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重视程度不同!准噶尔妄图统一中原。恢复蒙元故地。对于已经入主中原的清朝来说。是生死仇敌。而越南并未北伐清朝。也不想入主中原。故清朝征安南。并未用全力。
地理位置及气候因素也很重要。丛林战。在冷兵器时代对中原王朝极其不利。清朝的骑兵发挥不了作用。且北人南下。水土不服。多生瘟疫。
清灭准噶尔部是历经康雍乾三朝才完成的事。并不是乾隆一朝就完成。康熙和雍正两位君主已经将准噶尔逐出外蒙古。其空间压缩至新疆地区。至乾隆时。准噶尔是处于衰弱。清朝处于强盛。故而趁准噶尔内乱灭之。
其他观点:
这个问题里面有两个概念要搞清楚。首先是“全盛时期的清朝”是指什么时期。一般来说是界定为“康雍乾”时期。即从康熙到乾隆年间。其次是“安南”是指哪里?康雍乾时期的“安南”。指的是今天的越南北部。
自从十二世纪南宋朝廷册封当时的“大越”李朝君主为“安南国王”之后。元明清三代都沿袭了这个称呼。与中原王朝改朝换代不太一样的是。安南虽然也有朝代的变化。国号却基本不变。除了被明成祖出兵消灭的短命胡朝(1400-1407年)与其同样短暂的“大虞”国号之外。“大越”一直是安南的正式国号。在驱逐明军重获独立(1428年)之后。黎利建立后黎朝。国号仍然恢复成了“大越”。明朝中后期。安南政治形势急剧动荡。明朝嘉靖六年(1527年)。安南权臣莫登庸杀死黎昭宗。逼迫黎恭帝禅位于莫氏。建立莫朝。取代了持续百年的安南后黎朝。莫朝建立后。莫登庸大肆杀戮黎朝旧臣。导致许多官员和地方势力反叛。“人多逃窜山林。或隐匿姓名不出。或群聚为劫党。或去臣于外国以偷生”。盘踞在今日越南和老挝交界的后黎朝旧将阮淦。集结反对莫氏的力量。并于1532年访得黎昭宗之子黎维宁(黎庄宗)。复辟后黎朝。嘉靖十二年(1533年)。在大臣阮淦支持下。黎昭宗幼子黎宁在义安、清化等地建立“中兴黎朝”。自此。北方的莫朝和南方的中兴黎朝开始了长时间的对峙。整个安南进入了分裂、动荡的“南北朝”时期。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后。南方的中兴黎朝再度一分为二。在安南南部又逐渐形成了广南阮氏地方割据政权。到明末清初。安南实际上存在4个政权。由北向南依次为高平莫氏政权、宣光武氏政权、中兴黎朝、广南阮氏政权。而明朝通过对中兴黎朝和高平莫氏的册封。确立了“不拒黎、不弃莫”政策。此后。安南只是作为明朝的外藩。履行定期朝贡、“远夷事大”的职责。这种藩属关系一直延续到清初。成为清朝处理安南问题的基本模式。
清朝入主中原后。为了树立自己政权的正统地位。同时也为了进一步孤立南明政权。清廷极力拉拢周边各国。采取招抚政策。清朝在入关以后。多次诏谕琉球、安南、暹罗、日本诸国承认清朝的正统地位和统治的合法性。但清对各国的招抚并未取得实效。尤其是安南。仍奉明朝为正统。继续向南明各政权进贡请封。保持藩属关系。在顺治二年(1645年)时。南明隆武政权建立后。随即派都督林参出使安南求援。次年二月。安南“差正使阮仁政。副使范永绵、陈槩、阮滚等同天朝都督林参驾海往福建。求封于明”。但因清军占领福建。隆武政权覆灭。安南使节被俘虏。永历政权建立后。安南派仁政等“顺道奉表回谒桂王于肇庆”。永历帝于顺治四年(1647年)五月“遣翰林潘琦等赍勅书诰命。并塗金银印往本国。册封太上皇为安南国王”。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永历帝派使臣敕谕黎朝国王“资其兵众粮铳。以助恢剿”。希望黎朝支持永历政权一起对付清军。安南黎朝则答应“每年。助银二三万两”。顺治八年、1651年)十月。“明差官捧赍敕印来。封清王(郑梉)为副国王”。由此可见。顺治年间安南黎朝一直与南明各政权保持着传统的藩属关系。拒绝承认清朝的正统地位。而南明政权则积极拉拢安南黎朝。不惜改变明朝万历以来册封黎朝皇帝为安南都统使的惯例。提高其地位。册封为安南国王。以此拉拢安南黎朝共同对抗清朝。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顺治末年。南明永历政权覆灭。鉴于局势的变化和清军兵临边境地区。宣光武氏、高平莫氏、中兴黎朝和广南阮氏才转而向清朝“投诚”。先后遣使请封。
