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谁的诗?妙在何处?
原创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谁的诗?妙在何处?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僧人志南和尚。记述的是在一场微风细雨的春天里。诗人拄杖郊游的事。写了春风的温暖。表达的当然是对大自然的喜爱。

要说妙呢。就妙在他对春的描写与众不同。当然。不止于此。我们慢慢说来。先看全诗:

《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第一妙

整首诗的前两句是叙事。说诗人驾着一叶小舟。停泊到一颗古树的树荫下。他把船系在树上。拄着拐杖等上了岸。走过桥东。欣赏着无边的春色。

第一个妙处:本来是自己年老体衰。需要拄着拐杖才能行走。但他偏说是拐杖扶着自己“杖藜扶我”。这就把拐杖拟人化了。它不再是一个工具。而是诗人的游伴。并且是值得信赖的游伴。有了这位老友相伴。诗人才得以驾舟出游。

第二妙

这里还有一处也很妙。那就是“桥东”。为什么一定是桥东呢。桥南、桥西、桥北行不行?答案是不行!桥东跟桥其他方向风景有很大差异吗?一个小破桥而已。能有什么差异!

其实啊。在古代特别是诗词里。“东”经常就是“春”的同义词。比如我们常在诗词中看到东风。 实际上就是春风。因为只有春风是从东面吹来。《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借东风是在秋冬季节。他却借来了东风。所以周瑜才会认为他会妖术。要杀他。

既然是春游。那么肯定只能是“桥东”。换做西南北。情趣就完全不同了。

第三妙

这两句写景。眼前有杏花盛开。有杨柳依依。有细雨绵绵。但是他又不直接写眼前所见。而是写身体所感。把重点放在了“浴湿”和“不寒”上。

浴湿。是细雨绵绵。若有若无。滴落在杏花上。更添几分娇艳;不寒:是春风拂面。暖暖的。吹动着柳条轻轻扬起。更添几分春色。轻巧的两个词。就把缤纷的春色渲染得十分生动。

你想想。如果春雨是大雨倾盆。如果春风是冷冽透骨。谁还有心思拄仗郊游呢?

第四妙

这首诗最妙之处。在于它的与众不同。

历来诗人在写春天的时候啊。要么写得非常“大”。比如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比如朱熹“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份大。是包罗整个春天;

要么写得非常“小”。比如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比如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个小。是春天的一角。

但志南这首诗。既有大“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又有小“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他把两种不一样的春天结合起来了。从大处感受春天。再从小处品味春天。

这样的春游。才真正对得起大自然赋予世间的所有美好!


其他观点: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宋初诗人.僧志安(宋诗纪事作僧志南)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中的诗句。

《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小船;我拄着拐杖。迎着春风。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蒙蒙细雨中。感觉不到衣衫的湿寒;杏花在雨中。显得更加清纯艳丽。那拂动杨柳的微风。轻拂着我的面颊。感到无比的舒爽惬意。

诗句中的“欲湿”和“不寒”。表达了作者完全陶醉在醉人的风景中。感觉不到衣服湿和面颊的寒。也暗含着雨的细小和春风的和煦。其意境深远。妙手天成。

诗句中“杏花雨”和“杨柳风”更是妙笔生花。雨似乎专为杏花而下。风好似专为杨柳而吹。也暗喻雨的细。风的微。原来这雨、这风是“杏花”和“杨柳”的陪衬。作者整个身心都融化在这迷人的春景里。

其他观点:

这是南宋诗人志南的一首绝句。此诗孤篇成名。描写早春二月之景。淡雅而细腻。是宋诗的代表作品。

志南是宋代的一名诗僧。诗僧就是擅于作诗的僧人。即既是诗人。又是僧人。志南生平不详。名字也不识。\"志南\"只是他的法号。在南宋文坛上。志南并不是什么风云人物。但这首诗却广为传颂。也是孤篇留名之作。

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全貌:

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南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是宋诗的代表作品。为何要说宋诗呢?因为宋诗和唐诗是不同的审美路径。唐代无疑是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几乎把诗歌都说遍了。因此清代蒋士栓说:\"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

宋人为了不被唐诗掩盖光辉。或者不因循守旧摹古拟古。只能另辟蹊径。开创了以\"平淡美\"为最终审美追求的宋诗风格。著名的宋诗研究大家缪钺先生在《诗词散论》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这就较为准确地区分了唐宋诗的不同风格。

