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高句丽已经在东北修长城了。你还能把它当成一个不听话的弹丸小国吗?巅峰时期。高句丽有六十万军队。完全就是东北一霸主。什么样的小国能折腾出这么多军队。而且。高句丽征服了契丹、靺鞨等胡人部族。军队的战斗力非常强。因为有草原骑兵。
隋炀帝动员百万大军。的确是过分了。但李世民晚年准备彻底消灭高句丽。大唐也是举国搞动员。折腾的人力。也不止百万。
四川打造辎重战船、江浙打造运兵战船、山东组织运输、河南和陕西征募壮士。整个大唐动员了30万作战军队。这还只是国内动员。
在备战过程中。大唐也没闲着。公元647年。李勣所部跟高句丽干了10个月。公元648年。薛万彻领衔又跟高句丽干了4个月。大唐为了灭国高句丽。就没让这家伙闲着。一直各种战争折腾。然后。国内不停歇地厉兵秣马。举国动员了三十万大军。这才敢说要把高句丽灭国。
但。就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之时。李世民死了。所以。这个任务只能交给唐高宗李治来完成了。李治是怎么打的?就是连年不断地暴力输出。之前是几个月、十几个月地打。现在就是以年为单位。十几年、十几年地打。即便是这样。大唐也没能把高句丽灭国。最后。高句丽内部上演了宫廷政变。于是大唐抓住这个机会。终于完成了灭国高句丽的任务。
所以。高句丽不好打。隋炀帝即便动员百万大军。也不能说百分百灭掉这个国家。但是。李世民知道控制战争规模、节制国力动员;李治也知道搞持续地暴力输出、依靠国力碾压。那么。隋炀帝是傻吗?非要搞百万规模的总动员。甚至还搞了三次。直接把大隋给搞死了。
战争有战争的算法。但政治也有政治的算法。
一个原因是隋文帝杨坚打下的底子太好。大隋的行政效率可以说冠绝整个中国历史。不让秦始皇。在历朝历代。老百姓总会有逃税的。总会有桃花源这种税外之地。也总会有终南山上无数逃税的隐士。但是。在大隋就是不行。任谁都得交税。行政效率要多高有多高。说修大运河。马上就能开完;说建洛阳城。马上就能建完;说在山西开路修长城。立即就能搞定。
这是前提。是个必要条件。你让宋朝动员个百万大军试一试。心有余但力不足。这个行政效率。大宋王朝根本就不具备。
另一个原因是隋炀帝的权力游戏。隋朝人不喜欢隋炀帝。唐朝人也不喜欢隋炀帝。实际。隋唐都是一伙人。关陇贵族和山东豪族。贵族和豪族士大夫们都不喜欢隋炀帝。因为隋炀帝动了他们的奶酪。就是要切分这伙人的权力。那怎么才能从这伙人手中切分权力呢?一个是迁都。关中的关陇贵族太强。不能跟这伙人在一块玩。所以迁都到洛阳。这个手段。之前的北魏孝文帝用过。之后的武则天也用过。另一个手段就是搞战争。通过资源重新整合来倒逼权力重新分配。
贵族不听话、豪族不好使。而杨广则热衷用出身比较低的士人。特别是南朝投降过来的官员。这伙人最听话。相当于战国时代的游士。命运全都绑在了皇权这架马车上。但是。这还不够。皇帝得有自己的军队。但当时的军队都在关陇贵族手中。隋炀帝手里没枪。那还能怎么玩。如果皇帝能够碾压朝堂。他老爹隋文帝杨坚也不会怕老婆怕了一辈子。杨坚不是天生怕老婆。他主要怕老丈人独孤信一家。独孤家就是就关陇贵族的一哥。分分钟就能让他这个皇帝下台。
所以。搞战争。特别是搞大规模的灭国战争。则能够完成两件事。一个是灭国之功。这个威望就太高了;另一个是在战争中锤炼出一支真正听话的皇家军队。有了这些条件。隋炀帝完全就可以甩开什么关陇贵族和山东豪族。皇权专制也才能落地。
但是。有一个问题。是杨广死活也解决不了的。那就是钱从哪来?你是有军队了。但军队得养。得拿钱来养。太行上以东是豪族的天下。关中是关陇贵族的天下。天下税赋得经由宰相过手。所以。杨广需要新财源。但这个新财源直到安史之乱后才出现。具体就是江淮财源。因此。杨广再怎么折腾也折腾不过大势。大英雄只能乘势而为。逆势操作往往都会翻盘。
最后总结:
首先。高句丽真得不是小国。而且非常不好打。隋唐两大帝国折腾了几十年。才把高句丽搞定。
