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曾经截杀唐朝会盟的使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原创

吐蕃曾经截杀唐朝会盟的使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公元779年五月。唐代宗李豫驾崩。子李适继位。是为唐德宗。次年改元建中。

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当皇帝。李适算是没赶上好时候。

他老爸李豫时期。国家在安史之乱的摧残下。民生凋敝、破败不堪。虽然。李豫改变了肃宗皇帝对于吐蕃的“输绢帛以求和平”的政策。算不失气节。但国力、军力上的巨大差距。让唐朝根本无力与如日中天的吐蕃抗衡。

更倒霉的是。连续两次爆发的仆固怀恩之乱。让本来依附于唐朝的回纥、党项各族纷纷离心。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下。虽然唐军凭借陇山(六盘山)的地形优势。守住了灵、泾、邠州的防线。但河陇地区的大片土地已在吐蕃的控制之下。

白居易在《西凉伎》中写道:“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

德宗李适继位后。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对吐蕃采取怀柔的政策。对内则加强对藩镇的军事压力。

《新唐书 • 吐蕃传》记载。“德宗即位。先内靖方镇。顾岁与虏确。其亡获相偿。欲以德绥怀之”。

公元779年(大历十四年)八月。德宗首先对吐蕃释放了善意。

唐使韦伦出访时。使团不带带着诏书和礼物。还将代宗朝扣留的吐蕃使臣和战俘放回。

早年间。唐蕃关系紧张时。出访对方是件很有风险的工作。两国都曾多次扣留对方使臣。

其中。唐代宗时期扣留吐蕃使臣前后多达八批。李适为推动两国关系改善。“征其俘囚五百余人。各给衣一袭。使韦伦统还其国”。(《新唐书 • 吐蕃传》)

德宗的善意得到了吐蕃赞普的回应。赤松德赞在欢迎韦伦的酒宴之上。亲口说有三件事感觉很遗憾:

1、代宗驾崩。吐蕃没有派人吊唁;

2、唐朝修建代宗陵寝。吐蕃没有送礼;

3、新皇即位吐蕃却派兵入侵。

由此可见。对于唐朝释放的善意。吐蕃君主给出非常明确的回应。

随后。两国朝堂的温度迅速回升。开始详细研究清水会盟的事宜。对此。吐蕃提出两点明确的要求:

1、吐蕃要获得与唐朝平等的国家外交关系;

2、吐蕃在河陇地区占领的领土。要求得到唐朝的正式承认。

之前。因为有两位公主的和亲。唐蕃长期处于翁婿、舅甥的关系。但现在。吐蕃国力鼎盛。已不在满足于地位略低的舅甥关系了。要求和唐朝平起平坐。

赤岭(今青海省境内的日月山。为青海农、牧区分界线。海拔3520米。)

玄宗时期双方已赤岭为界。早就已是陈年旧账。这次吐蕃明确提出。双方重新划界要以云州之西。贺兰山为界。

基于德宗“攘外先安内”的大国策。唐朝几乎全盘接受了吐蕃的要求(“其定界盟。并从之”)。得到唐朝承诺后。吐蕃也归还了被扣押的八百人作为回应。

公元783年(建中四年)正月。双方在清水(今甘肃清水县)举行会盟大典。吐蕃方面大相尚结赞出席。唐朝方面则以陇右节度使张鎰为代表。

公允的说。清水会盟后。唐蕃确有一小段和睦时期。当唐朝爆发朱泚之乱时。吐蕃军队还曾帮助唐军平叛。在武亭川。大败叛兵。斩首万余。

但很快结构性的矛盾。便将两国再次拖回战争状态。

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八月。尚结赞大举进攻泾(今甘肃泾川)、陇(今陕西陇县)、邠(今陕西彬县)、宁(今甘肃宁县)等州。“掠人畜。割禾稼。西境骚然。”

