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黄巾之乱的卢植、皇甫嵩、朱儁为什么在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就消失了?
原创

平黄巾之乱的卢植、皇甫嵩、朱儁为什么在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就消失了?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三国演义》主要是描写魏、蜀、吴三国的故事。罗贯中老先生是从黄巾军起义写起的。这也是有人把黄巾军起义作为三国开始的依据。

要镇压起义。朝廷就需要招兵买马。很自然就引出了刘、关、张三兄弟来。三兄弟与黄巾军交战。很容易就遇到了三国时期另两位魏、吴的奠基者曹操和孙坚。

从刘备、曹操、孙坚的出场顺序。就清楚了罗先生的价值取向。

在一百二十回的章节小说中。刘备在第一回首先出场。曹操押尾露面。而孙坚在第二回中才出现。这个安排不是随意的。是作者精心设计的。是有明确意图的。那就是扬刘抑曹贬低吴。这是毫无疑问的。

作为平定黄巾起义的功臣卢植、皇甫嵩、朱儁。在汉末时期的历史上也是风云人物。绝不是出来走几步、打打酱油。但小说主要是描写三国的故事。他们自然而然就做为了一个铺垫。并不是小说的主角。

同时。他们年龄较大、成名较早。在平定黄巾起义后。都先后病逝。就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在后期的诸侯争霸中。也就不见他们的踪影了。

01

卢植(?-192年)。字子干。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 东汉末年经学家、将领。

光和七年(184年)。冀州巨鹿人张角发动了起义。天下有八州响应。朝野震动。

汉灵帝刘宏拜卢植为北中郎将。率领北军五校(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营)的将士。前往冀州平定黄巾军。

卢植连战连捷。张角退守广宗县死守。卢植包围了县城。准备攻城。此时。刘宏派小黄门左丰到军中督察。因为卢植拒绝向左丰行贿。被进谗言。刘宏下诏解除了卢植的职务。押送洛阳。判决减死罪一等。也就是无期徒刑。

朝廷拜董卓为东中郎将。接替卢植平定冀州黄巾军。但董卓战败。

之后。左中郎将皇甫嵩平定兖州东郡。朝廷改派皇甫嵩前往冀州。皇甫嵩不负众望。最终凯旋而归。

回到洛阳后。皇甫嵩上书灵帝刘宏。将平定冀州黄巾军的功劳推给了卢植。于是。卢植官复原职。仍担任尚书。

中平六年(189年)。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掌控朝政。听信袁绍建议。欲召并州牧董卓进京铲除宦官。卢植力谏。但何进不听。

何进被杀。董卓掌政。欲废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文武百官无一人敢言。只有卢植独自一人出来反对。

董卓大怒。下令将卢植处死。蔡邕为其求情。议郎彭伯也劝谏。董卓才作罢。仅将卢植免职而已。

卢植以年老身体不适为由。请求返回家乡涿县。董卓批准后。卢植便走小道离开洛阳。以避免被董卓追杀。董卓果然派人追杀卢植。但没有追上。卢植便隐居幽州上谷郡。不问世事。

初平二年(191年)。袁绍取得冀州。拜卢植为军师。次年。卢植病逝。

卢植性格刚毅。师从太尉陈球、大儒马融等。与郑玄、管宁、华歆为同门师兄弟。

不清楚卢植生年。但从郑玄与管宁、华歆相差三十岁来看。卢植应该与郑玄年龄相仿。虽然师出同门。很可能不是同一时期在一起同窗共读。

公孙瓒与刘备都曾经跟随卢植学习。而且公孙瓒还比刘备年长。因而卢植去世时年龄并不小了。

议郎彭伯认为。卢尚书(植)海内大儒。人之望也。

曹操认为。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

建安十二年(207年)。丞相曹操率军北伐乌桓。途径涿县。下通告称赞卢植生平。并派人为其扫墓。

02

皇甫嵩(?-195年)。字义真。安定郡朝那县(今宁夏彭阳)人。东汉名将。在镇压起义的战斗中屡建战功。朝廷即拜皇甫嵩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

黄巾起义爆发后。皇甫嵩与吕强上疏请求解除党禁。被授左中郎将。与朱儁率军镇压起义军。因战功拜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

后因为得罪权宦赵忠、张让被罢免。改封都乡侯。

据《后汉书·皇甫嵩·朱俊传》记载:

