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必经之地”必然是绕不过去的!能绕过去就不叫“必经”了
战略要地通常分为两种。分别是:“关隘要塞”和“城市重镇”。关隘一般是绕不过去的。而城市也是必须要拿下的。咱先说关隘。
既然关隘绕不过去。那么那些城市重镇可以绕过去吗?
答案同样是绕不过去。
古代行军打仗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后勤补给”。特别是对于步兵而言。补给线的安全更是至关重要。
在古代。只要占领一个城市便可以控制周围一大片地区。建立稳定的补给点。缩短自己的补给线。并且城市有高大的城墙做保护。若进攻不利也可以入城防守。
不过古代的城墙是非常恐怖的。即便是有火炮。攻打一座防备严密的城市也非常困难。在很多围城战中。面对高大的城墙。进攻方往往束手无策。只得将城市围城铁桶。切断对城内的粮食供给。生生地将守城者饿死。
如此以来。攻城就是个巨大的麻烦事。可就算再麻烦。这个城你也得打。
但如果你知难而退。选择绕过去。那么不仅意味着你的补给线被拉长。背后还有可能遭到守城敌军的偷袭。那时你就十分被动了。
冷兵器时代打仗都是需要排开阵型的。阵型的正面是一支军队最强大的地方。而阵型的背后则是这支军队最脆弱的软肋。军队如是在行军和打仗时突然遭遇背后袭击。那么极有可能造成阵型崩溃。一旦阵型乱了。人再多都没用。
冷兵器时代可没有移动电台的。底层官兵在混乱之中是没有办法及时接收上峰的命令。军队统帅将失去对全军的控制。如此一来。整支军队的处境就危险了。
即便是你做好了防守。保护好了自己的身后。但漫长的补给线你就绝对看不住了。敌军抢你几次粮车。你就吃了上顿没下顿。而每次当你反击的时候。人家已经带着粮食回城了。就算带不走。人家给你一把火烧了。你能有啥脾气?所以城市重镇也绕不过去。必须打下来。
其他观点:
所谓的必经之路。一般指的是大路。也就是最利于后勤运输的线路。古代行军打仗。可以参考现代战斗机空战半径的概念。每一架战斗机都有一个战斗半径。超过了半径就需要立即返航。否则就回不去了。但是若在飞行半径的极限设立一个补给机场。战斗机就可以继续往前行进。直至飞到既定的目标地点。
古代的必经之地。实际上就等同于战斗机的中途补给点。因为大军行动。中间没有补给点是不现实的。
举例来说。先秦时期的函谷关就是军事上的必经之路。关东六国联合伐秦。有四次就是从函谷关攻秦。很多人纳闷。难道六国没有别的路可以走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第四次合纵伐秦时。联军就没有走函谷关。而是绕过了函谷关这个必经之道。从河东渡过黄河直接攻秦。然而结果照样是惨败。
再比如明末清初的关宁锦防线。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攻击过。但是拿不下来。后来皇太极取道宣府、大同。绕过了关宁锦防线。多次杀入关内烧杀劫掠。然而尽管清军多次绕道入关劫掠。山海关却始终是满洲人誓死要拿下的军事要地。因为不拿下山海关。就意味清军要绕道而行。而绕道是要增加后勤负担的。不适合起倾国之兵出征。
明末著名将领卢象升在汇报剿寇之难时就说过这样的话:一兵日食一升米。而此米非此兵自携。乃有扛夫携之与军俱行。但扛夫亦要日食一升米。这段话说的很直白。假设一千石粮食可吃五天。多走一天就要费二百石粮食。大军行动。多走一天所额外要支出的粮草是很可怕的数字。清军虽然是骑兵。但是骑兵也是需要后援的。绕道宣大固然避过了明军主力。但是后勤相应也增加了。
另外还有两点。地形和敌军守备兵力也是制约进攻方能否绕道的关键因素。
还是拿关宁锦防线举例。明军在这条线路上布置了大量的兵力。如果清军不走辽西走廊。它确实可以取巧入关。抢劫一番后回家过年。但如此一来。也就意味着清军无法消灭布置在辽西走廊上的明军主力。无法对明军形成致命性的打击。战争的核心在人。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并且如果不走辽西走廊。清军就只能翻山越岭。走山高水急。穷涧危巉的破路了。反观辽西走廊。这条线路上的开发程度很高。到处都是卫所和军镇。粮草不是问题。而且沿途州县镇城之间的距离不过一日行程。休息也很方便。
总的来说。真实的战争不是玩战争游戏。士兵打仗需要后勤的。需要一个安定的后方提供休息。绕过必经之地不是不可以。但是会增加后勤负担。除非进攻方能够对敌人的首都一击必杀。然后再回头逐一拔掉绕过的敌军据点。但斩首行动的操作难度很大。当年辽军和金军攻宋。沿途的重要城市全部绕过。以骑兵优势一路杀到开封城下。然而拿不下开封。被宋军反包围。最后还是只能灰溜溜的撤军。
记得上中学时。历史老师给我们讲斯大林格勒战役。当时就有不少同学向老师提问。德军为什么一定要死攻斯大林格勒?难道不能绕过去吗?然后历史老师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有的城市是可以绕过去的。但有的是真不行。现在想想。老师说的有道理。不消灭苏军的有生力量。德军绕过了斯大林格勒又如何?等着苏军在后方捅菊花?