其次。杨广有自己的政治算盘。就是要通过征高丽的灭国战争立出自己的flag。扩张皇权力量。
但是。英雄只能乘势。而杨广却在逆势。所以再怎么折腾也是徒劳。大唐代隋。实际上统治阶层都是一伙人。只是换了个皇帝而已。
其他观点:
首先。高句丽并不是小国。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可知。隋唐时的高句丽是一个占据了中国辽东地区二百余年。以农耕为主。依山修筑无数易守难攻的城池。常备军至少不低于三十万的中等强国。而再根据动员兵力反推人口可知。高句丽的人口规模肯定不下三四百万。这个人口规模可不小。当年魏蜀吴三国合计才多少人口?
因此。看似不大的高句丽。其实是一个半独立于汉文化圈。拥有自己独特制度。文明水平相当高的。类似于中原王朝的集权国家。
当时的突厥虽然煊赫一时。但突厥毕竟只是一个部落联盟。没有文化。没有凝聚力。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民族国家。它的武力虽然非常强大。但终究只是外强中干罢了。一场较大的干旱或寒潮。或许就能对突厥形成致命的伤害。
而高句丽不同。它因为进化出了文化。是一个有凝聚力的民族国家。
所以它的抗打击能力是非常强的。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高句丽完全可以视为后来建国后的辽国和西夏。
它不壮大则罢。一旦壮大了。威胁远比纯粹的游牧民族要可怕的多。
再加上。此前已有辽东地方政权入主中原的成功案例。比如建立了燕国的鲜卑慕容氏。
所以隋炀帝才说:“勿遗子孙忧也”。
后来的唐太宗才说:“若今日不取。后世必为子孙患!”
可以说。唐太宗和早先的隋炀帝都是非常有远见的人。他们看到了高句丽的威胁。本着自己苦一代。造福后世几代人的想法。这才三番四次的攻伐高句丽。
当然。隋炀帝不顾实际情况攻伐高句丽。其行为并不值得鼓励。但他的眼界没问题。后来的北宋皇帝就是缺乏这种远见。以致西夏慢慢坐大。祸患了北宋西北整整八十余年。
第二。高句丽之于隋朝。问题并非是不听话那么简单。隋朝打它的原因有三点:
一是高句丽的国力不容忽视。轻视它。必然会养虎为患。
二是高句丽王拒绝向隋朝纳贡称臣。不把隋朝放在眼里。
三是当时高句丽王暗中与突厥勾结。有攻打隋朝的企图。
第一点前面解释了。不再赘述。这里只说第二点和第三点。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第二年。突厥沙钵略可汗率四十万大军南下。以突厥是北周的兄弟之邦。现在来给北周报仇为由。猛攻隋朝的北部。突厥兵在抄掠了隋朝的部分州县后。扬长而去。
这次大战打了一年多。最终以突厥分裂成东突厥与西突厥。隋朝获胜告终。此后的十余年时间。隋朝与突厥多次开打。由于隋朝正处于开皇之治。国力强盛。军力也不弱。突厥占不到便宜。每次都是灰溜溜的退走。
不过由于游牧民族的特点。尽管突厥在隋朝身上占不到便宜。但隋朝也灭不了突厥。隋朝和突厥的战争。变成了僵持局面。
而突厥人在连番的南侵失利后。为了扭转不利局面。便想到了联合盘踞契丹、奚、高句丽等势力。要挟他们一起与其攻隋。
前面说了。高句丽实力不弱。轻轻松松就能动员二三十万兵力。如果突厥和高句丽等势力搅和在一起。隋朝的边境就永无安宁了。
所以公元596年。当隋朝使者在突厥遇到高句丽在突厥的特使后。隋文帝非常震惊。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为了不让事态恶化。隋文帝传书高句丽。要求高句丽王立即终止与突厥的联盟。否则隋朝就不客气了。然而。高句丽王并不理会。
公元597年。高句丽的婴阳王一面接受了隋文帝的最后通牒。表示自己愿意臣服。一面又暗中联合靺鞨。先发制人。攻打隋朝在辽西的军事据点(被隋军击退 )。消息传回到朝堂后。隋朝朝野对此震惊不已。
至此开始。隋朝朝廷意识到:高句丽人狼子野心。并不可靠。必须要消灭它!