中平五年(188年)。凉州王国叛乱围困陈仓。朝廷复拜皇甫嵩为左将军。都督前将军董卓。各率二万人拒敌。

王国败退。皇甫嵩欲进兵追击。但董卓劝阻。皇甫嵩独自进击。以董卓断后。大败王国。斩首万余级。董卓十分惭愧。从此对皇甫嵩非常忌恨。

中平六年(189年)。灵帝拜董卓为并州牧。让其交出兵权给皇甫嵩。董卓不从。皇甫嵩上书申明情况。灵帝妥协。但董卓迁怒于皇甫嵩。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专权。征皇甫嵩为城门校尉。借机要杀掉他。主管官吏承董卓旨意。让皇甫嵩的属下诛杀他。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还没有来得及杀掉皇甫嵩。就被王允、吕布诛杀。

朝廷拜皇甫嵩为征西将军。屠灭了董卓宗族。有人建议司徒王允派遣皇甫嵩统领董卓旧部。并留守陕县进行安抚。但王允拒绝此议。

不久。李傕、郭祀攻入长安。杀死王允。把持朝政。任命皇甫嵩为车骑将军。同年八月升任太尉。十二月。因流星出现。被策免。此后。又复拜光禄大夫、迁太常。

03

朱儁(?-195年)。字公伟。会稽郡上虞县(今浙江绍兴上虞区)人。东汉末年名将。

光和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朝中公卿都举荐朱儁。于是。朝廷任命他为右中郎将、持节。与皇甫嵩共同出征。

朱儁初战黄巾军波才部。失败。后在皇甫嵩、曹操等的协助下。斩杀数万黄巾军。乘胜平定汝南、陈国等三郡之地。

皇甫嵩上表朝廷。朱儁被封为西乡侯。迁镇贼中郎将。

中平二年(185年)。朱儁因镇压起义军有功。被任命为右车骑将军、光禄大夫。增食邑五千户。改封钱塘侯。加位特进。因母丧离职。后任将作大匠。转任少府、太仆。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把持朝政。因为朱儁功高望重。董卓对他格外小心。外表与他亲近交结。内心则对他颇为忌惮。

初平元年(190年)。关东诸侯讨伐董卓。董卓商议迁都长安。朱儁屡次阻止。董卓厌恶朱儁与自己作对。但贪图他的高名。于是上表奏请朱儁为太仆。做自己的副手。

朱儁坚决推辞。不肯接受。

初平二年(191年)。董卓进入关中。留朱儁守洛阳。朱儁便与山东诸侯通谋。想做内应。讨伐董卓。但害怕董卓袭击。就弃官逃往荆州。

董卓派遣杨懿为河南尹。驻守洛阳。朱儁带兵击败杨懿。但由于河南残破。无法作为屏障。于是引军向东。屯驻中牟。并传信各州郡。召请讨伐董卓。

徐州刺史陶谦派来精兵三千。其他州郡也派来了兵力。董卓闻知。派遣李傕、郭祀率领数万兵力。将朱儁击败。朱儁自知寡不敌众。于是停留关下。不再前进。

初平三年(192年)。李傕、郭祀控制朝政。陶谦与豪杰一起推举朱儁为太师。传檄各州牧伯。共同讨伐李傕、郭祀。奉迎天子。

李傕听从太尉周忠、尚书贾诩的计策。以天子的名义征召朱儁入朝。

众将士不肯入关。但朱儁却说:“

\"用天子的命令召臣子。应当不等征召就要去。何况是天子的诏命呢?而且李傕、郭汜是奸乱小人。樊稠是平庸无用的人。没有别的什么远大的谋略。又势力相等。变乱必定发生。我乘他们的不备。突然行动。那大事就可以成功了。\"

朱儁辞别陶谦等人。奉诏入京任太仆。同年。朱儁接替周忠出任太尉、录尚书事。

兴平元年(194年)秋。朱儁因为日食出现而被免职。后又奉命代理骠骑将军。持节镇抚关东。但未出行。

兴平二年(195年)。李傕杀死樊稠。郭祀与李傕相互攻杀。长安大乱。

朱儁留京没有出行。任大司农。李傕劫持献帝到自己营中。献帝命朱儁和太尉杨彪等十多人去说服郭祀。让他与李傕和解。

郭祀不肯。扣留了朱儁、杨彪等为人质。朱儁性格刚猛。当日便过于愤怒。发病而死。

总之。卢植、皇甫嵩、朱儁等人都是汉末名将。都以残酷镇压黄巾军起义而闻名。并得到朝廷的厚赏。这是他们共同的历史污点。

但他们在董卓及以后李傕、郭祀作乱时期。都保持了气节。不予合作。而且一定程度上抵制董卓等的倒行逆施。特别是朱儁。不阿附董卓。抵制迁都。曲表其愤。欲乘李傕、郭祀之乱。匡扶汉室。足见其深谋远虑。

但是。大厦将倾非人力可为。皇甫嵩因流星出现被策免。朱儁因日食产生也罢免。岂非天意?

