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进攻关中,为什么必须要从函谷关或者潼关,为什么不从山西西南部渡黄河进攻呢?
原创

古人进攻关中,为什么必须要从函谷关或者潼关,为什么不从山西西南部渡黄河进攻呢?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案例一:战国初期。魏国大将吴起从山西龙门渡口(山西河津县)渡过黄河。并在过河后修筑城池。打败了前来讨伐的秦军。取得了第一次河西之战的胜利。

案例二:西晋末期。前赵大将刘曜多次从蒲津渡口西渡黄河进入关中。并于公元316年攻破长安城。俘虏晋愍帝。灭亡西晋。

案例三:北魏前期。关陇大起义。义军割据关中、河东。魏太武帝拓拔焘率军在山西新绛县剿灭河东义军后。由蒲津渡口渡河。杀入关中平原。剿灭了关中义军。

案例四:隋朝末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唐军从龙门渡口渡过黄河。进攻关中。后来李渊定都长安。建立大唐。

案例五:唐朝末年。河东军阀李克用从晋北出发到河中。从蒲津渡口渡过黄河。并在长安郊外击败黄巢。逼其退出长安。

案例六:南宋初年。金国大将完颜娄室由蒲津渡口渡过黄河。杀宋军一个戳手不急。并在关中大破16万精锐宋军。威震关陇。

另外还有很多案例。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综上案例所述。古人在历史上不仅多次有从山西南部进攻关中的案例。并且还有多次由山西南部攻破关中的成功案例。

所以。这个问题不成立。

至于说。为什么以上列举的案例很多人都没有印象。大家对进攻关中的印象停留在必须要由函谷关或者潼关才能进入的原因。我觉得主要是两方面因素导致的。

因素一:由崤函通道进攻关中。要优于从晋南渡河进攻关中。如果能选择。大多数人都愿意走崤函通道。

从山西进攻关中。有三个渡口可选。分别是:风陵渡口、蒲津渡口、龙门渡口。

三个渡口中。龙门渡最容易渡河。但离长安最远;风凌渡离长安最近。但最难渡河。因为渡口对岸就是潼关;蒲津渡居中。距长安的距离和渡河难度都居中。

但是。相对于走崤函通道来说。从蒲津渡口过河。难度还是更大一些。因为。渡河作战是非常冒险的。如果渡口被抄了。等于后路就被断了。

并且。山西地形支离破碎。如果从华北平原进攻关中。走河南的崤函通道。一路上都是大平原。基本上不需要翻越很高的山区。海拔跨越很小。只需要突破个别易受难攻的关口。如函谷关、潼关即可。而从山西进攻关中。至少要翻两次山。这不仅对行军是个考验。对补给线也是极大考验。(刘曜和李克用等人之所以要从蒲津渡过河。是因为他们的地盘在山西。他们在河南没地盘。他们没得选。只能从山西渡河)

因素二、历史上关乎于关中政权生死的著名大战。很多都是发生在崤函通道。

比如说战国后期的关东诸侯五伐秦国。有四次都是攻的函谷关(有一次是从山西西渡黄河进攻关中);赤眉军破长安。攻的是函谷关;汉末曹操与马超大战。攻的是潼关;安禄山与哥舒翰大战灵宝。攻的是潼关;黄巢进长安。攻的是潼关;李自成进关中。攻的也是长安。

相对来说。从山西渡河攻关中。名气就要低很多了。比如前面提到的刘曜、李克用都是山西军阀。但他们两位在历史上的名气并不大。而对于唐朝。大多数人的印象都是定都在长安的大唐王朝。很少有人记得李唐王朝是从太原起家的。

另外。说到进攻关中。怎么能少了蜀道和武关呢?历史上。刘邦曾经两破关中。而这两次进入关中。刘邦都没有走崤函通道。

第一次。刘邦走的是武关。即从南阳盆地进入秦岭。攻破武关。然后再翻越秦岭。进入关中平原。

第二次。刘邦走的是陈仓。即从汉中盆地走蜀道。攻破陈仓。然后进入关中。

虽然刘邦这次进关中。走的这些路都是“歪门邪道”。而且不具备可复制性。但是这起码这也能说明。古人进入关中。并非只有崤函通道一个选择可选。

其他观点: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说起函谷关。就不得不说到函谷道。函谷道传统上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广义上的函谷道。指的是从函谷关到潼关之间长达一百四十里的道路。这条道路并不是一直狭小。事实上。它虽然非常险峻。倒也没有到“深险如函”的地步。中间也有好几个突破口。可以离开这条函谷道而转入他途。而真正的“函谷”。是指的狭义上的函谷道。这条道路长度仅仅十五里。它其实就是在稠桑塬上的一条裂缝。