顺治十六年(1659年)八月。在清朝强大的军事威胁和国内其他政权的威胁下。盘踞在宣光地区的武公惠选择了向清朝遣使投诚。希望能够借助清朝的威望来稳固宣光的统治。成为第一个向清朝请封的安南政权。但鉴于宣光武氏实力弱小。且名义上又是中兴黎朝的臣属。明朝和南明没对其进行册封。因此。清朝也没有对宣光武氏进行册封。
顺治十八年(1661年)十月。莫元清遣使入贡。清廷“授归化将军莫敬耀之子莫元清为安南国都统使”。至此。清朝与高平莫氏正式建立了藩属关系。
康熙六年(1667年)。黎朝大举进讨高平。莫氏族人、臣属多被俘虏。莫元清几乎只身逃到中国。康熙帝令将莫元清及其部众安置于广西南宁。派侍读学士李仙根和兵部主事杨兆杰出使安南。令中兴黎朝“将高平地方、人民。俱复还莫元清。各守土安生”。在清朝的干预下。黎朝虽“与清使辨解。往返数四”。但在清朝使节坚持下。最后黎朝“以事大惟恭。特命姑且从之”。同意退还高平给莫氏残余。
康熙八年(1669年)。清朝按照黎朝所请。派军队护送莫元清回高平。但中兴黎朝显然不甘心莫氏残余继续盘踞高平。一直在寻找机会彻底肃清高平莫氏残余。以达到统一整个安南北方的目的。
康熙年间。安南阮氏政权也积极谋求与清朝建立藩属关系。康熙八年(1669年)。广东水师都司刘世虎带兵巡海时。遇到大风。致使船只漂泊到广南境内。广南阮氏趁机“差赵文炳等。送刘世虎等归粤。并带来货物船只。奉有确查议奏之旨”对此。礼部商议认为。赵文炳等虽奉广南国印文差遣。但实际上是中国人。或留或遣。向康熙帝请旨定夺。康熙帝认为:“广南国差赵文炳等。送刘世虎等归粤。殊为可嘉。”但在清朝藩属体系下。广南阮氏名义上仍是中兴黎朝的臣属。且清朝已于康熙五年(1666年)册封黎朝君主黎维禧为安南国王。“著该督(指两广总督)给以照验遣归。广南船货。不必入官。仍给来使。为修理船只之用”。拒绝了广南阮氏的请封。
与此同时。安南黎朝却一直想要统一北方。消灭高平莫氏、宣光武氏两个割据政权。康熙八年(1669年)九月。武公惠被麻福长所杀。黎朝乘机立武公惠之子武公俊为宽郡公。并将其“留京奉侍。同时“以麻福长不忠所事。乃监于狱中”。这样。宣光地区遂出现了权力真空。黎朝遂于康熙九年(1670年)六月“命少尉、豪郡公黎时宪为统率。吏部右侍郎、润裔侯胡士扬为督视。将兵经略宣光地方”。平定了麻氏一族的反叛。自此。宣光地区的统治。由武氏的世袭变为黎朝的流官掌控。“宣光遐方。得闻朝廷声教”。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起兵反清。“三藩之乱”由此爆发。康熙十六年(1677年)春。安南黎朝趁清朝平定内乱之机再度出兵攻打高平。并上疏清朝。称莫氏政权暗中支持吴三桂叛乱。同年八月。黎朝军队于高平大破莫氏政权。莫元清逃入中国广西龙州。“余党皆溃散。四州略定”。高平莫氏政权最终灭亡。至此。安南黎朝统一了整个安南北方。安南由四分五裂的状况变成了“北郑南阮”两大势力。北方的中兴黎朝被郑氏把持朝政。黎朝皇帝只是傀儡;南方的阮氏则表面上遵黎朝正朔。反郑而不反黎。与北方对峙。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广南阮氏继续请封。但清朝最终放弃了“双重承认”政策。与黎朝建立起一元的政治关系。
康熙十六年(1677年)。高平莫氏被黎朝所亡。中兴黎朝统一了整个安南北方。清朝才放弃了“双重承认”政策。与中兴黎朝建立一元政治关系。康熙年间。在传统藩属体系下。清廷与中兴黎朝和高平莫氏维系了和平的政治关系。安南王朝定期遣使朝贡。清朝秉持“厚往薄来”的原则进行册封和赏赐。双方维持着较为和平的政治往来
