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蝉》第四句为什么被誉为神句?
原创

李商隐《蝉》第四句为什么被誉为神句?

好文

热门回答:

以前写过这首诗。还发在头条上。拷过来吧:

李商隐loser的人生告诉我们:做人最要紧的是搞明白自己要什么

董点国学 2018年10月20日

不管你对李商隐熟不熟悉。下面这几句诗。你一定听过: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这都是李商隐写的。 李商隐身上的标签有:晚唐才子。朦胧诗人。多情种子。看不懂的无题诗。叽叽歪歪的loser。 没错。他真是个叽叽歪歪的loser。 有多叽歪?有多loser? 一首诗就能看明白: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这首咏蝉诗。没前面那些名句惊艳。但真看懂了。会让人惊心。 这首诗被称为唐朝最好的咏物诗之一。但知道的人不多。因为一般人看不懂它好在哪。真看懂了的。又不愿意多读。读多了要抑郁。 这首诗是理解李商隐的钥匙。

说这首诗之前得先大致介绍一下李商隐。概括来说。李商隐在人生开始时抓到的牌并不好。但他很快凭本事换到了一手好牌。但最后。他又凭本事把一手好牌打烂了。

李商隐的一生 李商隐出生于公元813年。老爸李嗣是个低级官吏。在李商隐十岁时就挂了。小小的李商隐长子当家。和他妈妈艰难过活。李商隐说当时是“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 不过虽然开局比较差。但李商隐熬过这段少年时光后。牌却越换越好了。 李商隐从小就特别能读书。据说他“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在老家还有一位很有学问的堂叔来教他。十六、七岁时就写得一手好文章。被白居易、令狐楚等人赏识。 这两人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兼显赫高官。被他们看中无疑是打开了人生的上升通道。令狐楚对李商隐非常爱惜。把他当成亲儿子。不仅从经济上资助他。让李商隐当幕僚。还教他读书写文章。让他和自己的儿子们交往。穷孩子李商隐就这么被带进了上流社会社交圈。 后来。令狐楚还让儿子令狐陶向考官推荐李商隐。让李商隐25岁就考中了进士。唐朝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土”的说法。意思是五十岁考中进士都算年轻。李商隐25岁中进士。有多风光可想而知。 李商隐这时真是换到了一手羡煞旁人的好牌。

但是。谁都没想到。这么好的牌会打砸了。中进士这年。是李商隐一生的巅峰。 这一年是公元837年。李商隐春风得意。新科进士的活动一场接一场。两个月后。终于结束。李商隐衣锦还乡。探望老母亲。但也在这一年。令狐楚去世了。李商隐失去了既是老师又如父亲的大贵人。没有了令狐楚。李商隐在政治和人情世故上的不成熟暴露无遗。人生状态迅速下滑。 第二年。李商隐当了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幕僚。还娶了王茂元的女儿。王茂元也是高官。也很欣赏李商隐。但这个婚姻却犯了官场大忌。把李商隐拖进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 唐朝党争严重。令狐绹是“牛党”。王茂元是“李党”。在当时人看来。李商隐亲近王茂元就是对令狐楚的背叛。不仅令狐陶一派的牛党对李商隐有看法。连李党们也认为李商隐背信弃义。这导致李商隐在838年的吏部授官考试中被除名。唐朝考中进士后还需参加授官考试。考过才安排官职。李商隐虽然考中了进士。但名声坏了。连授官考试的资格都没了。

不过。李商隐虽然一步走错。但并不表示没机会翻身。毕竟他年轻有才。只是。在之后的20多年。李商隐每次在关键时刻做出的选择都对自己没好处。让人看得无可奈何。只能理解为才子和政客太难兼容吧。

总之。李商隐在牛李两党都不讨好。哪边当权了都不用他。他一年比一年混得惨。抑郁症一年比一年重。46岁就病死了。史书上给他记下了很不光彩的评价:

“牛、李党人蚩谪商隐。以为诡薄无行。共排笮之。”——《新唐书》

“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旧唐书》

他曾经的好哥们令狐绹则“恶其忘家恩。放利偷合。”——《唐才子传》

《蝉》诗读懂李商隐

李商隐每到困境。都会去找大富大贵的令狐绹。令狐绹曾身居相位十年之久。令狐绹念在少年情谊。还是帮过李商隐几次。最后一次引荐李商隐当了正六品上的太学博士。《蝉》这首诗就是李商隐在困境中写的。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在儒家文化里。蝉是君子的代表。蝉吸树汁为生。不吃虫不吃草。不争名夺利。有“文、清、廉、俭、信”五德。 这首诗第一句“本以高难饱”就取意蝉的高洁。因为高洁。不争不夺。所以。吃不饱。饿得直叫唤。