这条裂缝中。绝岸壁立。宽不过数米。当时有人形容函谷关“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鞍”。古人形容函谷关之险要。往往用“丸泥可塞”来形容其险要位置。其实这一点都不夸张。函谷关就位于这条裂缝的开口处。也就是今天河南灵宝县的王垛村。

  在稠桑塬的东面。也就是函谷关的关前。就是弘农河。提起这条河。很多人可能都不了解。但它有条支流却是十分有名。叫做“断密涧”。就是李密被唐军射杀之处。今天的弘农河水量很小。但在古代却十分湍急并且流量大。因此弘农河也就成了函谷关天然的护城河。敌人要进攻函谷关。就必须先渡过弘农河。而渡过河之后。由于弘农河紧贴着稠桑塬东侧而流。河岸和关城之间只有一条狭小的窄路。无论敌人有多少兵马也无法摆开。只能从这条小道路过。这样就给函谷关又有了两个天然屏障。

函谷关地位的变化。被潼关超越

  在汉武帝年间。为了扩大关中领地。汉武帝把函谷关向东挪动了三百多里。挪到了新安。汉武帝下令在新安重建了一座关隘。并命名为函谷关。把原有的老关城毁弃。在其上发展出了弘农县。这样。从汉武帝开始。函谷关就不再是战国、秦朝时说的函谷关了。而是新安县的新函谷关。

  但是新安的函谷新关形胜远不如故关。在战略上的意义大大降低。因为不是兵家必争之地了。也就并没有发生重大战役。各朝战将也并不会去争夺函谷新关。比如赤眉军攻入关中。就是兵分两路。绕过了函谷新关。会师于弘农县(也就是函谷故关。即秦函谷关)。由于弘农没有防御。因此得以轻松进入关中。所以新关的知名度远远小于故关。正因为新关在军事战略上不能完全取代故关。所以新关虽设。但故关的战略任务仍然存在。只不过是由弘农县来承担罢了。

函谷故关的天险实际上依赖于两点:一是黄河紧贴着稠桑原北壁而走。无道可走。二是稠桑原上森林密布。同样无道可走。

  但这两点都是又非常容易受到自然或者人为的影响。稠桑原是典型的黄土高原的地形。黄土高原的重要特性就是土质疏松。非常容易流失。特别是在黄河流水作用下。河流的下切现象十分明显。刚开始时。黄河还是紧贴着稠桑原。但随着时间不断流逝。河流不断冲刷。河道则不断下切。黄河水位也随之不断降低。原来紧贴着原体的河道就会裸露出来。形成河滩。

  而这河滩一旦形成。函谷关的天险就将不复存在。因为人们开始可以通过河滩通行。河滩的这条新路。在东汉末年就已经形成了。曹操征伐关中。因嫌函谷险恶。于是命令许褚于故关以北十里处凿建新路。并在那里建立了关城。史称“魏函谷关”。魏函谷关这条道。就是在黄河裸露出的河滩上形成的。

  随着新路的开辟。函谷故关的战略重要性基本丧失。汉代弘农县城在函谷故关的关址之上(即今王垛村)。但隋朝时已经将县城移往黄河边。而目的也就是为了封锁河滩上的那条新大路。从此之后。县城就一直在黄河边上。直到解放后。由于修建三门峡水库。才将灵宝县城向南迁移到今天的地方。

随着稠桑塬上森林的消失。使得函谷关的天险不再。塬上森林是什么时候消失的。现在已经无从考证。而后来弘农河水也日渐变小。由于稠桑塬塬体被河水不断下切。自己并不陡峭了。行人们便轻松的选取河道的魏函谷关。或者爬上塬体通过这座高台。秦函谷关的所依靠双重天险优势荡然无存!魏函谷关再也不能和秦函谷关互相搭配地构成完整的防线了。

  而关中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地区。这个时候亟待一个新的关隘来代替函谷关。于是东汉末年曹操便在西边的黄河拐弯处的南岸险要之地修建了新的关隘——潼关。潼关从此代替了函谷关。函谷关渐渐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退出了金戈铁马的历史舞台!潼关位于名为麟趾塬的黄土塬体上。塬体长有七公里。宽有两公里。高六、七百米。由于两侧常年被水流冲刷。因此峭壁陡立。非常险峻。和函谷关所在的稠桑塬一样。麟趾塬也是顶面平坦。且从秦岭延伸下来直到黄河岸边。所不同的是。函谷关位于稠桑塬之中。而潼关则位于海波五百五十米的麟趾塬之上。