阮岳、阮侣、阮惠三兄弟于1771年在广南归仁府西山邑揭竿而起(史称“西山起义”)。在短短五年之内就摧毁了南方的阮主政权。并以“扶黎灭郑”的名义出兵北上。于1788年消灭北方的郑氏。更迫使后黎朝的末代皇帝黎维祁藏身民间。并向清朝求援。1788年11月。清两广总督孙士毅征调广东省兵一万人。广西省兵五千人。合一万五千人。两千人分拨沿途防守。以八千名出征安南(越南史籍记载为二十万清军。甚为夸大不实)。清军此次用兵安南的目的是为黎氏复国。师出有名。因此进展顺利。长驱直入。十一月十九日。军抵富良江。江之南岸即为安南首都升龙。为阻止清军过江。在清军到达前。西山军领袖阮惠下令尽伐沿江竹木。并将沿江所有船只停泊南岸。清军到达后。艰难觅得几只小舟。夜幕降临。载兵百余。驶向江心。夺得战舰一只。清军提督许世亨亲自率兵乘舰渡江。复夺得小舟三十余只。更番渡兵。分捣敌营。昏夜中。西山军不辨多寡。惊慌溃逃。清军焚其战舰十余艘。二十日黎明。清军全部过江。黎氏宗族、百姓出迎。阮惠遁还广南。是夜二鼓。黎维祁走出藏身处所。赶赴军营进见孙士毅。十一月二十二日孙士毅根据战前乾隆皇帝的指示。传旨举行册封仪式。代表清廷正式册封黎维祁为安南国王。后黎朝第二次得以复辟。
清军轻取升龙。但并未消灭西山军的主力。阮惠的大本营远在富春(顺化)。距离升龙尚有千里之遥。从广西边界至河内。为供1万兵士之粮。清廷已用役夫15-16万人。从云南出口至河内。有40站。用夫10余万。而自河内南至顺化又有1000余公里。须安设台站53所。增加役夫10余万人。但黎维祁毫无权威。根本不能调拨役夫。而广西、云南力已不支。清军自然无力继续向南推进。
于是清军就在升龙城内停留一月之久。阮惠得知清军进退未决。麻痹大意之后。决意展开反攻。十一月二十五日。阮惠称帝;改元光中。正帝号以维系南北人心。并亲率将士渡河北上于清化“三丁取一”。征兵至八万。然后集合兵力。向升龙包抄过来。为了进一步麻痹清军;阮惠还派人先投书于清军营。卑辞乞降。
孙士毅上当了。除夕之夜。清军“置酒张乐”。欢度春节。西山军偷袭升龙的外围清军据点。不断向前推进。直到正月初二。孙士毅才知道阮惠来攻。仓忙率兵应敌。黎维祁却携带家口率先逃跑。阮惠的西山军以象载大炮冲阵。清军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无心恋战。黑夜中自相蹂躏。死伤甚众。孙士毅带领部分人马渡过富良江。退到北岸后。慌忙砍掉浮桥断后。留在南岸未及过桥的清军包括提督许世亨、总兵张朝龙等。纷纷溺水而死。孙士毅带领残兵败走镇南关(今友谊关)。焚毁和丢弃关外粮械火药数十万。士马还者不及一半。吃了一场大败仗的孙士毅撤回关内之后。向乾隆请罪。乾隆撤去其两广总督之职。以闽浙总督福康安补授两广总督。赴镇南关办理善后事宜。
虽然西山军乘胜一直追至谅山。但阮惠却怕清廷再次用兵。正积蓄力量。伺机反扑;何况阮惠还同其兄阮岳不和。“又方与暹罗构兵。恐暹罗乘其后”。面对这些严重威胁。阮惠深知。要想巩固自己的统治。沿袭历史传统。经由天朝的承认与册封。正定名分。因此阮惠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三次遣使求封。
这时。清廷对西山阮氏的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乾隆皇帝感到黎朝已经失去人心。没有恢复的希望。便不再支持黎维祁。乾隆皇帝以“阮惠呈进表文。极为恭谨”为由。宣布接受阮惠“投诚”。阮惠得知此事。立即派其亲侄阮光显到北京“谢罪”。还自称已改名阮光平。表示已为阵亡清军建祠祭祀。并于来年乾隆帝八旬寿典时入华祝寿。乾隆皇帝因此决定以往的事情不再追究。并发布敕文。解释出兵“扶黎”。是出于“字小存亡”之义。今“天心竟有厌弃黎氏之意”。清朝只能顺天而行。并正式下诏册封阮光平为安南国王。至于在清廷看来已成“无用无耻之徒”的黎维祁。先由南宁迁往桂林。随行人员一律剃发改服。成为清朝编民。随后赏黎维祁三品顶戴。编旗发置京师(所以北京有了一个“安南营”的地名)。
1790年。乾隆皇帝的八十大寿。庆寿活动从承德避暑山庄开始。除了清朝的满汉文武百官及蒙古王公之外。作为大清藩属的各个外国使团。也都纷纷赶到承德参加这一次盛会。