第二句“徒劳恨费声”是蝉想通过叫唤获得帮助。吃上饱饭。但是。没用。没人理你。 很明显。李商隐是用蝉写自己。希望令狐绹能帮他。但他想求助也不好好说。还充满纠结和哀怨:既想要高洁。但又受不了挨饿。饿了就满腹哀怨。我这么高洁。你怎么能让我挨饿?我饿了你怎么能不理我?真让人看了浑身难受。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这两句是全诗最好的句子。蝉叫到五更时已经没力气了。叫声断断续续。简直快死了。可是旁边的树。居然还那么碧绿。还长得那么精神。我那么惨。都快死了。你却还过得那么好。一点都不心疼我。一点也不为我难过。也不帮我。 这四句诗写得真是好。李商隐把他的人生状态和心理状态毫无遮拦地全写出来了。写出了一个大才子的哀怨乞怜。像一个深宫怨妇那样乞求恩宠。

这四句诗里。有落魄才子的进退两难和无所适从。既向往荣华富贵。又以清高来自我安慰。既要摇尾乞怜。又厌恶自己失去自尊。既想求助。又扭扭捏捏。这四句诗准确地写出了潦倒之人的心态。被后人称为是“追魂之笔”。 这种心态极难写。一般的人没才华写。就算有才华也不见得肯把这种心态写出来给人看。因为写出来会被鄙视的。 对令狐绹这种身居高位的人来说。看到这样一首求助诗。即便会因为从前的情谊心生怜悯。愿意扶他一把。也得对方扶得起来。但从这首诗里。你会怎么评价作者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境界?你敢为他引荐一个重要的职位吗?一个文人这么写诗。能让人瞧得起他吗? 这样的好诗也只有李商隐这种既有才华。又潦倒、柔弱。还足够真性情的人才会写、才能写。才敢写。

纵观李商隐的一生。可能少年的贫困限制了他的境界。生存的压力和家族的责任让他对仕途名利充满向往。这也没什么不对。既然向往那就追求吧。但他偏偏还想要清高。既然想要清高。那就忍受一下贫寒吧。但他又偏偏哀怨“高难饱”。既然想饱那就好好求助吧。但他又偏偏嫌弃自己仰人鼻息。不想仰人鼻息那就贫寒且自尊吧。但他看别人过得那么好。却偏偏心意难平。你怎么能够那么“碧无情”?自己因为高洁才贫寒。你怎能不帮我?话外之意。简直是在说别人不高洁。所以才富贵。

唉。真让人看得着急:李商隐。你叽叽歪歪的到底想干什么?你能不能先想清楚。你这辈子。要的到底什么?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的道理。要不要给你讲一遍?

李商隐有首《有感》诗。也许是李商隐对自己的人生的反思:

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 劝君莫强安蛇足。一盏芳醪不得尝。

我本来应该根据自己的长处去走一条中正、不投机的路。可惜啊。难道才华好的人命总是不好吗?如果不画蛇添足。那么该你喝的酒。你总能喝到。好好的正路不走去走捷径。哪知捷径是歧路。

但是。人生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如果李商隐不是活得这么扭扭捏捏叽叽歪歪。他又怎么写得出这些既抑郁又精美的诗?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其他观点:

那是关于一只蝉的故事。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诗大意丨

蝉。居高枝。饮清露。日夜而鸣。费尽力气亦难饱腹。五更天蝉鸣衰尽。满树葱郁却毫无怜情。

后四句: 老规矩。诗人感叹自己就像那只可怜的蝉。清高清贫清汤寡水云云。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丨

“一树碧无情”被誉为神句。这两句就是全诗点睛之笔。按规则“疏欲断”对“碧无情”。

疏欲断丨指五更蝉微。衰落消尽之势;“碧”。石字部。原为青绿色石。有石则冷。青绿色属冷色调。

孤蝉声残。周围一树青葱冷无情。一片繁荣。几点凄切。两两不关情。两厢对比。很自然地承接了由“恨费声”到“疏欲断”的悲凉升华。

树枝为蝉栖息之境。诗人以蝉自喻。“一树碧无情”自然对应诗人当下世态炎凉的境遇(后述)。

可见。无论是妙到毫颠的“碧”字。还是整句作为对诗人境遇的暗喻。“一树碧无情”都妙到极致。它被称为神句并不算过分。

一世“伤”隐丨李商隐

李商隐年少亡父。先被令狐楚提携。后成王家女婿。晚唐朋党之争严重。令狐和岳父是对立阵营。不谙世故的李商隐为了难。悲惨才刚开始...