此时。曾经的擎天玉柱郭子仪已经故去。但唐军内部一批能征善战之将。也开始崭露头角。

在李晟、马燧、浑瑊、韩游瑰、骆元光、王佖、野诗良辅等一干良将中。前三位最令吐蕃将领头痛。

时任吐蕃大相兼河陇最高军事长官尚结赞。便对部将说:“唐之良将。李晟、马燧、浑瑊而已。当以计去之。”

尚结赞之所以。对这三人念念不忘。源于没少在他们身上吃苦头。

786年八月。吐蕃兵锋突破陇州(今陕西陇县)直抵凤翔(唐西京)。

凤翔距长安仅仅一百多公里。如蕃军以精骑突进。两三日即能兵临城下。京城戒严。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旧唐书》记载:“其汧阳贼营。距凤翔四十里。京师震恐。士庶奔骇”。

但李晟结结实实的给尚结赞上了一课。他命手下骁将王佖。在汧阳城(今陕西陇县)附近设伏截击。

出发前。李晟对王佖说:“汧阳重地。为吐蕃必经之路。俟吐蕃前军已过。见五方旗。虎豹衣。乃其中军。击之。必大捷。”

王佖依计而行。果然将吐蕃军队截断。唐军特意准备了神箭手。专门点杀吐蕃军中穿豹皮的主将。蕃军主将中箭。军心大乱。被四面围功的唐军杀得四散奔逃。尚结赞几乎送命。

随后。李晟又带领部将野诗良辅、王佖。奔袭吐蕃摧砂堡。击溃吐蕃两万守军。斩将夺旗。尽焚堡中存粮而还。

为了除掉三个心腹大患。颇有谋略的尚结赞。开始策划一箭三雕的连环计。

他先是派兵进至凤翔城下。约束手下军卒不许骚扰民众。并命部将高喊:“李令公(李晟)召我们前来。为何不开城劳军?”

城上唐军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作答。尚结赞见疑兵之计已成。便带蕃军徐徐退去。

随后。尚结赞遣使长安请求再次会盟。

贞元年间以来。关中连续受灾。长安库府早已枯竭。老鼠跑进去都是含着泪离开的。

朝廷甚至连养兵的粮食。都发不出来。以至于。长安禁军摘下头盔。在街道上呼喊:“拘我们于军中而不给粮。难道我们是罪人吗?!”

眼看着长安禁军就要哗变。宰相韩滉运米三万斛至陕。

德宗大喜。对太子曰:“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由于当时缺粮日久。兵民皆饿得黑瘦。粮食运到后。久饿乍饱。胀死者达到五分之一。

这种窘迫的局面下。吐蕃请求合盟友好。对心如油煎的德宗来说。无疑是个能缓口气的机会。

但深谙边事的李晟坚决反对。他上书直言道:“戎狄无信。不如击之”。

面对李晟的反对。德宗居然产生了猜忌。加之凤翔城下尚结赞的一番表演。更让德宗觉得有必要稀释一下。不听话边将的军权。

贞元三年(787年)三月。德宗将李晟召回长安。封其为太尉、中书令。变相夺了他的军事指挥权。

尚结赞连环计的第一个目标实现。下面他要开始扳倒。马遂和浑瑊二人了。

宰相张延赏体察到德宗心意后。开始全力推动唐蕃会盟。这时另一个功勋卓著的边将韩游瑰。也站出来反对。

他在表奏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吐蕃弱则求盟。强则入寇。今深入塞内而求盟。此必诈也!”

心神不宁的李适。见到韩游瑰上奏后。开始有点犹豫。

这时。尚结赞连环计的第二步开始发动。

他早就通过细作探知。名将马燧虽然很能打。但却有个致命的性格弱点——爱财!

