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一般而言。判缓刑之前都有几天在看守所被拘押的经历。其中滋味自不待言。有人说待在拘留所挺好的。虽然行动没有自由。但现在的看守所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吃喝方面有很大进步。刚进去被打被虐待只能在胡编乱造的电影里、或者没有真正体验过看守所生活的人杜撰出来的。最终能够被判缓刑。在看守所待的时间一般都不会很长。大概率是取保候审的。
被判缓刑之后。会被要求去户籍所在地司法局(所)报到。填写有关资料。手机定位监控。每个月参加一次司法局矫正科与基层司法所组织的学习、劳动、填写思想汇报等。这是强制性的。如果抗拒和不去参加。次数超过三次。会被重新收监去服实刑的。当然也可以请假。比如说判缓刑一年。可以请假二十天左右。可以在规定的强制学习时间请假。也可以是离开户籍地请假。但必须提前请假。并且得到矫正干部的同意。填写办理请假手续。每天报告位置信息。
除此而外的每个月的时间里。在户籍地范围内是自由的。可以做生意、做工等等。与正常人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不慎触犯法律获刑。最好能够争取宽大处理。判个一年半载的缓刑。也比在监狱里待着舒服的多。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缓刑只能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而且没有前科(也就是案底)。缓刑考验期结束。严格遵守矫正干部的教育。经评估核准后。社区矫正(缓刑考验期)就算顺利通过。就不用去监狱服实刑了。
其他观点:
接受社区矫正。一个月至少需要到司法所报道三次。每个月劳动8小时。学习8小时。第一次。上午4小时劳动。下午2小时学习。第二次上午4小时学习。下午2小时劳动。第三次上午2小时学习2小时劳动。劳动为公益劳动。公共场所捡拾垃圾。清理青草杂物。养老院义工服务等。学习会让你抄写《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司法所给你手机绑定app,每天三次手机app签到。手机一定要有充足的电。必须联网
。每个月2次自己的思想情况汇报。必须手写。有字数要求。司法所会给你一个表格。每天记录自己都做些什么事情。次月交上去。离开缓刑居住地 必须提前请假。履行请假手续。每天晚上必须回家居住。不能在外面留宿。司法所工作人员随时会给你的手机打电话。询问你的工作生活学习情况。司法所工作人员会定期对你家访。询问你的邻居和你的家人。你的表现如何。
其他观点:
既然犯了罪。判了刑。就必须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付出相应的犯罪代价。
相比于监狱服刑。社区矫正是宽松的。开放的。首先。社区矫正对象不在封闭的监狱环境而在开放的社区环境下服刑。如果不是特别留意。没有人觉察到他的罪犯身份标签;其次。社区矫正对象享有相对广泛的自由。没有监狱服刑罪犯的强制性管控。可以工作赚钱。可以上学读书。可以休闲娱乐。可以走亲访友。社会生活几乎不受影响;再次。社区矫正对象可以享受正常的家庭生活。不必担心夫妻分居和亲子关系损害;最后。社区矫正对象没有与社会隔离。不必担心重新回归社会之后的适应问题。
虽然相对宽松开放。但是社区矫正对象必须遵守法律法规。接受社区矫正机构的监督管理。比如要定期报告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公益活动和社会活动等情况。如果发生居所变化、工作变动、家庭重大变故以及接触对其矫正可能产生不利影响人员等情况时。也要及时报告;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要报经社区矫正机构批准;要接受社区矫正机构通过通信联络、信息化核查、实地查访等方式进行的动态管理等等。
缓刑是附条件的不执行。即在缓刑考验期(社区矫正期间)满后。原判的刑罚才不再执行。如果社区矫正对象不遵守法律法规。不接受监督管理。如发生脱管、违反报告、会客、外出、迁居等规定、不按规定参加教育学习等活动、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等情形的。将可能被处以训诫、警告、提请公安机关给予行政处罚或提请撤销缓刑。
犯罪被处以缓刑并进行社区矫正是法律给予社区矫正对象的一次机会。若能深刻反省痛改前非。自然与己与人与社会都有利;若执迷不悟一意孤行。一念之差。一次冲动。闯入法律禁区。碰触法律红线。可能就从开放的社区环境被移送到封闭的监狱环境执行刑罚。
所以。社区矫正的宽松与开放是有边界的。千万要小心谨慎。遵规守纪。顺利度过矫正期限回归正常生活。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73146.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社区,小时,对象,看守所,监狱,司法所,每个月,司法局,法律,户籍
没想到大家都对被判缓刑后的社区矫正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一般而言。判缓刑之前都有几天在看守所被拘押的经历。其中滋味自不待言。有人说待在拘留所挺好的。虽然行动没有自由。但现在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