  天下第一关——“潼关”

  在我国古代军事史上。有“十大名关”的说法。分别是“山海关、潼关、嘉峪关、居庸关、友谊关、雁门关、紫荆关、剑门关、娘子关、武胜关。”这十大名关在中国军事史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关”基本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历代战争中都发挥了御敌防患。保民防灾的重要作用。

其中山海关和潼关并称为“天下第一关”。山海关位于今天河北秦皇岛东北十五千米处。扼守华北进入东北的咽喉。同时也是万里长城的起点。山海关在中国历史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潼关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频率是最高的。由于陕西河南一带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陕西和河南两省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西安和洛阳两地更是长期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首都的角色。而潼关扼守在西安和洛阳中间。是陕西等西部地区前往中原的交通要道。可见。无论是从东方攻入西方。还是从西方攻入东方。得到了潼关。那就相当于基本占领了首都。但是在不同时代。由于政治格局的变化。潼关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削弱。

  潼关最早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是在东汉末年。曹操讨伐马超的战争。

潼关的位置位于麟趾原的黄土塬体之上。和函谷关所在的稠桑塬一样。麟趾塬也是光滑平坦的土塬。且从秦岭延伸下来直到黄河岸边。所不同的是。函谷关位于稠桑原之中。而潼关则位于海波五百五米的麟趾塬之上。麟趾塬两边都是深沟。一边是远望沟。一边是禁沟。两沟中的水流冲击。使得两沟壁如刀削。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攻潼关。就是派偏师绕过唐潼关自禁沟北上。绕到唐潼关背面。两面夹击。从而攻破的。唐军之所以疏忽了对禁沟的防守。就是因为这条沟平时禁止通行。从而形成的思维定式。忘记了这里可以通行。

  明朝闯王李自成攻潼关。也是自潼关南面绕道至关后。两面夹击从而破关。但他进攻方向却不是走禁沟。而走的是南山的山麓。因为明朝时禁沟是一条重要道路。当时候明朝政府不可能不重兵防守。因此。潼关北依黄河。南靠秦岭。东有黄巷坂之险阻。西有禁沟之天堑。自然也就成了天下雄关。关中门户。

潼关一共有四道防御门户。第一门户便是金斗关。过了金斗关以后。就是一段狭窄的路。这条路被称作为黄巷坂。想上麟趾塬必须通过黄巷坂。黄巷坂南面紧靠黄土高原。北面和黄河之间有一高地隆起。形成了南依高原。北临绝涧的形势。中间唯有一孔道。宽仅数米。仅容的下单车。十分狭窄。人们亦称之为“五里暗门”。这就是潼关的第三道防线。“五里”言其长度。“暗门”形容其险峻。因为道路奇险。所以非常适合伏兵。

  而过了五里暗门就来到了潼关的前面。千万不要以为你就已经攻破了潼关。在潼关的后面还有一个防御门户。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禁沟”。禁沟南北长约十五公里。北与潼河交汇。南与秦岭交汇。禁沟由于长期的雨水冲刷。十分险峻。形成了一条宽三十米的坡道。成为潼关城后路的军事要道。由于禁沟可以直通秦岭。并且直达武关。倘若敌军从武关方向来。这要就能饶过潼关直达关中。所以禁沟是潼关防守的重中之重。一旦夺得禁沟。潼关则不攻自破。

  隋朝时。由于雨水的冲刷。在汉潼关以南四公里处。被冲刷出了一条新道。这条道上达禁沟。下抵塬体。可以直取潼关。为了控制这条道路。隋朝在该处重新建立了“新潼关”。原来的潼关被叫做“潼关北城”。新建的叫“潼关南城”。

唐朝武则天时代。潼关两城都受到了雨水的不断冲刷。黄河的下切。导致原先的河床裸露。经过潼关不再需要从麟趾塬上通过。而是可以从旁边的河床穿过。麟趾塬上的汉潼关就成为了摆设。所以就必须将潼关挪位置了。唐朝政府就将潼关从塬上移到了河滩。新修建的唐潼关位于黄河河谷南侧一个形成不久且海波在四百米左右的低台地(麒麟山高阜)上。南距汉潼关约两公里。同时原来经汉潼关走禁沟的旧路也不废而废了。

  先秦为何设函谷关。而不设潼关

  在战国时代。潼关所在位置已经是秦国领土。那为什么秦人要设立函谷关。而不设潼关呢?一是秦人设函谷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既然在函谷关有非常险要的地形。那就没有必要退缩一百余里了。二是从地形上讲。函谷关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地方。就是它永远只面向一个方向的敌人。敌人永远只能从东面来。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三是如果函谷关被敌人占领。就会堵住秦国东出的道路。事实上函谷关以前也是长期被晋国(后来是魏国)占领。秦人长期只能龟缩在关中平原。