因而后来隋文帝的一次攻伐。隋炀帝的三次攻伐。也就不奇怪了。
可以说。隋攻高句丽。起因完全是高句丽自找的。
至于隋炀帝为什么要用百万大军征讨。道理很简单。
一方面。当初司马昭讨伐仅百万人口体量的蜀汉。用了十八万大军;晋朝讨伐约两百万人口体量的东吴。用了二十余万大军;隋朝讨伐南陈(实际人口约五六百万)。用了约五十万大军。
而高句丽作为一个人口体量与南陈相当。且进化出了农耕文明的中等强国(仅在辽东就构筑了四百多座城池)。再加之其国内又没有任何内乱。无法趁虚而入。隋炀帝若是只派一二十万人去征讨。那无疑只是隔靴挠痒罢了。起不到什么效果。隋炀帝若真想消灭高句丽。五十万兵只是保底数字。
另一方面。炀帝本身是个好大喜功的人。他西征青海。压制西域。定交趾、灭林邑、平服契丹。每次都是大军尽出。百万大军在别人看来或许很夸张。但在隋炀帝看来。这只是常规操作而已。
总的来说。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皇帝一直以十二字箴言对付周边政权。即:学我者生。似我者惩。代我者死。
高句丽和隋朝一样。都是中央集权制度。都是农耕文明。这凭这两条。它就触犯了中原王朝的忌讳。它必须挨打。再加上。它勾结突厥打隋朝。它就不是该打。而是该死了。
隋朝对高句丽的压制。对高句丽人来说。或许很残酷。但没办法。一山不容二虎。东亚容不下两个集权强国。高句丽必须被消灭。
其他观点:
这个问题用隋炀帝的名言来解释就是:勿遗子孙忧也。
而且高句丽虽然没有随着疆域辽阔。那也绝不是所谓的小国。我是真正的东北小霸王。否则隋朝也不会因三征高句丽而间接导致身死国灭了。
今天的高句丽。最独特的地方不是受到了撮尔小国的哄抢。莫名成了韩国这样的民族的祖宗。而是它从未让中原王朝如此重视过。
从公元598年隋文帝兵发30万大军讨伐高句丽开始。到668年唐高宗一举荡平东北消灭高句丽。隋唐两大帝国耗时整整70年。终于将强盛一时的高句丽彻底送入地狱。
当然。在征伐高句丽的过程中。隋炀帝杨广曾三次用兵。最终导致天怒人怨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那么。为何隋唐两大帝国一定要倾全国之力干掉高句丽。甚至身死国灭也在所不惜呢?静夜史认为根本原因就是隋炀帝的那句“勿遗子孙忧”。具体来说分为两个部分:
1、东北不平。中原不安
古往今来。东北亚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原地区是否和平安宁。
前227年秦始皇消灭燕国后。将辽东纳入版图。随后修筑长城予以巩固。东北开始纳入中原王朝版图;
前108年汉武帝消灭卫满朝鲜后。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置了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四个郡。统称为“汉四郡”。中原王朝对东北及朝鲜半岛的统治不断加强。
但高句丽也是在此时开始出现的。前37年高句丽人朱蒙建国后。势力迅速壮大。吞并了周边的东沃沮和东濊部分地区。而后与东汉发生冲突。
不过。强盛的东汉并未给高句丽壮大的机会。于是高句丽在东汉的反击下迁都丸都城。后在骚扰曹魏时被曹操一路追杀而后焚毁。
不过。西晋灭亡后。中原地区天下大乱。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开始疯狂南下。出现了恐怖的五胡乱华;而此时的高句丽也开始趁机扩张。比如:
311年。“秋八月袭取辽东西安平”;
313年。“冬十月侵乐浪郡。虏获男女二千余口”;
314年。“秋九月南侵带方郡”。控制了朝鲜半岛北部;
在4世纪末5世纪初。高句丽南征百济、北讨契丹、扶余外。占领玄菟、乐浪两郡以及辽水以东大片土地。随后于427年迁都平壤。
