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问题:为什么柳永自号“奉圣旨填词柳三变”?
史载。柳永作新乐府。为时人传诵;仁宗洞晓音律。早年亦颇好其词。但柳永好作艳词。仁宗即位后留意儒雅。对此颇为不满。前言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柳三变。大哥叫柳三复。二哥叫柳三接。
一、惹事的《鹤冲天》
柳永一生仕途不顺。20几岁参加科举。屡战屡败。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第一次科举落地以后。愤愤不平的柳永写了一首《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种轻狂。在读书人只有求仕一条路的时代。成了一个档案上的污点。南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记载:
柳永因流连于酒肆歌坊。诗词中多有俚俗艳语被士大夫所不屑。甚至苏东坡告诫秦观:
“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作词。”秦观答以“某虽不学。亦不如是。”东坡指出:“‘销魂当此际'。非柳七语乎?
苏轼在四学士中最喜欢秦少游。之所以批评秦观。是因为他认为柳永词词格低下:
苏子瞻于四学士中最善少游。故他文未尝不极口称善。岂特乐府然?犹以气格为病。故常戏云“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露花倒影”。柳永《破阵子》语也。
但柳词也有文雅雄浑之处。苏轼称:
“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之‘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当然这首词下阕依然是:想佳人。妆楼颙望……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不过上半阙境界开阔。下阕“天际识归舟”确有唐人气象。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八声甘州》
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宗。吏部不敢改官。三变不能堪。诣政府。晏公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针线慵拈伴伊坐。’”柳遂退。
这一段话说明了晏殊】苏轼等人对于柳永的态度。也是对于柳永一部分文学作品的评价。柳永的词作中的常用俚俗之语。思想上也有点离经叛道。和士大夫的词风有明显不同。
晏殊说的‘针线慵拈伴伊坐”来自于《定风波》: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结束语
虽然士大夫们对于柳永的词风颇有微词。但是并不能抹杀柳永在宋词的地位。 他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苏轼虽然不建议秦观学柳永。但是自己开始学习填词后。也把柳永作为一个比较的标准: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宋·俞文豹《吹剑续录》。
上面的故事多处于诗话故事。真真假假。不过可以看出。柳永虽然广受人民群众喜爱。但是并不为文坛主流所接受。这有点像初唐的白话诗人王梵志。也像早期的相声大师郭德纲。
@老街味道
其他观点:
让我们先从柳永的原名说起。柳永原来叫三变。名字挺怪。但包含着大学问。《论语》中有“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闻其言也厉”的说法。看来家人是希望他做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的。因家中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首次落榜后写了《鹤冲天》。决定了他的命运!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毕竟还年轻。柳永这首词里既有年少轻狂。也有牢骚满腔。至于是否真的“富贵于我如浮云”。后来的事实证明。那也就是柳永的说辞和牢骚而已。当不得真的。
柳永的名气确实够大。这首词也传到了宋仁宗那里。其实宋仁宗私下里很喜欢柳永的词。陈师道在《后山词话》中记载。“仁宗颇好其词。每对酒。每使侍妓歌之再三”。看来宋仁宗不仅是喜欢。可能还有点小崇拜。但柳永分明是在挑战社会主流价值观。于是仁宗很恼火。你这个柳三变。命苦怪政府。点背骂社会。还“暂遗贤”呢。反正皇帝很不高兴。这将直接决定柳永的未来。
柳三变再次踏上科考之路。这次运气不错。柳永过了笔试。马上要进入面试的程序了。一大堆考卷送到了最高主考官宋仁宗的面前。眼前赫然出现的是柳三变的试卷。宋仁宗也是个小心眼。他还记得柳三变的“暂遗贤”呢。于是御笔一挥。“此人花前月下。好去浅斟低酌。何要浮名。且填词去”。皇帝金口玉言。于是柳永的仕途就此戛然而止。反正只要仁宗还活着。柳三变不改名想考上基本上是不可能了。于是他改名为“奉旨填词柳三变”。并请人做了牌子举着。堂而皇之出入各种娱乐场所。不遗余力地填词作赋。效率很高地捧红了一个又一个歌女。
其他观点:
【文藏来答】因为柳永在第一次科举落榜后吐槽“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从而得罪了皇上。因此。当柳永再参加科举考试时。皇上不录用他。让他且去填词。
(网络配图)
原本。柳永打算在咸平五年(1002年)进京参加礼部考试。但他玩心太大。半路在杭州玩了三四年。而后又在苏州、扬州逍遥了两年。等他真正到开封城时。已经是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
第二年(1009年)春闱在即。柳永自信满满。以为必能高中。可是。宋真宗突然下了一道诏书。说“属辞浮糜”的人不能被录用。写了那么多纸醉金迷、风花雪月之词的柳永。初试就被刷下来了。柳永不忿。一气之下写了一首《鹤冲天·黄金榜上》。发泄对此次科举取士的不满: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网络配图)
柳永吐槽说何必为功名患得患失。做一个风流才子为歌姬谱写词章。即使身着白衣。也不亚于公卿将相。韶华易逝。我宁愿把功名。换成手中浅浅的一杯酒和耳畔低徊婉转的歌唱。
这首词“骂”得太绝了。甚至传到了皇宫里。宋真宗和太子赵祯(宋仁宗)都听说了。并且都在心里为柳永这个名字打了一个大大的差号。不出意外的。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和天禧二年(1018年)的两场礼部考试。才黄横溢的柳永都落榜了。、、
(网络配图)
到了天圣二年(1024年)的礼部考试。此时宋真宗已死。在位的是宋仁宗赵祯。柳永本以为霉运总算过去了。可他还是落榜了。宋仁宗在用人上面。注重儒学。比较务实。非常讨厌浮夸艳美之词。当他看到柳永也在考试名册中时。说:“既然想要‘浅斟低唱’。何必在意虚名?”记仇的宋仁宗。刻意把已经中榜的柳永划去。从此。柳永自称奉旨填词。
(本文系原创文章。版权归【文藏】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81540.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柳永,仁宗,三变,词人,浮名,真宗,科举,偎红倚翠,东坡,白衣卿相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什么柳永自号“奉圣旨填词柳三变”?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问题:为什么柳永自号“奉圣旨填词柳三变”?史载。柳永作新乐府。为时人传诵;仁宗洞晓音律。早年亦颇好其词。但柳永好作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