于是。尚结赞派论颊热带着重礼去见马燧。请他在朝中斡旋。

马燧收下礼物后。亲自带着论颊热来到长安。表示对会盟的支持。觐见德宗的论颊热。还抛出了一个味道甜美的馅饼。

两国会盟后。尚结赞将归还吐蕃占据的盐(陕西定边)、夏(今陕西靖边县)二州。

盐、夏二州是唐朝陇山防线的关键节点

盐、夏二州地处关中西北。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是沟通关中和朔方军(治灵州。今甘肃灵武)关键节点。唐蕃两军曾为此反复争夺。(详见拙作《帝国嗜血——城盐州!城盐州!》、《唐蕃二百年国战的终章——盐州之战!》)

这次。尚结赞抛出归还二州的“馅饼”。德宗毫不犹豫的就上钩了。

四月。唐使崔浣出访吐蕃时。尚结赞还不忘表白一番。坚称自己一定会履约盐、夏二州。

但他提出一个要求。因之前唐朝曾有背弃盟约的案底(详见拙作《最憋屈的背锅侠。河西节度使崔希逸》)。

这次会盟必须要选择。他能认可的忠信之人。并给出了三个人选——浑瑊(定远城天德军节度)、杜希全(灵州节度使)、李观(泾原节度使)。

从三人的职务便可看出。全都是边关重镇的军事统帅。尚结赞的心思是。在会盟仪式上。把三人一勺都烩了。

至于马遂。只要劫盟成功。作为支持会盟的人员。必然会遭受唐庭的责罚。

好在唐庭也不傻。百余年交战下来。彼此间的不信任早已深入骨髓。

五月。浑瑊自咸阳入朝。担任清水会盟使。兵部尚书崔汉衡为副使。司封员外郎郑叔矩为判官。宋奉朝为都监。

双方最初商议的会盟地点依旧在清水。但尚结赞旋即提出。“清水非吉地(上次会盟的条约不久便被撕毁了)。请盟于原州之土梨树”。

李适一开始都准备答应了。但神策军的将领马有麟站出来说:“土梨树这个地方不好。道路盘结。险山恶水。恐怕吐蕃会设伏兵。不如选在相对平旷的平凉川。”

经过双方反复协商。会盟地点确定于平凉川(甘肃平凉附近)。

浑瑊等人尚未出发时。李晟就提醒他。此次吐蕃的会盟请求诡异。望他在平凉小心戒备。

但这种好意提醒。却成了政敌宰相张延赏攻击李晟的理由。

张延赏对德宗说:“李晟不想唐蕃盟好。所以让浑瑊戒备。我们这边戒备。吐蕃必然察觉。于是双方戒备加深。会盟如何能够成功?”

德宗召浑瑊前来。命他切记推诚待虏。勿自为猜贰以阻虏情。浑瑊左右为难。

未几浑瑊上奏。已经和尚结赞约定辛未日会盟于平凉。

张延赏得到奏报后。认为这是他的一大政绩。召集群臣遍视浑瑊上奏的诏书。炫耀的说:“李太尉(晟)谓吐蕃和好必不成。此浑侍中表也。盟日定矣”。

面对朝廷上下对于会盟的盲目乐观。李晟非常忧虑。私下流着泪说:“我生长在西域。深谙吐蕃实情。所以才会上奏朝廷。只是担心朝廷被吐蕃欺骗罢了!”

不过。李晟的提醒也不是全无作用。德宗还是安排骆元光屯兵于潘原(今甘肃平凉东)、韩游瑰屯于洛口(今宁夏固原西南)。作为浑瑊会盟期间的后援。

骆元光见到浑瑊后。提出亲自带兵保护他进平凉川。

浑瑊拿出德宗的召命给骆元光看。骆元光不从。对浑瑊说:“潘原距盟所且七十里。公有急。元光何从知之!请与公俱”。

于是。骆元光与浑瑊联营而据。营帐距离会盟地点三十里。骆营深沟固垒守备森严。而浑营则草草而就。

这个随机应变的军事调整。最终救了浑瑊的老命!

