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多数的核电站都临海而建?
原创

为什么大多数的核电站都临海而建?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韩国2017年的一部灾难电影《潘多拉》。以日本福岛为原型拍摄的核泄漏事故。

当时那个核电站就建造在海边。核泄漏发生时。他们就从海里大量抽水。直接喷到核泄漏的地方。



这部以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为原型的电影。拍摄的急救措施和福岛时使用的是一样的。

都是通过海水注入。来保证堆芯的淹没和冷却。

所以说。把核电站设计在海边。是有充分考虑到相应的安全措施的。

一般在正常工作下。核电站和其他热能电站都是一样的。需要一个冷却用的最终热阱。

热力循环做功。肯定是有一个热源和一个热阱。所谓热阱就是冷源。在热量从热源传到热阱的过程中。其中一部分能够拿来做功变成机械能。然后再是电能。

而核电站的这个转换效率大概为三分之一。也就是说还有有百分之二的热量要释放到周围环境中。这个量是巨大的。肯定需要大量的水来冷却。而核电站临海。这源源不断的水就很容易获得。刚刚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如果不建在水源边。就需要建不少冷却塔来提供冷却。这就又是一笔巨大的收入了。

所以把核电站建在临海还是非常划算的。

不过。也不是说所有的核电站都建在了沿海。像美国、法国、俄罗斯等的核电分布。就有大量的内陆核电。

只是我国的核电站。确实是绝大部分位于沿海。

毕竟。临海就是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也就是用电集中区域。

所以把核电站建在这些地方。输电成本自然会降低。

而且建核电站时。有许多大件设备是需要运输的。而海运是最便宜也是最方便的。

像核电站一般都有自己及的小小码头用于卸货装货。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用海水冷却。那么核电站流出来的水再注入海中会不会有辐射啊?

其实从核电站出来的冷却水是没有辐射的。

除非核电站结构破损。不然都不会使冷却水带有放射方面的危险。


因为无论是压水堆(上)、还是沸水堆(下)。冷却水都不会和经过堆芯的传热介质直接接触。是完全隔离的。因而不具有放射性。

不过。核电站出来的高温水确实会导致珊瑚礁死亡。只是那不是因为辐射原因。而是温度比正常海水高的原因。属于热污染。

其他观点:

核电站都临海。主要是两个国家:日本和中国。

日本核电站临海建设的主要是受到冷源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一个狭长的岛国。日本本身内陆的内流河本身就比较少。且流量也比较小。

在满足了饮用水。农业灌溉水的方面。还有一般工业用水方面。已经很难有大量的水资源用于核电站的冷源。

并且核电站的冷源。需要同饮用水。城市用水独立开。

尽管现在核电站已经相对比较安全了。但是核电站在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后。还是遵循着一定的选址标准。

目前主流的核电站类型:压水堆

目前主要的核电站形式。并且也是当下经过半个世纪发展检验出来最成熟的技术之一:压水堆。

压水堆是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堆型。法国在运行的核电站都是压水堆。

这类型的核电站原理。其实非常好理解。就是三路水循环。然后实现放射性物质不会外泄。一定时间内会以蒸汽的方式。第三回路的水。进行隔膜和蒸汽处理后的释放。基本可以保证辐射较小。不影响生命健康。

但是这个类型的核电站。海水。淡水都可以。一回路。二回路使用淡水。三回路可以使用海水(最好是淡水。避免管路腐蚀)

核电站选址要考虑哪些因素?

(1)用电端的电力需求:

核电的产生的基本目的是什么?是解决石化能源短缺的的确。但是电能消耗又很大的城市需求。

这点很重要啊!千万别想当然的以为。使用核电就是以为核电无污染。算是一种清洁能源。

核心并不是。核心是电能需求过大。石化能源。水电又不够。这才造成了核电站的建设。

(2)核电站不能距离用电端过远:一般都是距离用电端100KM以内。

不少人可能并不是很清楚。核电是需要停堆。并且停堆的时间。甚至可以超过30%。也就是说。核电有效符合可能只有70%左右。

这跟火电。水电显然是不一样的。并且核电站的功率。不少都是一组。两组发电机上马。整体的功率并不如火电高。

线路过远。损耗太大。根本承受不起。经济价值不高。

(3)核电在选址中。要考虑的内容比较多。

——美国的核电选址的部分的案例

核电站距离核心用电区。人口密集区。大致上面是可以计算出一个比较经济的核电站落地区域。也就是经济性区域。(这个区域只使用距离来计算。没有考虑生态。外部环境等)

从这个数据能够看到。大部分的美国上世纪建设的核电站距离人口密集区距离为15英里(约为25km左右)。

——英国上世纪有一套专门的核电选址的评估方法


英国的数据。大体能够看出来在20英里左右。核电站距离人口中心区。是比较好的经济区域。

(4)核电站建设还需要考虑自然因素

风向。地震和断层。海啸。飓风。洪水等。

事实上核电站在设计的时候。都会要求设计“最大基准地震”OBE。用于电厂寿命时间内。抗下一次或一次以上的地震。保证电厂的运行。或者至少保证电厂能够停堆。

但是我们看到的情况是。日本福岛核电站在9级大地震。以及海啸的冲击后。还是被毁了。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结果。

