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1、春节:吃饺子、贴春联、放鞭炮、拜年。
2、元宵节:吃元宵。观灯。
3、端午节:吃粽子、采艾蒿、五彩线、赛龙舟。
4、中秋节:吃月饼、赏月。
5、清明节:扫墓。
6、二月二。龙抬头:吃猪头肉。
7、腊八:吃腊八粥。
8、小年:祭灶神、吃灶糖。
9、重阳节:与老人团聚。登高。
其他观点:
中国是礼义之邦。按照农历来说。传统节日有:
一月一(正月初一。春节);一月半(正月十五元宵节)吃汤圆挂灯笼猜灯谜红红火火闹元宵……
二月二。男方上女方家定嫁聚吉日书。种树种草养花。炒三粒苞芦搭一粒豆。晒晒陈粮除腐臭……
三月清明。做清明粿。扫墓祭祖……
四月立夏。煮米粉粿汤。炒面……
五月端午。吃大蒜吃鸡蛋鸭蛋。发包子。包粽子。赛龙舟……
六月六。翻箱倒柜晒衣服晒被褥晒粮食袪霉气……
七月半。做米粿。做素油粿……
八月中秋。吃月饼……
九月重阳。登高望远。插朱萸。吃粽子……
十月半。忙秋收冬藏。尝蔬果饭香……
十一半(农家忙。祖宗没定节日)
十二月。腊八粥。过小年。过大年吃年夜饭(除夕)……
“民以食为天”。传统节日注重一个“吃”字。变着花样做美食 。并合时合地开展感恩、劳作等有意义的活动。“落叶怀树树常绿。饮水思源源流长。”光大优良的传统。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其他观点:
中国的大部分传统节日和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古人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了一年有365天。之后古人按照生产生活中的需要。将365天规划出农耕节气和丰收后的节日。这样就诞生了许多传承千年的节日。如元旦、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等。
相传“元旦”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皇帝之一--颛顼。他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后来有的朝代对元旦的日期有所变更。但原则上还是以每年的第一天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但商代以12月初一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以10月初一为元旦。直到西汉武帝时。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等人重新制定历法。并规定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从此历代不改。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决定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于是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而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新中国成立之时。开始正式使用“公元纪年法”。把每年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把每年1月1日作为元旦。因为他们多采用了国际通行的公历。但也有一些国家和民族由于本地的历法传统及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季节气候的不同。因而他们的元旦日期也不一样。这也使得这个世界多姿多彩。更显民族的特色了。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它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呆;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遗弃田文。理由是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东汉《风俗通义》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这一天天上的圆月分外明亮特别的大特别的圆。所以这一天也被视为撮合姻缘的大好日子。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汉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晋时亦有中秋赏月之举。不过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将中秋与储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吴自牧《梦梁录》说:“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同时这五百多年中还推出“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初次创业,有什么好的建议,请高人指点下?
- 文学上有种体裁叫古风,它和赋、诗词有何不同?
- 有没有对视力好的水果推荐?
- 怎么和父母说自己有男朋友了?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73117.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屈原,元旦,这一,农历,端午节,公历,月初,清明,中秋,粽子
没想到大家都对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传统的魅力有多大?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1、春节:吃饺子、贴春联、放鞭炮、拜年。2、元宵节:吃元宵。观灯。3、端午节:吃粽子、采艾蒿、五彩线、赛龙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