卢植、皇甫嵩、朱儁等都是汉室庭柱、肱骨大臣。国之栋梁。但由于汉室衰微。权臣专政而得不到信任。致使他们含愤离世。不仅是个人的悲哀。也是国家、朝廷的悲哀。

革命尚未成功。卢植、皇甫嵩、朱儁等老一辈斗士倒下了。曹操、刘备、孙权等后辈枭雄们。前赴后继。三分天下的大幕徐徐拉开。一场更加混乱的局势开始了。

其他观点:

卢植、皇甫嵩、朱俊(儁)。他们跟董卓完全不同。跟袁绍、曹操、刘备、袁术也不是一类人。这三位能力突出、人品过硬。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他们是最后一批信奉、践行“忠君”这一传统理念的君子。

我们先看看这三位的履历。

卢植是涿郡人。刘备的老乡。他是河北名士。与华歆师出同门。公孙瓒、刘备都曾拜在他门下学习。黄巾之乱前。他先后担任九江、庐江太守。平定蛮族叛乱;还参与校勘儒学经典书籍、续写《汉记》。可谓文武全才。

皇甫嵩出身将门世家。父亲是雁门太守皇甫节。汉灵帝时期。他被征为侍郎、迁北地太守。

朱俊则出身寒门。年轻时即以孝、义闻名乡里。后来被举为孝廉、步入仕途。先后担任兰陵县令、交州刺史。后来。他以平定交州叛军的战功进封都亭侯。入朝担任谏议大夫。

从前期履历看。这三人都是东汉原有体系下的典型官员。有文武之才。仕途循规蹈矩。随着黄巾起义的爆发。他们三位以出众的才能。担起了匡扶汉室的重任。

公元184年。不满多年腐败朝政、宦官农弄权、战事绵延、天灾人祸、苛捐杂税等多座大山的多年压迫。以贫民为主体的黄巾起义爆发。义军所到之处。官府毫无抵抗之力。“州郡失守。长吏多逃亡”。各地纷纷响应。东汉朝廷为之震动。

面对危机。原本荒唐不堪的汉灵帝立即采取了镇压措施。他“发天下精兵。博选将帅”。全力应对。将门之后皇甫嵩被任命为左中郎将;朱俊则被公卿们推荐。拜为右中郎将。他们二人统帅4万精兵讨伐颍川黄巾。而卢植也在官员们的举荐下被拜北中郎将。率领北军五校士进讨张角。

在汉朝官制下。中郎将是一般武官所能获得的最高官职。品秩为“比二千石”。可见此时他们三人是东汉平叛的顶梁柱。

所谓“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此时的汉朝廷虽然混乱不堪。但在军事方面可不是寻常农民起义军所能对抗的。皇甫嵩、朱俊以少胜多。连续剿灭了颍川、汝南、陈国的黄巾军(期间汉灵帝曾派骑都尉曹操前来援助)。

而卢植那边却不怎么顺利。起先。他追击张角、斩获敌军上万人。对方不得已退守广宗城。卢植随之追杀。他首先筑长围、挖壕沟困死敌军。然后督造云梯等攻城设备。计划做好准备后一举破城。

但此时太监左丰奉旨前来考察敌情。当时的宦官群体是汉灵帝的亲信、嫡系。在朝廷内外可谓呼风唤雨。他们随口一句话。往往能决定事情的成败、公卿们的生死。因此。身边人建议卢植贿赂左丰。以免对方坏事。