直接造成了。日本核电发电量从2008年之前的27%。直接下滑到2%。目前85%电力都是以来火电(比我们国家69%的火电都高)。

切尔诺贝利事件带来的启示。最好不要水源地。农业资源地建设核电站

切尔诺贝利是一座十二世纪创建的古城。位于普里皮亚特和乌日河两河的交汇处。在基辅以北133公里。城北20公里。是一座4个反应堆的核电站。苏联时期的标准核电站都建站距离人口中心城市很近的城市。例如基辅。切尔尼戈夫。戈梅利和普里皮亚特新城区。切尔诺贝利地区是一个沙质灰土泥炭沼泽地。这地方主要是奶牛牧场。确实是乌克兰的人烟稀少的区域。但是当地的河流跟乌克兰的谷物种植区相连。

核电站建在海边的好处

1、可以保证距离人群中心。具有一定的距离。

2、风向上面。对内陆有一定的优势。最好是能背靠一座山。例如上图中的形式。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海边都适合建设核电站。需要综合考虑。

相对来说。核电站在半个世纪的发展后。已经非常成熟了。安全性还是可以保证的。

其他观点:

都临海个锤子!截止2018年。全球正在商业运营的448座核电站中。真正临海的有228座。剩下的全部位于内陆地区。换言之。全世界只有一半的核电站是临海的。而且目前全球正在规划与兴建的核电站。大多数都位于内陆地区。沿海的相对比较少。

一般来说。核电站按照厂址选择的不同。国家原子能机构主要将核电站分成临海核电站、临湖核电站与临河核电站。其中临湖核电站与临河核电站统称为“内陆核电站”。

世界核电业最发达的美国与法国。将近六成的核电站都位于内陆地区。俄罗斯的内陆核电站比重也超过一半。我国研究堆19座均在内陆。商运核电机组35座倒是均在沿海。

虽然内陆核电站非常多。比例极高。但无论是临海还是内陆。目前全球核电站的建设选址都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必须靠近丰沛的水源。有海最好。河湖也行。水够就行。

建设核电站对于厂址环境的要求极高。首先就是尽可能避开地震带。也不能有断层。厂址区域50公里内不能发生过六级以上地震。毕竟一旦地震引发泄漏。后果不堪设想。

并且核电站的建设地区需要远离城市中心区域与人员稠密地区。临海地带通常人群相对比较稀松。以此防止万一发生事故造成大范围伤害。

现代的沿海地区尽管很发达。但相对来说真正的近海海岸地带没有那么稠密的人口。而且临海平原较多。地质相对简单。也比较适合核电站的建设。

核电站运转过程之中。往往会产生惊人的热量。需要大量的冷却水。海边取水比较容易而且足够。在内陆地区。可能会浪费或者污染宝贵的淡水资源。

从安全角度来说。非堆型故障引发事故的情况下。紧急停堆后需要大量水源冷却。带走堆芯的余热。临海建设核电站。也是方便为堆芯余热提供最终的冷源。

正常情况下。核电站通过循环水泵将海水引入厂房之内作为设备冷却水。最终将热量带入海洋之中。内陆水源也不是不行。只是淡水相对宝贵。没有临海方便。

核电站的核反应堆堆芯一旦失去冷却。若导致燃料元件熔化。那就在短时间内就会导致大量放射物质泄漏。因此冷却水源被视作核电站正常运转的“血液”。

不仅如此。核电站建设的时候需要众多相关的巨型设备。临海或者临近大规模水域。也更加方便大型设备的运输。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是在海边。还是在湖边河边。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要靠近充沛的水源。这才是核电站建设的真正必需因素。而不是靠近大海。

世界上也不是所有国家都临海。像俄罗斯、法国、德国等虽然临海。但内陆人口更多。核电站建设也必须考虑内陆。而第四代核蓄一体技术诞生后。内陆核电建设愈发成熟。

除此之外。核电站冷却之水通常也含有轻微数量的放射物。将其排放入大海之中随着洋流进行稀释。能够将影响降到最低程度。而内陆通常需要足够巨大的水域才能有此效果。

总体来说。世界上的核电站只有半数是临海的。内陆核电站也非常多。而且从目前趋势来看也会越来越多。核电站虽不都临海。但靠近充足水源是必要的。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风华三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2:29:26

    核电站,核电,内陆,都是,日本,距离,水源,冷却水,区域,站在

  • 曾温暖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2:29:26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什么大多数的核电站都临海而建?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只求﹂份安宁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2:29:26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韩国2017年的一部灾难电影《潘多拉》。以日本福岛为原型拍摄的核泄漏事故。当时那个核电站就建造在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