其他观点:
由于地形、地势和地貌造成的战略要点。惯称“自古兵家必争之地”。非但军队绕不过去。其实也不敢绕。因为守军会用火力封锁道路和实施打击。比如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重镇长沙。就卡在华中日军入侵大西南的交通要道上。遏守湘南。屏障广西。卫护贵州和四川。从1939年到1942年间。侵华日军曾经三次试图攻取长沙均未能成功。
(第四和第九战区司令长官)
1944年日军发起的“一号作战”。其作战目标除打通纵贯华北、华中到华南的铁路交通线之外。还需要摧毁广西桂林、柳州地区的美军机场群。因为从这两处空军基地起飞的轰炸机不仅随时可以炸毁粤汉铁路。甚至还能攻击驻越南方向的日军。
已经失去空中优势的日军是不能指望轰炸来完成任务的。这样负责湘桂段作战的日寇第11军就必须深入桂北地区。期间有三个城市横亘在必经之路上:长沙、衡阳、全州。尤其是衡阳地处湘桂水陆交通节点。全州乃湘桂交界山地咽喉。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
(长沙守将第4军张德能)
也就是说。日寇欲入广西。必经全州;欲取全州。必克衡阳;欲过衡阳。必取长沙。因此在这场国军方面称为的“豫湘桂”战役中。湖南战场主要围绕这三个城市进行。故又称“长衡会战”。
1944年6月起。七个师团20余万日军分成左中右三路扑向长沙。左右两翼的第3、第13师团等精锐兵团首先击破了第九战区的外线机动部队。由于薛岳的轻敌和应对失误。他的老把式“天炉战法”就此失效。中路日军这才开始进攻已成孤城的长沙。湘江西岸的日军迂回包抄岳麓山。守城部队张德能第4军仅仅三小时即告崩溃。坚守五年之久的长沙沦陷。张德能中将被电召重庆。军法审判后予以枪决。
(衡阳守将第10军方先觉)
薛岳残部被日军二个师团赶往湘东南。从此这个“老虎仔”一蹶不振。而日军主力则马不停蹄再扑衡阳。没想到在这里碰到了硬茬子。方先觉的第10军火力全开不动如山。日军从二个师团增兵至四个师团。酷暑中整整围攻47日不能得手。但由于国军解围无力。弹尽援绝。8月8日衡阳还是陷于敌手。
方先觉和第10军将士由此给全州的防御争取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从四川兼程赶来的中央军第93军进驻全州。工事完备。弹药充足。如果该军能有“泰山军”的意志和决心。死守全州两周以上。在美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之下。后勤补给较为困难的日军极有可能收兵回撤。放弃进入广西的计划。
(全州守将第93 军陈牧农)
可惜的是。黄埔一期的93军军长陈牧农。坐拥20000多人的美械精锐部队。却远不如三期师弟方先觉硬气。仅接火一天。便炸毁150万发弹药和大批汽油弃城而逃。方先觉和第10军将士的血就这样白白流淌了。冲上阵地的日军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防线和工事都堪称坚固。实在不明白93军为何如此草鸡。甚至一度怀疑国军有什么阴谋诡计。而日本人的迷糊。则是国军抗战的耻辱。
陈牧农中将被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扣押。以擅自逃跑的罪名执行枪决。执行人是桂林警备司令韦云淞。逃跑将军虽然杀了。可是日军也顺利通过湘桂咽喉跟了进来。发起了本来可以避免的“桂柳会战”。陈牧农百死莫赎其罪。面对气势汹汹的日军。而顶在前面的中央军又非败即逃。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不想牺牲桂军主力。草草安排桂林城防后也撤往贵州。
(桂林警备司令韦云淞)
1944年11月初。横山勇指挥日军用两周时间攻破桂林。守军131师师长阚维雍自杀殉国。同时柳州也被日军攻克。两处空军基地被彻底破坏。日本人几乎全部完成了作战目标。在抗战胜利的前一年有如此战果。简直是奇迹。这也就是国军的“豫湘桂大溃败”。打红了眼的日军一部。甚至通过黔桂边界的要地宜山侵入贵州南部。重庆震动。举国哗然。蒋介石紧急调动八个军从四川南下增援。加之日军也是强弩之末稍稍后退。最终双方对峙于桂北地区。
“豫湘桂大溃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几十万国军精锐连续丢掉三个战略要点。致美国空军第14航空队的桂柳基地全部丧失。美国人对蒋介石的军事能力产生了严重质疑。不仅减少了对重庆政府的军事援助和战略仰赖。同时开始接触苏联政府。希望苏联在打败德国后出兵远东。对后来的政治局势影响颇大。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初次创业,有什么好的建议,请高人指点下?
- 英雄不问出路,各位第一次创业是做什么?有一样选择摆摊的么?
- 刚开始创业你们会选什么行业?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7499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日军,全州,长沙,城市,先觉,师团,后勤,补给线,国军,斯大林
没想到大家都对军事上的必经之地、必经之路是怎么形成的,绕过去不行吗,为什么非要打下来?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必经之地”必然是绕不过去的!能绕过去就不叫“必经”了战略要地通常分为两种。分别是:“关隘要塞”和“城市重镇”。关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