闰五月辛未。尚结赞与浑瑊约定各以甲士三千人列于盟坛东西。着常服者随从四百人至坛下列队。

会盟开始前。吐蕃又提出。要求各自派遣数十名游骑。在对方后方巡视。

尚结赞早有准备。数万吐蕃精锐埋伏在盟坛西边。吐蕃游骑自由出入唐朝防区。如入无人之境。而唐朝游骑进入吐蕃则悉数被擒。浑瑊对此一无所知。

尚结赞又让浑瑊等将领脱去铁甲。换上会盟礼服。当唐朝使节在大帐内更换礼服之时。吐蕃三通鼓响。吐蕃精骑呼啸而至。杀都监宋奉朝于帐中。副使崔汉衡被俘。

浑瑊不愧为久经沙场的老将。见势不妙逃出大帐。抓过一匹没有马鞍的战马。跳上马背。向唐军营帐逃去。

吐蕃骑兵在后穷追不舍。箭矢如雨。居然没伤到他一根汗毛。

浑瑊驰马跑到自己的营帐。营帐中早已空无一人。又奔到骆元光的营中。所幸骆元光早有准备。营帐守备森严。吐蕃骑兵见状悻悻而去。

可是随行的唐兵就没有这种好运气了。被吐蕃军队杀的四散奔逃。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平凉会盟以吐蕃劫使毁盟告终。事件中唐军死500余人。被俘1000余人。自副使崔汉衡以下。60余名唐官被扣押。

尚结赞见浑瑊逃脱非常遗憾。当见到被俘的崔汉衡时。对他说:“我本来给浑瑊准备了一副金枷锁。将他铐送到赤松德赞阶前请功。”

但尚结赞眼珠一转。又生一计。

被俘唐官中。有马燧的侄子马弇(yǎn)。尚结赞当着被俘的众人。对马弇说:“前一阵子我们在河曲的时候。春草未生。马匹瘦弱。岌岌可危。所以才向侍中(马燧)提出和谈。假如那时侍中对我们发动进攻。我们就全军覆没了。好在侍中帮忙。唐军没有进攻。侍中对我们有恩。我怎么能拘押他的子弟呢?”

说完之后。便命人给马弇松绑。礼送出境。为了达到预想的效果。他还特意将宦官俱文珍、浑瑊部将马宁一起释放。

平凉劫盟发生时。唐朝君臣这边还在朝堂上。等着会盟成功的好消息呢。

德宗欣慰的对群臣说:“今日与吐蕃和好。真是社稷之福呀”。

旁边的马燧。也洋洋得意的拍马屁道:“是呀。圣上英明”。

就在此时。兵部侍郎柳浑兜头泼了一盆冷水。

他对德宗说:“戎狄。豺狼也。非盟誓可结。今日之事。臣窃忧之!”

李晟也跟着说道:“诚如浑言”。

看着这俩不开眼的。德宗气就不打一处来。

他当众训斥李晟:“柳浑是个书生。不懂边关大计。你跟着瞎掺和什么?!”

结果傍晚时分。韩游瑰打脸的表奏送到了长安。言:“虏劫盟者。兵临近镇”。

德宗当时就懵了。张着大嘴半天说不出话来。

等他回过神。第一件事就是痛骂马燧。

人家李晟早就说吐蕃不可信。就你小子出来撺掇和吐蕃会盟。尚结赞抓了你侄子。马上毫发未损的放了回来。其他几十人咋没放回来?你说。你是不是和吐蕃有啥勾结?!

一顿狂喷之下。把马燧骂的目瞪口呆。

所幸。马燧一生东挡西杀。功劳极多。德宗就是想找个替罪羊。也不能轻易治罪。只是夺了他的兵权。封为司徒、北平郡王。在长安养了起来。

尚结赞在平凉川劫盟杀使大获成功。但他趁乱深入关中的计划。却在浑瑊、骆元光的严防死守下破灭。

而作为诱饵的盐、夏二州。也因为补给困难。军士疫病。屡遭重创。尚结赞不得不决定暂时放弃二州。吐蕃军队悉焚其庐舍。毁其城。驱其民而去。

在此事件中。力主会盟的宰相张延赏也跟着失宠。是年六月。历经玄、肃、代三朝的顶级老狐狸李泌。又被德宗请回了朝廷。

李泌入相后第一件事。就是力保李晟、马燧二人的功名。

他带着李晟、马燧、柳浑入见德宗。对德宗言道:“李晟、马燧有大功于国。闻有谗之者。望陛下坦然待之。使其自保无虞。愿陛下勿以二臣功大而忌之。二臣勿以位高而自疑。天下就可以安定。”