但性格刚毅、品德高尚的卢植断然拒绝。左丰果然怀恨在心。他回京后告状。声称贼军只是乌合之众。之所以还未平息。只是由于卢植故意拖延不战、养寇自重。

汉灵帝大怒。下令把卢植锁回洛阳。判以“减死罪一等”。即本来判的是死罪。但执行时减刑一级处理。好歹保住了性命。

这就是那个荒谬年代的真实写照:将领舍身忘死、浴血奋战。却抵不住宦官的随口一句话。

卢植被免后。时任并州刺史董卓火线接班。他被任命为东中郎将继续与张角作战。却迎来惨败。此时。皇甫嵩已在东郡获得大胜。汉灵帝于是调他前来对付张角。

事实证明。虽然同为中郎将。董卓与上面三位大佬相比水平差了太多。首战失利后。皇甫嵩采用骄敌之策。趁对方松懈之际大举夜袭。将义军斩首三万、驱赶至河里淹死五万。已死的张角被开棺鞭尸、张梁被当阵斩杀。黄巾军主力就此被摧毁。

紧接着。皇甫嵩又连同钜鹿太守郭典战胜张角之弟张宝。斩首义军十多万人。把尸体筑成京观。

由上可见。黄巾起义基本上是皇甫嵩、朱俊、卢植三人摆平的。身居首功的皇甫嵩尤其突出。他不仅战力彪悍。人品也极为高尚。

当初在剿灭颍川、汝南、陈国三郡黄巾军后。皇甫嵩曾把功劳都让给了朱俊。帮助对方进封西乡侯、升任镇贼中郎将;

而在战胜张梁后。他又夸赞当初卢植的战略高超。自己能获胜全是因为沿用了他留下的方略。得益于此。卢植被洗清冤屈、官复尚书。

然而。在黄巾起义被平定后。东汉朝廷并没有因此吸取教训。宦官、外戚倾轧继续上演。混乱、腐败毫无改变。史称“朝政日乱。海内虚困”。

有鉴于此。一些士大夫认为天道已经远离大汉而去。是时候抛弃这一混乱的王朝了。而此时的皇甫嵩已威震天下。很快有说客找上了他。

汉阳人阎忠就以韩信为例。劝说皇甫嵩不要效忠庸主。应当传檄天下、诛杀阉官、清除群凶。其后“混齐六合。南面称制”。但皇甫嵩对此并无兴趣。表示自己要“委忠本朝、守其臣节”。

其实他的态度。正代表了汉朝传统将领的职场价值观: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而不是见风使舵、逐私利而失大节。

但那个腐朽不堪的王朝并不领皇甫嵩的情。

公元184年底。边章、韩遂等人在西北作乱。并且逐渐逼近关中。皇甫嵩受命守卫长安。就在这样的场景下。他被宦官们从身后捅了一刀。

当初他征讨黄巾军时路过邺城。发现宦官头领赵忠在当地的房产极尽奢华。严重逾越了制度。因此上表朝廷请求没收;其后他凯旋回京。另一个宦官张让向他索贿。被言辞拒绝。此时这俩宦官联手捏造罪名。弹劾皇甫嵩连战无功、耗费钱粮。

汉灵帝对对这些阉党几乎是言听计从。他召回皇甫嵩。降职、贬官以示惩戒。

公元188年。凉州叛军首领王国包围陈仓。皇甫嵩被火线起用。带领董卓前去迎战。这一仗。体现出了两人在军事能力方面的差距。

起先。董卓提议急攻陈仓。但皇甫嵩认为敌军气势正盛。而陈仓防守坚固。应当采取疲敌之计。待对方懈怠时再行出击。

就这样。王国等人围攻陈仓80多天仍没拿下。精疲力竭之际只好撤退。面对这一情况。董卓认为穷寇莫追;但皇甫嵩却认为形势不同。敌军现在是溃乱之师、而非穷寇。因此他独自率兵追击、连战连捷。斩杀一万多人。被拉在身后的董卓羞愤不已。非常忌恨皇甫嵩。

公元189年。董卓进京掌权后。立即寻思着报复往日之“辱”。他以皇帝的名义征召皇甫嵩前往洛阳。实际上是想找机会将其除掉。皇甫嵩此时镇守关中。手下精兵三万。但他明知此行凶多吉少。但仍慨然舍弃队伍。奉命孤身前往。

好在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坚寿跟董卓有交情。他闻讯赶往洛阳。又是理论、又是哀求。加上其他人也出面求情。董卓这才释放了皇甫嵩。任命其为议郎。

三年后。董卓被杀。曾有人建议让皇甫嵩统领西凉军旧部。并留在陕县进行安抚。但被王允拒绝。 不久后。李傕、郭汜等人攻入长安。德高望重的皇甫嵩并未被加害。其后于公元195年病死。

