫“毋自欺”。就是不要如“小人”一般。没什么坏事不干。但在人们面前尽吹嘘自己多么善良。

而不“自欺”的关键。文中也说到了——“故君子必慎独也”。就是君子“独处”而无人监督的时候。也懂得约束自己。“此谓诚于中。形于外”——内心诚实。就能表里如一。

文中引曾子的话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这是说。君子独处的时候。你就想有很多眼睛在看着你。许多手指在指着你。这是多么严厉和可敬畏的监督呀!

这一段话的最后总结说:“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财富可以装饰房屋。美德可以滋润身心。心胸宽广。身体也就安适。所以。君子必须要使自己的内心诚实纯净。

“诚意正心”的“正心”。讲的是道德修养。也就是“修身”的下一个问题。与“诚意”不是一回事。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说回到《大学》。

《大学》。是《礼记》第四十二篇。据说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子所作。

文中。有引曾子原话。看来并非全文皆出自曾子笔下。

这就要说到《礼记》。

“记”。有别于“经”。应为“课堂笔记”之意。

因此。《礼记》当为儒学门生记录老师所讲课程。又加以整理。故称“记”。《礼记》。就是儒学师长讲授“礼”这门课程的“笔记”。

当然。《大学》。很可能是曾子再传讲授。因而后世才有曾子作《大学》的说法。

曾子与孔子同时。但《礼记》成书。亦在约四百年之后的西汉后期。传由“小戴”。即戴圣所编。

郑玄。坚定地持此说。其云:“戴德传《记》八十五篇。则《大戴礼》也;戴圣传《礼》四十九篇。则此《礼记》是也。”

大戴、小戴是叔侄关系。

《礼记》四十九篇。西汉末刘向分为十一类。

第一类为“通论”。包括《檀弓》上下、《礼运》、《玉藻》、《大传》、《学记》、《经解》、《哀公问》、《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坊记》、《中庸》、《表记》、《缁衣》、《儒行》、《大学》。共十六篇。

近代学者有将四十九篇归为三类者。第一类仍是“通论”。《中庸》、《大学》皆在其中。

所谓“通论”。即认为这些篇讲述的是“学礼”最基本的理论概述及学习要求。

或许正因如此。宋代大儒“二程”。即程颢程颐。首先将《大学》从《礼记》里抽出。编次章句。随后。朱熹又将《中庸》抽出。与《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且将《大学》放于首篇。重新编排训释。

宋儒们称。《大学》乃“初学入德之门也。”

“大学”。曾是三代之“太学”。是贵族从政前的基础知识学习阶段。

但郑玄不同意这种解释。他在《礼记目录》中说。“大学”是“博学”。

朱熹基本赞成这种观点。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其中包含“广博学习”之意。但“大人”又指贵族。

无论如何。《大学》是“礼学”或曰儒学的“初学入德之门”这个说法不错。

其更像《入学指南》或“学习大纲”。提出了“礼学”或曰儒学的基本学习要求。

总的学习宗旨。就是开篇说的三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学生的“学习目的”。也是“大学”这种学校的“培养目的”。

“明明德”。就是把正确的道德广播天下。

“亲民”。程颐认为“亲”当为“新”。是革新更新之义;朱熹认为。“亲民”是说要把好的道德推以及人。革除“旧染”。

“止于至善”。是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

在三条原则之后。就给贵族学生们提出了将来从政需要做到的“八个步骤”。即——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八个步骤。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而“修身”则为最根本一项。

总的来说。《大学》全文逻辑严密。层层递进。循循善诱。语重心长。确实是极好的“学前动员”。亦不乏可取的思想。

其他观点:

而格物致知以后。万事的道理都明白了。然后由此进而通往修身的境界。朱子解释“诚意正心”时说:“心者。身之所主。意者。心之所发也。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就是说。诚意正心。就是说身由心动。故而要将心之所发进行某种教化。让他能够做到始终坚持善而不会自我蒙蔽欺骗。这就上升到修身的层面了。

总而言之。《大学》中的八条目的逻辑就在于。一个人首先要有知识。只有学习好了各种知识。懂得了各种道理。然后才能返回内心。正心诚意。进行修身活动。修身之后。才进一步地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我们古人讲儒家“内圣外王”。《大学》的这个逻辑思路。就很能够代表这种内圣外王的历程。

其他观点:

这里的诚意。与常说的诚意类似却不一样。知行合一。为诚。知之择行为邪。

讲逻辑的人。不会因果倒置。因为会分不清正或邪。

讲逻辑的人。会尽力抛开主观意识。因为主观经常会引导至自已想要的结果。而失去过程严谨性。

讲逻辑的人。不会先摆立场。那只会让人偏激狭隘。

致知方得诚意。否则诚意不过是有名无实的定义而已。先格后后知。知而须诚。诚则得正心。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少女恶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21:26

    正心,大学,礼记,诚意,的人,儒学,这是,逻辑,孔子,君子

  • 滴蜡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21:26

    没想到大家都对礼记大学里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什么不是先诚意后格物?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眼泪、说拜拜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21:26

    《大学》说的“诚意”。不是讲要端正“学习态度”的含义。这在《大学》文中已经说清楚了——“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