到5世纪末。高句丽又吞并了部分扶余、靺鞨和契丹部落。控制新罗、百济。并与北魏保持军事对峙。此时的高句丽疆域东临日本海。南控汉江流域。西北跨辽水。北到辉发河、松花江流域。势力达到极盛。
随后中原地区在经历了长达300多年的战乱后。于589年最终统一。高句丽也开始盛极而衰。
当然。高句丽是不甘心就此退出的。于是它在表面上向隋朝称臣的同时。背地里却联合同在东北的靺鞨于597年进攻隋朝辽西军事驻地。又勾结东突厥侵扰隋朝北方。开启了南下侵略隋朝的序幕。这直接引发了隋文帝在598年对高句丽的征讨。
从后续契丹、金以及清朝从东北崛起的一系列历史事件来看。东北地区的势力。直接关系到中原地区的安宁与否。因为它可以同纬度联手蒙古高原势力对中原王朝形成自北向南的压制。更能同经度在朝鲜半岛和日本搅得鸡犬不宁。高句丽无疑就是最好的说明。
所以。对于隋唐两大帝国而言。为了帝国东北、东部乃至北部的安宁。高句丽必须死。
2、农耕文明。争夺正统
高句丽之所以能存在700多年。而不是像其他北方政权那样“胡虏无百年国运”。根本原因在于高句丽虽在北方。但却是名副其实的农耕文明。
东北地区虽然纬度较高。但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条件也远比蒙古高原优越。所以具备农耕文明的发展条件。
而农耕文明相比于游牧文明有以下几个不同特点:
人口多。在古代的任何政权。人口都是政权兴盛繁荣的重要资源。而农耕文明下的高句丽无疑比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更加人丁兴旺。而有了人。就能开疆拓土。快速崛起;
集权程度高。相比于游牧民族的部落制组织形式。农耕文明下的高句丽中央集权程度更高。这使得高句丽比游牧民族更难对付;
相比于游牧民族抢完就走的形态。安土重迁的农耕文明一般都是“占住了就不走”。除非战争让他们放弃。
在这样的情况下。高句丽首先就比游牧民族更难对付。这也是高句丽在中原王朝打击下不断复兴并壮大的重要基础。
而除了人口更多。集权程度更强。高句丽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372年从中原引入佛教并奉为国教。并依照中原制度建立国家教育机构“太学”。这让高句丽越来越“文明”。
而从契丹、金等少数民族汉化后的状态来看。一旦具备了和中原王朝相似的制度。它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和中原王朝争夺正统的野心。这是比侵扰边界还可怕的存在。
所以。隋唐两朝就是拼了老命。也要把高句丽彻底拿下。
在隋文帝挑拨突厥将其分化为东西两部后。就开始了对高句丽的征讨;
隋炀帝修筑大运河且三次征讨。但终归还是功亏一篑;
唐太宗对高句丽产生了一定打击但终归只是皮毛;
等到唐高宗时期。正式开启了对高句丽的灭国之战。663年白江口海战彻底消灭倭寇水师后。唐军于668年攻占平壤。高句丽彻底被灭国!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7740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高句丽,隋朝,突厥,中原,炀帝,王朝,都是,契丹,农耕,游牧民族
没想到大家都对隋朝为什么一定要打高句丽?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高句丽已经在东北修长城了。你还能把它当成一个不听话的弹丸小国吗?巅峰时期。高句丽有六十万军队。完全就是东北一霸主。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