令狐楚过世。老岳家得势。但此时李母过世。李守孝三年。错失最好机会。李守孝归。岳父又过世。令狐家又得势。李商隐抛却文人最珍贵的清高。巴结令狐家求个一官半职。令狐楚之子令狐綯以“忘恩负义之小人”为名。多次拒绝、奚落李商隐。最终孤独无助的李商隐仕途失意。四处漂泊。

李商隐在弱冠之年。父亲、恩人令狐楚、母亲和岳父都已相继过世。婚后12年聚少离多的老婆也病去。至此。李商隐落了个茫茫大地无处隐...

一生飘零的李商隐闻蝉起兴。成就五律名篇《蝉》。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李商隐或未必有他自喻的蝉清高。却远比那只蝉境遇凄凉...

其他观点:

李商隐的《蝉》是一首咏物诗。清人朱彝尊誉其是“咏物最上乘”之作。诗中李商隐借孤穷悲鸣之寒蝉。抒发自己穷困潦倒、漂泊无依的悲愤心情。诗中第四句“一树碧无情”还被钱良择誉为神句。

全诗如下: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一、全诗解读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夫秋蝉登高树。饮清露。随风㧑挠。长吟悲鸣。”古人不知蝉吸树液为生。以为蝉只饮露水。所以诗中说“难饱”。

首联闻蝉鸣而起兴。言蝉居高处。饮露难饱。因而发出悲鸣。但却无人帮助。只是徒劳。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疏。蝉鸣稀疏。断:蝉鸣断绝。

颔联承“恨费声”而细言之。蝉不住地悲鸣。至五更将晓。蝉鸣越来越稀疏。几欲断绝。因为悲伤憔悴。蝉已无力悲鸣。然而。那碧绿的树木。依然无动于衷。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薄宦:官职卑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三》: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梗。指树木的枝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田园将芜胡不归。”

颈联将诗的主体转到诗人自己身上来。说诗人自己官职卑微。却像水中树梗。四处漂泊。而家乡故园。已经长满芳草。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清。清贫。

最后。诗人将蝉与“我”对举。蝉的“难饱”正与我的举家清贫相应。蝉的悲鸣也警醒了我这个四处漂泊的小官。尾联将咏物与抒情密切结合。并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二、神句赏析

清人钱良择在《唐音审体》中评说:“(‘一树碧无情’句)神句。非复思议可通。所谓不宜释者。”就是说。这是一句神句。神得不可思议。神得不能解释。不能翻译。

那么。这句诗“神”在哪里呢?

诗写到蝉不住地悲鸣。悲鸣到憔悴欲绝。此时必须写外界对蝉悲鸣的反映。最直接的反映当然是来自于蝉所栖息的树。

树怎么反映呢?李商隐下了“碧无情”三个字。

碧是冷色。放在这里本来就给人一种冷漠的心里暗示。但是。一个碧字还不够。情感冲击力不够大。比如。将这句诗改为“一树犹自碧”。也能表达树的冷漠。但是情感冲击力不够。

于是。李商隐在“碧”字后面加了“无情”两字。无情不禁表达了树的冷漠。还包含了蝉与诗人内心的控诉。这样。蝉与诗人内心的悲愤之情才显得强烈无比。

明人钟惺认为。“碧无情”三字冷极、幻极。点出了这三个字的艺术效果。这三个字将视觉形象与心理感受融为一体。产生了极为清冷的艺术感受。被誉为神句并不夸张。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小新卖蜡笔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陌念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5:06:03

    令狐,无情,五更,诗人,进士,故园,让人,徒劳,的人,清高

  • 滴蜡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5:06:03

    没想到大家都对李商隐《蝉》第四句为什么被誉为神句?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小新卖蜡笔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5:06:03

    以前写过这首诗。还发在头条上。拷过来吧:李商隐loser的人生告诉我们:做人最要紧的是搞明白自己要什么 董点国学 2