德宗惭愧的说到:“卿所言实为国家之大计。朕当书绅。二大臣亦当共保之”。李晟、马燧皆痛哭拜谢。

平凉劫盟事件的发生。让唐蕃关系降到了最低点。

德宗即位之初。确定的对蕃友善的大方略彻底扭转。李泌旋即开始着手组建。“西联大食、北和回鹘、东结南诏”的反吐蕃联盟。

被严重打脸的李适。也开始执行强硬的对蕃“三不政策”(不谈合盟、不见蕃使、不接国书)。

此后30余年。唐蕃外交陷入停滞。两国边将各显其能。大打出手。

其他观点:

吐蕃从公元618年延续到公元842。这两百多年。正好处在唐朝时期。吐蕃这个词。最初也是出现于唐代的史料记载中。吐蕃当了大唐的邻居。两者之间随着实力的起起伏伏也发生了许多的故事。有交融也有对抗。有亲密时互称舅甥也有翻脸时攻城略地。为了协调两者的关系。吐蕃和大唐之间前前后后总共有八次会盟。

第一次会盟是公元705年。双方为了争夺安西四镇大打出手。为了缓和关系。双方派遣各自的高官大臣和谈。关系得到了一定的缓和。但是并没有达成任何实质性的盟约。

第二次会盟是公元714年。这一次会盟的内容主要是确定吐蕃和大唐的边界。

第三次会盟是公元734年。这一次会盟就比较重要。吐蕃连年战败。决议求和。于是两者就开会。确定以赤岭为两国边界。所以这一次的会盟就有个正式的名称。叫“赤岭和盟”。又立了个碑。把会盟内容刻在了上面。

第四次会盟是公元765年。这一次会盟大唐国力衰弱。吐蕃占了西南地区。大唐承认了吐蕃对于西南地区的实际控制权。

第五次会盟是公元767年。安禄山把大唐搅合的天翻地覆。吐蕃也趁机洗劫了长安。大唐收复都城后。两者和谈。唐朝承认了吐蕃在安史之乱期间占有的一部分城池的实际控制。刻碑。

第六次会盟是公元783年。这次会盟也叫清水和盟。这次和盟中。大唐和吐蕃把贺兰山定位了国界。

第七次会盟是公元787年。史称平凉和盟。这是一次并不成功。充满了危险的会盟。双方在甘肃平凉会面。从一开始。双方都没有诚意。在临时搭建的会场周围各有3000甲士助阵。这就算了。吐蕃还在附近埋伏了3万兵马。而大唐在会场30里外驻扎了约2万兵马。可见双方一开始就打着“谈不拢就打”的主意。最后果然谈判破裂。吐蕃帮助大唐平定“泾原兵变”。大唐以部分土地作为报酬。这一次和盟吐蕃就要求大唐兑现这个约定。大唐使节拒绝了吐蕃的要求。认为双方可以谈一谈除了土地之外的报酬方式。于是。双方开打。大唐这边的大使团死了500多人。另有一千多人被俘。这一次失败的会盟后。大唐和吐蕃的关系就急转直下。

第八次会盟是在公元821年。当时大唐的年号是长庆。所以也叫长庆和盟。两者相约和平共处。不再打打杀杀了。大家都坐下来好好相处。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难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4:07:45

    吐蕃,平凉,大唐,唐朝,公元,凤翔,长安,甘肃,陕西,营帐

  • 笑红眼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4:07:45

    没想到大家都对吐蕃曾经截杀唐朝会盟的使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4:07:45

    公元779年五月。唐代宗李豫驾崩。子李适继位。是为唐德宗。次年改元建中。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当皇帝。李适算是没赶上好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