而他的老搭档朱俊则是另一番境地。董卓把持政权后。对这位功高望重的将领外示亲近、内心忌惮。

公元191年。朱俊趁着留守洛阳之机联合各郡讨伐董卓。但除了徐州刺史陶谦派兵3000外。其他诸侯只是象征性的安排了些许人马。最终朱俊被李傕、郭汜击败。

公元192年。董卓被杀。李傕、郭汜掌权。陶谦等人推举朱俊为太师。传檄给各州相邀一同讨伐李傕、奉迎天子。而李傕采取贾诩的计谋。用皇帝的诏书征召朱儁入朝。朱儁认为君命难违。决意奉诏入京。跟随汉献帝。

三年后。郭汜、李傕自相残杀。汉献帝命令朱儁、杨彪等人前去调解。但郭汜不肯应命。甚至扣留了朱儁等人做人质。遭受此奇耻大辱。性格刚猛的朱儁当天便因盛怒发病而死。

面对乱局。卢植则采取了另一种应对之道。

公元189年。董卓试图废黜少帝刘辩、拥立陈留王刘协为帝。面对这以下犯上、有违人伦制度的暴行。满朝文武不敢出声。只有卢植挺身而出坚决反对。董卓大怒。下令将他处死。但在一众朝臣的劝说下。董卓不敢真的公然加害这位“海内大儒。士人之望”。最终将其免官。

不久后。卢植以年老身体不适为由。躲过了董卓追杀。走小路离开洛阳、前往河北。从此隐居在幽州上谷郡。不问世事。

公元191年袁绍取得冀州后。卢植曾被拜为军师。但在下一年就因病去世。

就这样。这三位一度力挽狂澜、帮助东汉王朝度过最大危机的名臣退出了历史舞台。从此天下再也没有真正听命于汉朝廷的名将能臣。只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割地自据的“诸侯”。

当卢植、皇甫嵩、朱俊纵横沙场、名扬天下时。袁绍、曹操、刘备、袁术等人还是后生晚辈;而当董卓作乱、各路诸侯纷纷拥兵自立时。以这三位的名望、军事能力。当一名割据一方的枭雄理论上没什么问题。为什么他们从没起过这种心思。要么执着于听命于一位被人掌控的皇帝呢。要么急流勇退、隐居山谷呢?

当初面对阎忠的游说时。皇甫嵩已经阐述了这一原因。他们代表了遵守传统道德、信奉“王命不可违”的忠君之人:

董卓掌控朝廷时。皇甫嵩镇守关中、统兵三万。拥有自立门户的实力。一众官员劝他起兵抗董、呼应袁绍。但皇命下达(虽然是矫诏)。皇甫嵩明知此行凶多吉少。却认为君命不可违、毅然前往;

朱俊被陶谦等人推举。相邀讨伐李傕。奉迎天子。而对方抓住他的忠君思想。一纸诏令就让他抛下大军、孤身入朝;而身为大儒的卢植。则选择了“天下无道而隐”。

在他们之后的数十年内。奉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基本上没了。有的是一些举着道义大旗谋私利、视万民性命如草芥的枭雄。更有一些随波逐流、苟全性命于乱世的“识时务者”。

人性都是趋利避害的。相比之下。卢植、皇甫嵩、朱俊这种“在其位、忠其事、尽其力”的操守。越发值得尊重。这也是他们三位在后世饱受褒奖的原因。特别是皇甫嵩。他曾被东汉百姓这样歌颂:“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

可见。任何王朝大厦将倾之际。从来不缺有能力、有忠心的匡扶者。缺的是胸怀大局、抑制私欲的掌权者。

其他观点:

起步太早也是麻烦事啊。

这里重点介绍一下卢植。

卢植是幽州涿郡人。跟刘备是老乡。但他的条件应该比刘备好多。祖上曾经是五经博士。那刘备祖上还是中山靖王呢。为什么后人拉开了差距呢?