其中最受重视的自然是由国王阮光平亲自带领的安南使团。这个安南使团在表文里对乾隆帝大加奉承。许下“自臣及子孙世守南服。存天朝之藩屏”的承诺。1790年七月十六日。“阮光平”又做了一件令乾隆极其开心的事体:脱去“束发垂后、戴乌纱帽、被阔袖红袍”的汉家衣冠。换上清朝服饰。在热河觐见了大清皇帝。乾隆为此写下《安南国王阮光平乞遵从天朝衣冠。嘉允其请。并诗赐之》。倒是一起前来觐见的朝鲜使团。眼看“阮家新着满洲衣”。极其不以为然。阮光平的觐见。挽回了清廷因军事失败所丢失的政治颜面。乾隆皇帝将“阮惠因有此过而畏罪求降”解释成“不战而成功”。如同“不战而屈人”一样伟大。所以才能“不劳一旅以定海邦。是皆昊运旋转”。不是“人力所谋”。而是“天也”。
就这样。“降安南”以清军在军事上虽然失利却在政治上“找回了场子”。挣得颜面。被写进入了乾隆朝的“十全武功”之中。
其他观点:
安南就是越南。清朝如果用尽全力。是能够消灭越南的。但是对于清朝没有太大的必要。清越战争发生在1788年。距离清朝消灭准噶尔汗国已经过去了将近30年左右。此时正处于乾隆皇帝统治后期。朝廷腐败加剧。官吏贪腐成风。军队战斗力已经比不了30年前。
不过。清朝如果用尽全力。依然是可以消灭越南的。不过对于乾隆皇帝而言。贫瘠的越南没有太多价值。劳民伤财打下来也没有意义。所以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主动放弃了越南。但可笑的是。打了败仗的乾隆皇帝还把这列入十全武功之一。
清朝与准噶尔汗国的战争、清越战争这两场战争完全不一样。准噶尔汗国是清朝的心腹大患。清朝要消灭它的理由很充分。而越南则构不成太大的威胁。
第一、准噶尔汗国是清朝的西北强敌。无时无刻不是巨大的威胁。准噶尔在康熙年间曾经打到过内蒙古一带。逼近京师;雍正年间。准噶尔汗国又在和通泊之战全歼2万清朝西征精锐。令清廷朝野震动。
第二、准噶尔汗国是蒙古族的一部分。而清朝皇帝同时兼任蒙古大汗。所以清朝方面把准噶尔汗国视为叛乱而不是外敌。平定准噶尔是为了维护蒙古的统一与清朝的统一。
第三、准噶尔汗国占据着富饶的新疆。新疆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果没有新疆。清朝就必须在甘肃、蒙古地区设防。
因此。从康熙皇帝开始。清朝经历了三代皇帝才将准噶尔汗国消灭。乾隆帝置伊犁将军统辖准噶尔故土(新疆地区)。当时。清朝兵锋正盛。军力强大。
相反。清越战争距离清朝消灭准噶尔已经过去了将近30年。清廷政治腐朽。军队战斗力急转直下。乾隆后期。趁越南国内发生分裂。曾出兵越南。这就是清越战争。1788年。乾隆皇帝派两广总督孙士毅出兵安南(越南)。领兵八千多人。以扶持越南的黎朝皇帝复国为名。打击越南的西山朝。
一开始。清军由于师出有名。仅用了20天就攻陷了越南河内。不过。清军攻入越南后放松了警惕。在当地夜夜笙歌、享乐。结果遭到西山朝军队反扑。进入越南的8000多名清军损失惨重。多战将殒身于沙场。其他残部狼狈地逃回广西境内。
由于清军败退回国。越南西山朝大获全胜。而黎朝复国无望。末代皇帝黎愍宗最后跟随清军逃回清朝。病死在了清朝的北京。以当时的清朝国力。其实完全是能够消灭越南的。不过乾隆皇帝在得到越南西山朝称臣纳贡的承诺后。已经不愿意继续出兵。
这场战争虽然以清朝失败而告终。但清朝毕竟国力强大。占据主动地位。远远不是越南能够撼动的。所以乾隆皇帝最后放弃了出兵越南。这场战争从开始到结束。仅仅持续了一年多。起因是清朝干涉越南的内政。最后因为损失惨重而撤兵。性质上与清朝和准噶尔的战争不可同日而语。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7520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安南,清朝,准噶尔,越南,广南,清军,西山,政权,清廷,康熙
没想到大家都对全盛时期的清朝为什么灭得了准噶尔却灭不了安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重视程度不同!准噶尔妄图统一中原。恢复蒙元故地。对于已经入主中原的清朝来说。是生死仇敌。而越南并未北伐清朝。也不想入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