一、自然本真之乐

首先。这首诗的意思很好理解:诗人把船停靠在岸边。系在古树树荫下。然后拄着拐杖走过桥东。春光正好。杏花微雨中。\"我\"在花瓣中漫游。花瓣沾上衣服。落了一片片花儿。仿佛要打湿我的衣裳。风早已褪去了寒气。杨柳春风拂面而过。温和淡然。一如此诗的春日美景。令人沉醉。

古树林、杏花雨、杨柳风。这都是自然界的景物。这些事物一组合。本身就有诗境。而诗人的路径也是自然而然。停下小船。扶着拐杖去到桥东。沿途赏春日美景。不知不觉间落了一身杏花雨。吹了清爽的杨柳风。平平淡淡的经历。毫不独特的景象。却看起来如此的美好。是因为这本就是春意盎然的自然之美。

二、炉火纯青的诗艺

其次。虽景本身就美。但却不是人人都可以写得妙的。这首诗之所以能以简单平常的景物写出如此的情致。主要还是归功于诗人诗艺的炉火纯青。

先来看第二句:\"杖藜扶我过桥东。\"本应该是\"我\"扶着拐杖。诗人却写\"杖藜扶我\"。一方面语序颠倒。打破常规。给人新奇之感。一方面又把藜杖(即杖藜)拟人化。使其具有了人的情态。使得整个句子生动起来了。

再看第三四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诗人写杏花雨似乎沾湿衣服。用的是\"欲湿\"两字。写杨柳风吹拂着诗人。用的是\"不寒\"两字。

\"湿\"写出了杏花的密。因此给人\"雨\"的感觉。这写出了这情景的真实。并非为了将杏花形容成雨而故意夸张成\"杏花雨\"。而是这杏花纷纷扬扬落下的情景。的确就像极了下雨。这样的场面给了诗人这种下雨的错觉。这种观感写在诗里。才显得真切动人。而\"欲\"则更妙。点名了杏花雨的实质:看似是雨。。实则不是雨。因此不可能真的打湿人的衣裳。

而\"不寒\"也有类似的妙处。诗人本可以直接说春风\"温和\"。而用\"不寒\"这两个字。除了在格律平仄上的考虑之外。还是从反面着手。用不寒冷形容春风。恰巧写出早春二月刚刚退寒。而如今温度刚巧温和\"不寒\"的这样一个情况。可见诗人心思之细。观察之深。

三、平和中庸之美

这还要回到诗的三四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还请读者再次凝聚目光到中间这两个词上——\"欲湿\"和\"不寒\"。

\"欲湿\"是将湿未湿。\"不寒\"是不冷不热。都是刚刚好、恰好、正好。正巧在那个\"度\"上。就像这早春二月的天气和诗人此诗的心情一样。都是平和淡然无欲无求。而这。正符合了孔子的中庸之道:中正平和。这和宋诗所追求的平淡美。也是不谋而合。因此笔者才说这首诗是宋诗的代表作。

注意宋诗并不是指宋朝的诗。而主要是指宋人开辟的这种平淡自然而内含玄机的风格。因此就算在宋朝之后。清朝也有宋诗派和唐诗派。这并不是完全按朝代划分的。

志南的这首小诗。虽笔者分析了这么多。也只是令大家更准确地理解这首诗的妙处而已。其实哪怕根本不注意其中的这些小技巧。我们仍会觉得这首诗读起来很妙。这就是长期的诗歌阅读经验给予我们的基本诗歌鉴赏修养。也归功于这首诗本身的自然气质。

宋代在《白石道人诗说》中说:\"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碍而实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志南的这首绝句。就可称得上是\"自然高妙\"。哪怕你什么诗艺都不了解。单纯读这后两句。都会觉得这一定是名句。这就是\"自然高妙\"的代表。(一往文学作者:柳暄妍)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3:59:09

    杏花,高妙,杨柳,诗人,过桥,不寒,拐杖,这首诗,春风,绝句

  • 渭城曲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3:59:09

    没想到大家都对“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谁的诗?妙在何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3:59:09

    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僧人志南和尚。记述的是在一场微风细雨的春天里。诗人拄杖郊游的事。写了春风的温暖。表达的当然是对大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