这是因为以权势传家。势不过三代。以学问传家。远的可以达数千年。比如山东孔府就是啊。

且说卢植年轻的时候也拜了很多有名的老师。比如太尉陈球。大儒马融。这些师傅不但学问高。而且都是显贵。能跟他们读书。等于进了现在的私立贵族学校。

比如马融是皇亲。他开办学校。喜欢上课的时候在旁边安排一堆美女跳舞。以考验学生的定力如何。结果教了那么多学生。只有卢植一个人从来没有看一眼美女。

说明。卢植这个人确实品德高尚。而且外貌也好。身材高大。声音哄亮。又会喝酒。简直就是按照帅哥这个模板定做的。

毕业以后。还在当老百姓的时候他就出名了。当时有一个外戚叫窦武。他因为策立了汉灵帝。汉灵帝对他大加封赏。卢植就觉得不对。认为他的功劳配不上那么高的奖赏。让他不要接受。但窦武没听。结果没两年。窦武开始膨胀。想一下杀光太监。但谋事不密反被太监杀死。

这样一来。卢植就出名了。先后出任了九江、庐江的太守。而且他当这个太守。不是纯粹的办政务。而是救时太守。皆是因为当地出现了蛮族叛乱。没办法了。请他过去平叛的。

这说明。卢植这个人不但才学出众。还会打仗。是个全才。

这期间。刘备跟他读了书。这是刘备第一人贵人。刘备跟卢植读了书。才走上了社会。才能认识公孙瓒。才能在以后的争霸路上捞到第一桶金。

到了黄巾之乱。他又立功了。负责攻打黄巾的总部。已经把黄巾围了起来。这时候。皇帝派的太监来了。看到他马上就要立大功。皇帝肯定就要大赏。所以提早打他的秋风。要他送点钱。

如果是混官场的。那肯定就送了。但卢植一分钱也不想给。不是没钱。而是丢不起人。这样一来。被太监告了一状。说他拖延。汉灵帝一生气。就把他的将职给撤了。

到了董卓乱京的时候。董卓要废刘辩。当时大家都不敢说话。只有卢植站出来。表示这完全没有道理。气得董卓要杀他。还多亏了蔡邕为他求情。这才逃过一劫。

看到天下大乱。卢植就此逃出京师。回到老家涿郡隐居了起来。据说袁绍还拜过他为军师。估计也是扯卢植的大旗而已。

卢植一直隐居到去世。后面曹操亲自给他扫过墓。纵观其一生。武能为帅。文能入文庙。一生没有污点。可谓三国第一完人。

而且卢植的后代还特别有名。卢植这一脉称为范阳卢氏。原是姜姓。是齐国的公族。因为封到了卢地而改姓卢。后面迁到了涿郡。涿郡也称范阳郡。所以叫范阳卢氏。那范阳卢氏的大佬就是卢植啦。卢植以儒学传家。出了很多有名的后代。比如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就是范阳卢氏。唐代有八个宰相出自范阳卢氏。在正史有名的就有四百多人。

可以说。长期以来。范阳卢氏是大北京地区甚至是北方第一高姓。乾隆皇帝就说: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

有意思的是。这一脉到了国外。还有当总统的。这就是韩国的总统卢泰愚跟卢武铉。

像卢泰愚的家谱记载是很清楚的。他们这一脉是在唐朝的时候迁过去的。始祖叫卢穗。是唐朝的翰林学士。为避兵祸远渡重洋。来到了朝鲜。从此生根发芽。现在韩国的卢氏人有三十多万。基本是这一脉的后人。而卢穗就是范阳卢氏的后人。

这些人对中国还是很有认同感的。两位总统都回到中国认过根。

这是三国第一完人卢植及后人的故事。

其实还有很多没有赶上三国的英雄。比如下面这三位。

1.傅燮

此人是宁夏人。属于边地之人。为人十分的豪迈。而且是名人之后。其祖可以追溯到宴斩楼兰王的西汉猛人傅介子。因为有身世。所以年轻时被举为孝廉。不过。听说举荐他的去世了。他马上辞官回家。

到了黄巾起义。皇帝征召各地勇士。傅燮到洛阳。跟随皇甫嵩出征。他的战绩是相当高的。生擒了三个渠帅。所谓渠帅就是黄巾军的高级将领。黄巾军三十六方。大概也就三十六个渠帅。所以。以部属论。他的功劳第一。这个比曹操的功劳要高。刘备更是望尘莫及。以战功封个杂号将军是没问题的。可是。最后他只得了一个安定都尉。就是太守的军事副官。这个明显不匹配啊。为什么呢?