  潼关在地形险要方面不如函谷关(秦汉时期)。敌人可以从禁沟来(如黄巢)。可以从秦岭南麓而来(如李自成)。也可以从北面蒲津渡来(曹操打马超)。从这个意义上讲。函谷关(秦汉时期)的地形是要优于潼关的的。但它的优点是不必依赖于森林作为自己的防护;而且离关中平原距离很近。后勤补给特别方便。如果黄河下切产生了新的道路。对于潼关来说只需要移动关城就可以继续镇守要津。作关中门户。

藤树先生说:

  随着历史的变迁。不仅仅是函谷关和潼关。即使其他九大著名关隘的地理位置也已经有了很大改变。在今天如此发达的科技之下。关隘已经显得十分脆弱。但是从史书中。我们已经不难发现古人智慧。函谷关和潼关地理位置的变换。可以看出随着自然条件的改变。古人的军事智慧也在不断进步。

  (感谢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其他观点:

首先感谢这个问题。提的好特别。要回答真要了解历史细节。不过。从大的方面还是可以分析回答。

首先。所谓关中。不只是指函谷关、潼关以西。还有其他关口。如关中东南方向的武关。是荆楚地区进入关中的关口。

当初。项羽、刘邦进入关中。项羽走攻函谷关的路。而刘邦走了一步险着。从南阳走武关。经商洛翻越秦岭入关中。并实现了“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目标。

在关中平原西南角。还有大散关。这是从陕南甚至蜀地进入关中的关口。由于要翻越秦岭。难度很大。“铁马秋风大散关!”屹立千年。比较有名的就是刘邦第二次入关中。走的就是“暗度陈仓!”。

历史上。蜀地入犯关中的战例很少。比较多的战事集中发生在三国时期。这可能与巴蜀人喜欢天府之国的安逸生活。不喜欢北进到关中。过黄土高坡生活有关吧!

在西北角有萧关。主要是防乌孙部落。还有正北的金锁关。主要是防匈奴人的。这些地方的战争一旦发生。就会进入沙漠作战。“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在边关周围发生惨烈战事很少。所以。历史记录不多。给大家留下不从这些关口入关的印象!

那么。从东面入关中。还有一个就是从河东地区度过黄河。进入河西黄土高原。然后再南下关中。由于黄河两岸的自然条件。古时候。只有三个渡口可以从河东地区过河。一个是龙门渡口。过黄河就是历史文化名城韩城。现在有条铁路就走这条线。还有一个就是河津渡口。另一个就是风陵渡口了!

既然可以从河东地区通过这些渡口进入关中。为什么历史上不从这里过河入关?其实。不是说没有。只是比较少而已。而且仅在秦晋之间发生。那么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河东地区历来属于晋。秦晋之间一段时间关系很好。结为“秦晋之好”。

直到崤之战之后。两国才走向对立。而崤之战也是在公元前627年。发生在崤山、函谷关、桃林附近。并没有在龙门渡口或河津渡口发生!

而东方其他国家要走这条路。。一个是要借道晋国。晋国肯定不答应。另一个要要翻越太行山与吕梁山两座大山。行动不便。于是。就只有走函谷关了!

走函谷关这条道。有许多好处。其一。潼关、函谷关以东就是中原平原。行军打仗方便。不像晋地有太行山、中条山、吕梁山、王屋山等险阻!也不像东南方向有外方山、伏牛山、熊耳山、崤山、武当山等险阻隔断。

其二。函谷关以东沿黄河。是晋国与韩、陈、梁、楚的国境线。沿这条线走东方六国都有权利。所以许多入关大战役。就集中发生在这一区域。历史记载比较多。就给人们有了入关中必走崤函之固的错觉!

所以。我们应该知道。进入关中有好多路可以走。但历史上最方便走的还是潼关与函谷关这条路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几度无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3:38:37

    潼关,关中,黄河,渡口,秦岭,这条,山西,的是,都是,长安

  • 寄心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3:38:37

    没想到大家都对古人进攻关中,为什么必须要从函谷关或者潼关,为什么不从山西西南部渡黄河进攻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小新卖蜡笔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3:38:37

    案例一:战国初期。魏国大将吴起从山西龙门渡口(山西河津县)渡过黄河。并在过河后修筑城池。打败了前来讨伐的秦军。取得了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