原来出征前。傅燮上了一个书。表示之所以有黄巾之乱。就是因为太监乱国。这一下得罪了太监团队。在论功行赏的时候。自然就把他降级了。

傅燮一生气。干脆这个都尉都不干了。后面汉灵帝召他当议郎。他是个喜欢论时务的人。所以就去了。接下来韩遂、边章在凉州造反。皇甫嵩的兵马几乎全军覆没。倒是董卓鸡贼。保全了部队。这时候。司徒崔烈提议干脆放弃凉州。听到这个言论。傅燮立马站出来。表示应该马上将司徒斩首以安定天下。

这个态度就太牛了。毕竟司徒跟议郎的级别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从此。傅燮就出名了。很多人想推荐他当大官。连太监也想跟他合好。但他压根不理会。我行我索。最后被排挤出京。当凉州下面的一个太守。

这就是把他火坑上推啦。凉州正战乱。他一去。数千胡骑就围了过来。知道守城的是傅燮后。数千人跪在城外。求傅燮投降。并保证护送傅燮回家乡。

傅燮的儿子也劝。说天下大乱。皇帝是王八蛋皇帝。还有一群没蛋的王八蛋。我们没必要死撑。干脆回家然后招募勇士。等有道的人出来。我们再来救天下。

如果按这个计策。以傅燮在北地的威望。至少也是一个马超吧。

但傅燮拒绝了。带着兵马出战。慷慨赴死。

2.盖勋

这位也是凉州人。也是官宦世家。也被举过孝廉。威望也极重。边章等人叛乱。把冀县围了起来。他带兵援救。一顿喝斥就让边章退了兵。

跟羌人交战。他身中三创。倒在树边动不了。已经交待后事了。说我死了。你们把我埋在这个树下。结果羌人还不肯杀他。说这个人是贤人。杀了他我们会倒霉的。

盖勋一点也不领情。反而大骂。斥他们为反贼。让他们赶紧上前杀了他。搞得羌人相当无奈。只好把他绑起来送了回去。

到了后面。盖勋进京。当时的汉灵帝对这些北地将领还是很好的。这些人出身士家。能文能武。个个都很有才。又不像中原士族一样喜欢权力。所以汉灵帝很喜欢跟他们聊天。

而到了董卓进京。唯一敢不鸟董卓的就是盖勋。别人见了董卓是下跪。只有他只是拱拱手。

盖勋曾经想联合皇甫嵩起兵讨董卓。但皇甫嵩胆量太小了。没敢动。因为这。盖勋总是郁郁寡欢。没多久就死了。死前还跟家人交待。董卓送来的东西不收。

如果盖勋不是死得这么早。那应该也比吕布的成就大吧。

前面两位虽然死得早。但毕竟名气已经很大了。而下面这位。论能力应该很突出。但在三国里。竟然下落不明。

这个人叫郭典。

在黄巾起义时。此人是钜鹿太守。跟着董卓一起打黄巾。董卓攻打张宝的曲阳。打了两个月有没打下来。为什么呢?三国志集解里讲:卓不从鉅鹿太守郭典计。故败。

就是说。没听郭典的。所以失败。

董卓这个人。打仗其实很一般的。见识也一般。曾经跟皇甫嵩一起打仗。将比将。董卓得拿去当肥料。什么事都落在了皇甫嵩的后面。他能成事。只有一个。敢干。见牌就梭哈。成功了皇宫过夜。失败了躺倒点灯。

那郭典提了什么意见呢?郭典建议董卓做围堑。把张宝围起来再说。但董卓不肯。于是。郭典只好日夜进攻。吓得张宝不敢出来。当时就有人说:郭君围堑。董将不许。几令狐狸。化为豺虎。赖我郭君。不畏强御;转机之间。敌为穷虏。猗猗惠君。保完疆土。

因为攻了两个月没拿下。董卓被撤职。换了皇甫嵩上。终于拿下了曲阳。史记:嵩复与钜鹿太守冯翊郭典攻角弟宝于下曲阳。又斩之。

搞不好。这个斩张宝的功劳还是郭典的。

因为这一战。皇甫嵩拜车椅将军。领冀州牧。而郭典这个武将却完全没有了消息。不知道跑哪去了。

有人说。他化身郭嘉和典韦。依然活在三国……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少女恶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4:07:39

    皇甫,太守,冀州,卢氏,刘备,朝廷,黄巾起义,这一,洛阳,等人

  • 渭城曲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4:07:39

    没想到大家都对平黄巾之乱的卢植、皇甫嵩、朱儁为什么在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就消失了?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4:07:39

    《三国演义》主要是描写魏、蜀、吴三国的故事。罗贯中老先生是从黄巾军起义写起的。这也是有人把黄巾军起义作为三国开始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